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 《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汉语言文学(师范)《现代文学》(一)复习资料原稿:金纯怡、蒋霄整理:孙健现代文学复习提纲第一章一、文学革命的发生与发展1.1917年初发生的文学革命,在中国文学史上竖起一个鲜明的界碑,标示着古典文学的结束,现代文学的起始。2.早在19世纪末,在维新运动的直接促助下,就出现了提出“我手写我口,古岂能拘牵”的新诗派、让诗歌“适用于今,通行于俗”的“诗界革命”、将小说的政治宣传与思想教化功能极大提高,企求达到“改良群治”和“新民”目标的“小说界革命”、要求打破桐城派古文藩篱,推广平易畅达的“新文体”的“文界革命”。3.新文化运动本质上是企求中国现代化的思想启蒙运动。4.1915年9月《青年杂志》在上海创刊(第二卷起,易名为《新青年》),新文化运动即以此为肇始。特别是1917年迁京后,《新青年》集结了一批推进新文化和新文学运动的先驱人物,并且在1919年借“五四”运动的大势,将整个新文化与新文学运动推向高潮。5.陈独秀在发刊词《敬告青年》中就鲜明地提出“人权、平等、自由”的思想。6.新文化运动直接促成了文学革命,而文学革命又成为新文化运动最重要最有实绩的一部分。7.蔡元培实行“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方针,新旧思潮在北大讲坛竞争的结果,大大促进了“新思想、新学术”的发展。8.1917年1月,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学改良刍议》。他在文中提出要确认白话文学在中国文学史上的正宗地位,宣称白话文取替文言文以建设新文学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文白之争在当时已经成为新旧文学之争的焦点之一。文中提出文学改良“八事”:须言之有物,不模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滥调俗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9.1917年2月号《新青年》上,陈独秀发表了措辞强烈的《文学革命论》,表明了更坚定的文学革命的立场。文中提出“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征战目标:“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陈独秀从内容到形式对封建旧文学持批判否定的态度。10.1917年5月号《新青年》上,刘半农发表《我之文学改良观》,提出改革韵文、散文,使用标点符号等建设性建议。11.1918年4月,胡适发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来概括文学革命的宗旨,意在将文学革命与国语运动结合起来,扩大文学革命的影响。12.1918年12月,周作人发表《人的文学》,提出以人道主义为文学之本。13.文学保守主义,林纾(琴南)出来正面迎击文学革命。汉语言文学(师范)《现代文学》(一)复习资料原稿:金纯怡、蒋霄整理:孙健14.1922年,又发生与“学衡派”的论辩。此派以1922年9月在南京创刊的大型学术性杂志《学衡》而得名,其同仁梅光迪、胡先骕、吴宓都曾留学美国,寝馈西洋文学,多受当时带保守和清教色彩的新人文主义的影响。他们在中外文化比较中坚持一个宗旨,即“昌明国粹,融化新知”。15.1925年还发生过与“甲寅派”的论争。章士钊副刊了《甲寅》周刊,发表《评新文化运动》等文,论争白话文不能取替文言文。16.文学革命产生的广泛社会效应和取得的重大实绩:(1)白话文的全面推广。《东方杂志》、《小说月报》1920年1月,依当时的教育部颁令,凡国民学校低年级国文课教育也统一运用语体文(白话)。(2)外国文学思潮的广泛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呈现出我国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思想大解放的局面。(3)文学理论建设取得了初步的成果。(4)创作取得了引人注目的实绩。17.文学革命的意义:P10二、外国文艺思潮的涌入和新文学社团的蜂起1.1918年,《新青年》第4卷第6号破天荒地出了一期《易卜生专号》,发表《娜拉》、《国民公敌》等三篇剧作,都是以反传统、反专制、提倡个性自由、妇女解放为宗旨的,正和“五四”精神吻合,所以影响非常之大。2.“五四”时期许多新文学作者也都曾经从仿效易卜生写“问题小说”和“问题剧”入手,而转向关注与反映社会现实人生的创作。3.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在北京成立。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沈雁冰、许地山、叶绍钧等12人。代用会刊:《小说月报》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4.文学研究会注重文学的社会功利性,被看作是“为人生而艺术”的一派,或现实主义的一派。他们以人生和社会问题为题材,特写注重对社会黑暗的揭示和灰色人生的诅咒,表现新旧冲突,写法上一般倾向于19世纪俄国和欧洲的现实主义,也借鉴自然主义,重视并强调实地观察和如实描写。5.创造社:1921年6月在日本东京成立,成员: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穆木天、张凤举等,办有《创造》季刊、《创造周报》、《创造日》、《洪水》。他们起初主张“为艺术而艺术”。创造社的文学活动以1925年“五卅”为界,分前后两期。随着革命形势的深入发展,后期创造社转向提倡“表同情于无产阶级”的革命文学。创作上倾向于欧洲启蒙主义与浪漫主义文学思潮,侧重表现自我,带浓厚抒情色彩,多直抒胸臆和病态心理。6.新月社:1923年在北京发起,人物:胡适、陈源、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1926年4月徐志摩在《晨报》副刊上开辟的《诗镌》作为代表性刊物,宣称“要把创作的新诗当作一件认真事情做”。汉语言文学(师范)《现代文学》(一)复习资料原稿:金纯怡、蒋霄整理:孙健7.前期新月派(指1928年徐志摩在上海创办《新月》月刊之前)提倡新格律诗,因此被称为“新格律诗派”,代表人物:闻一多、徐志摩等。8.语丝社:1924年11月成立,获得鲁迅支持。办有《语丝》周刊,多发表针砭时弊的杂感小品,以倡导这种文体而获得“语丝派”之称。主要成员:周作人、钱玄同、林语堂、刘半农、冯文炳、俞平伯等。他们所创造的那种着重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任意而谈的随笔文体,又称“语丝体”。9.浅草社:1922年成立,办有《浅草》季刊。10.湖畔诗社:以写作爱情诗闻名。成员:应修人、潘默华、冯雪峰、汪静之。1922年4月出版诗歌合集《湖畔》,很能代表“五四”所唤起的一代新人的纯真与热情。三、胡适、周作人与新文学初期理论建设1.1918年4月,胡适在《建设的文学革命论》中更明确地标示出要以“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2.周作人最突出的贡献,是以“人的文学”来概括新文学的内容,标示新文学区别于旧文学的本质特征。“人的文学”成为“五四”时期文学的一个中心概念。在1918年底发表的《人的文学》这篇著名的文章中,周作人要求新文学必须以人道主义为本,观察、研究、分析社会“人生诸问题”。3.1919年初,周作人又提出“平民文学”的概念,实际上是“人的文学”的具体化。4.周作人的贡献还在于对现代散文文体的理论确认。直到1921年6月周作人发表题为《美文》的文章,才真正从理论上确认了文学性散文的地位,把散文放到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的体裁地位。四、文学创作潮流与趋向1.第一个十年的文学发展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1917年1月到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是文学革命初期。“五四”到1926年“三·一八”惨案,这一段思想最解放,创作也最活跃。“三·一八”惨案到1927年“四一二”事变,革命形势急剧发展变化,许多新文学作家投身到南方革命阵营和北伐战争中,创作一度沉寂,但这一时期开始的对于“革命文学”的理论提倡和创作的最初试验,都为下一时期无产阶级文学的兴起奠定了基础。2.第一个十年文学发展的表现:(1)理性精神的显现:新文学的先驱者们就主张文学服膺于思想启蒙,注重将文学作为改造社会人生的工具,强调以现代科学与民主的精神去指导新文学的创造,使第一个十年的现代文学具有了强烈的理性批判色彩。(2)感伤情调的流行:新作家们很少不曾表现苦闷、孤独感、彷徨感。感伤成了这时期新文学的一种精神标记,映照着“五四”历史转折时期普遍的社会心理。新思潮唤醒了广大青年,但多数人觉醒之后又一时找不到出路,在十字街头彷徨;现代意识促使他们追求人生价值和美好的理想,而黑暗现实的压迫又往往使他们感到苦闷与失望。(3)个性化的追求:因为“五四”时期是提倡个性解放,鼓励个性发展的年代。汉语言文学(师范)《现代文学》(一)复习资料原稿:金纯怡、蒋霄整理:孙健(4)多样化创作方法的尝试。第二章一、《呐喊》与《彷徨》: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标志1.1918年5月,《新青年》第4卷第5号发表了鲁迅《狂人日记》。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内容与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小说)发展的一个新的时代。2.鲁迅的《呐喊》和《彷徨》是中国现代小说的成熟之作。3.(重中之重)“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看书P30—P36表现的深切:独特的题材、眼光和小说模式格式的特别:创作新形式的先锋4.阿Q形象:缺乏思维能力,以本能而活;精神胜利法;基本生存欲求不能满足的生的困恼;无家可归的惶惑;面对死亡的恐惧;努力挣扎,包括投奔革命,都不免是绝望的轮回。阿Q的塑造,对国民劣根性的揭示和批判。三、《野草》与《朝花夕拾》1.《朝花夕拾》是最个人化的散文集,《野草》是散文诗集。2.《朝花夕拾》与《野草》一方面在鲁迅的著作中,是最“个人化”的—散文这种文体如周作人所说,本就是“个人的文学之尖端”;另一方面,又为现代散文的创作提供了两种体式,或者说开创了现代散文的两个创作潮流与传统,即“闲话风”的散文与“独语体”的散文。本章的重点在于读作品!鲁迅小说现代特征:题材、思想、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人物形象塑造。题材:农民和知识分子两大现代文学主要题材的开创。思想:反封建思想革命。创作方法和表现技巧:借鉴西方批判现实主义和现代主义创作方法的长处,形成现代小说现代形式;多视角;重视日常生活横折面描写;擅长借鉴、象征、心理分析;借鉴西方小说形式。人物形象塑造:“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艺术集中概括;通过对象“眼睛”,或揭示任务心灵;个性化语言;放在一定环境中。《在酒楼上》主人公吕纬甫《孤独者》主人公魏连殳汉语言文学(师范)《现代文学》(一)复习资料原稿:金纯怡、蒋霄整理:孙健《伤逝》主人公涓生、子君第三章一、“五四”小说取得文学的正宗地位1.“五四”文学革命给小说的现代化带来契机。这让中国现代小说从一开始就肩负了沉重的社会使命,以至于后来形成了担负社会使命的小说和不那么强烈地担负社会使命的小说的对峙。2.西洋小说的引入,对中国小说由古典形态向现代形态转型的推动力是很明显的。3.小说独立地位的稳固使它更向文学的中心地位移动。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1.文学研究会,他们的主要功绩是建立了现代市镇和乡土文学的基本叙述模式。2.冰心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等,就正式开创了“问题小说”的风气。3.“五四”前后三四年间的一股小说“题材热”。主要作者有冰心、王统照、庐隐、许地山等。4.“问题小说”:五四时期以反映社会重大问题为主要内容的小说,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一个小说群体,标志着中国现实主义新小说的开端,流行时间不长,却是典型的“五四”启蒙时代的产物,探问人生的终极,关顾个人的人生价值、生存真谛。1919年1月北大学生成立的新潮社最早写作问题小说。罗家伦《是爱情还是苦痛》、俞平伯《花匠》、叶圣陶《这也是一个人》。问题小说出现的原因:(1)作为思想启蒙运动的“五四”本身,闪出思想解放的理性之光,它造就了“思考的一代”。在一段时间内,全社会都来探究“人生究竟是什么”这样严重的问题,读者要求小说能尖锐地提出他们所关注的各类社会问题,也并不企望文学一定给予多么明确地回答。(2)问题小说的出现受到欧洲、俄国表现社会人生为主的作品的直接刺激。5.冰心,她是小诗和《寄小读者》散文的作者,最早又以“问题小说”闻名。1919年9月在《晨报》上发表了第一篇小说《两个家庭》。她的早期代表作《超人》提出的是“人生究竟是什么?支配人生的,是‘爱’呢,还是‘憎’?”6.简略看一下王统照。(书P49)7.叶圣陶,从“问题小说”起
本文标题:《现代文学》复习资料(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91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