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1.文中的中心句是哪句?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做百草园;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2.第二节中用了“伏”“窜”,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伏”字写出了黄蜂肥胖的可爱形象,“窜”字生动地写出了叫天子的轻捷机灵,也写出了儿童的羡慕之情。3.在作者的童年生活中,发生了哪几件有趣的活动?翻断砖,按斑蝥,把何首乌,摘覆盆子。4.文中哪几句话可以看出作者的天真淘气?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5.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1)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拟人)(2)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比喻)(3)也许是因为拔何首乌毁了泥墙吧,也许是因为将砖头抛到间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许是因为站在石井栏上跳了下来吧……(排比)(二)《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长妈妈曾经讲给我一个故事听:先前,有一个读书人住在古庙里用功,晚间,在院子里纳凉的时候,突然听到有人在叫他。答应着,四面看时,却见一个美女的脸露在墙头上,向他一笑,隐去了。他很高兴;但竟给那走来夜谈的老和尚识破了机关。说他脸上有些妖气,一定遇见“美女蛇”了;这是人首蛇身的怪物,能唤人名,倘一答应,夜间便要来吃这人的肉的。他自然吓得要死,而那老和尚却道无妨,给他一个小盒子,说只要放在枕边,便可高枕而卧。他虽然照样办,却总是睡不着,当然睡不着的。到半夜,果然来了,沙沙沙!门外像是风雨声,他正抖作一团时,却听得豁的一声,一道金光从枕边飞出,外面便什么声音也没有了,那金光也就飞回来,敛在盒子里。后来呢?后来,老和尚说,这是飞蜈蚣,它能吸蛇的脑髓,美女蛇就被它治死了。结末的教训是:所以倘有陌生的声音叫你的名字,你万不可答应他。这故事很使我觉得做人之险,夏夜乘凉,往往有些担心,不敢去看墙上,而且极想得到一盒老和尚那样的飞蜈蚣。走到百草园的草丛旁边时,也常常这样想。但直到现在,总还没有得到,但也没有遇见过赤练蛇和美女蛇。叫我名字的陌生声音自然是常有的,然而都不是美女蛇。冬天的百草园比较的无味;雪一下,可就两样了。拍雪人(将自己的全形印在雪上)和塑雪罗汉。需要人们鉴赏,这是荒园,人迹罕至,所以不相宜,只好来捕鸟。薄薄的雪,是不行的;总须积雪盖了地面一两天,鸟雀们久已无处觅食的时候才好。扫开一块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筛来,下面撒些秕谷,棒上系一条长绳,人远远地牵着,看鸟雀下来啄食,走到竹筛底下的时候,将绳子一拉,便罩住了。但所得的是麻雀居多,也有白颊的“张飞鸟”,性子很躁,养不过夜的。1.课文插叙了“美女蛇的故事”,还写了由此生发的联想,想一想,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这个神乎其神的故事又给百草园抹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更丰富了百草园“乐园”的情趣。2.作者为什么能够传神地描写出捕鸟的全过程?因为作者仔细观察,拥有丰富的生活经验;准确传神的动作描写。3.第四节中划线字表现了什么?准确地描绘了捕鸟的全过程,表现了儿童好动的性格和对捕鸟的喜好。4.百草园其实只是一个极普通的园子,但作者却将它描绘得情趣盎然。联系全文想一想,其中蕴涵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对百草园各种景物和活动的喜爱,怀念之情并以对百草园自由快乐生活的喜爱对比,衬托对三味书屋枯燥无味生活的不满。(三)《爸爸的花儿落了》当我在一年级的时候,就有早晨赖在床上不起床的毛病。每天早晨醒来,看到阳光照到玻璃窗上了,我的心里就是一阵愁:已经这么晚了,等起来,洗脸,扎辫子,换制服,再到学校去,准又是一进教室被罚站在门边。同学们的眼光,会一个个向你投过来,我虽然很懒惰,却也知道害羞呀!所以又愁又怕,每天都是怀着恐惧的心情,奔向学校去。最糟的是爸爸不许小孩子上学乘车的,他不管你晚不晚。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了不得。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打扮得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和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油鞋〕一种雨鞋,可防水。,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赖在床上不起来了。等一下,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催促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哀求说:“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意,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在床前来,瞪着我:“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当当当,钟声响了,毕业典礼就要开始。看外面的天,有点阴,我忽然想,爸爸会不会忽然从床上起来,给我送来花夹袄?我又想,爸爸的病几时才能好?妈妈今早的眼睛为什么红肿着?院里大盆的石榴和夹竹桃今年爸爸都没有给上麻渣,他为了叔叔给日本人害死,急得吐血了,到了五月节,石榴花没有开得那么红,那么大。如果秋天来了,爸还要买那样多的菊花,摆满在我们的院子里、廊檐下、客厅的花架上吗?1.文章的题目有什么含义吗?文章的题目“一语双关”,实指爸爸种的夹竹桃的败落,象征天性爱花的爸爸的辞世。2.“花儿”在文中的作用?起了线索的作用。3.爸爸是个怎样的人?爸爸表面上看很严厉,实际上却充满爱心;他很种感情,他听到弟弟被日本人害死的消息,记得吐血;爸爸特别爱花,每天下班回来第一件事浇花;爸爸鼓励孩子要坚强,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从这里看出爸爸是个“严”在其外,“爱”在其内的可亲可敬的人。4.妈妈眼睛红肿有什么作用?暗示爸爸病危,病情恶化。5.文中哪些是写眼前的事,哪些是写回忆过去的事?回忆的事是怎样引出的?眼前衣襟上的礼堂钟声响了,爸爸韩主任讲话,毕业典礼夹竹桃不能来,不能料理花儿我们唱骊歌回来,看↓↓↓见零落回忆医院探望爸爸爱花的情景爸爸要她闯练,的花儿↓叫她到银行汇款意探病时的话识↓到六年前赖床受罚自己已经长大(四)《爸爸的花儿落了》快回家去!快回家去!拿着刚发下来的小学毕业文凭——红丝带子系着的白纸筒,催着自己,我好像怕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为什么呀?进了家门来,静悄悄的,四个妹妹和两个弟弟都坐在院子里的小板凳上,他们在玩沙土,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是因为爸爸今年没有收拾它们——修剪、捆扎和施肥。石榴树大盆底下也有几粒没有长成的小石榴,我很生气,问妹妹们:“是谁把爸爸的石榴摘下来的?我要告诉爸爸去!”妹妹们惊奇地睁大了眼,她们摇摇头说:“是它们自己掉下来的。”我捡起小青石榴。缺了一根手指头的厨子老高从外面进来了,他说:“大小姐,别说什么告诉你爸爸了,你妈妈刚从医院来了电话,叫你赶快去,你爸爸已经……”他为什么不说下去了?我忽然觉得着急起来,大声喊着说:“你说什么?老高。”“大小姐,到了医院,好好儿劝劝你妈,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瘦鸡妹妹还在抢燕燕的小玩意儿,弟弟把沙土灌进玻璃瓶里。是的,这里就数我大了,我是小小的大人。我对老高说:“老高,我知道是什么事了,我就去医院。”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我把小学毕业文凭,放到书桌的抽屉里,再出来,老高已经替我雇好了到医院的车子。走过院子,看那垂落的夹竹桃,我默念着:爸爸的花儿落了。我已不再是小孩子。1.爸爸花儿落了。”的意思。此句含而不露,哀而不伤。2.为什么写“旁边的夹竹桃不知什么时候垂下了好几枝子,散散落落的很不像样。”?这里以花喻人,把即将丧父的伤痛推到极致。3.为什么“赶不上什么事情似的”?“我”急急忙忙赶回家,这可能是一种预感,暗示父亲即将离世。4.文章中哪些句子意识到自己已经长大了?“我从来没有过这样的镇定,这样的安静。”“我已不再是小孩子。”“这里就数你大了!就数你大了!”5.“已不再是小孩子”是什么意思?写弟妹实际上是写“我”,弟妹们的顽皮,侧面烘托了“我”的懂事,“我”的长大。6.这篇文章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失去了父亲的痛楚,同时又深深眷恋的感情。7.文章的中心思想是什么?文章通过写主人公经历了许多人生世事,在爸爸去世之时,终于体会到自己已经长大了,不再是小孩了,表达了一份爸爸和女儿之间互相理解、互相深爱的厚重感情。(五)《伤仲永》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1.仲勇天资聪慧,“奇”在哪?五岁时,忽啼求书具;不学而能书;不学而能诗;“指物作诗立就”而且“其文理皆有可观者”。2.文章开头中提到方仲永的家境,有什么作用?说明仲永绝无诗礼的熏陶便能作诗。3.“余闻之也久”起了什么作用?起了承上启下过渡作用。4.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从仲永个人情况来看,原因是“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贪图小利,目光短浅,而“不使学”。从道理上来说,原因是作者在后面的议论中所认为的那样。方仲永“卒之为众人”,是因为“其受于人者不至”,即没有收到后天正常的教育。5.方仲永的变化经历了那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方仲永幼年时天资聪慧,具有作诗才能。第二阶段:十二三岁时方仲永才能衰退,大不如前。第三阶段:方仲永又过七年后完全成为一个平庸之人。6.最后一段饱含着什么道理?说明了人的天资与后天学习的关系,强调后天学习对成才的重要性。7.本文的中心思想。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的实例,说明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六)《最后一课》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况且他说过要问我们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些景像,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可是我还能管住自己,急忙向学校跑去。我走过镇公所的时候,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边。最近两年来,我们的一切坏消息都是从那里传出来的:败仗啦,征发啦,司令部的各种命令啦。──我也不停步,只在心里思量:“又出了什么事啦?”铁匠华希特带着他的徒弟也挤在那里看布告,他看见我在广场上跑过,就向我喊:“用不着那么快呀,孩子,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我想他在拿我开玩笑,就上气不接下气地赶到韩麦尔先生的小院子里。平常日子,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还有老师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我本来打算趁一阵喧闹偷偷地溜到我的座位上去;可是那一天,一切偏安安静静的,跟星期日的早晨一样。我从开着的窗子望进去,看见同学们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韩麦尔先生呢,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我只好推开门,当着大家的面走进静悄悄的教室。你们可以想像,我那时脸多么红,心多么慌
本文标题:七年级语文复习资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294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