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机械/制造/汽车 > 汽车理论 > 七年级地理第十章试题
石家庄外国语集团七年级地理第十章测试题班级姓名家长签字一、单项选择题1.从纬度位置看,南、北两极地区主要位于()A.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北极圈以北B.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南C.南极地区主要位于南极圈以北D.南、北两极地区主要位于极圈以内2.从极点上空看,能很好表示地球自转方向的是()3.中国科学家秦大河院士是国际横穿南极大陆考察队的成员,他在考察时不可能经历的现象是()A.“冰雪高原”B.“白色荒漠”C.崇山峻岭D.酷寒、干燥和烈风4.南极洲地上最丰富的自然资源是()A.煤铁资源B.油气资源C.固体淡水资源D.有色金属5.“我有流线型的躯体……像身穿燕尾服的绅士”和“我住在寒冷的北半球……最有资格代表本地区的生物群体”分别描述的是哪两种动物?()A.企鹅和北极熊B.袋鼠和鸸鹋C.企鹅和桉树熊D.鸭嘴兽和北极熊6.我国在南极科学考察站建站的时间一般都选择在二月,与此无关的是()A.正值南半球暖季B.白昼时间较长C.科考队较多,易形成互应D.陆地露出,易于行走7.为了保护地球最后一片净土,下列做法不可取的是()A.生活垃圾妥善处理B.禁止滥杀海豹、海象等C.保护极地地区生物的多样性D.建立军事基地8.《南极条约》的签订,极大地说明了全世界对极地地区环境保护的重视,下列不属于极地地区正确使用目的的是()A.和平使用B.科学考察C.据为己有D.环境保护9.中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第一个科学考察站是()A.长城站B.中山站C.黄河站D.昆仑站10.中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A.长城站B.中山站C.黄河站D.昆仑站11.中国在极地地区建立的科学考察站中,没有极昼极夜现象的是()A.长城站B.中山站C.黄河站D.昆仑站12.近年来南极旅行成了一种时尚,旅游者在南极大陆附近的海面上能欣赏到的最显著的自然景观是()A.雨林景观B.常绿阔叶林C.草场广布D.冰山13.南极地区的年均温比北极地区低得多,其原因是()①北极地区的纬度位置比南极地区低②南极地区地势比北极地区高③南极地区以陆地为主,北极地区以海洋为主A.①③B.①②C.②③D.①②③14.小明列举了我国南极科学考察队在南极考察时可能遇见的危险,其中不可信的是()A.暴风雪在冰原上不停地咆哮,使人晕眩迷途B.酷烈的寒冷,给队员留下无情的冻伤印记C.遭受暴雨袭击,科考站被淹没D.冰雪覆盖冰隙、冰沟,随时有可能吞没考察队员15.北极地区与南极地区有很多相似之处,你认为正确的是()A.均有定居人口B.均是气温低、降水多C.均有丰富的矿产资源D.针叶林分布广二、综合题16.连线题。小强是一位地理爱好者,他搜集到了许多世界各地的美丽图片,你知道都是哪里的吗?尝试连接起来。17.阅读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问题。(1)A是全球纬度最高也是跨经度最多的大洋。(2)M纬线叫,是带和带的分界线;N点的纬度是。(3)北极地区主要位于M圈以北,包括A大洋的大部分及其周边的D洲、E洲和F洲各一部分。(4)B大洋是,呈“”型;C大洋是,面积居四大洋第位。(5)中国在北极地区建立的唯一一个科学考察站是。A.黄河站B.泰山站C.长城站D.昆仑站(6)北极地区的代表性动物是。A.企鹅B.鸭嘴兽C.斑马D.北极熊18.阅读南极地区图,回答下列各题。(1)南极洲是一块陆地,周围却是一片汪洋,给地球带来了神秘色彩。南极大陆周围的大洋依次是E、F、G。(2)南极大陆冰川下滑崩裂漂浮入海,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3)南极大陆素有“”之称,还被称为地球上的“”,也被称为地球上的“”,可谓环境恶劣至极,但仍有生命存在,例如是南极地区的象征。(4)南极考察不仅是各国科技水平的象征,更是综合国力强盛的象征。自从1985年以来,中国在南极共建立了4个科学考察站,分别是长城站、中山站、昆仑站和泰山站。我国最先建立的科学考察站是,位于南极圈以;2014年2月建成的内陆考察站D是,选择这个季节建站的理由是正值南半球;纬度最高的考察站C是。(5)南极考察象征国家实力的同时,也孕育着环境保护意识。1983年我国正式加入《》,和世界人民一道爱护地球上最后一片净土──。(6)B站大致位于C站的方(东/南/西/北)。19.地球两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石油、天然气以及矿产资源,堪称地球尚未开发的“聚宝盆”。随着全球气候不断变暖,两极地区冰层融化,开发两极自然资源已由幻想变为可能。伴随着2007~2008国际极地年,一些国家针对极地的“圈地”运动硝烟四起。极地资源争夺更引起了人们对环保问题的担忧。(1)两极地区蕴藏着丰富的、以及资源。(2)气象观测表明,全球气候确实有的趋势。气温上升,会使极地地区的冰雪,引起全球海平面。(3)“保护极地,人人有责”,请以此为题,写一句警示语:。
本文标题:七年级地理第十章试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02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