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东南亚音乐的介绍一、东南亚概况东南亚,地处亚洲的东南地区。旧时也称南洋。这一地区由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和分布在南中国海、印度洋、菲律宾海的大小岛屿所构成。包括:大陆半岛地区的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新加坡、缅甸、越南,岛屿地区的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东帝汶、文莱等国家和地区。面积约448万平方公里,人口约4.2亿。境内种族、民族、语言复杂。其中,泰人、柬埔寨人、越南人、马来人和菲律宾的大多民族属蒙古人种(即黄种人);马来西亚的塞诺人、塞芒人,菲律宾的阿埃塔人及印度尼西亚东部的巴布亚人,属于赤道人种(即黑色人种)。在语言方面,缅人、泰人、苗族人、瑶族人属汉藏语系;印度尼西亚人和马来人属南岛语系,有爪哇语、比萨扬语、他加禄语、马来语、马都拉语和米南加保语等;越南人、柬埔寨人属南亚语系;印度尼西亚东部地区和东帝汶又属巴布亚诸语。宗教信仰方面,大乘佛教在越南占优势,小乘佛教成为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的国教。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文莱等国以伊斯兰教为主要宗教。缅甸、泰国、新加坡也有部分居民信仰伊斯兰教。马来西亚有8%的泰米尔人是印度教徒。印度尼西亚巴厘岛的巴厘人的宗教是印度教和佛教的混合体。菲律宾是亚洲唯一的天主教国家。此外,在东南亚的一些狩猎采集和刀耕火种民族中还有自然力崇拜、精灵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古老信仰。二、历史、文化与音乐东南亚地区,在历史上曾从中国、印度、欧洲等国家和地区接受了多种宗教和文化。越南,在汉代以后就在中国文明的强烈影响之下,因此,中国的道教、佛教、在统治阶层中的儒教、在一般老百姓中的民俗信仰、以及各种民俗活动和音乐文化,都被当地群众所接受。柬埔寨、老挝、泰国、缅甸,以及苏门答腊、爪哇为中心的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地区,则受到印度文明的影响,大约在公元初就传入了佛教、印度教及其文化。13世纪以降,仍以印度为经由地而传入伊斯兰教及其文化,并在岛屿地区和马来半岛扩展。16世纪以后,在与欧洲的交往之中,基督教也在一部分地区流传。在这些大宗教传入之前,东南亚当地也生长着传统宗教,与这些宗教相结合,就成为民间信仰的基础。以这些宗教为媒介的外来文明,进而在这一地区形成了不同体制的国家。其中,以来自于印度的影响为最大。东南亚最早的国家是1世纪左右成立于柬埔寨的扶南,这个国家是由属于婆罗门阶层的印度移民与当地土著诸侯的女儿联姻而建立的。此后,直到16世纪爪哇的麻喏巴歇王国灭亡,很多东南亚的传统国家,都是以印度教或者佛教的宇宙论作为王权思想的基础而展开的。在此,王是神的化身,作为大宇宙与小宇宙的媒介者而君临,王国的国都是作为宇宙的缩影而被建设的。这种作为宇宙中心的王国国都的代表性例子,是遗留在柬埔寨的吴哥朝(9—15世纪)的遗迹。另外,从13世纪开始,伊斯兰教经过印度而传入东南亚,在包括马来西亚的岛屿地区的海岸、河流入海处等地扩展。结果,在这些地区形成了不同于以印度教为基础的内陆型神圣国家的另一种国家类型,即:接受了伊斯兰教的海洋型城市国家。其代表性例子是从15世纪到16世纪的马来半岛的马六甲王国。然而,马六甲王国也于1511年被葡萄牙所灭亡。从此以后,东南亚各国,除了固守独立的泰国之外,都成了欧洲殖民主义者的殖民地。荷兰统治了印度尼西亚,法国统治了柬埔寨、越南、老挝,英国统治了缅甸、马来西亚、新加坡,西班牙统治了菲律宾等。被统治国家不仅在生活方式和语言方面,而且在宗教方面也接受了统治国家的影响。其中,像菲律宾那样,在文化上、宗教上,都已大大地西欧化了。以上这种文化、政治的历史变化,和东南亚艺能的形成发展有密切的关联。这一地区的古典艺能的形成发展,与传统国家的情况一样,也都有来自中国、印度的影响。在越南,无论是宫廷音乐、戏曲音乐,或者足乐器、器乐,都可以看到中国的深刻影响,只是它们都在逐渐地越南化,而形成越南自己独特的民族风格。在东南亚的印度化国家中,音乐、舞蹈、戏剧以及美术、建筑等艺术领域,都已和印度教、佛教的世界观紧密结合在一起,作为装饰国王和王都的宫廷艺能而发展。在3世纪的中国文献中可以看到扶南王向当时中国皇帝进贡物产的同时也有进贡艺能;在遗存于爪哇的9世纪佛教婆罗浮屠遗迹和10世纪印度教寺院勃兰班南的壁画中,有奏乐、舞蹈的少女图像。而且这些艺能的题材都以《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起源于印度的故事为主。然而,这些又都不是原样照搬,而是由接受者选择出印度文明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化发展。所谓“印度化”,也并不是把印度教社会的基本原则的种姓制度移植到东南亚社会之中来,而是按照接受者的爱好,把艺能的形态纳入固有文化的框架进行变形。这种东南亚的传统国家与艺能的密切结合,印度尼西亚的巴厘岛就是一个例子。16世纪,爪哇的麻喏巴歇王朝灭亡之后,印度尼西亚的许多地方都已伊斯兰化了,但是,东南亚的印度教传统却流传至今。荷兰人入侵巴厘是1906年的事情,在此之前的一个时期,特别是19世纪的巴厘,可以称为是“剧场国家”。即:在巴厘,壮丽的仪式,特别是在进行王家死者的火葬仪式中,戏剧表演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时,王是“兴业主”,僧侣担任“导演”,一般人兼任“演员”和“观众”,而演出礼仪剧。对于政治来说这是正式的祭事,其核心却是艺能的上演,艺能在这种场合具有特别重要的位置。像以上这种艺能与政治密切结合的典型例子之外,音乐和宗教行事、婚丧喜庆、演剧、舞蹈等的密切结合,在东南亚成为普遍现象。并以此作为音乐生存和发展的一种重要方式。但是,最近,伴随着城市的现代化和西欧化,年轻人的音乐爱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这些传统的音乐艺能的潮流也急速地发生了转变。三、主要传统音乐体裁、乐器及其音乐概况(一)泰国1、“康”、“拉坤”在泰国,最具体代表性意义的古典音乐艺能形式是“康”和“拉坤”。康,是以宫廷生活为基础,在宫廷的礼仪、婚丧嫁娶、宗教行事中演出的,以印度叙事诗《罗摩衍那》中的《罗摩坚》(罗摩王子之冒险)为题材的戏剧音乐。类似于中国的傩(是有歌唱的)和日本歌舞伎的假面剧。故事冗长,全剧上演约需300~400小时,通常只演片段。康在上演的时候,音乐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首先,配合着不同的场面背景有多种多样的器乐合奏;在演员和舞蹈者的动作和舞蹈中,为了表现他们微妙的心理活动和场面状况,常用男、女声歌唱;进而,还有以诗的形式由歌者来说唱的台词。但是,其台词由于过分文雅、古老,所以,一般老百姓,尤其是年轻一代不容易理解,而发生了“康分离”现象。在康的发展过程中,积累了1200多首乐曲,并按表现内容归纳整理为36类,如:适合于表现愤怒、悲哀、沉思、喜悦等情绪,适用于结婚、诞生、临终、葬礼、战争等场面的类别。目前,一般群众比较喜欢的是速度不太缓慢的、表现惊险战斗场面、围绕着猿大将的滑稽有趣的喜剧场面及其音乐。康的演出也经常集中在这些场面。拉坤,是与康一起演出的舞蹈剧。上场人物使用日常语言,根据它的风格特点可以分为恰托乌里拉坤、诺库拉坤、纳依拉坤等。另外,根据歌唱状况来分析的话,还表现出有节奏的快速部分和缓慢的抒情部分的对比,显示了高度的声乐技巧。构成康和拉坤的基本动作技巧的是叫做“拉姆”的舞蹈。在泰国,把来源于印度舞蹈的基本技巧按泰国风格进行整理之后,使之在每个动作中具有一定的含义。在传统的康和拉坤的演出成员中,舞蹈者兼学器乐,器乐演奏者也学舞蹈,音乐和舞蹈及其他艺能是作为一个整体而紧相关联的。这种传统如今也被泰国的国立舞台艺术专门学校所继承着。康和拉坤的音乐伴奏由皮帕特(pipat)乐队担任。皮帕特乐队中,由锣类打击乐器大围锣(KhongWongyao)担任主旋律,再加上:双簧气鸣乐器的竖笛“皮”(pee)、船型木琴“竹排琴”(Ranatek)、箱型竹琴(Ranatthum)、带盖木桶型的双面鼓“塔朋鼓”(Taphon)、金属做的节奏打击乐器碗状铜钹(Ching)等乐器组合而成。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以打击乐器为主而加上部分管乐器的合奏。这种乐队,不仅在古典艺能,而且在宗教仪式、葬祭等重要场合都经常使用。根据实际需要,乐器的种类和数量均可加减,形成大、中、小三种规模的编制。2、南旺舞南旺舞是流行于泰国东北部的一种笙舞。是从老挝传入的以笙来伴奏的舞蹈,这种笙叫做“肯”(khen),有14管,长度在1米至2米之间。舞蹈动作简单,舞姿端庄,手势优美,边舞边唱,在祖先传下来的古老曲调中填入即兴歌词来歌唱。常在结婚仪式和法事、节日等场合成为不可缺少的传统歌谣,其内容不仅有传说故事和男女恋爱的题材,而且经常有关于现实生活事件的通俗易懂的歌唱,因此,对于语言的敏锐感觉和将现实中的各种事件及时编为歌词,就成为当地歌师的必备条件。在泰国,传统艺能基本上是口传的,特别是像南旺舞旋律的细微变化等,对语言能力的要求高,更需要口头传授和长时间的练习、钻研。(二)柬埔寨1、古典音乐与艺能柬埔寨古典艺能的代表性剧目,是和泰国一样的来源于《罗摩衍那》的《练坚》(罗摩王子冒险)。在这高棉翻版的《罗摩衍那》中,穿插着和高棉人的生活有密切关联的插曲。这些场面在吴哥寺院的浮雕中可以看到。另外,这些场面中的人物还被精巧地雕刻在牛皮上并装在木头框架里,操作着这种道具而舞蹈的叫做南斯贝克的皮影戏曾在各地盛行,留下了许多场面,但是,现在只能看到很少的一点痕迹。目前的情况和泰国一样,皮影戏的道具被丢弃在一边,得不到上演,南斯贝克的传统被认为是过时了。但在腊塔纳基里省的卡诺寺,由于历代住持的保护,所以还保存着一座上演皮影戏的场所叫“南雅依座”,继续保持着传统。在这里,仍使用着约100年前做的313具皮影(很大的皮影木偶),继续表演着《罗摩衍那》的故事。古典音乐使用着和泰国几乎完全相同的合奏形式和乐器,只是名称有所不同。按其用途,有2种器乐合奏形式。(1)并皮特合奏相当于泰国的皮帕特合奏。是在宗教仪式和朗克力(《罗摩衍那》故事的柬埔寨翻版)等古典艺能中使用的重要的乐队合奏。以罗尼特(roneat,船型木琴、箱型竹琴等)、康(Kong,由大小各异的壶型锣以圆形组合而成的围锣)等旋律打击乐器为中心,再加上斯拉莱(Ssralay,双簧气鸣的竖笛)、散坡(木桶型的双面鼓)、斯科尔(木桶型的鼓)、衬(Ching,小型的厚铜钹)等节奏性打击乐器。(2)摩何里合奏,相当于泰国的马何里合奏。与并皮特合奏相比较,是属于较为简便的大众性乐队合奏,用于古典舞蹈、戏剧,也用在结婚仪式和宴会场合。属于管弦乐队组合。除了旋律打击乐器之外,还有克罗依(Khloy,双簧气鸣乐器类的竖笛)、塔克(takhe,也叫克拉配、Krapeu,相当于泰国的恰克)、特罗(tro,2弦的弓奏乐器),以及节奏性乐器斯科罗摩尼(skorromonea,框架型单面鼓)、衬(ching)等。2、民俗音乐与泰国一样,柬埔寨也盛行着精灵信仰,在其音乐种类中,许多是以阿拉克神为奉献对象的。阿拉克神是保护日常生活平静安宁所必须的守护神,人们谨慎地以“不要惹阿拉克神生气”为宗旨而生活着。所使用的乐器是贝依扑拉坡(双簧气鸣类的竹制竖笛)、高棉多罗(3弦的拨弦乐器)、库塞摩依(独弦琴)、斯科阿拉克(高脚杯别的鼓)、衬(ching)(节奏乐器)等。另外,在结婚仪式音乐普连卡尔、丧葬音乐斯科约尔等乐队中,都使用各自特有的乐器。作为大众艺能而广受欢迎的拉坤巴萨克,虽然由于战火而一时中断演出,但也逐渐地在各地进行定期的巡回公演。剧目题材十分广泛,既有像《本生谭物语》那样的规戒性节目,又有与农耕、渔业相关的节目,还有充满喜剧性、娱乐性的类别。在柬埔寨的山区,分布着许多少数民族,他们所具有的独特的民族音乐和艺能也是相当引人注目的。自20世纪后半以来,对于蕴藏于各地方的民俗艺能的剧目正在逐渐展开挖掘、整理工作,并被引入公演节目之中。(三)老挝1、摩拉姆老挝的国语——老挝语是泰语系中的一个支系,与泰语有近亲关系。泰语系的语言是有声调的,在日常说话的语言中,如果强调它的抑扬的话,那么,说话就很富有音乐性。使用符合于语言声调的抑扬来进行歌唱,在老挝中南部和泰国东北部称为拉姆(lam),演唱拉姆的专家叫摩拉姆(molam),摩(mo)是专家的意思。用摩拉姆作为体裁形式的称呼是最近的事情。原来称为摩肯(mokhae
本文标题:东南亚音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320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