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一致性调查与对策研究
1课题研究结题报告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一致性调查与对策研究课题负责人:王萍兰课题组成员:王萍兰西城外国语学校外语教研组执笔:王萍兰李娜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意义。(一)课题研究的背景1.社会时代背景:进入“十二五”以来,教育领域改革不断深化,尤其是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决定》提出,“推进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探索招生和考试相对分离、学生考试多次选择、学校依法自主招生、专业机构组织实施、政府宏观管理、社会参与监督的运行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一考定终身的弊端”。“英语学科要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回归到学科应有的位置上,突出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及课标的基本要求,降低英语学科分数在高考招生中的权重。考试分值由150分降低到100分。实行社会化考试,一年两次考试,学生可多次参加,按最好成绩计入高考总分,成绩三年内有效”。这些政策上的变化对于外语教学研究者、外语教师、英语培训市场、各个中小学、尤其是外语特色学校都在产生着显著的影响,其中受影响最大的莫过于中学英语教师。分值下降是确定的,但课程实施方面如何更好地突出语言的实际应用,如何更好地落实课标的教育理念,提高教学效率仍需要一线英语教学从业者深入研究。如课程论研究专家Ornstein和HUnkins(2009)所言,“Intheabsenceofacoherentphilosophy,aneducatorisundulyinfluencedbyexternalpressure.”当前社会学习英语的热情仍然高涨,但是英语教学仍然存在“高投入,低产出”的问题,这些政策的变化、民众的期待都构成对英语教师的压力。而另一方面,英语教师对新课程理念的认识仍有待深化,其仍需不断学习,融会贯通各种教学理论和方法,从而能更加清晰客观地看待本学科在整个教育系统中应承担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落实新课标的理念和教学目标。社会对于公平的、高质量的英语教育教学的期待,不仅需要我们培养更多新生师资,更需要我们加强对广大在职教师的培养,让广大教师首先成为“学习型社会”的实践者,研究自身教学,时时事事反求诸己,清晰洞察自己教学行为背后的教学理念,从而主动学习,更新和调整教学理念,及时改进教学行为。2.学校发展的需要外语学校建校已经20周年,学校的外语特色已经得到鲜明体现,卓越的外语教学成绩也得到社会各方认同,学校的外语教学模式已经得到确立,目前学校的主要发展任务目标是“发展外语教育特色,为培养复合型、国际型、创新型人才奠基”。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全校外语教师深入理解外语教育理念,并在教学中主动地、富有开创性地进行实践——一方面不断加强自身教育素养,提高个人业务素质,获得充分的专业发展,另一方面继续保持和开创外语教学的佳绩;为其他各科老师的专业发展和教学水平的提高提供示范作用。因此学校亟需培养一批“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的能够将新课程理念落实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的外语教师,然后发挥他们在学校各个年级的辐射作用,从而使得学校的外语特色更加深化和鲜明——不仅仅是为培养外语人才奠基,而是为培养具有较高通识学习能力的国际型、复合型、创新型人才奠基。(二)课题研究的意义2该课题的理论和学术意义在于既可能为相关英语教师培训提供一些量化数据,了解类似本校状况的英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间的可能的差异;也可能提供一些质性研究成果,为深入探索中学英语教师甚至各科教师的专业发展途径、尤其是校本培训模式奠定基础。该课题的实践意义在于有助于推动学校英语教师专业化发展社团的建立,有助于英语教师群体理性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提高教学效能和效率。《北京市“十二五”时期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规划(征求意见稿)》明确提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内容包括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校本课程三部分”。因此该课题的政策意义在于有助于为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的校本课程提供案例典范。中学在职英语教师的工作特点决定了学校一级管理在对其进行在职教育中发挥最主要的作用,因为教师平时的工作都非常紧张,很难抽出专门时间进行学习;假期倒是个好时机,但是却难有合适的短期培训项目供老师进修。因此该课题对个体发展的意义即在于帮助老师在完善、发展学生的过程中获得自身的完善和发展,并通过老师的发展深化素质教育改革,让每个学生受益。二、课题研究的目标和内容1、研究目标1)了解一批中学英语教师的主导教学理念及其理念和教学行为的一致性状况——教师教学行为是否与其所宣称持有的理念一致;如果不一致,分析其不一致性产生的原因:2)探索英语教师的校本培训模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3)提高英语教师开展行动研究、反思教学的能力,进一步提高英语教学质量。2、研究假设:我校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间存在不一致性,有效的校本培训可以帮助教师认识到自身教学行为和理念间的不一致并分析其原因,从而丰富其理念知识结构并促进其理念向行为转化,提高教育教学素养和技巧并进而改善教学效果。3、研究内容本课题研究的内容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中学英语教师所既有的教学理念构成情况2)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一致性的调查研究3)促进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转变的策略4)促进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转变为教学行为的策略4、研究的创新点和价值:本研究的创新点在于不是将教学理念或教学行为割裂开来的研究,也不是大而全或形而上的教学理念方面的纯理论研究,而是致力于研究中学外语教师这一具体群体的教学理念既有情况及促进其理念转变策略的同时,研究促进理念转化为规范的教学行为的策略;这使得理念的转变变得显性化,易于检测,且易于让教师感受到理念转变带来的专业能力的发展,从而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自觉性,最终惠及教学质量的提高。三、课题研究的界定1)教学理念:教学理念是人们对教学和学习活动内在规律的认识的集中体现,同时也是人们对教学活动的看法和持有的基本的态度和观念,是人们从事教学活动的信念(孙亚玲、傅淳,2004,转引自黄志红,2009)。或者如其英文定义“Teacherbeliefisdefinedbroadlyastacit,oftenunconsciouslyheldassumptionsaboutstudents,classrooms,andtheacademicmaterialtobetaught.(Kagan,1992)”而且如Weinstain(1989)d等学者们所观察到的,它常常植根于教师的早期生活,与教师所信仰的教育哲学或至少是教学法(pedagogy)关系紧密,似乎在上大学前业已形成(转引自MarionWilliams&RobertL.Burden,2000),因此本文将要谈到历史上曾占主流的并且现在也仍然对教师产生影响的几种教学法的学生观、学习观、教师观等,3并对比分析新课标的理念2)教学行为:所谓教学行为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所采取的行动和活动.教师教学行为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态度、举止、言传身教等等表现,既包括语言行为,又包括非语言行为(CNKI社科概念知识元库)。课堂教学行为是教师在课堂上的活动方式和具体的操作方法(杨惠元,2004)。课堂教学活动的“主体”是教师和学生,“客体”是学科知识和技能,“情景”是教学场所、环境设施、师生关系、合作形式和集体学习风气等,“运作”是组织形式、学习方法、师生间交往形式和学生主动参与状态等,“效果和体验”是知识、技能、情感、策略和文化体现等目标的达成度、思维和能力水平的提高度、学生实现自我和完善自我的情感升华等(李华,2007,转引自黄志红,2009)。可见教学行为是一个很笼统的概念,包括“teacheractualpractice/teacher’sbehaviour,也包括student’sbehavior。”(Wulbbels,.转引自MarionWilliams&RobertL.Burden,2000)3)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的关系:教师的教学行为如同一面镜子,反映了他们的教学理念,无论教师宣称更倾向于何种教学法或是他们正采用何种教材或大纲,教室里所发生的教学行为总是受到教师教学理念的影响(MarionWilliams&RobertL.Burden,2000)。“成功的外语教育者必定是懂得教育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过程的人,必须能够认识语言学习与教学过程的诸多方面,并能根据这种认识做出明智的课堂决策”(刘学慧,2000)。“许多证据表明教师的信念比教师的知识更能影响其教学行为”(MarionWilliams&RobertL.Burden,2000),即教师所持的教学观点总是不自觉地体现在自己的教学设计中。但是也可观察到很多教师的实际教学行为偏离其所声称信奉的教学理念,因此有的教学研究者管理者转而强调行为规范的重要性,力图通过教学规范的建立来强制推进教学理念的转化。然而教学工作相对的独立性和教师绝大多数时候是单独作战的现状却决定了这些规范是否能起效本身就很难考察,因为“教学有法,而无定法,贵在得法”,而仅靠考试成绩来检测教师教学行为的有效性未免偏于滞后和随机(亦取决于学生自身)。本课题用以供教师学习和研究的教学理念知识首先包括教育学领域历史上曾占或正在占主流地位的各种教育学理念,包括博雅教育(liberal),行为主义,人本主义,建构主义等;也包括基于不同教育哲学的各种主流外语教学法——语法-翻译法,听说法,认知法,情境教学法,交际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更包括新课标所倡导的理念。因为各种教学法之间存在继承和扬弃,并非绝对界限分明;一种新的外语教学理念或教学法的产生往往有其时代背景,在学术上往往是受该时代的语言学、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影响,三者的交集往往意味着新的外语教学法的诞生(如下图所示)。因此我们的外语教学要想有开创性的突破,除了外语专业素质外,还应从这三方面对外语教师进行培养。虽然新课标倡导任务型教学法,但要想实现其面向全体学生,尊重个体差异的学生观,我们老师们仍有必要学习各类教学理念、相关心理学知识和语言学知识,适时选择合适教学法。4本课题研究的教学行为则不仅指教师备课、授课、课堂评估等环节所采用的实际教学行为还包括学生的行为表现。国内外的教育研究者分别就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或教学行为分别进行了很多调查分析和实践研究,这些研究或者揭示了不同教学理念存在的深刻意义,比较了各种理念的明显差异,或者深刻分析了教师不同教学行为产生的不同教学效果。但是对于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一致性的研究却较为少见,对于如何促进教学理念转化为规范的教学行为的研究则更少。四、课题研究的对象北京市西城外国语学校全体外语教师五、课题研究的方法本课题采用文献研究法、调查研究法、实验研究法与行动研究法相结合的综合研究法。本课题首先采用问卷调查法(自测卷见附件)了解外语教师宣称持有的教育理念和实际持有的教育理念,然后采用访谈法和观察法,重点观察分析宣称持有的理念和自测结果矛盾或两者间高度一致的老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理念是否一致,分析差异产生的原因,研究可能的对策;同时用文献法展开相关理论研究以指导访谈和观察。最后在将调查与访谈结果反馈给教师的基础上,由教师本人进行行动研究,探索如何将理念转化为教学行为。六、相关课题研究情况及本课题研究的特点我们在中国知网输入“外语教师,教学理念,教学行为”来查看学术趋势发现,进入新世纪以来对这三者的学术关注度呈明显上升趋势,尤其是对外语教师教学理念的研究(如截图所示)。但是这些研究往往是单纯的对外语教师的教学理念的研究,将外语教师作为单纯的研究对象,即便是如《新课程背景下英语教师教学理念与教学行为吻合程度研究》这样的实践性较强的研究(研究者将对教学大赛参赛骨干教师的调查来作为研究数据基础),其研究结果也未必能引起被研究者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转变,未免有些许遗憾。本研究的特点是中学英语教师既是研究的对象,又是研究实施的主体,研究的结果会即时反馈给研究对象,并进而带动教师的专业成长,促进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善。七、课题研究的过程第一阶段:调查——了解学校英语教师的教育教学理念持有情况,分析可能存在的5问题。1.研究对象包括笔者在内的本校29名英语教师
本文标题:中学英语教师教学理念和行为一致性调查与对策研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242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