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诗经》微型课教学设计
《诗经·蒹葭》教学设计旧城中学张文景教学目标:1、了解《诗经》的基本常识。感受中国古典诗歌含蓄的表达方式,感受诗歌朦胧凄清的意境。把握诗歌纯洁真挚健康的情感,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2、学习诗歌重章叠句的形式特点,体会“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3、把握“追求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特点。教学重点:1、掌握“重章叠句”形式特点及“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在此基础上准确流利富有感情的背诵全诗。2、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教学难点:品味诗歌的语言,感受诗歌优美的意境,准确把握诗中人物的情感。教学方法:1、自主、合作、探究。2、点拔引导品味赏析。教学过程:一、自读感悟,体会情感。1、复习《诗经》的文学常识,重点是“六义”。2、背诵诗歌,由重章叠句的手法入手掌握背诵的方法。3、体味景物描写在诗中所起的作用,用一段文字描绘诗歌的意境(画面)。4、给诗歌《关雎》或《蒹葭》的作者写一段颁奖词。(颁奖词的写法:借助于优美的语言文字对获奖对象进行准确的陈述与评价。参考第七届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品的颁奖词:贾平凹《秦腔》颁奖词:成功地仿写了一种日常生活的本真状态,并对变化中的乡土中国所面临的矛盾、迷茫,做了充满赤子情怀的解读。麦家长篇小说《暗算》颁奖词:破译密码的故事传奇曲折,充满悬念和神秘感,与此同时,人的心灵世界亦得到丰富细致的展现。)二、创设情境,激趣导入。(课前多媒体播放动漫配歌曲《在水一方》,)导语: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中国古典诗歌灿若星河,佳篇如林,大家知道诗歌的源头是哪吗?是《诗经》。《诗经》是中国古典诗歌的源头,是人类文明的源头清水,它开阔,丰盈,简单,洁净。你看,那从《诗经》中走出的女子袅袅娜娜,款款盈盈游历在秋水之畔晓雾朦胧中,痴情少年千回百转却找不到她的岸。这节课让我们走进《诗经》,走进《蒹葭,吟诵这优美的诗篇,传唱这古老的歌谣。(板书课题:令人遐想,美不胜收)三、品读背诵,感知手法。(重章叠句及赋比兴)1、学生背诵,谈谈你是怎样利用《诗经》“起兴”及“重章叠句”的手法快速背诵的。明确:《蒹葭》的第二、第三章是第一章的反复,只是在押韵处换几个字表示层层递进。这种仅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目的是在反复中深化意境,起到一唱三叹、回环往复的艺术效果。2、学生填空:(大屏幕投影)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在水()。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在水()。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蒹葭(),白露()。所谓伊人,在水()。溯洄从之,道阻且()。溯游从之,宛在水中()。3、有感情地朗读或背诵全诗,读出诗歌的节奏,叠音词的运用,七个四字句,二二拍的节奏,最后一句五字句,使诗句抑扬顿挫。(这里让学生拍手诵读,读出节奏,读出歌谣的特点)四、点拨引导,品味语言。1、学生描绘画面教师描绘画面,感受意境之美。深秋之季,拂晓之时,芦花泛白,清露为霜。瑟瑟秋风,苇丛起伏;茫茫秋水,清澈澄明。水上烟波万顷,空中雾霭迷蒙。弯曲的河道,水中的小洲,宛然在目。此时,一位痴情的恋者,踯躅水畔,他热烈而急切地追寻着心上的恋人。那恋人好像在水一方,但一水盈盈,河道阻隔。“伊人”可望而不可即,于是他徘徊往复,心醉神迷,内心痛苦,不可言状。2、学生品味景物描写的“三美”,即“意境美,含蓄美,朦胧美”。从景物描写的变化中体味情感,把握“痴情恋者”和“秋水伊人”的形象。多媒体大屏幕投影:(体味成果渐次打出)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泗。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址。凄清寂寥焦急惆怅扑朔迷离、美丽动人热烈向往,执着追求,朦胧飘渺板书:意境美:清凉幽渺的深秋,茂密苍青的芦苇,晶莹透亮的露水,呈现一种凄清寂寥朦胧的意境。痴情者的形象:憧憬焦急,热烈倾心,执着追求。秋水伊人:扑朔迷离,朦胧飘忽五、拓展赏析,加深理解。1、背诵《关雎》,进一步体味重章叠句、“赋比兴”的艺术手法。比较两首诗歌内容方面的异同。大屏幕依次打出:篇目艺术手法内容关雎重章叠句赋比兴“窈窕淑女”形象优美鲜明。追求者热烈向往,执着追求蒹葭重章叠句赋比兴“秋水伊人”形象朦胧飘忽。2、多媒体投影仪展示《关雎》与《蒹葭》颁奖词,在颁奖词中结束教学。六、作业运用网络,再从诗经中找一首运用了赋比兴,并具有重章叠句,回环往复之美的诗歌背诵,并推荐给同小组的成员。
本文标题:《诗经》微型课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381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