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种群和群落》知识检测2(答案和解析)
1《种群和群落》知识检测(一)基础演练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2小题)1.下列可以称为种群密度的是()A.某湖泊一年中鲫鱼新增加的个体数B.一个池塘单位体积内的鲢鱼数量C.一片森林中单位面积内的乔木数量D.池塘中的鲫鱼和水库里的鲫鱼2.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N0,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α=1.3且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1.3N0B.1.69N0C.2.3N0D.5.29N03.下图代表一定区域中不同物种的分布状况,其中丰富度最高的是()4.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决定种群密度的关键因素。在2010年11月份南方某沿海城市对本市居住人口进行了调查,发现人口密度不断增大,在人口调查途中发现市郊大雁数量也比以前增多不少。对于人口和大雁种群密度增大的原因,正确的是()A.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B.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迁入增多C.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迁入增多,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大D.人口密度不断增大主要是出生率增大,大雁数量增多主要是出生率增大5.下列关于“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的相关操作,错误的是()A.培养用具和培养液都必须经过严格的灭菌处理B.培养酵母菌时,必须去除培养液中的溶解氧C.从瓶中吸出培养液进行计数之前,需要摇匀培养瓶中的培养液D.为了方便酵母菌计数,培养后期的培养液应先稀释再计数6.下列古诗中从生物学角度看,表现为物种间竞争关系的是()A.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B.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C.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D.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7.一个废弃鱼塘的演替过程如图所示,有关叙述正确的是()2A.演替先后顺序:乙→丙→甲→丁B.生物多样性:丁>甲>丙>乙C.此演替过程属于初生演替D.此演替过程属于次生演替8.下列表示四种不同种群中不同年龄的个体所占的比例,其中种群密度会越来越小的是()9.下列关于右侧概念图中序号所表达的含义,说法错误的是()A.序号1代表种群密度B.迁入率由序号4或序号5代表C.序号2代表出生率或死亡率D.序号6、7依次代表年龄组成、性别比例10.下列有关调查种群密度的说法错误的是()A.五点取样和等距取样是样方法取样的常用方式,遵循了随机取样的原则B.调查古树木、蝗虫的幼虫、某种蛇的种群密度,通常采用样方法C.标志重捕法调查得到的种群密度一般不是最精确的现实反映D.将M只鹿标记,在捕获的n只鹿中有m只被标记,则该鹿群约有(M×n)÷m只11.若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的迁人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形增长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高,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超过B点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12.某弃耕农田中植物种类在40年间的变化情况见下表。下列有关该地群落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年数物种数量植物类别14152540草本2827263034灌木03412193乔木0001423总计2830305676A.物种多样性趋于增加B.该地群落发生了初生演替C.群落对光能的利用能力提高D.群落的垂直结构和水平结构发生了变化二、非选择题(本题包括6小题)1.学校周围生长着很多植物,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准备对某种双子叶草本植物的种群密度进行调查,设计如下调查步骤:①选取40cm×40cm为最佳样方面积。②在该物种分布较密集的地方利用(如图_______)取5个样方(若在较长的范围内调查,可采用)(如图________)。③计数每个样方内该植物的个体数。若计数结果如下表样方N1N2N3N4N5种群密度(株/m2)3715x4其中第四个样方中该植物的分布情况如下:则N4样方中x=____________株/m2。④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将N3作为种群密度的估计值。请分析以上设计步骤,思考下列问题:(1)填充调查步骤中的空白。(2)请指出以上设计步骤中的三点错误并加以改正。a.。b.。c.。(3)若某同学选取样方的统计数量明显比其他同学的高,可能的原因是在。因此选择样方的关键是要做到。(4)若他们调查的对象是白杨树,所采取的调查方法应该是。2.下图①~④为A地衣中的藻类和真菌、B大小两种草履虫、C狐与兔、D细菌与噬菌体四组生物的种间关系示意图(纵轴表示个体数,横轴表示时间)。请据图回答问题。4(1)判断A~D四组生物的对应曲线: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2)造成②中出现的现象是由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④与②相比,结果不同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若四种种间关系中的b死亡,对a有利的曲线是________。(5)若狐死亡,则兔的发展趋势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酵母菌生长的适宜温度在20~30℃,能在pH值为3~7.5的范围内生长,在氧气充足的环境中主要以出芽生殖的方式快速增殖,大约每1.5~2h增殖一代。某研究性学习小组据此探究酵母菌种群在不同的培养液浓度和温度条件下种群密度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如下实验,实验操作步骤如下:第一步:配制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和活化酵母菌液。第二步:利用相同多套装置,按下表步骤操作。装置编号ABCD装置容器内的溶液无菌马铃薯葡萄糖培养液/mL101055无菌水/mL--55活化酵母菌液/mL0.10.10.10.1温度(℃)525525第三步: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装置中起始酵母菌数目,做好记录。第四步:将各装置放在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条件下培养。第五步:连续7天,每天随机抽时间取样计数,做好记录。回答下列问题:(1)改正实验操作步骤中的一处错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某同学第5天在使用血细胞计数板计数时做法如下:①振荡摇匀试管,取1mL培养液并适当稀释(稀释样液的无菌水中加入了几滴台盼蓝染液)。②先将______________________放在计数室上,用吸管吸取稀释后的培养液滴于其边缘,让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________________,制作好临时装片。③显微镜下观察计数:在观察计数时只记________________(被、不被)染成蓝色的酵母菌。(3)如所使用的血细胞计数板有16个中方格,每1个中方格中有25个小方格,每1个小方格容积为0.1mm3(1mL=1000mm3)。请推导出1毫升培养液中酵母菌细胞的计算公式:酵母细胞个数/m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选用了两种形态和习性上很接近的原生动物进行以下实验,各取10个原生动物A和B,以同一种杆菌为饲料,分别放在相同容积的容器中单独培养,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情况如下表(单位:个)。天数动物246810121416A1560808180828180B1235506061626062请分析数据,回答下列问题:5(1)原生动物A单独培养6天后,种群数量趋于稳定,生态学上称此数量为_____________。(2)由实验数据可以看出,单独培养时,A、B种群增长都属于________型增长。(3)如果将原生动物A和B放在同一个容器中混合培养,能够生存下来的是________,判断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但达到稳定状态时,种群数量比单独培养时要________。(4)有人提出一种观点:混合培养时,生存下来的生物产生了杀死另一种生物的物质。请你设计一个实验,以证明其观点是否正确,你的实验思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如图表示三种可能的种群增长曲线,请回答:(1)某食草动物侵入一个环境适宜的新地区后,种群数量增长表现为图中的a曲线,如果任其发展不做任何控制,终将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曲线。(2)根据生态学原理,该种群的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的________曲线,该曲线与a曲线产生差别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若该环境对其种群的容纳量(K)为20万,则此地该种群的最适数量为____________。6.某研究所对一个河流生态系统进行了几年的跟踪调查。如图表示某种鱼迁入此生态系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请分析回答问题。(1)图A、B能反映鱼种群数量变化的曲线是________。(2)t2点后,种群数量________,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3)在t1时该种群的年龄结构可能为________型。(4)若在t2时种群数量为K,为了保护这种鱼类资源不受破坏,以便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应使这种鱼的种群数量保持在________水平,因为此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标题:《种群和群落》知识检测2(答案和解析)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07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