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49页2013/1/31第2页共49页本章引例2003年3月,浙江大学应届毕业生周一超参加嘉兴市秀洲区政府招收9名乡镇公务员的考试。经笔试、面试,周排名第八。4月1日体检,周被检查出有乙肝“小三阳”。按浙江省国家公务员招考条例,周因此未被录取。4月3日下午,周一超携带水果刀到嘉兴市秀洲区人事劳动局询问录取结果,得知结果后,便拔刀刺向两名工作人员,造成1人死亡,1人重伤。最终周一超被法院判处死刑。此后,因病能否成为就业歧视的理由之一,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2007年8月30日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29次会议通过《就业促进法》,自2008年1月1日实施。该法第30条规定:“用人单位招用人员,不得以是传染病病原携带者为由拒绝录用。但是,经医学鉴定传染病病原携带者在治愈前或者排除传染嫌疑前,不得从事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禁止从事的易使传染病扩散的工作。”思考:1、周一超故意杀人的原因有哪些?2、应从哪些方面采取措施预防和减少此类案件的再发生?第一章犯罪学导论本章的目的与要求本章是对犯罪学作为一门学科的总体介绍。通过对犯罪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犯罪学的学科体系和犯罪学的历史发展等方面内容的学习,使学生在大脑中形成一个犯罪学科的整体印象。本章的重点和难点重点:犯罪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和犯罪学科体系难点:正确理解当代西方主要犯罪学理论流派的主要观点。第一节犯罪学的概念和研究对象第3页共49页一、犯罪学的概念是关于犯罪的科学,包括犯罪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犯罪变化和支运行基本规律,犯罪产生的原因以及打击和预防犯罪的对策的学科。二、犯罪学的研究对象1、犯罪现象,指一个国家在某一时期内发生的全部犯罪行为的总和,包括犯罪的本质属性及其特征、犯罪变化和支运行基本规律、犯罪行为、犯罪人与被害人之间的辩证关系等。2、犯罪原因,指引起和影响犯罪产生与演变的各种因素,包括犯罪根源、特定社会历史阶段上犯罪升降变化的原因(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因素)、犯罪主体和犯罪的相关因素和条件等。犯罪原因是一个多元的、多变量的动态系统,是犯罪学研究的核心内容。3、犯罪对策,指为减少和预防犯罪的发生而采取的社会性与专门性的综合治理措施。其主要内容:构建治理犯罪的基本理论;进行犯罪预测;研究犯罪主体及其各自的职责、总结推广治理犯罪的措施和经验;研究如何完善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体系。第二节犯罪学的学科体系一、犯罪学学科体系的概念犯罪学的学科体系是指在有关犯罪学的知识相互联系所构成的有机整体中,各个部分之间的结构关系。二、犯罪学学科体系简介第三节西方犯罪学的历史发展一、西方犯罪学理论流派概述1、古代西方关于犯罪的思想观点古希腊罗马:其中以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为代表,柏拉图在《论国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均论述了犯罪的性质、犯罪产生的原因及刑罚等犯罪学的问题。比如,他们都将犯罪看成一种疾病。在中世纪:罪孽原是神学概念,“即把整个人类的犯罪行为看作是非现实世界中的一种不可抗拒的神力作用的结果,是‘恶灵’的显现”。2、犯罪学的诞生和发展犯罪学的诞生“犯罪学”一词最先由法国人类学家托皮纳尔在1879年提出来,后来龙勃罗梭的学生加罗法洛于1885年以《犯罪学》的名称出版了他的专著,第一次使用了这一学科的名称。作为理论体系的犯罪学,是在十八世纪资产阶级革命时期诞生的。总之,作为一门学科,《犯罪学》产生的历史并不长。二、西方犯罪学主要流派简介犯罪学的发展大致分为三个发展阶段:1、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2、19世纪的实证犯罪学派;3、20世纪至今的现代犯罪学派(一)18世纪的古典犯罪学派(又称刑事古典学派)是一种抨击封建司法专制与酷刑,提出罪刑法定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司法人道化与理性化的改革,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刑法思想和刑事政策的学派。其创始人是意大利著名法学家贝卡利亚,其代表人物是德国学者康德、黑格尔和英国的边沁等人。1764年贝卡利亚名著《论犯罪与刑罚》发表,标志刑事古典学派的形成,也奠定了犯罪学的基础。第4页共49页这一学派的主要观点:在抨击封建主义专制刑罚的野蛮、残酷与黑暗的同时,提出新的刑罚主张,尤其是提出现代刑法所确认的三大原则:1、罪刑法定原则(法无明文规定不罪,法无明文规定不处罚);2、罪刑相适应原则;3、刑罚人道化原则。对这一学派理论的简单评价:对封建特权和罪刑擅断进行无情的批判,解放了人们的思想,同时,所提出的三大原则具有重要意义。贝卡利亚简历:贝卡利亚16岁进入帕维亚大学攻读法律专业,于1758年获得法学学士学位。其后他参加了经济学家彼得罗·韦里组织的进步青年小团体—拳头社,就是在这个社团的那段时间,在与朋友们的讨论中,他撰写了那部不朽著作—《论犯罪与刑罚》,奠定了其刑事古典学派创始人的地位。23岁加入“拳头社”,于1763年3月到1764年1月写出了《论犯罪与刑罚》。1768年被授予米兰宫廷学校的政治经济学教授,1771年被任命为最高经济委员会顾问,几年后又担任了财政法官,接着又接受了朱塞培二世的任命,领导国务委员会第三厅的工作。虽然在此期间写了几部美学和经济学的著作及一些有关刑法改革方面的咨询意见,但再也没有写出像《论犯罪与刑罚》那样的传世之作。《论犯罪与刑罚》在世界许多地区版本和译本很多。1791年,根据奥地利皇帝利奥波德的指示,贝卡利亚被任命为伦巴第刑事立法改革委员会成员。1794年11月28日因中风在米兰的家中去世。(二)实证犯罪学派这是一种以实验方法和科学方法研究犯罪人,通过对犯罪人的生理、心理及其相关方面的实际考察来说明犯罪的因果关系,并探讨预防犯罪对策的学派。其创始人是意大利著名的犯罪学家龙勃罗梭及其两位学生菲利、加罗法洛。他们之间的研究方法、研究角度大致相同,但对犯罪原因、犯罪预防的分析又有很大的不同,故人们又把实证犯罪学派分为犯罪人类学派和犯罪社会学派两个分支学派,前者以龙勃罗梭(1836—1906年)为代表,后者以菲利为代表。1、犯罪人类学派的主要观点以龙勃罗梭(1836—1906年)为代表,其被称之为“犯罪学之父“。在其名著《犯罪人论》提出天生犯罪人的观点。他认为,犯罪是天生的,是一种返祖现象,属于具有隔世遗传和病理性先天特征的野蛮人。生理特征:扁平的额头,头脑突出,眉骨隆起,眼窝深陷,巨大的颌骨,颊骨同耸;齿列不齐,非常大或非常小的耳朵,头骨及脸左右不均,斜眼,指头多畸形,体毛不足等。精神特征:痛觉缺失,视觉敏锐;性别特征不明显;极度懒惰,没有羞耻感和怜悯心,病态的虚荣心和易被激怒;迷信,喜欢纹身,惯于用手势表达意思等。在天生犯罪人的基础上,龙勃罗梭提出他的犯罪预防观。他强调,刑罚的目的不是报应,而是社会防卫。对犯罪人类学派的简单评价。国外对龙勃罗梭理论的肯定和批评皆有之。有些批评甚至是挖苦的和嘲弄,法国人类学家保罗•托皮内尔在1889年于巴黎举行的第二届国际犯罪人类学大会上,“当他看到龙勃罗梭搜集的那些相貌不对称和有特征的罪犯画像时,他挖苦说,这些肖像看起来和龙勃罗梭的朋友们的肖像一模一样。”这算是“最绝妙的批评”。案例:2011年1月,卢建平借送盒饭之机多次潜入中山市西区某酒店员工宿舍,乘人不备盗窃女性文胸、内裤,共窃取谷某等人文胸49件、内裤49条,总价值人民币3223.1元。第5页共49页1月28日,公安人员将卢建平抓获归案,并从其住处查获盗窃而来的女性内衣共计619件。经法医鉴定,卢建平患有“恋物症”(俗称“恋物癖”),是指在强烈的性欲望与性兴奋的驱使下,反复收集异性使用的物品。卢建平案发时具有部分刑事责任能力,根据刑法规定,尚未完全丧失辨认或控制自己行为能力的精神病人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广东省中山市第一市区检察院后来以盗窃罪将犯罪嫌疑人卢建平提起公诉。2、犯罪社会学派的犯罪学思想以意大利犯罪学家恩里科·菲利(1856—1929年)为代表。其著有《犯罪社会学》,在该书中他提出了”犯罪原因三元论“和”多元犯罪预防论“的著名观点。犯罪原因三元论:犯罪人生理、心理以及种族特征(人类学因素);地理环境因素(自然因素);社会因素。多元犯罪预防论:刑罚替代措施3、加罗法洛的犯罪学理论意大利犯罪学家加罗法洛(1851—1934年),著有《犯罪学》,其主要犯罪思想主要体现在犯罪原因和犯罪预防上。犯罪原因:以犯罪心理进行解析。把犯罪分为自然犯罪和法定犯罪。犯罪预防;针对不同犯罪人,采取不同措施,对自然犯罪提倡全球性的刑事政策。(三)当代西方主要的犯罪学流派当代西方犯罪学是指20世纪尤其20世纪30年代以来的意大利实证学派之后的西方犯罪学。犯罪学发端于意大利,但到当代其研究重心逐渐由意大利转移到美国。当代犯罪学流派很多,诸如犯罪生物学、犯罪心理学、犯罪经济学、犯罪社会学、社会心理学、政治学犯罪理论、多因素论、当代犯罪古典学派等等。主要有三大流派:当代犯罪社会学、犯罪心理学和犯罪生物学。1、当代西方犯罪社会学经过一个多世纪的发展和变化,犯罪社会学内部又分化出许多小流派,主要有社会异常论、文化冲突论、亚文化理论、社会控制论、社会生态学理论、标签论、社会冲突论等。(1)社会异常论,又称紧张理论是一种解释犯罪原因的理论,由美国社会学家罗伯特·默顿于20世纪三四十年代提出来的。基本观点:认为犯罪是行为人由于不能通过合法手段取得社会地位和物质财富而产生的沮丧和气愤的产物。★一个“房奴”的故事。★2009年9月重庆市二兄弟张方述、张方均持刀劫持人质筹钱救母犯绑架罪。简评:(2)标签论是一种解释个体变为犯罪的主要原因的理论,以美国犯罪学家贝克尔、莱莫特等人为代表,产生于20世纪六十年代。其基本观点是,认为个体变为犯罪的主要原因是社会给其贴上了越轨者的标签。简评:2、当代西方犯罪生物学这是指运用生物学观点,从人的生理结构与行为机制之间的联系来解释犯罪原因的理论。有广义、狭义之分。广义的犯罪生物学包括了犯罪人类学,狭义的犯罪生物学仅仅指20世第6页共49页纪初发展起来的应用生物学方法研究犯罪的理论。犯罪人类学与狭义的犯罪生物学在研究方法上的不同。当代犯罪生物学的主要流派:内分泌失调理论、染色体异常论和人种论。(1)内分泌失调理论这是20世纪20年代由迪·杜里奥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内分泌是人体无管腺体的分泌物,它对人体起调节作用。当内分泌失调时就会引起人的某些行为异常,甚至实施犯罪行为。(2)染色体异常论这是1965年由英国女学者帕特里西娅·雅各布斯首先提出来的。其基本观点:人的染色体异常容易导致犯罪行为的发生,认为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犯罪人的染色体与正常人相比异常的结果。染色体是动植物细胞核内载有遗传基因的物质。有两种类型:常染色体:控制除性别遗传之外的所有遗传特征。性染色体:控制性别,决定人和动物的性别。正常人的每个细胞中包含46个染色体,分为23对,其中22对是常染色体,1对是性染色体。正常人的配合形式是:男性:XY;女性:XX染色体异常:XYY,这指一些人的性染色体数量多于正常数量,其中较常见的是男性的染色体多一个,即多了一个Y。3、当代西方犯罪心理学这是从与犯罪有关的心理活动及其规律来研究犯罪原因的理论。这一学派有很多分支流派,主要有:不适应理论、判别交往论、智力低下理论、精神分析理论、挫折攻击理论和犯罪人格论。(1)精神分析理论这是由奥地利著名精神病学家、心理学家弗洛伊德(1856—1936年)首先提出来的。他通过分析人的人格心理结构来说明犯罪的原因。其基本观点:认为人格(或人的精神结构、心理结构)由三部分组成,即”本我”、“自我”和“超我”组成。“本我”:指“潜在的我”。“自我”:指“现实的我、实在的我”。“超我”:是从“自我”中分裂出来的、道德化了的“自我”。弗洛伊德认为,人的人格心理中的三个层次即“本我”、“自我”和“超我”能保持平衡,人格就能健康发展,否则就会导致精神病,或产生犯罪。(2)挫折攻击理论这也是从心理角度分析犯罪原因的一种理论。其基本观点是,当个人的动机行为受挫折后,就会产生攻击和侵犯性反应,从而引起犯罪。在攻击下,人们一般的反应可能有三种:第一,指向外部;第二,指向内部;第三,不指
本文标题:《犯罪学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898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