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建筑/环境 > 园林工程 > 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第五单元目标导航1、识记生字词,增加词语的积累;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并初步了解说明明文的特点。2、练习速度课文,抓住主要信息,能发挥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提高阅读现代文的能力和搜集、筛选信息的能力。3、丰富科学知识,激发求知欲,培养科学情操和探索未知世界的兴趣。21化石吟学海导航1、反复诵读本诗,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2、从结构和修辞入手,品味本诗的韵律美。文学常识张锋,国家级教授,男,1961年9月23日生,理学博士。基础夯实1、字音识记奇幻(huàn)裹(guǒ)藏葱茏(cōnglóng)卓越(zhuóyuè)骸(hái)骨潜(qián)行躯壳(qiào)档(dàng)案猛犸(mǎ)悄(qiǎo)然2、多音字(zǎi)记载(jǐng)颈椎载颈(zài)装载(gěng)脖颈儿3、词语解释骸骨:尸骨。葱茏:(草木)青翠茂盛。化为乌有:变得不存在。海枯石烂:直到海水枯干,石头粉碎,形容经历极长的时间。斗转星移:指太阳、星星的位置发生变化。比喻时间流逝。结构·主题1、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2段),通过发问,引起遐想;第二部分(3~6段),遐想的具体内容;第三部分(7段),回应发问,抒发赞美。2、结构图解发问想象——遐思飞扬——回答呼应(1-2节)(3-6节)(7节)神奇景色——人类伟大——赞美科学3、主题思想本诗写科学家通过研究化石展现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表达了作者对科学神奇与人类伟大的赞美之情。微观揣摩1、“时光在你脸上刻下道道皱纹,犹如把生命的档案细细描画。”“皱纹”是人生命历程的写真,作者以此来比喻化石随时光的推移,记录了生命的形式由低级向高级演化的过程。2、高明的魔法师,卓越的雕刻家!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抽象的大自然比喻为具体的“魔法师”“雕刻家”,使人可知可感,突出了大自然的神奇高妙。疑难探究诗的第二节和最后一节构成什么关系?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第七节是对第二节的回答,构成前后照应的关系。“逝去万载的世界又重现”照应“逝去万载的世界可否重现”;“沉睡亿年的石头说话了”照应“沉睡亿年的石头能否说话”。前有提问,后有回答,有放有收,这样写,使全诗结构完整而又严谨。写法借鉴⑴想象丰富,内容充实。⑵拟人比喻,生动形象。直击考点补写句子,构成排比【考点解说】课文善用排比,如“最早的鱼儿怎么没下巴?∕最早的鸟儿怎么嘴长牙∕最早的鱼儿怎么没有腿∕”最早的树儿怎么不开花?补写句子不同于仿写,也不同于一般的造句,它要求表意前后一致,语言形式前后一致,使前后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方法技巧】做这类题首先要认真审读题干,明确试题要求;其次要把握所提供的语境,理解语段的大意,再次要注意句子结构形式的特点,看哪些词语是固定不变的,从而补写句子,构成排比。做题时要注意防止只顾形式不顾内容,或只顾内容不顾形式地草率审题,盲目机械地答题等错误。习题解答一、作者以“化石吟”为题表明这是一首赞颂化石的抒情诗,“吟”是古典诗歌的一种名称,这里是赞颂的意思。“化石”向人们展示了亿万年前的神奇景象,讲述的是生物进化的世界。二、见疑难探究。三、这段含义是说古代生物虽然已死亡,但它们作为曾经有过生命之躯的证据是实实在在的。科学家们通过化石里的有机物可以了解生物存活时的生理状况,并进而了解当时的自然环境状况。好处是,诗句运用了表意含蓄的语句,给我们描绘出一幅生物进化的图画,吟咏化石,回答了生物进化的平凡真理,裹藏着生命的信息。四、略。22看云识天气学海导航1、理解生动的比喻对说明事物特征的作用,体会说明语言准确性。2、培养学生观察自然的兴趣和留心自然现象的习惯。文学常识朱泳燚,当代科普作家。江苏省常熟中学特级教师。代表作有《看云识天气》等。基础导航1、字音识记峰峦(luán)一霎(shà)间一刹那chà)点缀(zhuì)绫纱(líng)弥漫(mí)晕(yūn)头转向月晕(yùn)崩塌(bēngtā)2、词语解释峰峦:山峰和山峦。峦,小而尖的山,或连绵的山。一霎间:一会儿,形容时间极短。预兆:事情显露出来的迹象。轻盈:文中形容卷云像女子的动作、体态一样轻巧优美。弥漫:(烟尘、雾气、水等)充满、布满。征兆:即将出现的迹象。崩塌:崩裂而倒塌。结构·主题第一部分(第1段),指出云就像是天上的“招牌”,从而说明为什么可以看云识天气。第二部分(第2~6段),具体介绍云的形态变化,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从而说明怎样看云识天气。第三部分(第7段),说明看云识天气的意义和局限性。1、结构图解(一)(No.1)概述(总)1、不同形态的云(二)(2—6)具体介绍(分)与天气的关系2、不同光彩的云与(三)(No.7)意义(总)天气的关系2、中心思想这篇科普说明文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介绍了云和天气的关系,包括不同形态的云和天气的关系以及云上的光彩现象同天气的关系,教会人们怎样来看云识天气。微观揣摩1、“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句中“往往”一词表示什么意思?能不能删去?“往往”一词表示大多数情况下这种云都是预示晴天的,但也不排除少数情况下不是晴天。这样说很有分寸,避免了绝对化。如果删掉“往往”,这句话意思就变成“绝对会是晴天”了,就不准确了。2、“它们有时把天空点缀得很美丽,有时又把天空笼罩得很阴森。刚才还是白云朵朵,阳光灿烂;一霎间却又是乌云密布,大雨倾盆。”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突出地显示了天气的变化无常。疑难探究本文是一篇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但语言生动,对云的描摹也细致形象。作者主要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运用这些手法有何作用?1、文中运用了很多比喻句。例如,第一段中的“象羽毛”、“像鱼鳞”、“像羊群”、“像棉被”……等八个比喻句,生动形象的写出了天上的云姿态万千,变化无常的特点。2、文章的第一段还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了云的力和灵气,把云想象成富有活力的猛兽动物,充分调动了大家的想象力,达到了准确说明事物的目的。3、大量排比修辞手法的运用也为文章添色不少。例如“还有的像峰峦,像河流,像雄看云识天气师,像奔马……”这样衔接紧凑,信息密集,增强了语言气势和节奏感。4、文章还引用了大量的谚语,如第六段“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运用谚语来说明光彩与天气的关系,显得准确、生动、简洁。写法借鉴1、语言生动,运用比喻、拟人和排比等修辞手法,把云写得生动形象。2、运用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素材拓展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早上乌云盖,无雨也风来。山戴帽,大雨到。云吃雾下,雾吃云晴。黄云上下翻,将要下冰蛋直击考点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及作用【考点解说】在说明文中运用打比方的方法,可以使人们不了解的事物或抽象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形象。如《看云识天气》用“云就像是天气的招牌”,生动形象,而且增加了文章的趣味性。【方法技巧】辨析说明方法,要根据其特点。凡是说明文中的比喻句都是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分析打比方说明方法的作用,应结合具体语言环境合理“填空”——具体分析、综合归纳,这样才能准确、全面、清楚地说明事物的特征。常见的答题模式:用打比方的说明方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习题解答一、晴天云简表云名云的形态变化高度厚度天气征兆卷云像羽毛像绫纱,丝丝绿绿的漂浮着最高最薄象征晴朗卷积云像水面上的鳞波,是成群成行的卷云很高很薄无雨雪积云像棉花团,上午出现,傍晚消散2000米左右较薄阳光温和高积云像草原上的雪白的羊群,扁球状,排列整齐2000米左右较薄天晴雨雪冰雹云层变化简表云名变化过程形状位置天气征兆卷层云卷云聚集,向前推进像白绸幕蒙住天空高晴转阴高层云卷云越变越厚像毛玻璃遮着太阳低将下雨雪雨层云高层云变得更厚暗灰色云块密布天空更低雨雪连绵积雨云积云迅速形成高大云山乌云密布天空更低雷雨冰雹云的光彩简表光名产生和分布情况色彩天气征兆晕产生在卷层云上,分布在日月周围里红外紫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华产生在高积云边缘部分里紫外红华环由小变大,转晴;由大变小,转阴晴虹雨过天晴,在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彩色圆弧东虹轰隆西虹雨霞早、晚,太阳照者对面的云彩云层变红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二、1、夜幕四合,周围的群山,像驼峰,像闸门,像卧佛,像长蛇,……2、远处的霓虹灯亮了,像眼睛,像流星,像彩绸,像长虹,……三、天上钩钩云,地下雨淋淋天上鲤鱼斑,明天晒谷不用翻。云往东,刮阵风;云往西,披蓑衣。23绿色蝈蝈学海导航1、体会文章富有文学笔法、生动活泼的特点及表达效果。2、体会并学习文中拟人的手法的运用。文学常识法布尔:(1823-1915)法国著名科学家,科普作家。著名著作有《昆虫记》,该书文体基本为散文,主要探讨昆虫学问题。鲁迅曾把《昆虫记》称为“讲昆虫的故事”,“讲昆虫生活”的楷模。基础夯实1、字音识记篝(gōu)火静谧(mì)螽(zhōng)斯莴(wō)苣(jù)大颚(è)喙(huì)嗉囊(sùnáng)窸(xī)窣(sū)吮(shǔn)吸喧嚣(xiāo)喑(yīn)哑(yǎ)2、形似字嚣(xiāo)喧嚣喑(yīn)喑哑篡(cuàn)篡夺器(qì)器具暗(àn)黑暗纂(zuǎn)编纂3、词语解释喑哑:嗓子干涩发不出声音或发音低而不清楚。静谧:安静。喧嚣:声音杂乱,不清静。窸窣:象声词,形容细小的摩擦声音。篡夺:用不正当的手段夺取(地位和权力)。惊慌失措:害怕慌张得不知道该怎么办。津津有味:形容有滋味,有趣味。悬殊:相差很远。酷爱:非常爱好。贪婪:贪得无厌(含贬义)。和睦:相处融洽友爱。妒忌:对品德才能比自己强的人心怀怨恨。结构·主题1、段落划分第一部分:(1~2段)我观察昆虫,从蝉的叫声引出了“主人公”—蝈蝈。第二部分:(3段)介绍蝈蝈的叫声。第三部分:(4~11段)介绍蝈蝈的食物习性。2、结构图解3、主题思想本文采用生动活泼的写法,把蝈蝈的外形特征、叫声及生活习性写的活灵活现,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的尊重与热爱,同时也体现了作者可贵的探索精神。微观揣摩1、它们对这道菜吃得津津有味,以至于两三个星期间,这个笼子里到处都是蝉肉被吃光后剩下的头骨和胸骨,扯下来的羽翼和断肢残腿。“津津有味”,作者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把蝈蝈的吃相形容得生动、形象、逼真,富有情趣,说明蝉是蛔蛔非常喜爱的食物。2、嗉囊装满后,它用喙尖抓抓脚底,用沾着唾液的爪擦擦脸和眼睛,然后闭着双眼或者躺在沙上消化食物。用生动传神的语言写蝈蝈饱食后的神态,充满了对蝈蝈的喜爱之情。特别是“抓”“擦”这两个动词,更是生动传神;“闭着双眼”“躺”则写出了蝈蝈悠闲自得的神态。疑难探究为什么作者要先写蝈蝈的叫声?探究1:作者由蝉的突然一声哀号引出了绿色蝈蝈,以蝉为首的昆虫合唱团要休息时,“夜晚的艺术家上场了”。这样写,既匠心独运,又用蝉的叫声来衬托绿色蝈蝈“拉的琴声再响亮一点儿”,那就是“比蝉更胜一筹的歌手”了。可见,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夜晚的艺术家”的身份。探究2:黑夜中的法布尔要确定自己身边的蝈蝈存在,首先是听到了蝈蝈的叫声,而不是看到了蝈蝈。所以,先写蝈蝈的叫声符合逻辑,使文章的走势显得自然而得体。写法借鉴(1)文艺笔调。既有对昆虫的形象描写,又有个人感情的流露。(2)通过比较来写蝈蝈。习题解答(3段)蝈蝈的叫声(4~11段)蝈蝈的食性(1、2段)由蝉引出蝈蝈绿色蝈蝈一、蝉在夜晚不再鸣叫,蝉的哀号引出绿色蝈蝈。好处是通过对蝉等的描写,渲染了一种紧张而沉重的气氛,有利于将蝈蝈与蝉作对比,充分突出蝈蝈的特征。二、课文从“叫声”“外表特征”“食性”等方面写了绿色蝈蝈这种昆虫,重点写了蝈蝈的食物习性。三、示例:这种昆虫非常漂亮,浑身嫩绿,侧面有两条淡白色的丝带,身材优美,苗条匀称,两片大翼轻盈如纱。作者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描写蝈蝈可爱漂亮的外形特征。在作者的笔下,蝈蝈宛如一个美丽的少女,焕发出迷人的光彩。表达了作者对蝈蝈的喜爱之情。四、“是不是由于这种甜食,蝉的肚子比其他部位更受欢迎呢?”作者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试验和细致观察,最后揭开了蝈蝈首先吃蝉肚子的秘密,因为肚子既有肉,又有甜食。这体现了作者观察的细致入微、科学探索精神。24月亮上的足迹学海导航1、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学知识,理解人类登月成功的伟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256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