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你能讲出几个含有“马”字的四字成语或是诗词名句吗?马不停蹄、千军万马、马到成功、汗马之劳、马首是瞻、边荒马乱、车水马龙、招兵买马、金戈铁马、青梅竹马、一马平川、走马观花、快马加鞭、马革裹尸、塞翁失马、驷马难追、龙马精神、指鹿为马、万马奔腾、老马识途、天马行空……1.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2.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3.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4.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学习目标1.通过学习本文,背诵这篇短小精悍、波澜横生的千古名作,了解“说”的文体特点。2.熟练掌握文中的文言实词和文言虚词,理解文中的诸多寓意。3.领会作者的写作目的和思想感情,感受封建社会摧残和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韩愈(768——824)字退之,河阳(现在河南孟州)人,唐代散文家、诗人,散文尤其著名,有“文起八代之衰”的美誉,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倡导者,并称“韩柳”,是“唐宋八大家”之首。自谓郡望(郡里的显贵家族)昌黎,世称韩昌黎,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官至吏部侍郎,故又称韩吏部。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作者简介唐宋散文八大家•唐朝“韩柳”:韩愈柳宗元•宋朝“三苏”:苏洵、苏辙、苏轼•王安石、曾巩、欧阳修•口诀:唐“韩柳”宋“三苏”和王曾欧韩祠•韩文公祠(即潮州韩愈纪念馆),位于广东潮州市城东笔架山麓,公元819年(元和十四年),韩愈被贬为潮州刺史。韩愈以戴罪之身,在潮七个多月,把中原先进文化带到岭南,办教育,驱鳄鱼,为民众做了许多好事,被潮人奉为神,潮人并将笔架山改称韩山,山下的鳄溪改称韩江。这篇《马说》大约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这时,韩愈初登仕途,很不得志。他曾三次上书宰相求擢(zhuó)用(提拔重用)却遭冷遇,甚至三次登门被守门人挡在门外。尽管如此,他仍然申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郁郁不得志,再加上当时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有才能之士不受重视,所以作《马说》,发出“伯乐不常有”之叹。写作背景:“说”:是古代一种以议论为主的文体,可以直接说明事物或论述道理,也可以借人借物或借物来论述道理。大多是就一事一物或者一种现象抒发作者的感想,陈述作者对一些问题的看法。“说”就是“谈谈”的意思,比“论”随便些。“马说”这个标题,是后来人加的。从字面上可以解作“说说千里马”或“说说千里马的问题。”这篇文章以马为喻,谈的是人才问题。“马说”即谈马、论马。特点:写法灵活,讲究文采,言辞华丽,跟杂文相近。如我们学过的的说体文:周敦颐《爱莲说》:莲——人,托物言志。《马说》:马——人,托物寓意文体简介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cáo]枥[lì]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yé)?其/真不知马也。朗诵课文zhǐpiánshísìsìshíxiàndàn翻译全文•世上先有了伯乐,这样以后才会有千里马。千里马是经常有,但是伯乐却不经常有。因此,即使有名贵的马,也只是在仆役的手里辱没,(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槽枥之间,不能以千里马著称。•日行千里的马,有时吃一顿要吃尽一石粮食,可是喂马的人却不知道要根据它有日行千里的食量去喂养它。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能力,可是由于吃不饱,力气不够,才能和特长就不能表现出来,要求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做不到,又怎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鞭策它不能按照(驱使千里马的)正确的方法,喂养它不能竭尽它的才能,听到它的鸣叫又不能通晓它的意思。反而拿着鞭子面对着它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呀!”唉,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吗?根本就是他们不识得千里马啊!千里马——伯乐——辱——骈——称——而——故——于——之——以——虽——学习第一段实词:日行千里的马.擅长相马之人.辱没;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才能两马并驾著称,出名虚词:表转折,但是因此在结构助词,的凭借即使。实词一食——食马者——才美——外见——等——常——是——吃一顿通“饲”,喂才能,美好的素质表现在外面,“见”通“现”等同,一样普通的学习第二段这种,作代词虚词:或——其——安—有时代“千里马”怎么实词策之——执策——道——尽——材——鸣——通——执——临——知——学习第三段用马鞭子打马鞭子正确的方法竭尽通“才”,才能鸣叫通晓握、拿面对识别,了解虚词策之——以——邪——作代词,代千里马按照通“耶”,表示疑问语气,相当于“吗”。其真无马邪——难道其真不知马也——根本、恐怕分析文段一:1、本段表达了作者什么观点?(本段的论点)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3、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伯乐对千里马的重要(决定)作用。2、没有伯乐,千里马命运如何呢?祇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也。(强调伯乐能识马,如果不被伯乐识别,千里马就会被埋没)分析文段二: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说明千里马没有遇到伯乐就无法施展才华。2、哪些句子说明千里马不能日行千里被埋没的原因?直接原因“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现。根本原因“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3、“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表达了作者什么感情?对食马者的无知持无比愤懑谴责之情1.本段文字说明了什么?分析文段三:3、本段哪句话能体现作者的写作目的?哪句点明了本文的中心?“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其真不知马也”4、本段表达出了作者怎样的感情?2、哪些语言能体现食马者的无知和浅薄愚妄?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嘲讽了不知马却以“知马者”自居的食马者1本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不是天下无千里马,而是不识马。着力写“食马者”的愚妄。深度剖析第三段所包含的情感?前三个“不”进一步揭露出不识马的“食马者”的愚妄无知。末句用自问自答形式把“真无马”和“真不知马”对照起来,辛辣讽刺抨击了封建统治者不识人才、不重人才、摧残人才的愚妄,表达了“伯乐不常有”和怀才不遇的强烈愤慨之情。本文的思路千里马对伯乐的依赖关系(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的悲惨遭遇(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其真不知马也)痛诉食马者的愚昧无知文章总结:1.本文通篇不离千里马,难道只是说“马”吗?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比喻贤才难遇到明主。作者希望统治者能识别人才重用人才,使他们能充分发挥才能。“借马说人”,对埋没人才的现状作了揭露,讽刺抨击了统治者埋没、摧残人才的行为。是托物寓意的写法。2.本文中“伯乐”“千里马”“食马者”各比喻了什么样的人?伯乐:善于发现或赏识、重用人才的人。千里马:人才。食马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愚妄无知的统治者。3.本文通过千里马的遭遇,表达韩愈怎样的思想?表达作者怀才不遇和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托物寓意千里马人才伯乐赏识人才的人借千里马难遇伯乐,最终被埋没,揭露封建统治者埋没人才的现象,也表达作者怀才不遇的愤懑不平之情。•观点:•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主旨:•其真不知马也。马说千里马与伯乐的关系。千里马被埋没的原因。揭示主旨“不知马”。韩愈不仅将自己对千里马的同情挥洒在描绘千里马遭遇的字里行间,他那复杂的情感还寄托在文中每段段末的那三个内涵丰富的“也”字上。•流露出无限痛惜的感情。•第二段末“也”•反问,有愤怒、谴责的强烈语气。•第三段末“也”•即有痛切,又有对无知的食马者的嘲讽。第一段末“也”《马说》中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你是否同意作者的观点?如果你是千里马,是否一定要得到伯乐的赏识呢?请谈谈你的看法。千里马自身素质更重要,千里马应具备自我推销的能力,不能一味等待伯乐的赏识,应主动地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有了伯乐,才有了千里马,难道伯乐是千里马的唯一出路吗?谁是谁的上帝?•如果我们把人生的裁夺权寄于伯乐,那么伯乐会不会因为手握特权而枉断优劣?有人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的观念是片面的,不能把发现千里马的希望寄托在伯乐身上。伯乐难道就一定是公正的、无私的吗?千里马最重要的是自己创造条件被人发现,主动出击而不是坐等良机。你怎么看待伯乐和千里马的关系呢?成为千里马的必要条件主观条件:自强不息,把握机遇;客观条件:有适合成长的环境,有识才爱才的伯乐要有丰富的专业知识和经验要有展示的机会良好的心理素质,坚强的意志毛遂自荐的勇气,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社会需要的人才开拓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强的人才专业技术过硬的人才现实思考我们活着的价值不是为了证明统治者“不识马”,所以不要相信没有机会的说法我们的长处是奔跑而不是埋怨,所以不要被动等待而要主动奔跑•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之•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其真无马邪通“饲”,喂通“现”,显示通“才”,才能通“耶”,表疑问,相当于“吗”通假字:归纳整理: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食之不能尽其材一食或尽粟一石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连词,表转折,但是连词,表修饰动词,吃饲喂养(动词)顿(量词)表反问,难道根本,恐怕虽有千里之能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执策而临之才能,能力能够用鞭子打(动词)马鞭(名词)•一词多义
本文标题:《马说》ppt课件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59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