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七年级试题第1页共8页七年级语文试题温馨提示:1.本试题分积累与运用、阅读、写作三大板块,共120分,考试时间80分钟。2.用蓝色或黑色笔答卷。3.本试题设卷面书写附加分3分。得分计入总分,但总分不能超过120分。第一部分积累与运用(20分)一、完成1—7题。(20分)1.给加点的字注音或按拼音写汉字。(2分)(1)叱咤()风云(2)piāo()悍(3)毛骨悚()然(4)颦cù()2.下列词语或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2分)A.骊歌(告别的歌)人声鼎沸(形容人声喧闹)B.踌躇(犹豫)锲.而不舍(雕刻)C.羁绊(缠住不能脱身,束缚)义愤填膺.(胸)D.怂恿(鼓动别人做某事)进退维谷.(山谷)3.下面语段划线处都有语病,请改正过来。(2分)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①尽管我们很渺小,但应该必须让自己知道“我很重要”。对于父母,我们是他们安享晚年的保障;②对朋友,我们是他们倾诉衷肠。任何时候都不看轻自己,要敢于说“我很重要”,这样,你的人生才会翻开新的一页。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星球上的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1)第①处词语赘余,应删去的词语是(2)第②处成分残缺,应在句末添加4.下面的词语,从词性上分类正确的一组是()(2分)①管理②治理③昨天④推测⑤汉语⑥应该⑦清楚⑧宽阔⑨减少⑩懒惰A.①②⑤/③⑥⑦⑧/④⑨/⑩B.③⑤/①②④⑥⑨/⑦⑧⑩C.①③⑤⑦/②④⑥⑧/⑨⑩D.①②⑤⑥⑨/③⑦⑧/④⑩5.默写。(每题1分,共6分)等级七年级试题第2页共8页(1)《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战斗激烈悲壮,将士终于凯旋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2)淡黑的起伏的连山,,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还以为船慢。(鲁迅《社戏》)(3)地不满东南,。(《共工怒触不周山》)(4)春潮带雨晚来急,。(韦应物《滁州西涧》)(5)此夜曲中闻折柳,。(李白《春夜洛城闻笛》)(6)有约不来过夜半,。(赵师秀《约客》)6.名著填空。(3分)(1)蜜蜂的幼虫们都被母亲安置在四周紧闭的小屋里,或呆在丝织的茧子里,为的是可以静静地睡一个长觉,直到它们变为成虫。可是这些宏伟的蓝图往往不能实现,敌人自有办法攻进这四面不通的堡垒。每个敌人都有它特殊的战略——那些绝妙又狠毒的技巧,你根本连想都想不到。你看,一只奇异的虫,靠着一根针,把它自己的卵放到一条蛰伏着的幼虫旁边——这幼虫本是这里真正的主人;或是一条极小的虫,边爬边滑地溜进了人家的巢,于是,蛰伏着的主人永远长睡不醒了,因为这条小虫立刻要把它吃掉了。那些手段毒辣的强盗,毫无愧意地把人家的巢和茧子作为自己的巢和茧子,到了来年,善良的女主人已经被谋杀,抢了巢杀了主人的恶棍倒出世了。这段文字出自(作家名)的《》。(1分)(2)《童年》是以自身经历为原型创作的自传体小说三部曲中的第一部,他的主人公是。其他两部著作分别为:《》和《》。(2分)7.综合性学习。(3分)(1)被誉为“中国戏曲之母”的是;中国的戏曲“国粹”是,被称为“东方歌剧”。(2分)七年级试题第3页共8页(2)戏曲的角色可分为四大行当。(1分)第二部分阅读(40分)二、阅读,完成8—9题。(4分)宿业师山房待丁大①不至孟浩然夕阳度西岭,群壑倏已暝。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樵人归尽欲,烟鸟②栖初定。之子③期宿来,孤琴候萝径④。【注释】①丁大:名凤,是诗人同乡,大是排行。②烟鸟:暮烟中的归鸟。③之子:这个人,指丁大。④萝径:藤萝悬垂的小路。8.这首诗中有画,盛富美感。“松月生夜凉,风泉满清听”描写了一幅怎样的图画?(2分)9.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2分)三、阅读,完成10—13题。(12分)粽子飘香话端午英子五月的天,明朗。五月的水,清澈。五月的记忆,温暖。玉兰飘香的五月记忆中,有家乡炊烟袅袅的农舍,有热闹无比的村头村尾,还有粽子飘香的甜蜜、龙舟竞渡的激越、家人团聚的温馨。于是,五月的思绪又一次随着纷飞的棉絮回到那个古老而又温暖的小村子。每到五月,大人们忙完了田里的农事就开始忙家里的节事。五月五日的端午节,是农人入夏之后最隆重的节日了。由于夏季天气燥热,人易生病,瘟疫也易流行;加上蛇虫繁殖,易咬伤人,所以先人有了这样一个好习俗,在端午节前后,大家除了要十分小心外,还要打扫家里的卫生,除蚊驱蝇,让屋里屋外干干净净,清清爽爽,清凉舒适过一夏。所以在端午节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在门上插上新鲜翠绿的艾草,以祛邪纳福。据《荆楚岁时记》:“采艾以为人,悬门户上,以禳毒气。”还据说,艾草代表招百福,是一种可以治病的药草,插在门口,可使身体健康。所以,村里人世代相传,在这一天一定要在门上插上新鲜的艾草,以求平安。当然,除了这些,农人还会到山野田间采摘草药,熬凉茶喝,洗头沐浴,以求身体健康。这些,都是农人必做的节日大事。他们从不怀疑先人的习俗,更不会更改先人的惯例,总是原汁原味地保留这些传统的习俗,大人小孩也都乐意这样延续着这些有着美好愿望的节事。当然,五月五日,对于农人来说,最繁忙的事莫过于包粽子了。家乡人包的粽子是四角椎形的。大人们会早早地准备原材料,竹叶、糯米、猪肉、花生、莲子、香菇等,仔细七年级试题第4页共8页地洗,认真地包,然后在蒸笼里慢慢一屉屉地蒸,此时,一股竹叶的清香包裹着糯米的清香就会弥漫在整个小屋里,门里门外都有着诱人的节日味道,暖暖的、甜甜的,叫人难忘。各色果品也新鲜出炉,圆圆的红点看上去情意充沛,喜气洋洋,叫人欢喜。大人们忙完了这还要忙那,可是他们总是乐此不疲,笑容满面。一切准备就绪后,最隆重的事就是祭拜祖先了。大人们一脸虔诚,摆上各色祭品,点上香烛,祈求家人平安、农业丰收、事事如意。五月五日,是夏天真正来临的日子。赛龙舟是农人们最喜欢的娱乐方式了,因为可以在清澈的溪水里尽情拍打,炎炎夏日下,淋湿了一身更让人喜上眉梢了。一年到头,几乎天天“日出而耕,日落而息”,难得有几天清闲的日子,这时,雨水充沛,阳光丰茂,田里的秧苗长得正欢,蔬菜也不甘落后猛长,农人也偷得片刻的欢娱,在龙舟赛上展展自己的身姿。当然,他们比的是健康的体魄,矫健的身姿,至于名次嘛,那是次要的。他们要的是热热闹闹过日子,欢欢喜喜迎节日。于是,比赛开始了,锣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叫醒了整个宁静的村庄,热闹了整片五月晴朗的天空。当夕阳的金粉洒遍了整个村庄时,忙碌热闹了一天的农人也累了。在满天星光的召唤下,农人进入了他们的梦乡,他们才不管这是什么“诗人节”呢,也不必知道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曾经的那条汨罗江。他们要的只是衣食的饱足,田园的丰茂,还有一家的平安健康。他们要的就是这份朴实的安稳啊!家乡的端午节,记忆里永远的温暖!(选自2010年6月15日《潮州日报》)10.根据文意和生活积累,用简练的语言概括介绍什么是“端午节”。(3分)11.开头一段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请结合具体内容分析。(3分)12.本文语言优美,形象生动。请依照例句,分析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妙处。(3分)示例:门里门外都有着诱人的节日味道,暖暖的、甜甜的,叫人难忘。分析:“暖暖的”一词,烘托出了节日喜庆温馨的氛围;“甜甜的”既实写吃粽子、果品味道的甜美,又写出节日里人们心中的喜悦之情。句子:锣鼓声、呐喊声此起彼伏,叫醒..了整个宁静的村庄,热闹..了整片五月晴朗的天空。分析:13.作者最后一段说“家乡的端午节,记忆里永远的温暖”,联系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3分)七年级试题第5页共8页四、阅读,完成14—17题。(12分)凄凉向内,繁华向外康哲峰我所在的小城并不繁华,但也有几个固定的乞丐在小城的街上每天乞讨。他们一律肮脏着面孔,颤抖着手和嘴唇,身上散发着令人窒息的气味,眼神呆滞,表情麻木。时间长了,人们对他们的乞讨渐渐视而不见,甚至对他们的行为有了一些厌恶。一味用肮脏粉饰的可怜和痛苦来博取别人的同情,一开始或许有用,但时间长了,审美都会产生疲劳,更何况他们并不美呢。有一次,我经过他们乞讨的街道,发现多了一个乞丐。也许我不应该称他为乞丐,因为他虽然又老又瞎,但并不脏,破旧的衣服洗得还是很干净的,脸上虽然皱纹如刀割一般纵横交错,却没有尘土和黑灰,头发也还算整齐。最重要的是他手中拿着一把二胡,正在拉一首悲凉的曲子。他的脸是悲伤的,却并不苦,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悲伤,应该是被自己的二胡感动着,仔细一听,果然,他拉的是《二泉映月》。他的二胡拉得并不高明,时常变调变音。但他执著地一首接着一首,不断拉下去。已经是初夏,日头很毒,他的后背很快就湿了,但他沉浸在自己的音乐里随着旋律变换着悲喜。只是在一曲奏完,歇息的片刻里才真正看到他疲惫、无助、凄惶的表情,看了让人觉得心疼。可是,只要一拉起二胡,他马上就会忘我地、投入地开始表演。我轻轻走过去,往他手中塞了五元钱,我可以给他更多,但是我没有。他脚旁破瓷缸子里只有一些破旧的零星角票和钢镚儿。他感觉到了,哑着嗓子说:“谢谢”。然后细心地将钱放进口袋里,开始拉一首欢快的曲子,他的脸上也换上明媚的微笑。他的眼睛虽然瞎了,但是心却亮堂着呢。对于一个又老又瞎的乞讨老人来说,生活的艰难可想而知,但他并没有廉价地去出卖他的不幸与苦难,而是尽自己所能想带给世间哪怕一丁点儿欢乐,他那些并不高明的音乐也因为他这颗不肯轻贱自己的心而动听了许多。我离开那个老人的时候,已经又有几个人给了他钱,他的二胡变得更加欢快,笑容也更加的明朗。我一边走一边回味老人表演时的深情投入和不表演时短暂的凄惶无助。我想,如果这是在舞台之上,如果有幕布和后台,老人肯定会把凄惶无助掩盖起来,永远不让人知道。凄凉向内,繁华向外,把好的一面留给世界,世界会给你更多。自救者,天恒救之。这不只是一种谋生方式,更是支撑我们穿越风雨、笑傲人生的最大动力。(选自《文苑》2010年1A)14.作者文章开头为什么要写几个乞丐的表现?(3分)15.“他的脸是悲伤的,却并不苦,是一种悲天悯人的悲伤”一句中有两处用了“悲伤”一词,请你联系语境,说说你对“悲伤”的理解。(3分)七年级试题第6页共8页16.“他沉浸在自己的音乐里随着旋律变换着悲喜。”这种“悲喜变换”在文中是如何表现的?(3分)17.作者认为“凄凉向内,繁华向外,把好的一面留给世界,世界会给你更多。”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认识。(3分)五、阅读,完成18—21题。(12分)客有过主人者,见其灶直突①,傍有积薪。客谓主人更为曲突,远徙其薪;不者,且有火急。主人默然不应。俄而家果失火,邻里共救之,幸而得息。于是杀牛置酒,谢其邻人。灼烂者在于上行②,余各以功次坐,而不录言曲突者。人谓主人曰:“乡③使听客之言,不费牛酒,终无大患。今论功而请客,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主人乃寤④而请之。【注释】①突:古代仕旁突起的出烟火口,相当于现在的烟囱。②上行(háng):上列,指上座。③乡:同“向”,从前。④寤:同“悟”。18.解释下列加点的词语。(4分)(1)于是杀牛置.酒()(2)客谓主人更.为曲突()(3)远徙.其薪()(4)主人乃寤而请.之()19.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2分)A.①余各以.功次坐②蒙辞以.军中多务B.①而.不录言曲突者②妇拍而.鸣之C.①俄而家果.失火②果.如鹤唳云端D.①主人乃.寤而请之。②梦乃.始就学20.翻译下列句子。(3分)曲突徙薪无恩泽,焦头烂额为上客邪!21.这个故事就是成语“曲突徙薪”的来源,它告诉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3分)第三部分写作(60分)七年级试题第7页共8页六、作文。(60分)22.成长路上的那缕春风吹走了我们心头的烦恼,成长路上的那片阳光融化了我们心头的冰雪,成长路上的那朵白云飘进了我们记忆的深处……请以“成长路上的”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①自选角度,把题目补充完整;体裁不限;②表达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字数在600字左右。七年级试题第8页共8页七年级试题第9页共8页七年级语文试题参考答案一、(20分)1.(1)chà(2)剽(3)sǒng(4)蹙2.
本文标题:七年级下册语文期末试题及答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889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