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世纪哲学西方哲学史的基本分期•古希腊(罗马)哲学•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教父哲学、经院哲学、宗教改革)•16—18世纪西欧哲学(近代唯理论和经验论)•18世纪法国哲学以及近代启蒙哲学(第八版新增)•德国古典哲学希腊化时期的哲学•希腊化时期的哲学以追求个体心灵的平静和安宁取代了对万物本原问题的思考(从形而上学本体论向道德哲学、伦理学的转向)。•希腊化时期的四大哲学流派(1)伊壁鸠鲁学派(2)斯多亚学派(3)怀疑主义学派(4)新柏拉图主义伊壁鸠鲁学派•伊壁鸠鲁(Epicurus,公元前341年—前270年)•原子论的宇宙观(1)继承了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主张世界万物都是由原子构成的。(2)两点重要改进:①原子除了有形状、位置、次序等方面的差别外,还有重量上的差别,这是原子在虚空中做直线运动的原因;②原子在运动过程中会发生偶然的偏斜。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宇宙是由原子和虚空共同组成的。•原子的基本特性(1)内部充实、不可分和不可入的基本粒子,原子虽然是构成一切具体事物的最后单位,但是原子本身却是不可感知的。(2)数量无限,性质相同,相互之间只有形状、次序和位置方面的差别,原子构成事物就如同字母构成单词一样。(3)在虚空中作直线运动,由于方向不同而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并构成万物,受因果必然性决定。(4)不生不灭,万物的产生与毁灭不过是原子的聚散。德谟克利特的原子论•原子具有能动性,原子是自动的。•无数作直线运动的原子在宇宙中相互碰撞,形成漩涡运动,在激烈的碰撞过程中,不同形状的原子相互结合,形成了世界上的各种事物。•严格的机械决定论伊壁鸠鲁感觉主义的认识论与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伊壁鸠鲁感觉主义的认识论——主张感官是“真理的报导者”,主张“永远要以感觉以及感触为根据”,感觉是理性的准则。•德谟克利特的影像说(1)每一个物体都会发出一种与自身形状相似的影像,这种影像通过空气的作用而在我们的眼睛里压下印记,从而形成感觉和思想。(2)“暗昧的认识”(通过感觉所获得的知识)与“真理性的认识”(通过理性所获得的知识)伊壁鸠鲁“快乐主义”的伦理学•哲学的目标是要“寻求生活宁静之道”,哲学是通过论辩和讨论的方式来获得幸福快乐生活的一种活动,是要消除我们心灵的烦恼和恐惧。•“快乐主义”的伦理学——把快乐和善联系起来,把快乐等同于幸福,所谓的快乐就是“灵魂的无纷扰和身体的无痛苦”。•获得幸福与快乐有三个必要条件,一是要消除对神灵和自然的恐惧;二是要消除对死亡的恐惧;三是要节制自己的欲望。怀疑主义•代表人物早期怀疑主义:皮浪(Pyrrhon,约公元前360年—前270年)晚期怀疑主义:埃奈西德谟、阿格里帕、塞克斯都·恩披里克怀疑主义•感觉经验靠不住——对某一事物的感觉经验总是会随着感觉主体和感觉对象的不同状态,以及感官构造的不同而有所不同。•理性判断靠不住——一切理论都有与其相对立的说法。•逻辑推论靠不住——任何的逻辑推演都会陷入到对其最终根据的无穷追溯当中。•道德法则靠不住——道德法则只具有相对性而不具备绝对性,只不过是建立在约定俗成和普遍同意的基础上而已。怀疑主义对一切东西都要保持一种彻底怀疑的态度↓“不作任何决定,悬置判断”↓保持“不动心”↓达到一种内心的平静和安宁状态西方哲学史上的几种典型性怀疑论类型•相对主义的怀疑论者——智者派•彻底的、绝对的怀疑论者——以皮浪为代表的晚期希腊怀疑主义者•方法论上的怀疑论者——笛卡尔(“我思故我在”)•结果上的怀疑论者——休谟(对因果关系的必然性与客观性,以及对实体的怀疑)斯多亚(斯多葛)学派•公元前294年,出身于塞浦路斯岛的芝诺在雅典开办了自己的学园,由于该学园设在一条有壁画的长廊下,故得名画廊(希腊语中音译为“斯多亚”)学派。•该学派持续时间很长,从希腊化时期一直延续到罗马帝国时期。•该学派主要代表人物有芝诺、克吕西普、西塞罗、塞涅卡、爱比克泰德、马可·奥勒留等等。斯多亚学派的主要思想•继承了赫拉克利特的火本原的思想以及关于逻各斯的学说。把赫拉克利特的火加以神秘化,认为它是一种有灵魂的东西或者“能思想的火气”,把“逻各斯”说成是“神圣的”火的理性,即世界理性。•世界是一个和谐有序的整体,万物都受严格必然性规律的支配,这种规律由神或“逻各斯”所决定,它构成了万物必须服从的“天道”和“命运”。•“世界大火”的燃烧和熄灭导致了世界周而复始的产生和毁灭,这是一个无穷无尽的过程,新世界和旧世界没有实质上的区别,它们都遵循着同一个“世界理性”。斯多亚学派的主要思想•人与世界万物一样,也都遵循着同一自然规律和世界理性。•人们自觉地服从“逻各斯”和“命运”,就是服从自己的理性和实现自己的本性,这就是真正的“自由”。•只有顺应自然、服从命运才是道德的生活,也才是幸福的生活。因此,真正的德性就是朴素、严肃、刚毅、坚忍和节制,对现实世界采取一种清心寡欲、顺其自然的生活态度。•“愿意的人,被命运领着走;不愿意的人,被命运拖着走。”(塞涅卡)•人所要做的不是抱怨自然和命运,而是要改变和控制自己的内心状态,这样才能达到内心的真正平静和安宁。新柏拉图主义•新柏拉图主义是晚期希腊哲学中最晚的一个盛行于罗马帝国后期的哲学派别•主要代表人物:犹太哲学家斐洛(Philo)、普罗提诺(Plotinus)和波菲利(Porphyrios)•新柏拉图主义的基本思想特征:以柏拉图哲学为思想基础,融合了希腊化时期来自东方的神秘主义,构成由希腊哲学向中世纪基督教哲学过渡的重要理论中介。普罗提诺的思想•普罗提诺(Plotinus,公元204年—270年,新柏拉图主义的主要代表,著有《九章集》)•宇宙最高等级的存在是作为太一(theOne)的神•流溢说:太一→努斯(心智)→世界灵魂→人的灵魂→物质世界•恶并非现实性的存在,而是完满性的缺乏。•救赎——摆脱肉体邪恶的束缚,灵魂在一种精神的沉思中达到与神或太一直接融为一体的“出神”或“迷狂”状态。波菲利有关共相性质的三问•新柏拉图主义哲学家波菲利在注释亚里士多德的《范畴篇》时提出了有关共相性质的三个问题(1)共相(种属)究竟是独立存在的,还是仅存在于理智之中?(2)共相是有形的,还是无形的?(3)共相是与可感事物相分离的,还是寓于可感事物之中?中世纪基督教哲学概论•基督教信仰的确立•基督教哲学的唯灵主义特征•中世纪哲学与基督教神学之间的关系•教父哲学与经院哲学之间的阶段划分基督教信仰的确立•基督教形成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历史渊源•基督教的“两希”文化传统•基督教与犹太教——从关联到脱离•基督教与罗马帝国——从苦难到荣耀•基督教正典的形成——信仰权威的确立基督教形成的基本历史背景和历史渊源•犹太教信仰传统的影响——基督教的圣教历史来源于犹太教•希腊文化尤其是希腊哲学的潜在影响——基督教的神学和哲学观念来自于希腊(教父哲学时代主要是柏拉图主义和新柏拉图主义;经院哲学时代则主要是亚里士多德主义)•罗马社会、文化、法律、政治、经济等现实环境的影响——基督教的组织形式和教会法间接来自于罗马社会基督教的“两希”文化传统•希伯来文化,即犹太教为基督教准备了一个历史背景(圣教历史)和精神氛围(罪孽意识与救世福音)。•希腊文化,主要是希腊哲学,为基督教提供了一整套形而上学的思想和观念。基督教与犹太教之间的关系•基督教最初是从犹太教信仰传统和犹太文化传统中发展出来的•拿撒勒人耶稣创立了一种有别于传统犹太教的新信仰——基督教,逐渐使之从犹太教中脱离出来,并且通过他自己的言行来宣扬基督教,耶稣后来被钉死在十字架上,死后第三天复活,并向他的门徒显现,他的门徒(最主要的是彼得和保罗)遵循其指示把上帝的福音传播到外邦人生活的地方,逐渐发展成为一种普世性宗教。使徒彼得和保罗彼得保罗基督教信仰与犹太教信仰之间的根本差异•犹太教强调必须遵循外在的律法和祭祀,而基督教则强调内在的信仰和道德。•犹太教具有一种民族复仇心理、民族排外性和狭隘性,而基督教所强调的是一种博爱精神,更具宽容性和普世性。•犹太教强调“千禧年”和救世主“弥赛亚”的降临,体现出的是一种“末世论”的信仰形态;而基督教强调耶稣基督就是弥赛亚和上帝之国,强调上帝凭借耶稣基督的中保所带来的救赎,构成“救赎论”的信仰形态。•犹太教信仰是一种关注此岸现实世界的信仰形态,而基督教信仰则具有一整套形而上学的神学理论,关注彼岸世界,成为一种传播彼岸福音的唯灵主义信仰。基督教与犹太教——从关联到脱离•“耶稣基督就是弥赛亚”——与犹太教传统的彻底脱离•“太初有道,道与上帝同在,道就是上帝。……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充充满满地有恩典,有真理。”——与希腊哲学和希腊文化的成功对接基督教与罗马帝国——从苦难走向荣耀•最初,基督教遭受到罗马帝国长期大规模的迫害(不下十次),数以万计的基督徒惨遭迫害而为信仰殉道。•公元313年,《米兰敕令》颁布,饱受长达250年压制和迫害的基督教终于在罗马帝国获得合法地位。•公元392年基督教被尊奉为罗马帝国国教,从而正式登上西方历史舞台。•初代教会的五大中心:耶路撒冷、亚历山大、安提阿、君士坦丁堡、罗马•最初的四次大公会议:325年尼西亚公会议;381年君士坦丁堡公会议;431年以弗所公会议;451年卡尔西顿公会议基督教正典(Canon)的形成——信仰权威的确立•迟至公元4世纪中叶基督教正典才获得最终的确定,一直沿用到我们今天。•正典内容包括《旧约》39卷,《新约》27卷,中世纪的拉丁文《圣经》(武加大译本,即通俗译本)还包括《后典》7卷。•目前中文本《圣经》主要有两个基本版本,分别是和合本《圣经》(基督新教)和思高本《圣经》(天主教)。•新旧约圣经的中心是耶稣基督。其中,旧约是对弥赛亚的期盼,而新约则是对耶稣就是基督的直接见证;旧约是讲上帝的应许,新约则是讲上帝应许的实现;旧约侧重强调律法,而新约则侧重强调福音(Gospel)。教父哲学时代(早期基督教时期)•教父哲学的基本界定与划分•教父哲学时代的历史使命:确立基督教基本教义•教父哲学时代的思想劲敌:初期异端•基督教基本教义的确立:“三位一体”和“基督神人性”•教父哲学时代的思想总结:奥古斯丁的基督教思想教父哲学的基本界定与划分•所谓教父(theFather)就是在使徒时代之后出现的一批兼具希腊哲学素养和基督教信仰的早期基督教思想家,他们主要生活在罗马帝国时期,肩负着为基督教正统信仰奠定基础的历史使命,同时也承担着确立基督教基本教义的历史重任,所以他们是基督教信仰的重要奠基者和诠释者。•教父哲学时期又可以分成两个阶段,以公元313年君士坦丁大帝颁布米兰敕令为界。在米兰敕令颁布之前,主要任务是为基督教信仰进行辩护(护教),所以这些教父往往又被叫做是护教士(Apologist);而在米兰敕令颁布以后,主要任务就是要确立正统教义和维护教会统一。教父哲学的基本界定与划分•依据对待理性和信仰关系的基本态度,以及文化背景上的不同,教父哲学又可分成两派,即希腊教父和拉丁教父。•希腊教父深受希腊文化教养,说希腊语,用希腊文写作,生活在希腊世界(包括希腊本土和北非的亚历山大里亚),他们企图在信仰和理性、基督教信仰与希腊哲学之间寻求某种内在统一性。典型代表如查士丁(Justin,约公元100年—165年)。•拉丁教父主要是罗马人,说拉丁语,用拉丁文写作,对希腊文化有一种潜在的拒斥感,他们提倡一种反理性的信仰或者超理性的信仰。典型代表如德尔图良(Tertullian,公元145年—220年)。希腊教父——查士丁•第一个提出了“基督教哲学”的概念。•认为希腊的一切哲学都指向基督教哲学这一最终目标。•认为基督就是希腊哲学中所讲的“逻各斯”或“道”,基督就是“道成肉身”。而在基督降生前,“逻各斯”体现为宇宙的理性规律。•认为苏格拉底、柏拉图等希腊哲学家们只是“部分地”认识了“道”。只有当“道”成肉身、化作基督之后,基督徒才能“完全地”认识“道”。因此,相对于希腊哲学而言,基督教才是真正的哲学,才能认识和把握绝对的真理。拉丁教父——德尔图良•认为基督教是上帝的福音,而哲学则是“人与魔鬼的学说”,哲学是以一种歪曲的方式解释上帝的旨意,各种与正统基
本文标题:中世纪哲学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589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