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质量控制/管理 > 中小学教师职称论文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京津沪三地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中小学教师职称论文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京津沪三地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与问题[摘要]京津沪三地为我国教育发达地区,其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处于国内领先水平。总结其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问题不仅对该地区师资队伍的进一步发展具有实践价值,同时对其他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也具有参考价值。文章对京津沪三地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和问题进行了梳理和归纳,其师资队伍建设在资格任用、培养培训和待遇奖励等方面形成了卓有成效的经验,与此同时,其在师资队伍总量、职称、学历和城乡分布结构方面仍存在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关键词]京津沪;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经验;问题“十一五”期间,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在总量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城乡分布结构方面均得到了发展。以天津市为例,2008年各级各类专任教师总数为124,299人,普通高中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2.73:1,硕士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为4.96%,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32.87%。中等职业教育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8.16:1,硕士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为3.67%,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35.81%。普通初中专任教师生师比为11.54:1,硕士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为1.36%,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25.07%,农村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体比例为25.61%。初等教育生师比为13.54:1,硕士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为0.10%,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1.25%,农村专任教师占专任教师总体比例为21.32%。学前教育生师比为20.26:1,硕士及以上专任教师比例为0.43%,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为1.57%。[1]一、京津沪三地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教师的成长和发展通常分为职前培养、入职任用和在职培训三个阶段。京津沪三地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从以上三个阶段入手,注重教师队伍素质的提高。注重扩大师资队伍总体规模,改善师资队伍总量结构,提高专任教师总数和比例,保证师资力量的合理配置;通过多种渠道提升教师队伍的学历水平,努力建构合理的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注重城乡之间师资队伍的协调发展,建立教师流动机制,提高农村地区教师待遇,推动区域教师资源均衡化。就其经验而言,集中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教师资格与任用1.依法实施教师资格制度,严把教师队伍入口关教师资格制度作为一项法定的教师职业资格制度,是保证师资队伍质量的第一关。京津沪三地中小学师资队伍质量的提升与其严格教师职业资格制度,保障教师队伍专业化的措施密切相关。它不仅保证了新入职教师的学历达标水平,同时也有效减少了代课教师和兼任教师的数量和比例。2.吸引非师范高校优秀毕业生任教,完善师资队伍学缘结构京津沪三地通过制定鼓励政策使得中小学师资队伍的学缘结构日益完善,特别是吸引非师范类高校优秀毕业生投身中小学教师队伍,带动了基础教育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和学缘结构的完善。如上海市规定,非师范高等学校毕业生到中小学校任教连续工作满五年的,由市和区县教育行政部门发给一次性奖励金。3.建立完善的城乡教师流动机制,促进城乡师资队伍协调发展京津沪三地城乡之间师资队伍分布并不均衡。为了实现区域内城乡师资队伍的协调发展,京、津、沪三地都在政策制定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创新,从最初的城市师资向农村单向硬性移植,逐渐发展成为农村优先、城乡师资双向柔性流动。比如,上海市积极探索建立城乡师资双向交流机制,9个中心城区与9个郊区县签署了“上海市兄弟区县教育对口合作交流协议书”。2007年底,共有149名教师赴农村支教,同时有189名中青年校长和教师到对口城区进行挂职锻炼和跟岗培训,城镇教师支援农村教育在形式和内涵上都有了根本性的变化。4.规范教师聘任制度,促进师资队伍形成合理发展规模师资队伍人事管理制度直接关系到教师队伍的稳定状态和规模结构,在师资队伍人事管理制度方面,教育发达地区探索建立起以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的人才评价机制,完善考核制度和考核量化标准,坚持“评聘结合、考评结合”的评聘办法,实现中小学教师职务聘任和岗位聘用的统一。这为京津沪三地师资队伍保持适度数量规模、优化职称结构发挥了积极的作用。5.深化教师职务评定制度改革,优化师资配置在教师职务评定方面,京、津、沪三地不断尝试深化教师职务评定制度改革,特别是对农村地区中小学教师职务评定给予政策倾斜,优化师资队伍配置。比如,上海市规定应届本科毕业生到农村任教,担任教师初级职务满三年者,可以申报评定教师中级职务;担任中级职务满四年者,可以申报评定高级教师职务。天津市规定凡申报参加特级教师评选且年龄在45岁以下的中小学教师,须有一年在农村地区学校任教的经历。通过这些措施形成了有利于教师队伍建设和人才成长的制度环境,推动了优秀人才资源的优化配置。(二)教师培养与培训1.创新教师教育培养模式,提升职前教师教育的实效性在职前培养方面,依托本地师范院校是京、津、沪三地在师资队伍后备力量培养方面的共同做法。为了使教师职前培养更加贴近基础教育实践,2008年,华东师范大学和上海师范大学启动基础教育特聘教授聘任工作。共确定38名来自中小学教育管理与教学一线的特级校长、特级教师为基础教育特聘教授候选人。这一措施有效地提高了教师教育与教育教学实践联系的密切程度,提升了教师教育的实效性。2.开展多样化在职培训,不断提高培训实效在教师培训方面,京、津、沪三地采用了“教师全员培训”与“骨干教师培训”相结合的多样化培训方式。“十一五”期间,天津市采用周期培训的方式对区域内校长和教师进行了培训。天津市教委实施“未来教育家奠基工程”,整合优秀导师资源、优质课程资源、优质基地资源,为学员搭建优质学习平台;通过课题资助、专题讲座、自主学习、实地考察等环节,进一步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和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北京市和上海市也建立了相似的培训机制。另外,三地还制定专门措施督促培训机构发挥作用,为提升中小学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提供保障。3.搭建专门的农村师资培训平台,改善农村师资队伍落后现状农村地区师资水平相对落后于城市是京津沪三地一种普遍现象,为了改善农村师资水平,三地均搭建了专门的农村师资培训平台。天津市实施了“‘265’农村骨干教师培养工程”,通过多种形式,为农村培养200名市级骨干教师、600名区县级骨干教师和5000名校级骨干教师。北京市设立了农村教师研修工作站,上海市农村师资培训则是依托城乡教师交流同步进行,安排中青年校长和教师到对口城区进行挂职锻炼和跟岗培训。这些专门平台的搭建,为农村师资水平的提升创造了条件,有效提高了农村地区的师资水平。(三)教师待遇与奖励1.改革收入分配制度,提高教师收入,稳定教师队伍收入分配和鼓励政策是实现教师队伍规模稳步发展、教师队伍不断得到优秀新鲜血液补充的有效保障。京津沪三地以义务教育学校绩效工资改革为契机,制定相应实施细则和工作方案,坚持多劳多得、优绩优酬,既调动了教师的积极性,又提高了一线教师的收入,更好地稳定了教师队伍。2.制定鼓励政策,吸引优秀人才充实农村教师队伍在农村地区师资队伍建设中,对农村教师收入给予政策倾斜,有利于保障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稳定性,提升农村师资队伍的水平。上海市对符合条件的应届毕业生任教农村学校给予最高3万元的资助津贴。天津市也采取了类似措施,实行边远农村学校教师奖励补贴制度,并设立专项资金,用于支持农村教师提高专业化水平和骨干教师培养。3.制定优惠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高层次人才是一个地区师资队伍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于提升区域师资队伍的质量具有带动作用。京津沪三地都制定实施了吸引高层次人才的优惠政策,有效地改善了师资队伍缺乏高层次领军人物的状况,带动和提高了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二、京津沪三地师资队伍建设的问题(一)总量结构1.普通中等教育非专任教师比例过高2007年京津沪三地普通中等教育师资队伍中专任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比例分别为:天津77.26%、北京67.76%、上海72.15%,与全国84.47%的平均水平相比,分别落后了7.21、16.71和12.32个百分点。[2]从全国排名来看,天津居第27位,北京居第30位,上海则居第31位,在全国处于比较落后的位置。[3]从教育资源均衡配置的角度出发,教师队伍的数量充足是推进基础教育规模、提高教学质量的保证。但过于庞大的非专任教师队伍会造成教育经费的浪费。足够数量的优质教师资源的合理配置应成为基础教育师资队伍总量建设的发展目标。2.职业教育“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虽然京津沪三地在职业教育师资队伍发展政策制定中都很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和引进,但从现状看并不乐观。以天津市为例,作为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创新示范区,各校“双师型”教师的数量和比例并不均衡,从其构成来看主要包括三种情形:一是专任教师中具有本专业职业技术资格证书的教师比例较少;二是专业课教师担任了一定时期的实验、实习工作便认为是“双师型”教师;三是从企业、社会上调进的工程技术人员,就自然认定是“双师型”教师。后两种类型的教师从严格意义上不能称为真正的“双师型”教师。3.学前教育师资力量不足受近几年生育高峰以及城市中家长对学前教育重要性认识的影响,幼儿的入园需求不断增加,京津沪学前教育的师资严重不足,其生师比未能达到国家的基本要求。2008年上海市所有的区县,甚至是中心城区都提出需要补充幼教师资,保守估计上海市幼儿园教师的缺口将达到上千人。[4]4.外地务工人员子女教育需求增加,师资队伍准备不足京津沪地区作为我国经济发达的地区,随着区域内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员不断增加,其子女的教育需求也呈现不断增加的态势。以天津市为例,截至2008年,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在天津就读义务教育学校的学生已有11万多人,分别为天津市小学和初中在校生总数的16.37%和6.45%。[5]虽然京津沪现有普通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的生师比均已达到了国家规定,但是伴随着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数量的快速增加,现有师资队伍的数量和分布结构仍然无法满足其教育需求。如果教师队伍数量准备不足,教师队伍的学历和职称等方面的质量得不到有效改善,那么必将导致优质教育资源匮乏现状加剧,教师因素将会成为未来制约外来务工人员子女享受教育公平的重要因素。(二)学历结构师资队伍的学历结构是衡量师资队伍人力资本水平的重要指标。高学历虽然不能等同于“高素质”,但两者间有高度的正相关。在京津沪三地师资队伍中普遍存在着高学历专任教师比例偏低的问题。(三)职称结构京津沪三地中小学师资队伍职称结构方面最突出的问题是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高职称教师数量匮乏、比例偏低。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问题更为突出。2007年京津沪中等职业教育师资队伍中具有高级职称的专任教师比例最高不超过35.11%,其中具有正高级职称专任教师比例最高不超过1.22%。专任教师队伍的职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质量水平。在国家大力提倡发展职业教育的背景下,以目前京津沪三地职业教育师资队伍的职称结构很难满足其快速发展和质量提升的要求。(四)城乡结构京津沪三地城乡之间师资队伍的结构还有待进一步优化。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发展具有特殊性,其师资队伍总体结构和水平与城市之间还存在一定的差距。农村学校由于网点分散,成班率低,学校规模偏小,在相对地广人稀的地区,教师数量仍显不足。虽然京津沪现有农村地区的生师比已优于教育部《关于制定中小学教职工编制标准的意见》的要求,但教育部对城乡学校生师比的要求存在差异,如果仅满足于该要求则会导致农村师资队伍总量长期落后于城市。京津沪三地若想实现城乡教育公平,则应采取更高的标准发展农村地区师资队伍,提高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总量,特别是相对偏远地区教师的数量和生师比。另外,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学历和职称水平也需要大力提升和改善。虽然近年来京津沪三地采取了多项措施提升和改善农村地区师资队伍的学历,但是农村地区教师的平均学历水平和职称水平仍落后于城市教师。三、结语京津沪三地师资队伍经过“十五”和“十一五”期间近十年的发展,已经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其发展过程中既积累了卓有成效的经验,也遇到了新的发展形势下出现的困难问题。在未来的发展中,不仅要看到已经取得的成绩和形成的经验,更为重要的是
本文标题:中小学教师职称论文小学教师评职称论文京津沪三地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经验与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312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