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能源与动力工程 > 东亚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
东亚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各国之间的外交、军事安全联系、东亚各国对美国的态度)日本与朝鲜外交越来越紧密对中国会有什么影响日本和朝鲜近日在相对隐秘的情况下,达成了一份重启“绑架事件”的协议——朝鲜同意就绑架问题重新进行“全面调查”,而日本则承诺解除部分对朝制裁。消息一出,引发了中国、美国、韩国的高度关注。日本和朝鲜在此时接近的目的就成了外界探讨的有趣话题。从传统的国际关系理论分析,国家间关系的亲疏好坏是由利益驱动的。因而日朝的突然接近,其本质应该是找到了利益共同点,从而实现各取所需的国家利益诉求。对朝鲜而言,走近日本,是打开外部“封锁”环境的一个既定步骤。从金正恩2011年底获得最高统治权至今,只有蒙古总统访问过该国,此外几乎再无外国最高级别的首脑访问。对外交往迟迟没有打开,朝鲜成了在西方人眼中的国际弃儿。中朝关系也并没有金正日在世时热络。金正日生前曾8次访华,特别是在去世前2年确定金正恩接班后,金正日3次到访中国,其中一次中国国家主席胡锦涛亲自从北京赶到东北长春与之会晤。可见当时中国对朝鲜的重视。长期观察中朝关系的专家学者会得出这样一个结论:目前中朝之间的中高层交往实际上已经处于中断状态。去年5月崔龙海访华,7月李源潮访朝后至今已经1年左右,中朝高层再无往来,而金正恩执政即将满3年,却一直没有到访中国。更值得关注的是,近1年来两国哪怕是部长间事务性的公开交流也出现了缺失,期间仅有作为朝鲜半岛事务特别代表武大伟访朝磋商六方会谈重启问题,而成果有限。在这名专家看来,“中朝关系确实处于低潮。”外交的难堪不仅意味着国际形象变差,也令朝鲜最为看重的经济利益受损。韩国官方5月公布的消息称中国已经连续4个月对朝鲜“断油”。虽然此种说法有失偏颇,但朝鲜核试验之后,中朝经济关系确实受到不小影响。早在去年4月,中国外交部就联合国制裁朝鲜一事公开表态称,“我们将严格执行联合国安理会有关决议,履行相关国际义务。”而朝鲜一直希望美韩对其提供粮食和金融援助一事更是无从谈起。在与美韩关系紧张,中朝关系迟滞的背景下,打开对日关系的大门自然成了朝鲜为数不多的“牌”。日本的安倍政权正好也有类似需求。2006年安倍晋三对中国的闪电式访问,使得中日关系走出了小泉参拜靖国神社的阴霾。这是安倍第一任期内最重要的外交成绩。而在目前中日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安倍第二任期的外交突破很难再选择中国,“主攻”朝鲜就成了题中之意,毕竟朝鲜是唯一一个东北亚地区与日本无邦交关系的国家,对朝关系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都能算作成就来炫耀。“双方之所以选择斯德哥尔摩而没选择北京,是担心中国窃听。”韩国《朝鲜日报》对日本和朝鲜在万里之外的瑞典谈“绑架问题”这样理解。该报称,这说明朝鲜有意疏远中国,给中国一个刺激;而日本也可以借着走近朝鲜,给其传统盟友中国一个下马威。有官方人士注意到,上述表态的背景是,东北亚的地缘政治格局目前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中国和韩国关系日益密切,习近平在6月就会访问首尔;而日本和中韩因为领土和历史问题,已经中断了首脑往来;朝鲜和韩国的关系更是降到了数年来的冰点,以至于朝鲜官方媒体公开用极为下流的语言辱骂朴槿惠。因而,中韩关系的火热更衬托了日朝关系的冰冷。日本和朝鲜需要互相取暖。而在目前中日关系紧张的大背景下,安倍第二任期的外交突破很难再选择中国,“主攻”朝鲜就成了题中之意,毕竟朝鲜是唯一一个东北亚地区与日本无邦交关系的国家,对朝关系哪怕只有一点点的进步,都能算作成就来炫耀。于是解决“绑架问题”成了满足日朝双方利益的最大公约数。中国在潜移默化和不知不觉当中,似乎被动充当了两国走近的“月老”。军事安全联系中国台湾网10月9日消息据韩联社报道,韩国政府8日就《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中期报告出台表示,《美日防卫合作指针》的修改应朝着有利于包括朝鲜半岛在内的东北亚和平与稳定的方向推进。韩国外交部官员当天重申,给朝鲜半岛安全及韩国国家利益带来影响的日本集体自卫权的行使等行动决不能在没有韩国政府同意或要求的情况下进行。美日两国向韩国政府就中期报告进行了预先说明,为提高相关国家之间的信任关系及透明度做出了努力。今后,在《美日防卫合作指针》具体化的过程中,韩方希望美日两国继续保持透明性,并与韩国保持紧密协商。韩国政府今后将密切关注美日两国对防卫指针的修改过程,必要时提出韩方意见。当天,美日两国政府在日本举行防卫合作小委员会会议,出台了《美日防卫合作指针》中期报告,提出了今后的修改方向。此次修改将反映日本行使集体自卫权的相关决定,以扩大日本的作用。东亚各国对美国的态度中国对美国世界格局影响着中美关系的变化,力量此消彼长~!第一阶段,新中国建立初期1949-1956年。特点:军事上对新中国实行武装包围,海军封锁中国海岸.侵略中国的邻国(朝鲜战争,越南战争).和中国邻国建立军事同盟关系(印度.日本.韩国等)并大力扶助,保护台湾的安全:政治上不承认新中国的国家地位!妄图扼杀新政权!成因:新中国的成立代表在社会主义版图上又增加了一个大国,美国不甘心国民党在中国的失败,仍抱幻想通过一系列政治军事手段颠覆共产党领导的新中国,成立由国民党为代表的傀儡或附属政权!这性质和美国在解放战争中支持国民党一样,美国认为国民党并没有丢掉整个中国,但同时也看到国民党的无能,抛弃了增加一同盟国以对抗苏联的政策,改变策略,直接插手中国,妄图直接颠覆政权,而再让国民党代理统治!第二阶段:1956年—1976年特点及成因:新中国政权已经巩固,中苏关系恶化,苏美两大阵营冷战,美国在世界战场上总体处于攻势,美国知道中国政权已经稳定,而中苏恶交使美国看到了中国的利用价值,妄图让中国站在自己的立场上或者保持中立,因而美国为首的西方世界承认新中国政权,但中美并未建交!这一时段内美国对中国采取武力威胁和拉拢的双面政策,妄图使中国倒向自己一边!而中国站在中立立场上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对美国的进攻都予以坚决的反击,中国外部环境异常恶劣!中美关系时好时坏!认识:苏美两国都走大国霸权政治路线,中国处于夹缝中但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因而双方都想以武力使中国屈服而加入自己一方!第三阶段:1976年至1991年特点.成因及认识:由于美国在世界战场上多次败北,美国不得不在全世界有所收缩,美国在冷战格局中处于守势,中苏关系十分紧张,苏联在全世界范围内的大举进攻对中美都具有极大威胁,中美形成利益共同点,一致对抗苏联!79年中美建交至苏联解体,中美握手言和!具体说还应该分个第四阶段:1991—至尽中美互利和互相竞争改革开放,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中国的发展引起美国的极大不安,世界格局一超多强多元化,中国巨大的市场驱使美国和中国走贸易路线,但中美在许多问题上仍存在较大分歧,中国逐渐强大,中美同时互相竞争~总的认识,国家的利益决定了双方关系的发展!蒙古对美国美苏超级大国的争夺是冷战时期公认的国际政治主题,向来也是冷战史学研究的中心。可是实际上“冷战时期”的历史比“冷战”要丰富得多。本文试以一种“本末倒置”的眼光来研究冷战时期的历史,即不以冷战为聚焦点,而把超级大国的对抗看作其它历史进程的外部和“边缘”的条件。具体说,通过探讨冷战初期的“蒙古问题”,本文意图不在说明中国的边疆事务对于冷战如何重要,而是试图揭示美国从冷战出发的对华政策如何成为中国解决民族边疆问题的一种条件。中国古代传统政略的要旨之一是注重“夷夏之防”,“内诸夏而外夷狄”。[1]清代满族统治者以满、蒙、汉、藏、回五部相互制约为立国的基础,依然重在各部人民的隔绝,用血缘、文化关系确定内外亲疏。这种情况到了民族主义在亚洲崛起的二十世纪发生了重大变化。在中国政治生活中“中华民族”从代表单一汉族的族称演进为包容多民族的政治概念,成为坚持中国统一的主导观念,同时中国边缘地区的各非汉族也形成自身的现代民族观,并追求用文化或政治方式加以实现。这时传统的模糊的“内外亲疏”观念早已不适用于中国的国家事务,取而代之的是用法律明确界定的“内政”“外交”范畴。于是,在中国从一个传统帝国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形的过程中,和中国“主权”“领土”息息相关的民族冲突难以避免,核心问题往往涉及某个边疆民族的“内向”或“分离”,解决过程常有国际势力卷入。在二十世纪上半叶延续几十年的蒙古问题便是一例。从冷战的观点来看,二十世纪中期的蒙古问题不过是细微末节。但是对中国和蒙古民族来说,这一问题却至关重要。当时,蒙古问题的进一步发展对中国意味着与外蒙古关系的正式“外交化”和内蒙古继续的“内政化”。对蒙古民族这则意味着同一民族被一道国界一分为二。从1921年到1945年外蒙古演变成蒙古人民共和国,这段历史和苏联在其中扮演的角色早已为人熟知。但是如果以为1945年8月的中苏条约和10月在外蒙举行的全民投票一劳永逸地解决了蒙古问题,则是一种误解。事实上,这些从法律上确定外蒙地位的事件恰恰加剧了中国境内的蒙古问题。战后,一些内蒙人士受到外蒙分离成功的鼓励,并利用苏蒙联军占领华北、东北一些地区所造成的便利条件,开始积极争取内蒙与外蒙的合并或内蒙在中国境内的高度自治。由此而起的斗争牵涉到党派斗争、民族矛盾、国际关系等多种因素。在中国国内,当时正在进行殊死斗争的国共两党对内蒙民族的自治要求有不同的理解和对策,但在维护中国对内蒙主权这一点上,国共并无二致。在国际上,苏联的战后外交政策继续维持传统的缓冲战略,在苏联东部边界满足于巩固外蒙的卫星国地位,而对外蒙政府的泛蒙古倾向则加以约束。这样,美国作为在战后中国最有影响的外国势力之一,自然被内蒙一些自治派别看成是最有可能援助它们的国际力量。但是本文对美国“内蒙古外交”的研究表明,冷战初期的美国对华政策对当时在内蒙出现的自治和分离运动并没有起推波助澜的作用,从消极意义上讲,美国政府的态度是抑制战后内蒙古对中国离心的国际条件之一。
本文标题:东亚地区目前的发展状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24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