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中学□小学2,学科:数学2,课时:13,学生课前准备:一、课前预习了解二、完成课后习题二、教学课题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它是在学生已掌握笔算两位数乘两位数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教材内容共分为四部分:三、教材分析共编排2个例题。例1教学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一般笔算方法,例2教学因数中间或末尾有零的笔算乘法。通过这两个例题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算理和一般方法,并能将一般方法迁移到多位数的乘法运算中去。2.“速度”概念和数学模型“速度×时间=路程”。先介绍“速度”概念,再安排含两个小题的例3,根据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学会用复合单位表示物体的运动速度,并自主概括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3.积的变化规律。“探索规律”是数与代数领域要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本小节根据乘法中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情况引导学生探索积的变化规律。安排了一个例题──例4。引导学生通过观察、计算、说理、交流等活动,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并会用数学语言刻画这个规律,感悟函数的思想方法。4.三位数乘两位数的估算。四、教学方法1.放手让学生自主建构笔算乘法的认知结构。本学段所学内容,是学生已掌握的两位数乘两位数的扩展和提升。因此,教学时,应密切关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识发展水平,应为学生提供由旧知迁移到新知的广阔背景。如教学例1、例2、例5时,应引导学生回忆两位数乘两位数或三位数乘一位数的笔算和估算,想一想列竖式后,应先算什么、再算什么比较方便合理;想一想如何根据具体情境取因数的近似值,才可能使计算结果既接近准确数又灵活方便。使学生在利用旧知解决新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乘法运算意义的理解,提高乘法笔算、估算的计算技能,提高用乘法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形成笔算乘法的良好认知结构。2.注意书本知识与生活常识的结合。本小节教学的重点之一,是使学生理解常见的数量关系,即刻画速度、时间和路程三者关系的模型:速度×时间=路程。这部分知识在学生生活中蕴藏着丰富的教学资源。教学时,应将书本上的例题与学生生活中的实例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从自己熟悉的物体简单运动的常识出发归纳出速度、时间和路程之间的关系,并用这个关系去五、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1.教师以口算卡的形式出示算题,要求学生在充分理解算理、正确应用算法的基础上,提高运算的正确性和速度。2.练习时人人参与,独立口算。3.个别答和小组开火车相结合,然后在教科书上填写结果。4.小黑板出示算题。45×2=34×2=63×3=270×4=17×4=38×5=250×2=19×4=5.口算得数,学生汇报,教师板书。2×15=5×6=20×15=5×12200×15=5×24=6.请认真观察算式,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注意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交流讨论。)结合学生的发现,引导学生归纳出:一个因数扩大若干倍,另一个因数不变,积也扩大相同的倍数。(二);新授1.(1)创设让每个学生自主探索的问题情境。本例题创设的情境并非来源于生活,而是来源于教学本身。因此,应从数学的角度提出引发学生积极思考的问题,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投入到问题的探索当中。教学时,也可将教材上右边一组算式略作改动,得到下面两组算式:6×2=1280×4=3206×20=12040×4=1606×200=120020×4=80并提问:“你能根据上面每组算式的特点接下去再写两道算式吗?试试看!”让每个学生在尝试写算式的过程中自己发现规律。这个过程,手脑并用,使规律的探索落到实处。(2)组织好合作交流活动。以小组为单位,交流自己写的算式,并说一说是怎么想的。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说明写算式的理由,也就是解释自己发现的规律。然后选派部分代表在全班交流。在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表达的基础上,教师适时补充或纠正,使总结的规律简明、流畅:一个因数不变,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若干倍,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2.第1题由于计算的数据比较简单,可以口算,以填空的形式出现。填第2个空时,学生的解题方法可能有两种:①40×2×2=320(千米);②160×2=320(千米),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两种算法进行对比,使学生理解,第2种解法充分利用了第一个空的结果和积的变化规律,同时认识到在解决问题时应整体考虑问题中已有的多个信息,这样解题的思路才会更开阔。3.两种方法:①560÷8=70(米),70×24=1680(平方米);②24÷8=3(倍),560×3=1680(平方米)。学生完成后,应突出对第二种解题方法的探究,可列出下列算式,强化对积的变化规律的灵活应用,并渗透正比例函数的思想方法。(长)×8=560(长)×24=16804.第4题的解答可引导学生利用如下分析式进行分析,进一步渗透正比例函数的思想方法。苹果:3千克5元┊香蕉:2千克10元6千克?元┊4千克?元5.第3题是运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练习。学生练习时,一般有两种方法:①将其余5个算式中的一个因数分别与“17”相比,求出比的结果(几倍),然后用这个结果与272相乘,很快写出5个算式的积;②后一个算式的积比前一个算式多272。从272开始。每次加272,可依次写出其余5个算式的积。学生练习后,应进行有效评价,使学生灵活应用积的变化规律进行计算的不同思路得到肯定,充分体验成功的感受。6.第5题是积的变化规律探索的继续。例4探索的是,在一个因数不变的情况下,另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积也扩大(或缩小)相同的倍数。而本题探索的是,当一个因数扩大(或缩小)一定的倍数,另一个因数缩小(或扩大)相同的倍数时,它们的乘积不变。练习后,应让学生举例验证自己发现的这个规律。为以后学习反比例知识作铺垫。。(三);课堂延伸:1.通过让学生估算需要准备多少钱购票的具体问题,教学乘法估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①生活中许多问题的解决需要用估算;②应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选择适当的估算方法,使估算的结果符合问题实际又接近准确值,使估算的过程尽可能简便。如本题中要购104套每套价49元的参观票,在估算“49×104”的结果时,将49估成50没有疑义,而将104估成100还是估成110更符合实际呢?这就需要推敲。显然,此题的估算只能估大不能估小,因为估小了钱不够,所以应将104估成110。2.引导学生在交流、对比中掌握估算的基本方法。乘法估算,关键在于如何对两个因数进行估算。什么时候应估大些,什么时候应估小些,应视实际情况而定,不能机械地采用“四舍五入法”来取近似数。可以说,估算无定法。教材以学生两种常用的估算方法为载体,引导学生进行讨论:“谁的估算比较合适?为什么?”使学生在讨论中理解,合适不合适的标准应看估算结果是否合乎实际情况,明确估算基本方法的内涵就是:接近准确值(符合实际);计算方便(将两个因数看成整十、整百或几百几十的数)【百度搜索】两位数乘以三位数讲解【百度搜索】两位数乘三位数例题=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E4%B8%89%E4%BD%8D%E6%95%B0%E4%B9%98%E4%B8%A4%E4%BD%8D%E6%95%B0%E5%9B%BE%E7%89%87&ie=utf-8&in=22003&cl=2&lm=-1&st=&pn=147&rn=1&di=241934995250&ln=1984&fr=ala1&fm=ala1&fmq=1363131730562_R&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pn147&-1&di241934995250&objURLhttp%3A%2F%2F提供学生自主探索、互相交流的广阔空间。对于估算“49×104≈?”,学生中存在着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会有多种不同的估算结果。教学时,应为学生精心设计能体现自主探索又合作交流的估算活动。可考虑以下几个环节:①独立估算。请每个学生应用已有估算经验独自估算“49×104≈?”,并写出估算过程。②小组交流。以4~6人为一小组,交流各自的估算方法和结果,并说明理由。而后总结出本小组认为比较合适的一种或几种估算方法。③全班交流。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各组(或部分组)派代表展示本组估算情况,然后组织学生对交流出来的几种不同估算方法和估算结果进行评价,使多数学生形成共识,并认定符合问题实际、接近准确结果、计算方便可行的估算方法。(四);巩固练习1.例5下面的“做一做”有多种不同的估算方法。对于全年可卖多少桶水的问题,学生是通过估算“720×12≈?”得到的。由于估算的方法不同,所以结果也不一样,只要比较符合实际,应认为都是符合要求的答案,都应鼓励和认可。如学生可能这样估算:①720≈700②720≈800700×12=840012≈10比8400多一些800×10=8000大约8000桶。以上两种估算方法都比较符合实际,都应得到认可。(五);课后小结1.例题的设计分为三个层次:①研究问题:教材设计了两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乘法算式,引导学生在观察、计算、对比的基础上自主发现因数变化引起积的变化规律。②归纳规律:引导学生广泛交流,畅说自己发现的规律,在小组交流的基础上尝试用简洁的语言说明积的变化规律。③验证规律:引导学生再举例,验证积的变化规律的正确性。2.通过以上三个层次的学习,使学生不但发现了积的变化规律,而且学会了研究问题的一般方法:研究具体问题──归纳发现的规律(或模型)──解释说明规律──举例验证规律。关于两数相乘时,积随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的规律,教材放在练习九,以带“*”题的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索。虽不作教学要求,但因思维难度不大,可引导学有余力的学生自主完成。3.在乘法运算中探索积的变化规律是整数四则运算中内容结构的一个重要方面,本例以两组乘法算式为载体,引导学生探索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与积的变化情况,从中归纳出积的变化规律。通过这个过程的探索,不但让学生理解两数相乘时,积的变化随其中一个因数(或两个因数)的变化而变化,同时体会事物间是密切相关的,受到辩证思想的启蒙教育。六、教学反思1、正面经验备课时把握住了知识的前后联系。小学阶段对整数笔算乘法的最高要求是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两位数乘一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开始,两位数乘两位数是笔算乘法的关键。因为两位数乘两位数和三位数乘两位数同是乘数是两位数的乘法,如果熟练掌握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再恰当的利用迁移,学生肯定会很快的掌握三位数乘两位数的笔算。2、反面教训没有考虑到学生口算能力的薄弱。学生出错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口算出错,原因之一是乘法口诀背错,比如:三六十二、四八三十六等等;原因之二是100以内的进位加法出错,比如24+8、54+7等等。七、教师个人介绍省份:山东省学校:青州市黄楼沙营小学姓名:张立文职称:电话:电子邮件:通讯地址:青州市黄楼沙营小学请提供100字左右个人介绍;我是曲阜师范师范学院1993届自考毕业生,我所学的是教育学专业。经过4年的大学生涯,在师友的严格教益及个人的不断努力下,我已经具备了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同时为了扩大知识面,我阅读了大量的课外书籍,利用课余时间学习计算机知识和摄影基础技术,已经具有了一定的计算机操作、应用能力和影片处理能力。
本文标题:三位数乘以两位数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414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