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资本运营 > 【强烈推荐】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为了忘却的记念
阳光家教网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为了忘却的记念》教学目标知识目标.把握文章主旨,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理清文章思路,把握课文结构;.结合中心语境,领会含义深刻的语句。能力目标学习记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表现手法,提高复杂记叙文的写作能力。德育目标.学习革命先烈追求真理,为革命舍身忘死坚贞不屈的高贵品质;.领悟作者爱憎分明的坚定立场,坚忍不拔的战斗精神和对革命事业的必胜信念。教学建议本文的结构特点《记念》的结构严谨完整。我们知道,这篇文章写的不是一个人,而是五个人;记叙的不是一件事或一个场面,而是包含着许多零碎的事情。材料上的这样的特点,给组织结构带来一定的难处。要有恰当的线索,自然而又妥帖地把这些人物和零碎的材料贯串起来,并且做到重点突出,主次分明,这样,结构才能浑然一体。鲁迅写的是悼念文章,文章的体裁,决定了《记念》不追求全面记录这些作家的生平经历,也决定了《记念》除表现人物的思想言行之外,还要突出作者的感情态度。因此,鲁迅把他和这五位青年作家的关系(交往、接触)作为线索,把本来散乱、孤立的材料组织在一个整体中。鲁迅对这些青年作家了解的深浅,对他们材料掌握的详略,决定了文章的线索;反过来,文章的线索确定后,便成为安排人物和材料主次的依据。柔石与鲁迅关系最密切,他们为革命文艺的发展一起战斗过,了解最深,他在文章中占最大的篇幅,第四节高潮部分,也是在对他的描述上展开的。鲁迅与白莽有过一些接触,描写分量次之。至于冯铿等三人,或未见过面,或虽见一面而不熟悉,便略写一段,或一笔交代。有些对于这些作家的生平说来是重要的事件,由于鲁迅没有亲身感受,在这篇文章中下降为次要材料或加以舍弃。相反,有些看来似乎是可有可无的“小事”,由于能很好地表现青年作家的思想面貌,并能突出地表达鲁迅的感情,而上升为主要的东西。由于国民党的高压政策,柔石等人的思想事迹不被许多人所了解,因此,鲁迅想尽办法,从回忆中搜寻有关他们声音笑貌的一点一滴,加以表现,这正体现了鲁迅对牺牲了的革命青年的感情。而为他们多写一笔,实际上也是对反动派的抗议和示威。这样,鲁迅和白莽的三次见面的情况,柔石与鲁迅在马路上行走的情景,对冯铿“她的体质是弱的,也并不美丽”的追忆……等等,这些描述在文章中,就不是可有可无的,而是对主题有表现力的材料。由于严格地遵循了作者确定的线索来结构作品,文章中写到的人物虽不止一个,但繁中有简;材料虽多,却多而不乱。既突出重点,又照顾了全面。《记念》一文结构严谨,还表现在脉络清楚、过渡自然上。由开头读白莽文章,纠正里面事实的不确切,自然地写到白莽。由送书给白莽,补叙是托柔石送去的,引出柔石。又由柔石的介绍引出冯铿。第三节,又一次写托柔石送书给白莽,而写他们一同被捕。在他们牺牲后,再补写李伟森、胡也频这两人。整篇文章,一环扣着一环,紧密无隙。从内容上说,文章是由浅入深的,读者的体会认识,也随着逐步加深。高潮之后,最后一节是文章的结束部分。这一部分重复了前面一节的某些文字,目的是为了在反复中使主题更加鲜明,得到强调。但它又不是高潮中表现的思想感情的简单重复,而是发展和深化。在这里,鲁迅用含蓄的语言,表达了对于反动派必然灭亡、人民革命斗争必然胜利的坚定信念:“夜正长,路也正长……但我知道,即使不是我,将来总会有记起他们,再说他们的时候的。……”这有力的结尾,不仅给读者以勇气,且留下了无穷的回味。本文的语言特色本文的语言精炼、朴素、准确、含蓄,抒情色彩浓,极富表现力。1.准确、含蓄的用词①写五个青年作家遇害时说:“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这里的“不敢”“不愿”和“不屑”三个词准确地概括了当时上海的报纸在白色恐怖下的不同态度:“不敢”,指那些有一定进步倾向的报刊,慑于反动派镇压的淫威,担心自己受牵连,想载而“不敢”载;“不愿”,指那些自诩中立,自命清高的报刊,明哲保身而“不愿”载;“不屑”,指那些坚持反动立场的报刊,对革命者的流血牺牲认为不值得一提,因而“不屑”载。同时,这三个词也从总的方面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人民没有言论自由、出版自由的黑暗现实,含蓄地抨击了他们实行法阳光家教网西斯专政的罪行。②写柔石因双眼失明的母亲的挽留,在故乡多住了几天而受到朋友的责备时,说道:“我知道这失明的母亲眷眷的心,柔石的拳拳的心。”这里的“眷眷”与“拳拳”,都有形容诚挚、依恋和关切的感情的意思,但又有一些差别:从母亲方面说,爱子心切,依依不舍,故用“眷眷”;从儿子方面说,关心失明的母亲,情思恳挚,故用“拳拳”。二者意义相近,但用法不同,分别从不同角度显示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这表明作者用词的准确。③写初见冯铿的印象与想法时,说道:“谈了一些天,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谛克,急于事功;我又疑心柔石的近来要做大部的小说,是发源于她的主张的。但我又疑心我自己,也许是柔石的先前的斩钉截铁的回答,正中了我那其实是偷懒的主张的伤疤,所以不自觉地迁怒到她身上去了。——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这段话连用三个“疑心”,是同一词语的有意重复连用,目的是用先抑后扬的方法来突出要写的人物,用语极有分寸。前两个“疑心”,是用以削弱那印象的真实性,表示只是一种推测;后一个“疑心”,明显是用来推翻前两个“疑心”的,把印象不佳归结为自己的“迁怒”,太主观,最后说自己并不比“文学青年高明”。这样,就收到了名抑实扬的艺术效果。这样的遣词造句,可以说是极尽功力。④柔石被捕后,袋中有合同牵连到鲁迅。对此,文章写道:“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到那些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明明白白”与“不明不白”的意思正相反,连用在上下句,起到鲜明的对比作用,目的是为了强调和突出后者,以揭露反动统治的黑暗,也表达了鲁迅的愤慨。这种对比,有较强的讽刺力量。⑤说到柔石的“案情重”时,文章写道:“但怎样的案情,却谁也不明白。”这里的“明白”二字,含蓄地揭示出当局的卑劣诬陷。案情根本无法讲明白,也不准讲明白。2.含义深刻而丰富的短句①“原来如此!……”当得知烈士们被害的消息时,文中只用了“原来如此!……”这个短短四个字的句子来表达愤怒到极点的感情:反动派竟如此卑劣凶残,柔石等革命者竟会遭到反动派如此的残酷的杀害!无比的震惊与愤怒,无比的痛悼与思念,一时无法表达,仅以四个字包涵之;那出离愤怒之情,尽在一个感叹号中;那千仇万恨,千思万绪,千言万语,都浓缩在这个无声胜有声的删节号中。②“现在我懂得了。”当五位青年作家被杀后,作者悲愤的心情一时难以表达时,他想起了向子期的《思旧赋》。当年读那篇赋,曾怪作者只有寥寥几笔,刚开头却又煞了尾。现在有了向子期同样的经历后,才明白所以然的道理,说:“现在我懂得了。”这短短的一句话,深刻地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罪行,表达了无比沉痛和愤怒的心情。这种借用古人的事情来表明自己心情的写法,含蓄而有力,引人深思。3.感情深沉而浓烈的句段①“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洋铁碗可曾收到没有?”短短几句朴素的话,表达了鲁迅对狱中的柔石的深切的记挂、思念和真挚的关怀。②“前年的今日,我避在客栈里,他们却是走向刑场了;去年的今日,我在炮声中逃在英租界,他们早已埋在不知那里的地下了;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人们都睡觉了,连同我的女人和孩子。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很好的朋友,中国失掉了很好的青年,我在悲愤中沉静下去,不料积习又从沉静中抬起头来,写了以上那些字。”这里用了排比句子和对照的写法,一层深一层地表达了作者对烈士的痛悼之情,也一层深一层地揭露了反动派实行白色恐怖的罪行。语调凝重,感情强烈而深沉,读来使人荡气回肠。课文重点句赏析1“当时上海的报章都不敢载这件事,或者也许是不愿,或不屑载这件事……”“不敢”、“不愿”、“不屑”六个字,极其准确、精炼地概括出三种人对此事的态度,同时揭露了白色恐怖笼罩之深。2“……但一面又很为我的那两本书痛惜:落在捕房的手里,真是明珠投暗了。”用具体的、浅显的、熟知的事物来说明或描写深奥的、或抽象的、或生疏的事物是常见的修辞方法。明亮的珍珠落在黑暗的地方,这里比喻好东西落在坏人手里。有惋惜、愤恨之情。心爱的宝贝明珠投暗,实在令人惋惜。其深意是指心爱的朋友落入敌手,明珠投暗,——又死于敌人的毒手之下,更是天大的冤枉!3“但那时我在上海,也有一个惟一的不但……而且还……办点私事的人,”“不但……而且……”笔锋轻轻一转,即转入对柔石的回忆。这是递进句式。用这种句式突出了作者与柔石的亲密关系。4“……是为了扫荡上海滩上的‘艺术家’,……”引号在这里表示否定,是反语。作者要表达的意思跟字面的意思相反。即不承认这位叶灵凤是真正的艺术家。5“我说:这怕难罢,譬如使惯了刀的,这回要他耍棍,怎么能行呢?”这里作者使用的是形象的比喻,比喻“转换作品的内容和形式”之不易,如同“使惯了刀的”要他“耍棍”一样不容易做到,比喻形象,说理明白。6“……我疑心……我又疑心……但我又疑心……迁怒到她身上去了。”为了强调某个意思有意识地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叫反复。这样的反复,突出了鲁迅责己扬人的精神,正如他所说:“我其实也并不比我所怕见的神经过敏而自尊的文学青年高明”阳光家教网“其时是……而不料这一去,竟就是……,竟就是我们的永诀。”两个“竟”字,加重了语气,抒发了作者怀念与悲愤之情,揭露了反动派的罪恶。这是使用“反复”这一修辞手段及其作用的又一例证。8“印书的合同,是明明白白的,但我不愿意到不明不白的地方去辩解”“明明白白”与“不明不白”,反衬出“官厅”凶残黑暗,鲁迅光明正大!抒发了对国民党反动派深恶痛绝之情。这种句式感情鲜明、语势强烈,并有着节奏感。9“天气愈冷了,我不知道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我们是有的。”“我们是有的”,这本来是不必说的话,但鲁迅要说,表示对遭难的战友的无限关怀。加强了语言的感染力。10“原来如此!……”上面谈到“天气愈冷了……柔石在那里有被褥不?”……是作者关怀惦念狱中的战友的冷暖、饥饱,即是对他们的生之惦念,又存在着对他们得释生还的希望,但笔锋一转——传来的竟是死的噩耗!在这样突然的沉重的打击之下,鲁迅先生禁不住叫了一声:“原来如此!……”原来柔石他们早已死了!死得又是那样的惨烈!他的身上竟中了十弹!敌人竟是如此的凶暴,而且如此的卑怯,竟然秘密枪杀,至今不敢公开宣布!原来——我向来不惮以最大的恶意来猜度它们的,然而还不料竟会下劣凶残到如此地步……所有这些不是用文字写出的,而代之以“!……”一片无声的沉静,这是简约之笔。这简约是以前面的详尽抒写为基础的,为同积蓄贮存的炸药,而这最后的简约一笔则是点火、是爆发,简约、精炼、准确、生动有力又富于感染力正是修辞的重要手段。另外,这段话四字一句,连用叹号、省略号独立成节。这表明了是作者震怒的声音,强调了作者的沉痛、悲情,压抑不住的心情。满腔怒火,难言的惋惜之情,有力地揭露了反动派的凶残卑劣。11“可是在中国,那时是确无写处的,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作者以形象的比喻,揭露国民党反动派禁锢进步文艺的罪行。12“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我才坐在旧寓里,”这是排比句式,对照的写法。显示时间的推移,地点的变换,说明无论什么时候,走到什么地方,从未忘记对死难战友的缅怀、抒写“悲愤总时时来袭击”的沉重的苦痛,从时间方面说,前年的今日——去年的今日——今年的今日,于人们不知不觉中,流水般地完成了从两年前的回忆到写作当时的过渡,严谨而自然。13“我又沉重地感到我失掉了……中国失掉了……”这是用的隔离反复。与第四节相呼应、相照应。两年前的今日我沉重地感到的悲愤,两年之后的今日这悲愤仍未消除所以加个“又”字,让人们永远记住这笔血债!14“不是年青的为年老的写记念,……”作者揭示出这种反常现象,这就痛斥和控诉了反动统治者血腥镇压手段之凶残、卑劣。15“而在这三十年中,……自己延口残喘。”这段话概括了三
本文标题:【强烈推荐】高一语文下学期第二单元为了忘却的记念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920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