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项目/工程管理 > 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原系綦江县教科所批准立项的课题,经过三年的实验,2004年聘请专家进行了初期结题评审。2007年报经綦江县科委批准为县级课题。同年,报经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总课题组批准为“创新学习研究与实验”研究项目子课题。经过课题组全体同志的艰苦努力,已圆满完成了课题研究的任务,现将研究情况作如下报告:一、课题的提出1.选择该课题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指出:“实施素质教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决定》把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2.选择该课题是新课改的需要。《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应体现时代要求。要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新课改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作为课程改革的重要目标,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的基础。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落实新课改精神的体现。3.选择该课题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人才的需要。江泽民同志指出:“人类已进入信息时代,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知识经济已初见端倪。知识经济的特征,就是知识不断创新,高新技术迅速产业化。需要加快知识创新,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关键在于人才,必须有一批又一批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未来社会需要的人才是创新型的人才,没有创新思维的人是不会成为创新型的人才的,也不会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需要。由此可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适应未来社会发展人才的需要。反思我们的教育,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教育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这些年来,不少教师也知道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性,但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生多数时间依然是被动地接受知识,培养出来的学生只习惯按旧的方式、方法去解决问题,严重缺乏创新思维。以致于这些年来诺贝尔奖获奖者为零。国外关于创造教育的研究相对较多,理论也相对成熟,但创新学习的理念与实践紧密结合还不多见,国内不少专家虽然对创新思维培养的种类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在教学实践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还未见系统的操作研究。为了深入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以及江泽民同志的讲话,使我们学校培养出来的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为此,我们选择了此项实验。二、研究设计(一)课题界定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是指在中学生中突破原有的思维模式,重新组织已有的知识、经验、信息和素质等要素,在大脑思维反应场中超序激活后,提出新的方案或适应程序,并创造出新的思维成果和思维方式,从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的一项教育实践活动。(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本课题研究的目标是: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使学生树立创新意识,掌握一些创新思维的策略,优化学生的思维品质,培养学生敢于根据已有知识和学习实践,大胆设想的创新思维习惯,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培养创新精神。进而适应未来社会发展的要求。本课题研究的内容是:在理论研究方面,确立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原则,确定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目标以及研究重点;在实践方面探索培养中学生创新的途径、方法、策略、教学模式、评价机制。(三)研究的原则动机性原则――所谓动机性原则,是指在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过程中,运用各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激情,理解创新思维的目的与意义、及其陈述性、程序性和条件性知识,以及它们的价值。个性化原则――所谓个性化原则,是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中,提倡培养学生的创新的个性。实践性原则――所谓实践性原则是指问题在实践中产生,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培养。开放性原则――所谓开放性原则是指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过程中,多方面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发展性原则――所谓发展性原则是指本课题是一个开放性课题,其各子课题的研究都是可以无止尽延伸的。在研究中程中,要以学生的发展为根本出发点,研究成果的检验是逐步延续并发展的。(四)实验研究假设本课题研究是在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原则指导下,在教育、教学实践中采用多种途径,多种方法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就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五)实验变量的设想本课题研究是以培养中学生创新思维的方法、手段、实施策略为实验的自变量,从转变教师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因变量,探索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六)研究对象本课题通过类层抽样法选择8所中学的426名学生进行了实验,实验对象有市重点中学、县普通中学、农村单设初中,这是因为我县中学有三种类型,选择不同的类型学校进行实验,具有代表性与指导性。本课题研究人员和实验教师26人。(七)实验研究的方法本实验综合运用调查法、实验法、总结法等研究方法。用调查法以问卷方式搜集资料,了解课题研究的现状与发展情况,分析综合以利研究。用实验法按照本课题的研究目的,控制和创设一定的条件以影响改变学生,从而验证本课题的假设,探讨二者之间的因果关系。用经验总结法,依据课题研究所提供的经验事实,分析概括各种教育现象,揭示其内在联系和规律。(八)研究过程1.研究周期本实验的研究周期为6年(2001年9月至2007年12月)2.研究过程本实验研究分为前期研究、中期研究和总结阶段三个研究阶段。(1)前期研究(2001.9――2002.3)①拟定课题搭建机构,选点定校,完成立项;②对实验对象进行实验前测并作创新思维现状分析;③组织参研人员进行理论学习和请市教院专家龚春燕、胡芳等进行理论培训。(2)中期研究(2002.4――2007.10)主要任务是按课题方案规定的内容分工有序地施行研究。(3)总结阶段(2007.11――2007.12)主要任务是物化课题成果并结题。三、研究的基本作法(一)将前测中反映出的问题梳成辫子,增强研究的针对性2001年9月,课题组采用类层抽样法对实验班与非实验班进行了前测,通过对教师、学生20个问题的分别调查,了解到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不太尊重学生的个性占85%,课堂上讲得多的占89%,学生回答问题后不鼓励的占81%,老师提出问题学生答错后教师不引导学生探究,直接说出答案的占95%,不太注意让学生提出问题的占56%,爱抽好学生回答问题的占75%。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缺乏自信心的占35%,没有预习习惯的占42%,不主动问老师的占86%,怕问老师的占67%,随大流不敢发表独立见解的占91%,不敢对老师的说法提出质疑的占93%,不喜欢搞小制作的占87%,说错了怕老师批评的占34%,学习的主要目的是为考好分数的占94%以上。从调查中可以看出,教师在教育教学中不太注重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学生缺乏创新思维的现象比较突出,针对这些问题,在研究中,注重了问题的针对性。(二)创新教学的组织形式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能力和养成思想观念的主渠道,因此,教学组织的效果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的实际价值。为了增强学生参与学习的有效性,教师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和授课内容及学生特点等对班级授课制进行了多维度的创新尝试。1.在时间安排上,教师采取精讲多练的方式,把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或合作学习。2.在信息交流上,一方面要解决好信息的变换问题,即教师把备课过程中所要解决的问题结合学科特点和学生情况重新组合,使教学信息保持清晰流畅,完整有序,通俗易懂,学生就能够较好地理解;另一方面要解决好信息的传输问题,视听结合多渠道的信息传输有助于提高教学效率。3.在学习结果评价上,坚持发展性评价和多元性评价等多种评价方式来培养学生的多元智力。4.在组织形式上,借鉴个别化教学、情景教学、分组教学等教学组织形式的优势,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兴趣。(三)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知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它在学生的思维活动和认知活动中占有重要地位。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先生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强化“问题意识”,是造就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当前,在课堂教学中,许多教师采用先提问、再让学生思考、回答问题的办法。从心理学上讲,这是“刺激――反映”的联系过程,是一种启发学生思考问题、发展学生思维的方法。但是,它存在着一个很大的不足,就是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作知识获得过程中的被动者,让学生按照教师的思维过程进行学习。显然,这不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萌发,不利于学生主动发展。因此,课堂教学重要的是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让学生学会深思善问。为此,在研究中,我们十分注重以下几点:1.构建心理安全区域,让学生敢问。由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北京出版社等方面专家组成的“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最新研究发现,从小学到高中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回答问题的积极性越来越低。调查结果显示:在上课遇到问题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学生占5.7%,高中生占2.9%。专家分析认为,学生在课堂上不愿提出问题,主要是学生的提问、表达受到各种限制,学生怕提问不符合要求可能还会招致教师的指责甚至挖苦、批评。于是因怕给自己惹麻烦而不提问题的学生只能是越来越多。因此,要让学生敢问,必须首先清除学生的心理障碍,为学生的“问”营造氛围。①创设宽松环境。罗杰斯认为,一个人的创造力只有在他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优表现和发展。激发学生问题意识的关键是要创设良好的环境和氛围,增进教学民主。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宽松、民主、和谐的课堂氛围,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是开启智慧的无形钥匙,是陶冶情操的潜在力量。只有在民主和谐的氛围中,师生平等对话,学生才能张扬个性,培育起探索未知的信念、意志和品质,释放出巨大的潜能。因此,教师要采取各种适当的方式,给学生以心理上的安全和精神上的鼓舞,使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探索热情更加高涨。也只有这样,学生才敢想、敢说、敢问。②开放提问时空。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是老师讲到哪里,学生想到哪里。学生没有自己的思维空间,没有自我发展的余地。因此,要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知识与真理的探求者、发现者,教学过程中必须让学生有充分的思维和自我表现的时间和空间,努力做到:特征让学生观察,思路让学生探索,方法让学生寻找,意义让学生概括,结论让学生验证,难点让学生突破。在课堂上,学生可以不举手随时发言。意在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表达欲望和成功欲望,激活学生的即时思维。因此,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必须尽可能给学生多一些思考的时间,多一些活动的空间,多一些自我表现和交流的机会,多一些尝试成功的体验,让学生自始至终积极参与教学的全过程。③尊重学生劳动。叶澜教授指出,课堂教学是一个师生间积极互动的过程。作为学生学习的促进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十分注重积极地看、积极地听,设身处地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想所思,积极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允许出错,允许改正,允许保留意见。对学生提出的一些意想不到的“高见”,要及时采纳并给予充分肯定。2.强化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会问。现代教学论重视学生主体作用,注重学生智力、能力、创造力的培养,并以学生主体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标。因此,教师要走下神坛,转变角色;由教学过程的控制者、教学活动的组织者、教学内容的制定者和学生学习成绩的评判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引导者、促进者,不断凸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主动学习。①唤醒学生主体意识。主体意识是作为认识和实践活动主体的人对于自身的主体地位、主体能力和主体价值的一种自觉意识,是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观念表现。在课堂教学中,学生主体意识愈强,他们参与自我发展、在学习活动中实现自己的本质力量的自觉性就愈大,从而也就能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自身的能动力量,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陶行知先生讲,如果你按着鸡脖子喂米给鸡吃,它乱叫乱挣也不会吃;如果你松开鸡,它就会自己去主动吃米。喂鸡如此,课堂教学更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积极思考,自
本文标题: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201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