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生物课程标准》再认识-对《生物课程标准》的再认识
《生物课程标准》再认识姚光玲本次生物课程改革的背景一、时代的发展包括社会政治、经济体制以及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变化,是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根本原因二、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是引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直接原因:1、2、3直接原因之一:学校教育课程的知识本位倾向,表现在学校教育存在的书本中心、教师中心、学科中心。79%90%0%50%100%小学初中校长和教师认为学生以被动接受方式学习的比例直接原因之二:传统应试教育势力强大,素质教育不能真正落实。0%10%20%30%40%50%校长教师校长、教师认为学生身上体现得较好的目标基础知识与技能公德政治信念分析解决问题健康劳动态度与技能自主创造动手能力美的态度表现搜集利用信息直接原因之三:生物科学发展迅速,基础教育阶段的生物课程不能与知识适应。《生物课程标准》的整体框架第一部分:前言一、课程性质二、生物新课程的理念(一)面向全体学生1、传统学生观2、新课程学生观①学生是发展的人其身心发展是有规律的有巨大的发展潜力是发展过程中的人即是不成熟的人②学生是独特的人是完整的人有其自身的独特性③学生是独立的人是不依教师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是学习的主体是责权主体3、对“面向全体学生”的再认识(1)“面向全体学生”首先就意味着“教育就是服务”。——一切为了学生,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2)“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教师要尊重每一个学生,要给每个学生提供同等学习机会,使所有学生通过生物课程学习都能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高、获得发展。(3)面向全体学生就意味着初中生物教育是大众教育,不是精英教育,是培养普通公民而不是科学家。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一切的人,无论是城市的还是乡村的,富贵的还是贫贱的,聪慧的还是笨拙的;教育的理想是为了人的一切,无论是品德的还是人格的,生理的还是心理的,智力的还是情感的。——摘自朱永新著《教育的理想与理想的教育》(二)提高生物科学素养1、科学素养概念的提出2、科学素养的含义是人认识能力的总和,是科学素养的主干科学素养智力因素非智力因素:由道德、意志和审美结构组成的统一体,是人的素养中的最高层次知识结构:是整个素养结构的基础智力结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思维能力3、对“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的再认识(1)生物课程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方面的重要作用(2)关于“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3)关于“理解科学的本质以及形成科学的态度和价值观”(三)倡导探究性学习1、学生的两种学习方式:接受性学习方式和探究性学习方式2、探究性学习不能囿于一定的模式讨论:以你自己最得意的教学实例来说明教学实践中你是怎样实现新课程的理念的。第二部分:课程目标一、课程总目标二、课程具体目标讨论:1、课程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有何关系?2、分析比较大纲中的“教学目的要求”与课标中的“具体目标”在内容提法上有何主要不同?课标有哪些突破性进步?现行《大纲》知识方面:(1)初步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分类、遗传、进化和生态等基础知识,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2)初步获得人体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卫生保健的基础知识,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标准》知识:(1)获得有关生物的结构层次,生命活动、生物与环境、生物进化以及生物技术等生物学基本事实、概念、原理和规律的基础知识。(2)获得有关人体结构、功能以及卫生保健的知识,促进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3)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和社会发展中的应用及其可能产生的影响。和《大纲》相比,《标准》首次:(1)不仅要求获得“生物的生活习性、形态结构等知识”,还要求“生物技术”等基础知识。(2)不仅要求知道知识的应用,而且要求知道“可能产生的影响”。(3)不仅能提出“促进生理健康发展”,还提出“促进心理健康发展”。(4)不仅提出“知道生物科学技术在生活、生产中的应用”,还提出“在社会发展”中的应用。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关注知识的更新、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充分体现义务教育阶段生物学课程价值。现行《大纲》能力方面:(1)能够对生命现象进行观察、记录、整理和报告。(2)能够正确使用生物实验中常用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生物实验操作技能。(3)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能够运用所学知识、技能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4)初步具有进一步获取课本以外的生物学信息的能力。《标准》能力:(1)正确使用显微镜等生物学实验中常用的工具和仪器,具备一定的实验操作能力。(2)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的图文资料及其他信息的能力。(3)初步学会生物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做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的科学探究能力。在科学探究中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4)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生物学知识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和《大纲》相比,《标准》首次:(1)不仅提出“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而且明确而完整地提出“科学探究”的内涵,并进一步提出发展合作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2)不仅要求“分析和解决一些身边的生物学问题”,而且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强调科学探究在生物学教学中不可替代的作用,力图切实发展科学探究的能力,并以此推动学习方式的改变。同时,《标准》不像《大纲》那样,仅仅关注学生解决一些“身边生物学问题”,仍然未能摆脱学科中心的束缚;《标准》则要求“分析和解决某些生活、生产或社会实际问题”,强调了学科间的综合、强调了更多地关注生活、关注社会实际问题。现行《大纲》思想情感方面:(1)热爱大自然,热爱生命,形成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环境的意识,增强爱国主义情感。(2)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3)初步形成生物学的基本观点,受到辩证唯物主义教育,能够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标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了解我国的生物资源状况和生物科学技术发展状况,培养爱祖国、爱家乡的情感,增强振兴祖国和改变祖国面貌的使命感与责任感。(2)热爱大自然,珍爱生命,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3)乐于探索生命的奥秘,具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一定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4)关注与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5)逐步养成良好的生活与卫生习惯,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和《大纲》相比,《标准》首次:(1)明确提出“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2)明确提出“初步形成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3)明确提出“确立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这些变化表明,《标准》比《大纲》更加强调“理解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意义”的重要性;突出“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是培养公民素养的重要组成要素,是义务教育性质决定的;“积极、健康的生活态度”是学会健康生存的必要前提,是义务教育的目标之一。第三部分:内容标准一、构建以“人与生物圈”为主线的课程体系,改变以学科为中心的课程体系高校《无脊椎动物学》与现行初中生物教材无脊椎动物学部分内容体系比较高校《无脊椎动物学》内容体系(自堵南山编,华东师大出版社)现行初中生物教材无脊椎动物学部分内容体系原生动物门原生动物门海绵动物门无腔肠动物门腔肠动物门扁形动物门扁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线形动物门环节动物门环节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软体动物门节肢动物门节肢动物门棘皮动物门无高校生物学主干课程的内容体系示意图初中生物教学大纲确定的课程的内容体系示意图初中生物课程标准课程内容体系示意图二、现行《大纲》与《课程标准》内容体系的比较1、现行《大纲》的内容体系: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细菌、真菌和病毒动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人体生理卫生遗传、进化和生态2、《生物课程标准》课程内容及体系:三、现行《大纲》与课程标准内容案例比较植物学内容:学科体系,难度较大植物的形态结构和分类种子的结构和功能根的结构和功能叶的结构和功能茎的结构和功能花的结构和功能果实的结构和功能植物的类群:藻类、苔藓和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被子植物的分类)植物学内容:人与生物圈体系,难度降低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绿色植物的一生绿色植物的生活需要水和无机盐绿色开花植物的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植物的类群部分在“生物的多样性”里结束语转变课程理念,迎着困难上,让我们与生物新课程一起成长!
本文标题:《生物课程标准》再认识-对《生物课程标准》的再认识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8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