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优化方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1部分选择题突破模板类型五优选法
1类型五优选法有的选择题中,所给选项有一个以上甚至全部都符合题目的要求,而又明确说明为单项选择题,且题干中有“最”“主导”“主要”“第一”“核心”等字眼时,我们应采用优选法。适合采用优选法的选择题各选项都不同程度地与题干有联系,且不同于一般的正误关系,因此,不要轻易地否定一个选项,要通过对比,分析其“质”“量”与题干的相符度,从而选出最符合题意的选项。优选法的运用,最为关键的便是比较鉴别,只有经过比较,才能判断真假优劣,从而达到“优胜劣汰”的效果。(2014·高考全国卷Ⅰ,T1~T2,8分)太阳能光热电站(如图)通过数以十万计的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产生蒸汽,驱动发电机发电。据此完成(1)~(2)题。(1)我国下列地区中,资源条件最适宜建太阳能光热电站的是()A.柴达木盆地B.黄土高原C.山东半岛D.东南丘陵(2)太阳能光热电站可能会()A.提升地表温度B.干扰飞机电子导航C.误伤途经飞鸟D.提高作物产量(2015·湖北黄冈八校联考)读图1和图2,回答1~2题。1.读图2,此时段最有可能出现凌汛的河段是()A.甲附近河段B.乙附近河段C.丙附近河段D.丁附近河段2.下列有关叶尼塞河流域的叙述,正确的是()2A.图2中的某月最有可能是6月B.雨水补给是该河暖(夏)季的主要补给方式C.图2所示月份之后,穿过叶尼塞河流域的0℃等温线一定北移D.影响叶尼塞河水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植被和地壳运动下图为我国某地地下水埋藏深度(指地下水水面至地面的距离)年内变化柱状图,据此回答3~4题。3.该地最有可能位于()A.黄土高原B.松嫩平原C.华北平原D.长江中下游平原4.当该地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最大时,下列现象可信的是()A.江淮地区阴雨连绵B.黄河宁夏段出现凌汛现象C.东北平原降水较多D.南极科考迎来最佳时间(2015·天星教育大联考)下图是我国某日的天气图,读图回答5~6题。5.下列描述中,最接近图示日期的是()A.盛夏酷暑,干旱广布B.梅实迎时雨,苍茫值晚春C.草木萌动,鸿雁南来D.丹桂飘香,蟹肥菊黄6.南部沿海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A.纬度低,空气干燥B.北方冷空气势力强大C.垂直对流运动显著D.受单一气团控制,降水稀少(2015·郑州预测)降水强度指单位时间内的降水量。下图为1961~2010年我国降水强度3年际变化趋势空间分布图(台湾资料暂缺)。读图回答7~9题。7.我国季风区内降水强度相对稳定的地区是()A.江淮地区B.四川盆地C.塔里木盆地D.东北平原8.对我国东南部降水强度年际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A.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B.纬度位置C.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D.地形9.降水强度年际变化显著上升的地区()A.年降水量显著增加B.对水利设施的要求提高C.河川径流增大D.出现干旱的概率下降(2015·南通质检)G*i指数在一定程度上可体现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它可用于地理现象的热点和冷点地区的分析,若G*i值为正,表明i地区周围的值较高,属于热点地区;反之则为冷点地区。读图回答10~12题。410.1998年和2009年,都是热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的简称是()A.鄂B.徽C.皖D.赣11.下列关于图示信息的叙述,正确的是()A.中部地区冷热点没有变化B.沿海地区热点都呈增长态势C.区域经济发展差距较小D.冷点地区主要分布在中西部地区12.影响图中甲、乙两省级行政区1998年和2009年经济发展态势差异显著的共同因素是()A.国家政策B.人均国民生产总值C.地理位置D.资源开发利用程度参考答案与解析类型五优选法[典题示法][例]解析:(1)图中显示的是太阳能光热电站,应建在太阳能资源丰富的地区。对比四个选项可知,柴达木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上,地势高,空气稀薄,降水稀少,光照充足,太阳能资源丰富,故选A。(2)太阳能光热电站是利用反光板聚焦太阳能给高塔顶端的锅炉加热,由于高塔高度不太高,不会干扰飞机电子导航,但该高度会对飞鸟造成伤害。太阳能反光板使得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少,会降低地表温度,同时降低农作物的产量,故选C。答案:(1)A(2)C[应用提升]1~2.解析:第1题,先要找到关键信息“最有可能出现凌汛的河段”,进而明确解题方向。通过读图可知,丙河段下游水温低于0℃,已经结冰,而丙地还没有结冰,所以下游冰块会阻塞河道,导致凌汛产生,C正确。第2题,通过图示信息可知该地为俄罗斯,位于北半球,6月还没有凌汛,A错误;叶尼塞河夏季主要靠雨水补给,B正确;图2所示月份之后,穿过叶尼塞河流域的0℃等温线可能北移(冬末春初),也可能南移(秋末冬初),C错误;影响叶尼塞河水温的主要因素是纬度,D错误。答案:1.C2.B53~4.解析:第3题,该地6月地下水埋藏最浅,据降水与地下水的关系可知,6月降水最多;7~8月地下水埋藏最深,说明此时降水最少,符合这种现象的是长江中下游平原地区,该地6月为梅雨季节,7~8月出现伏旱天气。第4题,7~8月该地地下水的埋藏深度最大,是北半球的夏季,梅雨出现在6月,A错误;黄河夏季无凌汛现象,B错误;此时东北正值雨季,降水较多,C正确;此时南极是极夜,不利于科考,D错误。答案:3.D4.C5~6.解析:第5题,读图可知,图示日期我国东北有雪灾,华北地区有沙尘暴,华南有干旱,综合分析,最可能是冬末春初,所以最接近图示日期的描述是“草木萌动,鸿雁南来”。第6题,图示时期,南部沿海干旱区形成的主要原因是受单一气团控制,降水稀少。答案:5.C6.D7~9.解析:第7题,塔里木盆地位于非季风区,可排除;四川盆地和江淮地区降水强度显著上升;东北平原降水强度相对稳定。第8题,我国东南部的降水主要是由夏季风带来的,而夏季风是由海陆热力性质差异造成的。夏季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与陆上低气压的气压差越大,夏季风势力就越强,降水强度就越大,反之则降水强度越小。故对我国东南部降水强度年际变化影响最大的因素是西太平洋副热带高气压。第9题,降水强度年际变化显著上升表明降水的年际变化加大,易发生旱涝灾害,因此对水利设施的要求提高。答案:7.D8.C9.B10~12.解析:第10题,读图可知,1998年和2009年,都是热点地区的省级行政区是安徽省,其简称为皖。第11题,我国中部地区经济发展的冷热点在变化,如江西和黑龙江;沿海地区热点不全呈增长态势,如海南省;我国东部沿海地区G*i值与中西部地区的差距有所缩小,但东部沿海地区的G*i值整体上仍大于中西部地区,说明我国的区域经济差异仍然比较显著。第12题,读图可知,乙省区经济发展的热度减退,与改革开放政策优势逐渐减弱有关;而甲省区在2009年成为热点地区,与2003年以来我国实施的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政策有关,故共同因素是国家政策。答案:10.C11.D12.A
本文标题:【优化方案】高考地理二轮复习特色专项训练第1部分选择题突破模板类型五优选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762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