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古代部分基本特征概况一章1中国传统官式建筑与民间建筑做法的主要区别142中国传统建筑的发展特点注:中国传统建筑的十三个特点1.分隔2.按人分区为主3.微型宇宙4.室内外合作5.主从单元的串联6.线形公共空间7.接合而非转化8.正格与多格并存9.人工与自然分离10.室内的两套尺度11.简单的背景12.二维线条的构图13.带故事的形式3中国传统木构架结构体系的类型和各自特点4单体建筑与群体组合特点5传统建筑的工官制度,著名的工官工匠及主要作品,相关建筑著作发展概况一章1原始社会时期穴居和巢居的代表建筑遗址2什么是干阑式建筑,什么是版筑3河南偃师二里头宫殿遗址、安阳小屯山晚商殷墟遗址、陕西岐山凤雏村遗址的主要特点4高台建筑(台榭式建筑)的出现,其主要特点及盛行时期5汉代砖石建筑技术的发展P296汉阙的特点及代表实例P307佛教传入后在魏晋时期带来建筑风格上哪些转变318古代从席地而坐的矮足家具向垂足而坐的高足家具的转变339世界最早的敞肩拱桥河北赵县安济桥,其设计建造者李春10元代著名的天文建筑遗址及设计者河南登封观星台郭守敬11明代砖的普及带来建筑建造和建筑类型上的改变4512明代的琉璃技术及重要建筑实例南京报恩寺塔山西大同的九龙壁北京的琉璃门、琉璃牌坊13汉至魏晋、隋唐、宋、元、明清不同时期官式建筑的木构架技术的转变及建筑风格上的转变1.两汉时期是中国建筑发展的第一个高潮:①形成中国古代建筑的基本类型②木构架的两种主要形式都已出现③高台建筑被多层木楼阁建筑取代④建筑组群已达到庞大规模⑤斗栱在汉代已普遍使用⑥屋顶形式多样2.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建筑有以下几个特点:①东南地区城市建设和建筑活动的繁荣②佛教的传入使佛教建筑发展:佛寺、佛塔和石窟③自然式山水风景园林有了较大发展④高坐具、高家具的出现使建筑内部也随之增高⑤在石刻方面技术水平比汉代有了进一步提高3.唐代建筑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发展的成熟期:①建造规模宏大②建筑布局水平提高③木构技术进入成熟阶段,解决了前期大体量木构架技术问题④设计与施工水平提高⑤砖石建筑取得进一步发展⑥建筑艺术加工的真实和成熟4.宋代建筑发展特点概要:①城市结构和布局起了根本的变化②木架建筑采用了古典模数制③建筑群与建筑空间的组合④建筑装修与色彩大有发展⑤砖石建筑有了新的发展⑥造园活动多5.明代建筑发展概要:①砖普遍用于民居砌墙②琉璃面砖、琉璃瓦的应用③形成新的定型木构架强化整体结构性能\简化施工\斗拱装饰化④建筑群的布置更为成熟⑤明代后期私家园林发达⑥官式建筑的装修、彩画、装饰日趋定型化6.清代建筑发展概要:①园林达到了极盛期②藏传佛教建筑兴盛③民居建筑百花齐放④简化单体木构设计⑤建筑技艺有所创新14唐南禅寺大殿佛光寺大殿天台庵广仁王庙、宋河北正定隆兴寺摩尼殿转轮藏殿河北登封少林寺初祖庵大殿太原晋祠圣母殿、辽、元山西永乐宫三清殿山西洪洞县广胜下寺、明清的现存代表木构殿堂(阁)建筑及主要特点城市建设一章1《周礼·考工记·匠人》中规定的都城规划制度是什么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及其对历代都城规划的影响2城郭之制,典型实例春秋淹城“三城三河”的特点513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以及汉至明清各朝代都城规划布局的主要特点(包括西汉长安、曹魏邺城、北魏洛阳、隋唐长安、北宋汴京、元大都、明清北京)中国古代城市形态发展沿革:第一阶段:城市初生期(原始社会晚期~夏商周)以龙山文化晚期的筑城活动为开始,以防御和保护私有制为目的,以夯土和版筑为技术手段。第二阶段:里坊制确立期(春秋~汉)春秋封建制的建立,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地方势力的增长,出现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城市建设高潮,产生了城市管理和布局形式——封闭的里坊制,周礼中还制定了都城规划的等级和制度。第三阶段:里坊制极盛期(三国~唐)曹魏邺城的转折点,布局规整,城市有明确的分区,统治阶级与一般居民严格分开,皇城居中,全城中轴线对称的布局手法,井字格划分的里坊格局。北魏洛阳在邺城的基础又有新的发展,加强了城市南北中轴线的主导作用。隋唐长安是封闭里坊制的代表城市。第四阶段:街巷制确立期(宋~清)盛唐以后,我国古代的工商业和城市经济逐步发展起来,至明、清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人们的依附关系、等级制度日渐松弛,一种新型的城市生活成为时代发展的要求。适应这种历史发展趋势,从北宋国都东京汴梁开始,原先封闭形态的里坊制度和市场制度,完全为开放式的街巷制所取代。4北宋汴京城市格局的改变以及原因63①打破里坊制②城市立体空间得到扩展③加强都城的军事防御性④城市河道纵横、桥梁密布⑤开创了宫城前御街千步廊制⑥防火设施和绿化带的建设5元大都的规划主持者刘秉忠和水系规划者郭守敬也黑迭二名词:瓮城、马面、城垛、闾里、里坊、御街千步廊住宅与聚落一章1住宅按构筑类型的划分、各自不同特点及分布范围84构筑类型分类法1.木构抬梁、穿斗与混合式2.竹木构干阑式3.木构井干式4.砖墙承重式5.碉楼6.土楼7.窑洞8.阿以旺9.毡包2北京四合院的布局及使用特点913窑洞的类型98名词:乌头门、阿以旺90、云南一颗印、垂花门宫殿、坛庙、陵墓一章1周代确立的宫室制度,及其对后世宫城建筑规划布局的影响2宫殿建筑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特点1093明清北京故宫的布局特点和艺术成就①宫城称为紫禁城,宫墙外护城河环绕,四面开门,南午门,北玄武门(清改神武门),两侧东华门和西华门,门上都设重檐门楼,城墙四隅角楼。②外朝部分——武英殿太和门、前三殿(太和、中和、保和)文华殿③内廷部分——西路——养心殿、慈宁宫、慈宁花园寿安宫、寿康宫中路——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东六宫、西六宫、嫔妃住所东路——奉先殿、皇极殿、宁寿宫、乐寿堂、乾隆花园其它——斋宫、东五所、西五所、南三所、手工业作坊故宫建筑艺术成就:①规模宏大②择中立宫,左祖右社,前朝后寝,三朝五门外朝—治朝—燕朝: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皋门—库门—稚门—应门—路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乾清门③中轴线艺术,体现严整的秩序④空间的创立和渗透,通过院落组合,大与小的对比,门与廊庑,闭与敞的转换等⑤建筑处理的对比衬托手法,包括规模、开间、屋顶、高度、装饰、色彩等⑥建筑小品:华表日规、嘉量、铜龟、铜鹤、日晷、九龙壁等4坛庙建筑的分类1185北京天坛的布局特点以及在营造其建筑群体空间艺术上使用的设计手法①天坛在营造建筑群体空间中最重要的是在艺术上表现天的崇高、神圣和皇帝与天之间的密切关系,主要采用的是象征的手法;②天坛的建筑布局,反映了古代建筑师卓越的空间组织才能。为了明确突出主体,采用中轴线的布局,轴线上的建筑组群左右完全对称;③轴线上的各组建筑也采取突出主体的手法,或通过附属建筑的高矮、体量、形式、色彩等的对比来加强主体建筑的崇高;④天坛的单体建筑设计精美,建筑组群的景观构图绝佳;⑤在天坛中大片的柏林在创造肃穆、静谧的环境方面也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在祭祀时增加肃穆感。6陵墓在历史不同阶段的发展演变特点(一)不封不树原始时期(二)墓而不封秦之前(三)方上时期汉—北宋(四)宝城宝顶明清7唐乾陵的布局特点1368明十三陵的布局特点①陵区东西北三面山峦环抱,十三陵各据冈峦,面向中心——长陵;②明十三陵合用一条神道,各陵不再单独设置石象生碑亭之类;③为使左右远山的体量在视觉上感到大致均衡,神道略向体量小的山峦而距大者稍远;④轴线长而富于变化,各单独陵墓的空间变化也很丰富。名词:门阙制(或宫阙制)、石象生、明堂、辟雍、方上、因山为陵唐乾陵、方城明楼明堂:古代重要的一类礼制建筑,是古代帝王颁布政令,接受朝觐和祭祀天地诸神以及祖先的场所。辟雍:明堂外面环绕的圆形水沟,环水为雍,圆形像辟,象征王道教化圆满不绝。一说辟雍为古代做学问的场所,本为西周天子为教育贵族子弟设立的大学。宗教建筑一章1佛教与佛教建筑本土化过程印度佛教建筑原型:A窣堵坡(佛塔)B支提(石窟)C精舍(修炼、居住之地佛教传入中国,带来了三种新的建筑形式:A寺院B佛塔C石窟2中国佛教的类型与分布范围藏传佛教:以拉萨、日喀则为中心汉传佛教:五台(文殊)、普陀(观音)、九华(地藏)、峨眉(普贤)南传佛教:小乘佛教,西双版纳3佛光寺大殿平面、立面外观特点,结构和艺术统一的处理手法1464天津蓟县独乐寺山门与观音阁的主要特点150,观音阁的结构特点1525佛塔的中国化过程6佛塔的分类与代表实例1.按材料分:1)木塔:永宁寺塔佛宫寺释迦塔2)砖、石塔:大雁塔(慈恩寺塔)河北定县开元寺塔泉州开元寺双石塔3)砖木混合塔:苏州报恩寺塔(北寺塔)4)金属塔:广州光孝寺东西铁塔福州千佛陶塔2.按形式和结构类型分:1)楼阁式塔:应县佛宫寺释迦塔副阶周匝苏州虎丘云岩寺塔2)密檐塔:河南登封嵩岳寺塔小雁塔(荐福寺塔)大理崇圣寺三塔3)单层塔:神通寺四门塔4)喇嘛塔:妙应寺白塔5)金刚宝座塔:北京大正觉寺塔3.其他:1)小乘佛塔2)风水塔3)风景塔4)塔林7塔的平面形式的演变8山西应县佛宫寺释迦塔166、河南登封嵩岳寺塔的年代与主要特点1709妙应寺白塔的设计者阿尼哥10最早的石窟营建时间178和特点17711三大佛教石窟的所在地、营建年代及各自特点177名词:舍宅为寺144、生起、侧脚、批竹昂、偷心造146、计心造、明袱147、草袱、叉手、托脚、抱厦、彻上明造、平坐、叉柱造、副阶周匝、叠涩、须弥座生起:檐柱由当心间向两端生起依次2寸,使檐口呈一缓和曲线的做法。侧脚:为了加强建筑的整体稳定性,故建筑最外一圈柱子的下脚通常要向外侧移一定尺寸,使外檐柱子的上端略向内侧倾斜,这种做法叫作侧角。出跳的拱或昂头上没有横向的拱和枋称为偷心造,反之为计心造。叉手:支托于脊檩下两侧之斜撑托脚:支托于各金檩斜下方之斜撑梁架分两套:天花上的明袱和天花下的草袱抱厦(龟头屋):在主建筑之一侧突出1间或3间,插入部分叫抱厦。彻上明造:不用天花,梁架露在外面的做法平坐:楼阁或楼阁式塔等楼层之间的结构层,通常外檐挑出平台,置栏杆。叉柱造:上层柱之下端施十字开口,插入下层柱上之斗拱内。叠涩:用砖石逐层相叠挑出或缩进的一种砌筑方法。常用于建筑物之檐下、砖塔及须弥座等。副阶周匝:在建筑主体(塔身、殿身)之外,再加一圈回廊的做法。须弥座:又称金刚座,由佛座演化而来,平面通常呈方形,上下宽称出涩,中间窄称束腰。须弥座周围通常用仰莲或浮莲装饰。开始较简单,后有角柱、壸门、雕刻。园林一章1中国古典园林的发展沿革及类型1.汉以前—以狩猎为主的苑囿,汉“一池三山”形成2.魏晋—中国自然式山水园林的奠基期游赏成为园林的主导甚至唯一功能3.隋唐—山水园林全面发展的时期私家园林兴建很多,文人参与造园,提高了园林的艺术品位4.两宋—造园普及成熟期出现了专门堆山造石的名匠,园林特点为:简远、疏朗、雅致、天然5.明清—古代园林最后的鼎盛期园林的创作方法向写意转化,一杓代水、一拳代山1.皇家园林属于皇帝个人和皇室所有,古籍中称之为苑、苑囿、宫苑、御苑、御园等大内御苑行宫御苑离宫御苑2.私家园林属于民间的贵族、官僚、缙绅所私有,古籍中称为园、园亭、园墅、池馆、山池、山庄、别业、草堂等宅园游憩园别墅园3.寺观园林其他:衙署园林、祠堂园林、书院园林、会馆园林、公共园林、村落水口园林以及茶楼酒肆的附属园林等2皇家园林与私家园林的各自造园特点、各自的代表园林实例皇家园林185①设宫廷区,宫廷与园林结合,园前为宫廷②园林中的重点区域有轴线突出重点③地幅宏大、气势宏伟,突出皇家气魄,规模大,大片山水(多利用自然山水改造,造山与真山结合),成林布置花木私家园林194①住宅与园林结合,自然景色为主,建筑掩映其中②不出现轴线,师法自然,有法无式,常以水或山为中心布置③巧于因借,将景引入园中,规模小,写意化的山水,通常单株布置花木3嫩戗发戗与水戗发戗的外观区别与各自构造特点194287名词:园中园画舫古代木构一章1古代建筑台基、踏道、栏杆的形式和各自特点2472902大木作各构件的名称(不同时期称谓)、位置、作用、发展演变(上课讲述内容)3殿堂建筑和厅堂建筑的区别,大木大式建筑和
本文标题:中建史复习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404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