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物与环境”复习构想
“生物与环境”复习构想万州一中李冬青一、2005年考试大纲中“生物与环境”部分的内容生物与环境:(1)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生物因素、生态因素的综合作用(2)种群和生物群落,种群的特征、种群数量的变化、研究种群数量变化的意义、生物群落的概念(3)生态系统,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的类型和成分、食物链和食物网、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生态系统的稳定性(4)人与生物圈,生物圈的概念、生物圈稳态的自我维持、全球性环境问题、生物多样性的概念和价值、我国生物多样性的特点;生物多样性的保护二、2005年高考中相关部分的试题1(辽宁卷)、可以说明生态系统具有自动调节能力的简化实例是(A)A、食草动物数量增加,导致植物数量减少,从而引起食草动物数量增长受到抑制B、豆科植物供给根瘤菌有机养料,并从根瘤菌获得含氮养料C、山区植被遭到破坏后造成水土流失D、废弃耕地上杂草丛生2、(辽宁卷)(14分)请填空回答下列问题:(5)在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生物与环境之间相互作用,通过○20和○21而形成统一整体。○20能量流动○21物质循环3(广东卷)、海洋占地球表面积的71%。据估计,全球生物生产力32%来自海洋生态系统。海洋中的____________是该生态系统重要的生产者,它能够利用太阳能将CO2转化成有机物并释放氧气,这一过程被称为_____________,其总化学反应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海洋中还生活着许多动物,如浮游动物、鱼、虾、海鸟等,从生态系统的成分来看,它们被统称为___________。3.浮游植物;光合作用;CO2+H2O———→(CH2O)+O2;消费4(全国卷Ⅰ)、为了保护鱼类资源不受破坏,并能持续地获得最大捕鱼量,根据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应使被捕鱼群的种群数量保持在K/2水平。这是因为在这个水平上(B)A、种群数量相对稳定B、种群增长量最大C、种群数量最大D、环境条件所允许的种群数量最大5(全国卷Ⅱ)、图中三条曲线分别代表了动物物种多样性程度、动物数量易变程样性程度和数量易变程度的曲线依次是(C)度及冬眠动物比例在不向类型生态系统中的变化趁势。代表动物物种多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①6(全国卷Ⅲ)、(2)拟谷盗是危害粮食的一类昆虫,现将甲、乙两种拟谷盗等量混养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同种面粉中。培养一段时间后,分别统计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以两种拟020406080100湿冷干冷湿温干温湿热干热环境条件甲拟谷盗乙拟谷盗数量(%)020406080100湿冷干冷湿温干温湿热干热环境条件甲拟谷盗乙拟谷盗数量(%)两种拟谷盗种群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数量百分比谷盗数量总和为100%),结果如下表:环境条件甲拟谷盗乙拟谷盗湿热1000干热1090湿温8614干温1387湿冷3169干冷0100①根据上表数据,在下面提供的坐标中绘制湿冷、干温条件下拟谷盗数量百分比的柱形图。②甲拟谷盗与乙拟谷盗两个种群之间的关系为________。③在本实验中,引起两种拟谷盗种群数量变化的非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④从实验中可看出,在同一环境条件下两种拟谷盗种群的数量变化不同,表明物种的________因素起重要作用。(2)①②竞争③温度和湿度④遗传7(北京卷)、下列措施符合保护物种多样性原则的是(C)A、为美化城市环境,随意从国外引进多种观赏类植物B、为保护草场,减少沙化,要杀死所有危害草原的黄鼠C、将东北虎迁入野生动物园繁育,并进行部分的野外回归实验D、为控制水葫芦在我国造成的严重灾害,应将其天敌引入我国8(江苏卷)、下列有关环境保护的说法中错误的是(B)A、含氮、磷化合物的生活污水大量排放可使水体富营养化B、各国工业大量排放二氧化硫是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C、劣质装修材料中的甲醛、苯、氡气等对人体有害D、废旧电池中的汞、镉、铅等重金属盐对土壤和水源会造成污染9(江苏卷)、(8分)食物链、食物网是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生态系统的物质循100500生存率(%)卵→成虫甲乙丙环和能量流动是沿着此渠道进行的.假如在某温带草原上存在如下图所示的食物网.请分析回答:(1)该生态系统的成分中,草属于,猫头鹰属于.(2)该食物网的各种生物中,含有能量最多的是.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来源是,其能量流动的特点是.(3)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碳元素以形式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中进行循环,生产者通过作用使碳元素进入到生物群落中,各种生物通过作用使碳元素回到无机环境中.9、(8分)(1)生产者消费者(2)草光能单向流动、逐级递减(3)CO2(气体)光合呼吸9.(上海卷)、从生态学角度分析,生态系统中流动的能量最初来源于(D)A、光合作用B、高能化学键C、绿色植物D、太阳光能10(上海卷)、右图为三种蜂的生存曲线。叶蜂产卵于叶上;泥蜂贮存其他昆虫的幼虫(A)为子代的食物;蜜蜂的幼虫由工蜂直接喂养。这三种蜂的生存曲线依次是A、甲、乙、丙B、乙、丙、甲C、乙、甲、丙D、甲、丙、乙11(上海卷)、B、生物生存所依赖的无机环境因素对生物有重要作用。(1)图1表示玉米螟(一种昆虫)的幼虫发生滞育(发育停滞)与日照长短的关系。据图可知日照时数为____________小时,玉米螟幼虫滞育率最高;日照时数达18小时,不滞育玉米螟幼虫约占_________%,此条件也适于__________植物开花。(2)图2表示一种夜蛾的蛹发生滞育与日照长短及温度的关系。据图可知,当温度30℃,日照时数为_________小时时,这种夜蛾的滞育率最高,达______%;与上述相同日照条件下,温度20℃时,夜蛾蛹的滞育率达到______%。可见夜蛾蛹发生滞育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除上述因素外,影响夜蛾生长发育的无机环境因素还可能有__________等。(3)一般来说,影响昆虫昼夜活动的主要环境因素是______________。11.B.(1)9—1290长日照(2)8012100日照长短和温度湿度(3)光12(上海卷)、回答下列有关生态的问题。(1)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在陆生植物繁茂的北半球中纬度地区冬季高于夏季,呈现明显的季节变化。这是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右图表示一个森林生态系统中的食物网,图中数字表示该生物的个体数量,括号内的数字表示该生物的平均体重。椐图回答:1)该食物网中占据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A—I中的____________。2)若初级消费者中,________被除去,则对该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影响最大。3)若除去G后,在一定时间内,生产者数量将______________。(3)南方某地有一片热带雨林,最初碳积蓄量500吨/公顷,此时,总生产量每年为60吨/公顷,叶的呼吸量为24吨/公顷,生长量为5吨/公顷。已知总生产量=生长量+枯死量+呼吸量,则该地的净生产量是__________吨/公顷,非同化器官的呼吸量是__________吨/公顷。1)该林地因人为破坏,碳积蓄量逐年下降,降至200吨/公顷时,该林地进一步被开垦为农田的5年间,碳积蓄量每年减少20吨/公顷。5年后退耕还林,退耕还林后的60年内,碳积蓄量以每年5吨/公顷的增加,在右图中标出退耕还林后的160年内该林地的碳积蓄量的变化,从该图可读出,要恢复到该片雨林最初的碳积蓄量需要_________年。2)通过本例,请从保护森林的意义及生态学的角度谈谈你的感想:____________12.(1)夏季气温和光照都合适,光合作用旺盛,二氧化碳被植物吸收。冬季则光合作用减弱。(2)1)FGIH2)E3)减少(3)15201)见图110年2)森林可促进水循环,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而生物原始群落在调节和保护环境方面的功能优于人工林。从本例来看,一个较稳定的森林生态系统,一旦被人为破坏,要恢复到接近原来的生态状况,是十分困难的,所以保护森林,对维护生态环境的稳定十分重要。13.(广东卷)、下列关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描述,不正确的是(C)A、生物群落的结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的B、研究海洋鱼类种群数量变化规律有利于确定合理的捕捞量C、农田生态系统对太阳能的利用率高于森林生态系统D、北极苔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较低14(广东卷)、大气平流屋中的臭氧层可以滤除太阳光中大部分的紫外辐射,因此被称为地球生物圈的保护伞,然而.由于人类大量排放卤代烃(如制冷剂氟利昂),严重破坏了臭氧层,引起地球表面紫外辐射增强。臭氧层耗损引起普遍的生物学效应是(BD)A、海洋浮游生物增多B、人类皮肤癌、白内障增加C、生物群落的分布不受影响D、农作物减产15(广东卷)、近年来,我国东南沿海水域富营养化严重,赤潮灾害频繁发生,这对海洋渔业和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请回答以下问题:(1)富营养化的海水为赤潮生物大规模爆发提供了。(2)许多赤潮生物体内含有毒素,分泌或死亡后释放到海水中,致使海洋动物生理失调或死亡:赤潮爆发时常常引起海鸟、鱼、虾和贝类等的大量死亡,甚至会通过食物链进入人体引起中毒。请写出赤潮生物引起人中毒的食物链:(3)海水的pH值一般在8.0~8.2之间.赤潮发生时海水pH值可达8.5以上,有的甚至达到9.3以上:请分析赤潮引起海水pH值上升的主要原因:________(4)除了产生生物毒素和引起海水pH值变化以外.请另举一例说明赤潮对海洋环境的危害。15、(1)营养物质(N、P等矿质元素);(2)藻类→浮游动物→鱼(或虾或贝类)→人;(3)爆发的赤潮藻类在光合作用过程中,大量消耗海水中的CO2,从而使海水pH值上升。(4)①赤潮区域的水面被赤潮生物覆盖,降低了海水透光率,严重影响其它浮游植物、水草的光合作用;②处于消失期的赤潮生物大量死亡,海水中的溶解氧被大量消耗,使水体缺氧;③赤潮生物死亡后,分解产生大量有害气体,造成大气污染;④部分以胶着状群体生活的赤潮藻,可使海洋动物呼吸和滤食器官受损。16.(江苏卷)、下列各项中,包含非生物因素的是(C)A、种群B、群落C、生态系统D、物种17.(江苏卷)、下列有关生态系统结构的叙述,正确的是(C)A、每种生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处在一个营养级上B、动物都属于消费者,其中食草动物处于第二营养级C、自养生物都是生产者,是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D、细菌都属于分解者,其异化作用类型有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类18.(江苏卷)、湿地是地球上生物生产力最大的生态系统之一。它是天然的蓄水库,并能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进而改善水质,被喻为’地球之肾”。湿地类型众多,如红树林、河流、湖泊和稻田等。(1)湿地由于其特殊的水文及地理特征,具有和等生态功能。(2)在红树林等湿地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通过:过程被固定在有机物中,并沿着进行传递。(3)与生物多样性丰富的湖泊相比,稻田的稳定性较低。(4)调查表明,我国相当一部分湖泊已不同程度富营养化,原因是含氮、磷等元素丰富的污染物的排放量超过了湖泊的限度,使其自动调节能力下降。富营养化水体中造成鱼类大量死亡的原因有,等。18、(1)调节水流量和控制洪水(蓄洪抗旱)净化水质(2)光合作用食物链(网)(3)抵抗力(4)启动净化能力溶氧量下降有毒物质增加三、生物与环境部分复习构想生物与环境的关系:表现为生物适应所生存的环境,同时又影响着环境。(一)生态因素及生物对环境的适应1、凡直接影响生物的形态、生理、分布2、生物与生存环境中生物因素是相互影响的。不论种内和种间关系都可分为互助与斗争。寄生、竞争、捕食是斗争关系,互利共生是互助关系。种内与互助与种内斗争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3、生态因素对生物是综合起作用的,但诸多因素的作用不是等同的,在特定时间、特定区域必然有一种生态因素对生物的生存起着主导作用。(二)种群与生物群落1、种群是生态研究的一个重要单位,种群不是同种个体的简单集合,它有自己的特征:种群密度越大。出生率、死亡率;性别比
本文标题:“生物与环境”复习构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58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