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小學生的心理健康維護和發展:香港的經驗香港浸會大學陳啟芳教授2005.11.18CitiesTotalHongKongShanghaiBeijingGHQ(LikertScale)RiskCasesPsychologicallyatrisk16714.5%1249.0%21311.1%50411.4%Notpsychologicallyatrisk98285.5%125291%168888.9%392288.6%Total1149100.0%1376100.0%1901100.0%4426100.0%*SurveyconductedinHongKongandShanghaiwerein1997andBeijingin1999.Remark:Studentswithscoresof41oraboveareclassifiedaspsychologicallyatrisk.(Shek,1988;Ngai,1994)中國三大城市中學生心理高危傾向比較*ComparisonofnumberofrespondentspsychologicallyatriskinthethreecitiesMeanofstudents’SESandGHQscoresinthreecitiesSelf-esteemScaleGHQ(Likert)HongKongShanghaiBeijingHongKongShanghaiBeijingMean23.8426.2826.1628.6525.5927.10SD3.333.263.4212.0410.1611.60F-value224.14***28.11***Remark:mentalhealthofShanghaistudentswasthebestamongthethreecities,followedbyBeijingstudents(p.001)andHongKongstudents(p.001).***p.001,**p.01,*p.05解釋這三地差別的現象殊不容易青少年心理健康學校、家庭社會、經濟、環境政治、文化等廿一世紀香港社會的特質•經濟低迷/轉型•競爭淘汰•高效率•社會步伐急遽變化•科技發達•資訊爆炸•人際關係疏離•崇尚自由,自我發展,無絕對的價值/標準•消費主義壓力緊張父親與子女溝通情況•調查結果:有三成小學生及三成半中學生每天與父親溝通時間不足十分鐘,部分更完全沒有溝通。有七成以上人表示,與父親的溝通內容圍繞學業,六成的父親也以此作為子女溝通的內容。•調查名稱:北區家庭父親與子女溝通情況•調查單位:基督教信義會北區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訪問對象:323名青少年及街訪105家長•資料出處:明報(2000年6月18日)父親與子女溝通時間•調查結果:約六成父親每天與子女傾談的時間少於十五分鐘,當中七成六更沒跟子女交談;另外,四成父親表示對子女的了解很少。•調查名稱:父親與子女溝通時間•調查單位:深水步居民聯會與民建聯深水步支部•訪問對象:333名深水步的父親•資料出處:明報(2000年6月18日)青少年心理與家庭關係•調查結果:1.在年齡由11-18歲的3315個受訪中學生中,父母關係良好的家庭,他們的子女與家人相處會開心點。例如由爸爸、媽媽組成的家庭中,有百分之六十八點六的子女覺得家庭關係非常好;但在已離異的家庭中,只有四成覺得家庭關係好,而在與家庭關係惡劣的學生中有七成變得容易抑鬱。2.在學習動機方面,父母關係好的子女會較主動學習,而離婚、分居或同居的則減低小朋友學習意欲。•調查單位:中大社工系副教授鍾陳麗歡•訪問對象:來自18間中學的3315位中學生•資料出處:明報(2000年6月18日)單親學童與家庭關係差9.9%3.5%41.9%40.4%34.7%40.7%41.7%18.3%17.4%27.90%68.6%55.4%0.0%10.0%20.0%30.0%40.0%50.0%60.0%70.0%80.0%離婚分居同居結婚父母婚姻狀況學生與家庭關係(%)關係非常好/好關係一般關係差/非常差心理健康或精神健康–不容易下定義•抽象、複雜課題•範圍很廣,關乎人的思想、情緒、行為、信仰、價值觀,亦涉及個人修養、主觀感受及文化等•不同學者有不同重點,如社會學家、精神科醫生、心理學家等1.個人對自我所抱的態度2.成長和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3.人格的完整性4.自主性5.對現實世界準確的認識6.適應環境的能力Jahoda(1958)指出精神健康基本上環繞以下六個概念:歸納不同學者對精神或心理健康的定義:•心理健康是指一個人沒有精神病癥狀,而能夠保持情緒穩定及心理平衡。•對自己感到滿意,能了解和接納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有自信心,經得起挫折。•懂得疏導情緒和壓力,不會被憂慮、憤怒、悲哀、恐懼等負面情緒操縱。•在社會上能與人和睦相處,與人建立良好的人際關係,能夠明白別人的感受和需要。•適應社會生活的轉變,懂得解決生活上的困難。•有清晰的人生目標,發展自我潛能,達致自我實現。中國傳統醫學:陰陽五行得到平衡和調協才能達到精神健康。西方東方身心健康重點自我的滿足和實踐自我的克制和與天地萬物的互動、協調心理健康概念積極進取,發展個人潛能強調虛靜恬愉,心境舒泰干預及預防精神健康問題,例如:抑鬱、自殺、過多焦慮、犯罪、藥物濫用等。積極推廣精神健康,例如:建立正確的自我形象、自尊、自信、建立人際關係、認識自我、建立正確人生目標、發掘個人潛能、自我實現等。心理健康教育範圍:現時香港小學學校及學生人數學校數目1999-20002003-20042004-2005本地784739712英語及國際學校354647總數8197857591999-20002003-20042004-2005學生人數491,851468,792447,137現時香港中學學校及學生人數學校數目1999-20002003-20042004-2005本地456477496英語及國際學校242423總數480501519學生人數1999-20002003-20042004-2005中一至中三235,874251,463253,619中四至中五159,343157,009160,916中六至中七58,24858,75159,519總數453,465467,225474,054小學生壓力來源•最令小五至小六學生感到壓力的是學業問題。分別有40%、39.1%及33.3%受訪者認為測驗考試,學業成績不理想及升班及升學使他們感到壓力資料來源:德田明愛青少年綜合服務(2001)【小學生壓力來源及程度問卷調查】兒童壓力調查•受壓的次序為:學業(55%)、家人關係(21%)、同學相處(15%)及自己外表(9%)•學業壓力的來源:以「功課太多太難」佔首位(35%),成績達不到自己的要求(27%)和成績達不到父母的要求(25%)為次要•家庭壓力的來源:以「自己做錯事遭父母罵和罰」為首(44%),其次是與父母傾談的時間少(19%)和兄弟姊妹爭吵(19%)•被訪兒童最常以「哭」(23.54%)來舒壓,其次是「繪畫、唱歌或玩樂器」(18.29%)和「找朋友傾訴」(17.84%)。資料來源:影音使團--點蟲蟲熱線(2003)【最新兒童壓力調查】青少年壓力來源•學校的壓力來源指數是最高(3.8),其次是家庭(3.14),而最少的是感情(2.15)。是次調查1分是壓力最少,5分是壓力最大•初中學生的十大壓力事件,排第一是「學業成績不理想」(60.84%),第二是「沉重的功課及考試」(51.18%),第三是「覺得家人不明白及體諒自己」,而排最後的是「自我期望高」(23.33%)資料來源:基督教香港信義會青少年服務(2001)【珍惜生命計劃了解青少年壓力來源問卷調查】。最近一項有關中學生壓力調查•調查結果:1.過半數受訪者自覺是失敗者,覺得功課量多,感到吃不消2.超過六成受訪者因為測驗及考試,會感到焦慮不安•調查單位:循道衛理楊震社會服務處油尖旺青少年綜合服務中心•訪問對象:1700名中一至中七學生•資料來源:明報(2005年11月14日)總結:香港中小學生壓力有關研究壓力來源:學校(功課、考試、讀書)家庭(父母的行為及婚姻關係、與父母傾談時間少、兄弟姊妹爭吵等)人際關係其他總結:香港中小學生壓力有關研究解決方法:與朋友或同學傾訴與父母傾訴自己獨立處理兒童及青少年的情緒問題•學業方面的憂慮主要來自心理因素和學習困擾,分別為45%和35%;有58%的受訪者則認為家庭困擾源自父母的行為及婚姻關係,65%受人際關係的處理問題所困擾•解決方法方面,有65會向人傾訴,32%則選擇其他途徑解決•逾五成被訪者會以正面方法解決問題,有13-14%則選擇逃避問題資料來源:香港中華基督教青年會(2002)[孩子的天空]情緒智能問卷調查報告書香港中學生的抑鬱狀況•4.2%被訪者有抑鬱徵狀,當中60%曾想過自殺•過半數(58.9%)被訪者認為青少年自殺主要原因是「學校功課/考試/讀書壓力大」•當問及他們在過去3個月中受到的困擾來源,大部份都表示困擾來自學業或功課(71%)•當遇上情緒困擾時,過半被訪者會找朋友傾訴(55.9%),其次為父母(22.1%),假若找不到首選的傾訴對象,65%被訪者會找另一位傾訴對象,23.4%被訪者則會自己解決問題資料來源:基督教家庭服務中心(2004)【香港中學生的抑鬱狀況調查報告】學童與自殺(1)於2001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為來自不同地區的聯網學校進行了一項「學童健康問卷調查」,共有7,192名來自16所小學及18所中學的學童接受調查。調查發現:•青少年自殺念頭與下列的高危因素有直接關係,包括:傷害自己、過早的性行為、濫用藥物、抑鬱傾向、性別﹙女性﹚、暴力傾向、生活滿意指數及運動習慣。•青少年自殺行為與下列的高危因素有直接關係,包括:傷害自己、自殺念頭、吸煙、性別﹙女性﹚、暴力行為及抑鬱傾向。•提高生活滿意指數及定期進行運動等這些預防元素,都有助改善青少年的抑鬱及自殺傾向。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稿學童與自殺(2)•2003年,香港中文大學醫學院健康教育及促進健康中心進行了另一項有關研究,接受是項調查共有3,498名來自17所隨機抽樣的學校中一至中六學童。研究顯示他們在填問卷前的12個月內:•29.2%曾連續2星期或以上差不多每天都感到傷心和絕望。當中,11.4%更因此而影響日常活動及社交活動;•11.1%曾認真考慮自殺;•9.1%曾計劃如何自殺;•4.0%曾多次進行自殺行為,如割手腕、服食過量藥物等。資料來源:香港中文大學新聞稿傳媒的影響•學者估計1至13%的青少年自殺是模仿行為所做成(Moscicki,1995)•研究發現藝人自殺會引致14.3倍的「模仿效應」•傳媒導致青少年自殺:研究指出愈是多報導自殺,愈多自殺(Phillips,1974)。資料來源:謝永齡博士(2004)【預防青少年自殺(101):預防工作和危機處理】簡報檔案傳媒:不宜的報導方式•以頭條新聞報導•以大篇幅,圖文並茂,及感性地報導自殺事件•對死者的描述浪漫化或理想化•將「自殺」這兩個字大字標題•對自殺手法作十分細膩的描寫資料來源:謝永齡博士(2004)【預防青少年自殺(101):預防工作和危機處理】簡報檔案宜Do's忌Don'ts1.正面地表達自己對子女的關心,也不避忌談論自殺事件。對自殺避而不談,這樣只會令子女向你三緘其口。2.每日騰出至少十五分鐘與子女一起集中注意力,即使談天說地,也令子女感到您對他們的關注。開電視,忙著傾電話,為其他事分神。3.增加正面對話,以心平氣和的情緒,表示自己對子女的欣賞。說一些負面、挫折子女的話,如「你再係咁唔爭氣,我唔想要你」或用沉默來處罰子女。4.提出建設性提議,與子女一起考慮多種解決困難
本文标题: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344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