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微生物】名解简答问答
1(三)名词解释1.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其特点有:①体积微小;②结构简单;③繁殖快;④数量多;⑤种类多;⑥分布广;⑦与人类关系密切。2.3.4.5.病原微生物:引起人、动植物疾病的微生物。质粒:是细菌染色体外双链环状的DNA,控制细菌某些的遗传形状,可自我复制和可转移,非细菌生存所必需。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由一个细菌生长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团。生长曲线:是指将一定量的细菌接种于适宜的液体培养基中进行培养,连续定时检查活菌数,并以培养时间为横坐标,培养物中活菌数的对数为纵坐标所得到的曲线。6.7.8.9.热原质:是许多G菌和少数G菌产生的一种物质,注入人体或动物体内能引起发热反应,G菌的热原质就是脂多糖。——+消毒:杀灭物体上的病原微生物的作用与方法。灭菌:杀灭物体上的所有微生物。无菌操作:防止微生物生长进入机体或其他物品的操作技术。10.噬菌体:是侵袭细菌、真菌等微生物的病毒。11.温和噬菌体: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宿主菌内不增殖,而是将噬菌体DNA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并随着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当细菌分裂时,噬菌体DNA被分布至两个子代细菌中,这种状态称为溶原状态;这种噬菌体称为溶原性噬菌体或温和噬菌体。12.溶原性细菌: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宿主菌内不增殖,而是将噬菌体DNA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并随着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当细菌分裂时,噬菌体DNA被分布至两个子代细菌中,这种状态称为溶原状态;这种噬菌体称为溶原性噬菌体或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带有前噬菌体的细菌称为溶原性细菌。13.前噬菌体: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在宿主菌内不增殖,而是将噬菌体DNA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成为细菌染色体的一部分,并随着细菌染色体的复制而复制,当细菌分裂时,噬菌体DNA被分布至两个子代细菌中,这种状态称为溶原状态;这种噬菌体称为溶原性噬菌体或温和噬菌体。整合在细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称为前噬菌体。14.毒性噬菌体:噬菌体侵入细菌后,噬菌体增殖,宿主菌裂解的噬菌体。15.毒力:指病原微生物致病能力的强弱程度。构成细菌毒力的物质基础是侵袭力和毒素。16.侵袭力: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主要包括细菌的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17.条件致病菌:在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的条件下,正常菌群中的微生物可引起宿主的疾病,即成为条件致病菌。18.脓毒血症:化脓性细菌引起败血症,并通过血流播散,在全身多个器官引起多发性脓肿。19.败血症:细菌侵入血液并大量生长繁殖,同时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中毒症状。20.菌血症:病原菌由局部侵入血液,经血液到达某部位,但未在血中繁殖,无明显中毒症状。21.毒血症:病原菌在局部生长繁殖,不入血,而其产生的毒素进入血液,引起全身症状。22.菌群失调症:宿主某部位正常菌群中各菌种间的比例发生较大幅度的变化而超出正常范围的状态,称为菌群失调。严重的菌群失调可引起疾病,称为菌群失调症。23.正常菌群:指寄居正常人体表和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对免疫功能正常的宿主无害,有些甚至有利的微生物。24.PAMP:即病原相关分子模式,是一类或一群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共有的某些非特异性、高度保守的分子结构,可被固有免疫系统所识别。25.PRR:即模式识别受体,是一类固有免疫系统的识别分子,呈非克隆性分布,可识别一种或多种PAMP。26.抗O试验:即抗链球菌溶素O试验,用链球菌溶素O检测病人血清中抗链球菌溶素O抗体(抗O抗体)的量,其原理是毒素抗毒素中和试验,当抗O抗体的效价大于1:400时,对风湿热或其活动有辅助诊断意义。27.SPA:即葡萄球菌蛋白A,是存在于葡萄球菌细胞壁的一种表面蛋白。90%以上的金黄色葡萄球菌菌株有此抗原。其主要特性是能与人和多种哺乳动物的IgGFc段发生非特异性结合,意义为:①通过与吞噬细胞争夺IgGFc段,有效地降低抗体的调理作用,从而具有抗吞噬作用;②应用于免疫学的协同凝集试验。28.凝固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产生的一种侵袭性酶,能使纤维蛋白原转变为纤维蛋白,导致血浆凝固。具有阻碍吞噬细胞吞噬以及限制细菌扩散,使病灶局限的意义。凝固酶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力有密切关系,故凝固酶试验仍是鉴别葡萄球菌致病性的主要依据之一。229.30.Dane颗粒:乙型肝炎病毒(HBV)三种形态中的一种,又称大球形颗粒,为完整的HBV颗粒,有感染性。Vi抗原:为沙门菌的表面抗原,a、抗吞噬作用,故与毒力有关;b、为沙门菌的表面抗原,可阻止O抗原与其相应抗体的凝集反应;c、检测Vi抗体效价,用于沙门菌带菌者检测。31.32.33.34.肥达试验:是用已知的伤寒沙门菌O、H抗原、甲型副伤害沙门菌、肖氏沙门菌的H抗原与病人的血清进行的一种定量凝集试验,以辅助诊断肠热症。大肠菌群:指37℃,24h内发酵乳糖产酸产气的肠道杆菌,包括埃希菌数、枸橼酸菌数、克雷伯菌数及肠杆菌属等。大肠菌群数为饮水、食品等粪便污染的指标之一。卡介苗:Calmette和Guerin将牛型结核分枝杆菌在含有甘油、胆汁、马铃薯的培养基培养,经13年、230代传代,使其毒力发生变异,成为对正常人无致病性,而仍保持良好的免疫原性的疫苗株,称为卡介苗,现广泛用于结核病的预防。传染性免疫:抗结核免疫力的持久性,依赖于结核分枝杆菌在机体内的存活,一旦体内结核分枝杆菌消失,免疫力也随之消失,故称为传染性免疫或有菌免疫。35.36.37.38.39.病毒:病毒是一类体积微小、结构简单、严格寄生在活的易感细胞内,以复制方式增殖的非细胞型微生物。顿挫感染:因细胞条件不适,病毒侵入细胞但不能复制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缺陷病毒:有些病毒基因组不完整或某一基因位点发生改变,进入宿主后不能单独复制出完整的具有感染性的病毒颗粒。垂直传播:指感染母体的病毒经胎盘或产道由亲代直接传播给子代的传播方式。潜伏感染:经急性或隐性感染后,病毒基因组潜伏在特定的组织或细胞内,但并不能产生有感染性的病毒体,此时用常规方法不能分离出病毒,在某些条件下病毒可被激活而急性发作,并可检测出病毒的存在。慢发病毒感染:潜伏期很长,一般长达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一旦发病,病变和病程呈慢性或亚急性进展,一般以病人死亡告终。40.41.42.43.干扰素:是病毒或其他IFN诱生剂刺激人或动物细胞产生的一种具有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生物学活性的糖蛋白。包涵体:是某些病毒感染细胞内出现的、在光镜下可见特殊的染色斑块,检查包涵体对某些病毒性疾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抗原性漂移:流感病毒的表面抗原(HA、NA)其抗原性在同一亚型内出现小幅度的变异,形成新的变异株,引起中、小型流行。44.45.抗原性转变:流感病毒表面抗原(HA、NA)其抗原性出现大幅度的变异,形成新的亚型,引起较大流行或世界性流行。Dane颗粒:是完整的HBV病毒颗粒。又称大球形颗粒,球形,42nm,具有双层衣壳,其结构如下:①心:内含双股DNA+DNA聚合酶②内衣壳(衣壳):27nm,20面体对称(含HBcAg、HBeAg)衣壳(包膜):脂质双层+蛋白质(含HBsAg、PreS2、PreS1)结构②简答题31.1.何谓微生物?按其形态和结构,可分为哪三大类。微生物是一大类肉眼不可见的微小生物。按其大小、结构、组成等可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三大类。2.1.简述革兰染色法的步骤及结果。1分,水洗1分,水洗30秒,水洗30秒,水洗结晶紫碘液95%酒精稀释复红镜检。3.1.简述具有致病作用的代谢产物及其作用。(1)热原质:即细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大多由革兰阴性菌产生,注入人体或动物体能引起发热反应。(2)侵袭性酶类:为细菌产生的一类胞外酶,具有辅助细菌侵入机体、在体内生长繁殖和扩散的作用。(3)毒素:为细菌产生的代谢产物,对人体具有毒害作用。细菌的毒素包括内毒素和外毒素。4.1.简述细菌的侵袭力概念及组成。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细菌侵袭力主要包括细菌的荚膜、黏附素和侵袭性物质。5.2.简述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的条件主要有:①寄居部位改变;②机体免疫功能低下;③菌群失调。6.1.简述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物质。金黄色葡萄球菌致病物质主要有:凝固酶、葡萄球菌溶素、杀白细胞素、肠毒素、表皮剥脱毒素、毒性休克综合征毒素-1。7.2.简述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A群链球菌的致病物质主要有:(1)细胞壁成分:黏附素、M蛋白。(2)外毒素:链球菌溶素、致热外毒素。(3)侵袭性酶:透明质酸酶、链激酶、链道酶。8.1.简述伤寒沙门菌、甲型、肖氏、希氏副伤寒沙门菌的生化反应。见下表:细菌葡+⊕⊕⊕乳————H2S+/—+/—++++动力+伤寒沙门菌甲型副伤寒沙门菌肖氏沙门菌希氏沙门菌+++9.2.简述志贺菌属的致病物质。(1)侵袭力:位于100~140MD质粒上的基因编码的蛋白,介导了志贺菌黏附、侵入细胞内繁殖及细胞到细胞的传播。(2)内毒素:①作用于肠黏膜,使通透性增高,进一步促进对内毒素的吸收,引起发热、神志障碍,甚至中毒性休克;②破坏肠黏膜,可形成炎症、溃疡,呈现典型的脓血粘液便;③作用于肠壁植物神经系统,使肠功能发生紊乱,肠蠕动失调和痉挛。尤其是直肠括约肌痉挛最明显,因而出现腹痛、里急后重等症状。(3)志贺毒素:裂解60S核糖体亚单位的28SrRNA,使蛋白质合成中止10.1.简述抗酸染色的方法。抗酸染色法:石炭酸复红(蒸染5分钟)3%盐酸酒精(脱色1分钟)碱性美蓝(复染1分钟)
本文标题:【微生物】名解简答问答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948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