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姓名:吕伟强学号:3130101382专业:13级七年制中医骨伤班浅谈中医与传统文化摘要:中医是发祥于中国古代的一门综合性医学科学知识体系。中医与传统文化之间有着万缕千丝的联系,中医学的进步推动着传统文化的发展,而传统文化又给中医留下深刻的民族和时代烙印。关键词:中医传统文化文化,是人类社会生产活动出现的产物,它是一种历史现象,更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中国数千年悠久的历史诞造了丰厚的传统文化。中国古代医学同样诞生于中国古代人民的生产活动当中,这使它不由自主的带上时代文化的气息。在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文化一直作为主干。中医学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精华的一个组成部分,数千年来一直为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着巨大的贡献。纵观中医学发展之历程,其兴衰每每与儒家相呼应;其学说也与儒学相贯通;医者也有儒者之风骨。两者的溯源我们由此可见一斑:先秦时期,孔学自成一家,医学初具体系;两汉经学,各守家法,医分流派,专门授受;隋唐诸儒,缀集汉说,治义疏之学;宋明儒家,排弃旧说,代兴新说;金元医家,竟斥古方,各创一派;有清复古,医家承之;近代维新,中西文化,相互碰撞,共同呈现出中国几千年未有之变局。儒文化对中医学形成和发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两千多年来,人们一直不间断地研究孔子的政治、伦理和教育思想,对于其中的中庸思想却较少涉及。虽然孔子哲学甚至整个中国古代哲学中均未形成如西方哲学般严密论述辩证法的理论体系,但孔子思想中确实蕴含着深邃的辩证精神——这集中体现于中庸。作为华夏文明的思想基质,它对于民族文化具有深远影响。[1]谈中医,必定要涉及中医传统理论的源头——《黄帝内经》。《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医学典籍之一。据考证,其成书年代距今已有2000多年。专家们认为,《黄帝内经》不仅是一部医学著作,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黄帝内经·至真要大论》中提出了“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这种调和态。“和”是中国文化最高的价值取向,以至于后来清代帝王就把宫殿取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交和殿。中医讲的调节,就是将人体调节到“和”的状态。[2]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中庸”、“中和”,一切以“平”为好。《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大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中和是世界上万事万物存在的理想状态,天地各得其所,万物便生长发育。老子曰:“损有余而补不足”,经过“损”和“补”,恢复到一个“平”,中医治病就是如此。中医的最高境界是“致中和”,寒者热之,热者寒之;实者泻之,虚者补之;结就要散,逸就要劳。以平为期以和为重。《黄帝内经·素问·平人气象论》云:“平人者,不病也。”即阴平阳秘、气血调和、身心和谐就不会生病。此外,《黄帝内经》的文字也体现出时代的色彩。比如,《黄帝内经·灵兰秘典论》云:“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肝者,将军;脾胃者,仓廪之官,无为出焉……”以古代中国社会政治体制中的官制类比人的脏腑功能。可见中医深深植根于传统文化之中。中医另外一本著作,当属张仲景著的《伤寒杂病论》。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是东汉末年以前医学理论的发展和临床经验的总结,他的学术思想与中国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张仲景在《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治》中,同样提出和的观念——“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说明人体正气充盛,五脏六腑营卫气血相互协调,保持动态平衡,就能维持稳定的内环境而处于“安和”状态。同时,张仲景还提出,“无犯王法”作为养摄的方法之一,体现了医学与政治社会的关系,以及中医天人合一的整体思想。[3]传统文化对中医的影响可以说是全方位的。第一,对人与自然的理解,中医的观点与传统文化是一致的,如天人相应,五行生克,阴阳平衡等,医学理论来源于传统文化。第二,中医强调的修身养生观汲取了传统文化中的思想观念,如儒家的仁义礼智信、中庸、中和观;道家的清静无为、顺其自然、祸福相依观;佛家的随缘任运、众生平等、慈悲为怀、空无超然观等。第三,中医对病理的认识与治病的方法也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不管是藏象兼治、丹药医方,还是望闻问切、推拿捏打等无不有传统文化的理念在其中,如“平人不病”、“阴平阳秘”等就是传统文化中“中和”的理念。[4]中医的发展丰富了传统文化,中医在发展过程中又不断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宝库,比如传统文化中的自然观、生命观、生死观、饮食观等或多或少带有中医的印迹;与中医相关的养生术、相面术、房中术、风水术、武术气功等对传统文化的建构与传承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果没有中医,很难设想占人类四分之一人口的中华民族会延续下来,更难设想会有如此辉煌灿烂的中华文明。因此中医的发展也促使了传统文化的繁荣。参考文献[1]佚名.从传统文化_哲学_易经与中医学的关系看中医_杨荨鲜[J].刊名缺失,出版年缺失,卷缺失(期缺失):页码范围缺失.[2]佚名._黄帝内经_与中国传统文化_金亮[J].刊名缺失,出版年缺失,卷缺失(期缺失):页码范围缺失.[3]佚名.论_和_是张仲景学术思想的核心_何德昭[J].刊名缺失,出版年缺失,卷缺失(期缺失):页码范围缺失.[4]佚名.谈中医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_薛芳芸[J].刊名缺失,出版年缺失,卷缺失(期缺失):页码范围缺失.
本文标题:中医与传统文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712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