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高等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专题一:绪论专题二:学习心理专题三:认知学习专题四:情感与行为规范学习专题五:教学心理一、研究对象、内容体系与研究方法二、大学生心理特点三、教师心理专题一:绪论返回一、研究对象、内容体系与研究方法对象: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各种心理现象。内容体系:第一部分:绪论。介绍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内容、研究方法及学生心理、教师心理。第二部分:学习心理。阐述学习的实质和基本规律,重点介绍学习的概念和各派学习理论及学习动机和学习迁移。这是整门课程的重点。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分别介绍两个不同领域或类型的学习,即认知学习、情感与行为规范的学习。第五部分:教学心理。重点介绍教学设计、课堂管理。研究方法1、方法论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教育性原则、系统性原则。2、具体研究方法:观察法、实验法、调查法、个案法等。返回二、大学生心理特点(一)总体特点1、过渡性2、矛盾性: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独立性与依赖性的矛盾;渴望交往与孤独的矛盾;自尊与自卑的矛盾;竞争与合作的矛盾;性冲动与性压抑的矛盾等等。3、差异性二、大学生心理特点(二)大学生认知发展特点:观察力、记忆力、思维能力、智力等。(三)大学生情感与人格发展特点:情感、意志、自我意识、价值观、认知方式、个性等。(四)大学生学习特点:学习过程的自主性、学习内容的专业性、学习方式的多样性、学习目的的探索性返回三、教师心理(一)教师的社会角色:学习指导者、行为规范的示范者、心理保健者、班集体活动的领导者、教育科研人员、家长代理人等。(二)教师的心理品质及其对学生的影响1、认知能力:智力水平和知识水平(包括学科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专业知识)、组织能力(包括语言组织能力、教材组织能力、课堂组织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监控能力、教育机智等。2、人格特征:教学效能感、责任心、爱心、真诚、客观、宽容、同感、情绪安全与自信、对学生恰当的期待等。(三)教师的职业发展:生存关注—任务关注—发展关注(四)教师的压力与心理健康返回专题二:学习心理一、学习概述二、学习理论三、学习动机四、学习迁移返回一、学习概述(一)学习实质1.广义: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中获得经验,并引起心理和行为持久变化的过程(现象)。2.次广义:是指人类的学习而言,是指人类在社会生活实践中,以语言为中介,自觉、积极、主动地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3.狭义:指学生的学习而言,是人类学习的一种特殊形式,是指在教师的组织指导下,有目的、有计划、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和技能,发展能力,形成品德的过程。(二)学习分类二、学习理论(一)联结派1、桑代克的试误说2、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学习理论(二)认知派(1)基本观点(2)教学思想(二)认知派1、Gestalt的完形说2、布鲁纳的认知发现说:(1)基本观点;(2)教学论思想;3、奥苏贝尔的认知接受说4、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基本观点;(2)教学思想5、人本主义学习理论与教学思想(1)基本观点;(2)教学思想1)基本观点2)对发现法的评价3)有意义学习的标准和条件4)教学思想返回三、学习动机(一)概述1、概念;2、分类;3、动机与学习效果(成绩)的关系(二)动机理论1、成就动机理论;2、归因理论;3、自我价值理论(三)动机的培养与激发四、学习迁移(一)概述1、概念;2、分类:正迁移和负迁移;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横向迁移和纵向迁移(二)迁移理论1、形式训练说;2、共同元素说;3、概括说;4、关系转换说;5、认知结构说(三)如何促迁移进1、改革教材内容,促进迁移2、从教材的呈现程序方面促进迁移(1)从一般到个别,不断分化;(2)综合贯通,促进知识的横向联系;(3)教材组织系列化,确保从已知到未知。3、改进教学方法与策略,促进迁移(1)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2)加强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实际运用;(3)重视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返回专题三:认知学习一、广义知识分类二、陈述性知识学习三、程序性知识学习四、创造性及其培养一、广义知识分类知识(广义)陈述性知识(狭义的知识)程序性知识智慧技能(狭义的程序性知识)认知策略(策略性知识)二、陈述性知识学习(一)习得过程:1、新信息进入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的意义的建构;2、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中,如果没有复习或新的学习,这些意义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出现遗忘;3、意义的提取和运用。(二)表征:主要的表征形式为命题(三)分类:符号表征学习、概念学习和命题学习(四)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策略1、复述策略;2、精加工策略;3、组织策略等等三、程序性知识学习(一)智慧技能的学习(狭义的程序性知识)(二)学习策略的学习(一)智慧技能的学习(狭义的程序性知识)1、学习过程2、表征3、分类4、促进智慧技能学习的策略1、学习过程:(1)陈述性知识阶段。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是陈述性的。在此阶段,有关操作或运算步骤的知识进入学习者原有知识网络,以命题的形式表征和贮存,即新信息进入原有命题知识网络,获得理解。(2)转化阶段。经过变式练习,由以命题形式表征的知识转化为以产生式表征的程序性知识,概念和规则开始向办事的技能转化。(3)自动化阶段。经过练习,许多产生式组合成复杂的产生式系统。只要这个系统中的第一个成分被激活,其他成分就能自动激活,技能达到自动化。广义知识学与教的一般过程模型2、表征以产生式表征。产生式是指人经过学习而在头脑中贮存的一系列以“如果/则”形式表示的规则,即只要某种条件满足,则产生某种相应的反应。(condition—action,简称C—A)例子1例子23、分类:辨别技能形成、概念学习、规则学习。规则学习的两种形式:(1)从例子到规则的学习(上位学习,发现学习);(2)从规则到例子的学习(下位学习,接受学习)4、促进智慧技能学习的策略(1)讲解与展开性示范策略;(2)练习、变式与反馈策略;(3)比较策略等等(二)学习策略的学习1、学习策略的概念学习策略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积极操纵信息加工过程,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任何活动和方法。2、学习策略的特点(1)外显性与内隐性的统一;(2)操作性与监控性的统一;(3)灵活性与通用性的统一3、学习过程4、学习策略的分类5、学习策略的发展6、认知策略、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关系7、学习策略学习的条件与教学模式3、学习过程:(1)陈述性知识阶段。即首先必须知道要学习的认知策略是什么,理解有关概念和规则。(2)转化阶段。在相同与不同的情境中应用有关策略的练习,使有关学习、记忆或思维的规则支配自己的认知行为。(3)元认知阶段。学习者在变化的条件下顺利应用有关规则支配与调节自己的认知行为,认识到策略适当应用与不适当应用的条件,策略学习达到元认知水平,从而可以在跨情境中迁移。4、学习策略的分类(麦基奇等人的分类,1990)学习策略认知策略元认知策略资源管理策略复述策略:重复、抄写、记录、下划线等精加工策略:记忆术、想像、口述、总结、笔记、类比等组织策略:组块、要点、提纲、知识图计划策略:目标设置、浏览等监视策略:自我检查、注意、领会等调节策略:重读、复查、调整学习速度等时间监管:建立时间表等学习环境管理:寻找安静的地方等努力管理:正确的归因、调整心境、自我强化等其他人的支持:寻求老师和同学的帮助等5、学习策略的发展儿童对学习策略的掌握与运用是随着年龄、经验和能力的增长而逐步发展的。大致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大致在学前期,儿童不仅不能自发地产生策略,而且即使教他们策略,也不能掌握与有效地使用。第二阶段:大致在小学阶段,虽然儿童仍不能自发地产生某种策略,但却可以在他人的指导下,掌握某种策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第三阶段:大致在初中以后,儿童可以自发地产生并有效地使用策略。6、认知策略、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关系学习策略是指个体在学习中用以提高学习效率的一切活动和方法。学习策略所涉及的范围要大于认知策略,但就认知领域它们是等同的。元认知是指个体对自己的认知过程和结果的意识与控制。它包括元认知知识(存储在长时记忆中,包括对个体、任务和策略及其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和元认知控制(存储于工作记忆中,包括计划、监视和调节)。元认知策略就是个体调节和控制认知行为的方法与规则,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认知策略、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关系联系:在学习活动中,认知策略是提高学习效率的必不可少的具体策略性知识,但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情境需选择不同的策略性知识,这一过程的实现正是元认知策略的体现。作为一个学习者,如果有许多策略性知识,但是缺乏元认知策略来帮助自己决定在哪种情况下使用某种策略,或改变策略,那他不会成为成功的学习者;反之,如果没有可供使用的策略性知识,那么元认知策略的运用则缺乏相应的对象。两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认知策略、学习策略与元认知策略的关系区别:(1)认知策略是元认知策略应用的基础,元认知策略则对认知策略的选择、转换、执行具有统帅与向导作用;(2)元认知策略的发展落后于认知策略,但它对认知策略运用的调节与控制,对认知策略的发展有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3)认知策略的功能在于减少尝试与错误的任意性,缩短学习时间,提高学习效率,它直接作用于学习活动。而元认知对学习活动所发生的作用并不是直接产生的,而是通过对整个学习活动,包括策略性知识的调控而发生作用的。7、学习策略学习的条件与教学模式(1)影响学习策略学习的条件内部条件:原由知识背景、动机水平、自我效能感、元认知发展水平等;外部条件:提供变式练习的机会、训练和指导的方法、有一套外显的可操作的技术等。(2)学习策略的训练模式:是单独设课还是结合具体学科进行策略教学,有不同的意见,但多数心理学家已经认识到,结合具体学科内容开展策略教学效果更好。四、创造性及其培养思考以下问题:1、创造性的实质与结构如何?2、中国人创造力现状如何?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是什么?3、创造性与智力、人格的关系?4、如何培养创造性?返回专题四:情感与行为规范学习一、品德形成二、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三、心理健康与心理健康教育一、品德形成(一)概述1、涵义;2、与道德的关系;3、结构(二)西方品德形成理论1、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2、认知派的道德发展阶段论(1)皮亚杰的理论;(2)科尔伯格的理论3、新精神分析派理论(三)形成过程:遵从、认同和内化(四)培养说服教育(要言行一致、事实求是、针对性、晓以利害、单面还是双面、逐步提出要求等)、强化、榜样、实践的机会、移情(empathy)能力的培养(五)不良品德的转化返回阶段年龄主要矛盾发展顺利者的心理特征发展障碍者的心理特征10~1岁信任对不信任对人信任,有安全感面对新环境时会焦虑不安21~3岁自主行动对羞怯怀疑能按社会要求表现目的性行为缺乏信心,行动畏首畏尾33~6岁自动自发对退缩愧疚主动好奇,行动有方向,开始有责任感畏惧退缩,缺少自我价值感46~青春期勤奋进取对自贬自卑具有求学、做事、待人的基本能力缺乏生活基本能力,充满失败感5青年期自我统合对角色混乱有了明确的自我观念与自我追寻的方向生活无目的无方向,时而感到彷徨迷失6成年期友爱亲密对孤僻疏离与人相处有亲密感与社会疏离,时感寂寞孤独7中年期精力充沛对颓废迟滞热爱家庭关怀社会,有责任心有义务感不关心别人与社会,缺少生活意义8老年期完美无缺对悲观绝望随心所欲,安享余年悔恨旧事,徒呼负负埃里克森八阶段及主要矛盾返回二、人际交往与人际关系(一)人际交往1、涵义:在社会生活中,人们运用语言符号系统或非语言符号系统相互之间交流信息,沟通情感的过程。2、心理功能:(1)获取信息;(2)交流思想与分享情感;(3)满足需求、维持心理平衡和心理健康;(4)减少冲突、改善人际关系;(5)协调群体内行为,促进效率的提高与组织目标的实现。3、条件:(1)交往双方运用的符号系统必须是双方共同理解的;(2)信息传递尽量少受外界的干扰;(3)信息接受者要有心理上的准备。4、阻碍人际交往的因素(1)信息传递过程的干扰,包括空间距离和沟通网络问题;(2)
本文标题:《高等教育心理学》讲授提纲.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60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