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中国现代诗(新诗)简介中国新诗是“五四”运动中形成的,以白话文为基础,结合外来的诗体模式,并对旧体诗有所吸收的诗歌形式。(现代生活带来:机器轰鸣、城市喧嚣、离乡愁绪、生活节奏加快的不适等)中国新诗发展概述一、初期白话诗派(五四运动前后)1917年胡适《白话诗八首》打开新诗创作的局面。初期新诗周作人《小河》冲出旧诗词藩篱。胡适-----新诗最早的开拓者刘半农-----强调时代精神沈伊默-----个性的复苏冰心-----爱的哲学自由诗派郭沫若:激情的迸发。1921年《女神》新诗取得突破性进展。戴望舒:《雨巷》诗人湖畔四诗人:开情诗之先河二、20世纪20年代三、20世纪30年代此后,新诗社团蜂起:新月派:闻一多----忧国忧民的诗人《也许》《死水》徐志摩---飞去的诗人《再别康桥》朱湘----东方静的美丽《采莲曲》冯至-----中国最杰出的抒情诗人《十四行诗集》象征主义:李金发《微雨》穆木天《落花》现代主义:卞之琳----暗中的哲理《断章》何其芳《预言》另外还有废名、施蛰存等人。左联诗歌统一战线:何其芳---从精致的感伤到青春的颂歌臧克家----泥土诗人《老马》四、抗战时期艾青----土地的歌者《我爱这土地》《乞丐》田间《给战斗者》《假使我们不去打仗》五、抗战胜利后辛笛《风景》郑敏《金黄的稻束》六、新中国成立后——郭小川、贺敬之、公刘、李季、李瑛等为代表;内容以“颂歌”“战歌”“牧歌”为主七、20世纪七、八十年代——“归来诗人”以曾卓、牛汉等为代表——雷抒雁《小草在歌唱》等——新庄潮:朦胧诗人舒婷《致橡树》;顾城:童话诗人《一代人》;北岛;梁小斌等——第一代诗人:艾青、穆旦——第二代诗人:公刘、流沙河——食指八、20世纪九十年代后——新生代海子、韩东、西川等人。九、台港澳诗歌——余光中、席慕容、郑愁予鉴赏方法1.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结合时代背景,诗人思想生平和始终运用的表现手法。2.意,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形象,物象。比喻性意象,描述性意象。3.诗歌的表达技巧。语言(富有跳跃性和音乐性),修辞,抒情方式。4.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一、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因为他的家乡有两条河叫“沫水”和“若水”)。四川乐山人。我国现代著名诗人、戏剧家、学者、文化战士。1914年赴日学医,“五四”运动前后,弃医从文,积极投身于革命文化运动;1921年与成仿吾、郁达夫等组织新文学团体“创造社”;1921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女神》。郭沫若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历任政务院副总理、全国文联主席、全国人大副委员长、全国政协副主席。郭沫若的文学史地位及其生平与创作:(一)文学史地位:是中国现代杰出的诗人、作家、戏剧家、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学家和古文字学家,卓越的无产阶级战士。是继鲁讯之后,我国革命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郭沫若在新诗、历史剧、散文、小说等方面的著作十分丰富。尤以新诗和历史剧的创作,对中国新文学的发展作出了创造性的重大贡献。“在现代文学史上是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是中国第一座白话诗歌的高峰,不仅确定了郭沫若作为杰出的浪漫主义诗人的形象,而且成为中国新诗走向成熟的纪念碑式的作品。郭沫若,原名郭开贞,1892年出生于四川省乐山县沙湾镇。“郭沫若”是他1919年9月11日开始在上海《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诗歌时启用的笔名,取自于他家乡的两条大河:“沫水”(大渡河)和“若水”(青衣江)。(二)郭沫若(1892年—1978年)的生平与创作幼年时开始诵读《诗经》、《唐诗三百首》等。1906——1913先后在乐山和成都读小学。对《庄子》等古代文学的涉猎,对他后来的文学倾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西方自然科学与民主思想的初步接触,梁启超、章太炎新思想的营养,培育了反抗与叛逆的性格,激发了他向往反清爱国民主运动。小学、中学时代,广泛涉猎中国古典文学,打下了坚实的文学基础;并大量阅读《国粹学报》、《清议报》以及风行一时的“林译小说”,接受维新思想启迪,培养了爱国民主思想与反抗意识。1912年与张琼华(1890——1980)结婚,成了“他一生中应该忏悔的事”。1913底,郭沫若奏出夔门,于1914年(22岁)到日本留学,学医。(1914年—1923年)1914——1918求学日本,因学医而广泛接触西方的文学,尤其是诗歌作品,惠特曼对其影响最大。泛神论的影响。1916年开始文学创作,最初的试笔即新诗,如《死的诱惑》等,并初步显示出浪漫主义的特点。如果鲁迅开始文学创作按《怀旧》算,郭沫若的创作开始的时间则比鲁迅晚5年。▲1919年,郭沫若在日本得知“五四”的消息之后进入诗情的“爆发期”,并开始在国内(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陆续发表作品。1920年,《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重要代表作发表后,郭沫若开始在文坛上引人注目。这些作品后来大多收入他的第一部诗集《女神》。1921年8月,《女神》(剧曲诗歌集)由上海泰东书局出版,比鲁迅的第一部小说集《呐喊》早2年。▲相关知识:《时事新报·学灯》与《晨报副刊》、《京报副刊》、《民国日报·觉悟》一起,被称为是“五四”时期著名的“四大副刊”■1921年6月(一说“7月”),与郁达夫、成仿吾等人在日本东京发起成立“创造社”,主要成员还有张资平、田汉等。1922年在《创造季刊》第一卷第一期上发表《天上的街市》,这以后的作品(包括《彷徨》十首等)后结集为《星空》(诗歌、戏曲、散文集)出版。以后还出版有诗集《瓶》(爱情诗集)、《前茅》、《恢复》等。1923年,郭沫若在日本九州帝国大学医学部毕业后,与日本妻子安娜和三个孩子回国,同时活跃在文艺和政治两个大舞台上。社会活动组织创造社回国,弃医从文学习并接受马克思主义担任广州中山大学文学院院长担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的宣传科长“四一二”政变时揭露蒋介石罪行担任蒋介石的总司令行营政治部主任。参加南昌起义,加入共产党。1928年被迫离开去日本▲1924年4月再赴日本,同年11月回国。▲1925年到广州任中山大学文科学长,这期间创作《聂嫈》等3部历史剧。▲1926年弃文从军,参加“北伐战争”,任国民革命军总政治部宣传科长兼行营秘书长。▲1927年参加“南昌起义”,经周恩来、李一氓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起义失败后流亡香港、上海、日本。▲1928年倡导无产阶级文学运动,参加关于“革命文学”的论争,并出版有《前茅》、《恢复》两部诗集。1928年2月,为躲避反动政府的通缉东渡日本,开始10年流亡生活,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和甲骨文、金文的研究。▲1937年别妇抛雏,从日本秘密回国,参加抗日战争,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出版有诗集《战声集》。▲1940年第三厅解散,另建文化工作委员会,任主任,创作有《屈原》等6部历史剧。抗战胜利后,出版小说集《地下的笑声》、散文集《苏联记行》、文艺论集《天地玄黄》、回忆录《洪波曲》等。▲1949年8月,他在第一次文代会上当选为中华全国文学艺术工作者联合会主席。新中国成立后,主要从事科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领导工作,出版诗集《新华颂》、《长春集》、《潮汐集》、《东风集》以历史剧《蔡文姬》、《武则天》等。▲1978年6月12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三)郭沫若的作品郭沫若一生著述甚丰,主要了解其诗歌、小说和戏剧中的下列作品:1、主要诗集A.《女神》1921年出版,共分3辑。•第一辑为三部诗剧《女神之再生》、《棠棣之花》、《湘累》。•第二辑为爆发期在《时事新报·学灯》上发表《凤凰涅槃》、《天狗》、《炉中煤》等具有“五四”时代精神的作品;•第三辑为“五四”前后的作品。B.《星空》和《瓶》等“彷徨”时期的作品。C.《恢复》和《前茅》等“革命”时期的作品。2、主要小说郭沫若的小说也具有创造社小说的特点。A.自叙小说(受日本“私小说”影响的一种自传体小说,又称“身边小说”):主要有《漂流三部曲》等。B.寄托小说(在精神上与郭沫若的诗歌和历史剧一致):主要有《牧羊哀话》等。1912年2、3月间的《牧羊哀话》是郭沫若较早创作的一个短篇小说;《落叶》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出现的书信体形式的中篇小说之一;自传体小说《漂流三部曲》是现代最早的意识流手法的小说。3、主要剧作郭沫若最早的诗剧同时具有诗歌和戏剧的特点:A.诗剧:主要有《女神》中的三部诗剧(《凤凰涅槃》也具有诗剧的特点)、《星空》中的《孤竹君之二子》等。B.历史剧:在20年代有3部:《聂嫈》、《王昭君》、《卓文君》,后结集为《三个叛逆的女性》;40年代有6部,其中,4部以“战国”为题材:《屈原》、《棠棣之花》(根据20年代的同名诗剧改编)、《虎符》、《高渐离》;2部以“元末”和“明末”为题材:《孔雀胆》、《南冠草》;50年代有2部:《蔡文姬》、《武则天》。(四)郭沫若的婚姻在郭沫若86年人生旅程中,有三位女性以婚姻关系伴随过他。她们构成了郭沫若婚恋生活的三个主要支柱,在漫漫人生路上,他们与郭沫若在情感上有说不清的恩恩怨怨,道不尽的纠葛思念,诉不完的离合悲欢。独守空闺的张琼华张琼华是郭沫若明媒正娶的结发妻子,比郭沫若大两岁。婚后第五天,郭沫若便远走他乡。而旧时的婚约罗网却死死扣住张琼华,整整26个春秋,张琼华没有和结发的夫君见过一面,她独守空闺。但她没有想到,她的夫君在异国他乡已娶妻生子,在国内事业有成,生活中又添新欢之乐。1939年3月,郭沫若衣锦还乡,回四川老家探亲。郭沫若给张琼华留下“书付琼华”四个字走了。从此再也没有回过乐山。1963年,张琼华曾去过北京,受到郭沫若的盛情接待。郭沫若病逝之后,一些学术研究者曾看望过张琼华,在四川的乐山,她依然是农妇的装束,过着简朴的晚年生活。1980年,这位对郭沫若忠贞不二的老人,在孤寂中辞世,享年90岁。含辛茹苦的佐藤富子1916年8月,在日本东京圣路加病院,郭沫若认识了年仅22岁的日本姑娘佐藤富子,当时,郭沫若在冈山高等学校攻读医科,她是护士。佐藤富子被才华横溢的郭沫若写的爱情诗所陶醉。不久,她毅然辞去圣路加医院的工作,随郭沫若到冈山同居。从此,佐藤富子的婚缘便笼罩在不幸的悲哀之中。•首先,她与郭沫若的结合,没有得到家庭的认可。佐藤家是基督教徒之家,断然不允许她与一个华人青年自由结婚的。他们第一个儿子出世以后,她与父母断绝了关系。•其次,郭沫若作为学生,经济条件是有限的。富子为使丈夫学业有成,独自承担全部家务他们几经搬家并且要支付昂贵的房租。为了生计,郭沫若拼命写作译书,没有桌椅用皮箱代替,没有砚台用磨平的砖头代替……这样清贫的日子,没有父母的亲情关照,没有基本的生活保障,富子含辛茹苦地坚持着,为郭沫若哺育了四儿一女。•1937年,政治风云变幻,使郭沫若的思想和生活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他决定回国参加抗日战争,而富子是日本人,他不辞而别离开日本回国了,从此,他们中断了一切联系。漫漫的11年过去了。在新中国诞生的前一年,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佐藤富子知道了郭沫若的消息便立即携儿带女西渡大海专程来中国,开始万里寻夫。当富子知道于立群已为他的丈夫生育了五个儿女时,她心酸地说:“我走……”建国以后,佐藤富子加入中国籍,带领儿女回国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佐藤富子的晚年是幸福的。人们敬仰文化名人郭沫若,更尊重他日本血统的妻子。她曾被推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她的中国名字叫郭安娜。1994年8月15日,安娜(佐藤富子)在上海逝世,享年101岁。情深意长的于立群于立群,一位追求进步与自由的女性。她是郭沫若早期恋人于立忱的胞妹。1937年他们初识时,她是戏剧电影界一名女演员。1938年,抗日烽火燃烧着中国大地,于立群取道香港准备去陕北,再次与郭沫若见面。出于对事业执著的追求和信念,她下定决心与其旧友分开,决然在香港新亚酒楼与郭同居。1939年夏,即将出任国民革命军事委员会第三厅长的郭沫若决定与于立群补办婚礼。这次婚礼,使于立群成为郭沫若第三位名正言顺的妻子。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日子里,郭沫
本文标题:《炉中煤》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866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