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生活与哲学》唯物论专题测试题2014新
-1-《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专题(4、5课)班级______姓名______成绩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4分,满分6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意的。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这里的“客观实在”是()①世界上万事万物的总和②具体的物质形态③世界万物的共同属性④物质的唯一特性A.①②B.③④C.②③D.②④2.由诺贝尔奖获得者丁肇中主持,美国、中国、俄罗斯等多国科学家共同参与研制的新阿尔法磁谱仪于2008年升空继续寻找反物质。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角度看,反物质()A.是物质的具体表现形式B.不属于物质的范畴C.属于意识的范畴D.是意识的具体表现形式3.目前人们已经知道,太阳大约在50亿年前形成,地球的诞生距今也有46亿年之久。由此可见,宇宙间根本不存在上帝和诸神居住的天国,所有天地都是按照自身固有的规律形成和发展的。可见()A.生物产生和进化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B.人类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C.自然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D.意识是自然界长期发展的结果4.现代人类学提出了一个新观点,认为人是由海洋而来的,并找到了若干证据,证据之一是初生婴儿一离开母体就会游泳。这个观点如果成立,则()A.证明达尔文的进化论是错误的B.从另一个角度证实了人类社会起源于自然界C.“人类是从古猿进化而来”的观点将被彻底否认D.人类社会的全部历史将会改写5.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这句话蕴含的道理是()A.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B.世界万物是永恒发展的C.运动是物质的唯一特性D.运动是离不开物质的6.《坛经》记载,时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议论不一。慧能进曰:“不是风动,不是幡动,仁者心动。”慧能的这一观点()A.离开了运动谈物质的形而上学观点B.离开了物质谈运动的唯心主义观点C.离开了意识谈物质的不可知论观点D.离开物质谈意识的精神万能论观点-2-7.毛泽东同志指出:“世界就是这样一个辩证法,又动又不动,静是不动没有,静是动也没有。”这告诉我们()A.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绝对运动B.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相对静止性C.世界上一切事物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D.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的8.传统的电影放映是播放电影拷贝胶片上的画面,银幕上人物几秒钟的静止实际是由放映机播放的数十张胶片上相同的画面形成。该现象包含的哲理是()A.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B.机械运动是最基本的运动形式C.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D.静止是物质具体形态的存在方式2013年入汛以来,我国先后出现了14次大范围强降雨,广西、广东、福建、江西等地遭受严重洪涝灾害。截至2013年7月15日9时,今年以来全国共有26个省份遭受洪涝灾害,累计农作物受灾6155千公顷,受灾人口9750万人,因灾死亡594人、失踪212人,倒塌房屋59万间,直接经济损失1202亿元。据此回答9-10题。9.我国人民,特别是水灾严重的南方广大干部和群众积极应对洪水灾害,确保了防汛抗洪抢险救灾工作顺利开展。这表明()A.规律具有客观性、普遍性B.认识了自然规律就能造福于人类C.人们可以把握规律、改造规律D.规律是可以被人们认识和利用的10.特大洪灾让世界自然遗产保护地贵州荔波成了名副其实的“泽国”。荔波县广大人民群众积极参与“擦亮绿宝石,还世遗美丽”的“绿丝带”志愿者行动,胳膊上都系着一条“绿丝带”。志愿者说:这“绿丝带”代表了保护世界遗产的一种决心,也代表了抗洪救灾的一颗红心。志愿者的话表明()①人的主观能动作用是巨大的②精神状态决定着事物的发展进程③积累正确的主观因素,避免受客观因素的制约④精神不是万能的,但没有精神是万万不行的。A.①②B.①④C.①③D.②④11.宗教观念、神话故事、科学幻想、梦境奇遇等都是()A.人的头脑主观自生的B.客观事物直接作用了人脑的结果C.人脑对客观事物虚幻的歪曲的反映D.现实生活中完全找不到12.有研究表明,“小苹果”之所以受到很多人的喜欢并风靡全国,原因之一是与一种叫做耳朵虫的大脑神经运动有关。耳朵虫是一种认知瘙痒,“小苹果”中那种不断重复的旋律会激发人脑某个部位的非常规反应,使人不断注意这些音乐。这表明()A.意识是人脑的机能B.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3-C.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D.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作用13.2012年,科学家根据植物的光合作用原理,研制成第一片“人造树叶”。这片“树叶”能够释放出制作燃料电池的氢,它的诞生对于人类开发可再生能源具有重要意义。“人造树叶”的成功研制佐证了()①人的意识只有反映了事物本质才具有能动性、创造性②人能够认识事物的本质并根据自身需要加以利用③人的意识能够创造出自然界所没有的客观事物④人能够通过实践将观念中改造的对象变成现实的东西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4.一个身体每况愈下的病人看着窗外的一棵树,树叶在秋风中一片一片地掉落下来。她说:“当树叶全部掉光时,我也就要死了。”一位老画家得知后,画了一片青翠的树叶挂在树枝上。看着这片始终没有掉落的绿,病人竟奇迹般地活了下来。故事蕴含的哲理是()A.精神的力量可以派生出物质的力量B.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控作用C.实践活动可以割断不利于人的联系D.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15.漫画“孙悟空”“猪八戒”的致富之策()①违背了一切从实际出发的原则②说明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③抓住了事物的特点④是主观主义的表现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满分40分16.乔治·贝克莱指出:“公园中的树木,客厅中的椅子,如果没有人在那里感知它们,它们就是不在那里的。”他主张“存在就是被感知”,离开心灵,事物就不存在。辨析:物质是依赖于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实在。(10分)-4-16.中国共产党把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在实践基础上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过程,是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的过程,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过程。运用哲学常识中关于规律的相关知识,说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14分)27.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国际形势复杂多变,我们党面对的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风险挑战之多前所未有,依法治国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中国共产党十八届四中全会于2014年10月20日在北京召开,首次以全会的形式专题研究部署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这一基本治国方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旨在更好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更好维护和运用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更好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实现经济发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会公正、生态良好,实现我国和平发展的战略目标。结合材料,运用辩证唯物论的有关知识说明推进“依法治国”方略的依据。(16分)-5-《生活与哲学》第二单元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辩证唯物论专题(4、5课)答案一、选择题:1--5BACBA6--10BCADB11--15CACBD二、简答题:16(12分)①贝克莱的观点是典型的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②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视为唯一的实在,当成第一性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而存在。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物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世界的万事万物不会因为人的意识是否感知而忽生忽灭。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意识观认为,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意识依赖于物质,而不是贝克莱所认为的物质依赖于意识。17.(12分)①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立足国情、尊重规律、实事求是的过程。②认识的根本任务是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主义的本质和规律的过程。③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是一个艰苦的探索过程,需要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在实践的基础上,认识不断深化、扩展和向前推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过程,是我们党创造性地探索和回答一系列重大理论与实际问题,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形成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过程。18.(16分)答:(1)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2分),这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2分)。进一步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坚持了这一点。(2分)(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2分),这要求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2分)。我国制定和推进依法治国方略加速了我国各方面的发展,体现了意识的能动作用。(2分)(2)规律是普遍的,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这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2分)。当前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决定性阶段,改革进入攻坚期和深水区,此时推进依法治国方略,顺应了当前客观现实,体现了尊重客观规律。(2分)
本文标题:《生活与哲学》唯物论专题测试题2014新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79943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