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模拟新题分类汇编】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五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第五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1.(2014江西景德镇二检,5)下列有关种群的描述正确的是A.种群的一个基因组中一定没有同源染色体B.种群的空间结构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C.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是不变的,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的D.种群的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不属于其数量特征[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种群的基本特征,属于识记水平。对于有性别决定的生物种群,一个基因组中含有X、Y或Z、W同源染色体,A错误;种群只有空间特征,而群落水平才具有空间结构,B错误;J型增长曲线的增长率不变,S型曲线的增长速率是先增后减,当种群数量达到K/2时,增长速率最大,C正确;种群数量特征包括:种群密度、年龄组成、性别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等,D错误。2、(2014衡阳八中月考,24)下列相关变量不符合图中曲线走势的是()A、DNA含量与有丝分裂前、中、后期B、被动运输速率与O2浓度(运输物质除O2外)C、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与时间D、种群“J”型曲线的增长率与时间[答案]C[解析]设正常体细胞DNA含量为2n,经过间期复制后,DNA含量为4n,有丝分裂前、中、后期细胞中DNA含量为4n,A符合。被动运输不消耗能量,与O2浓度无关,B符合。激素的负反馈调节与激素分泌量有关,如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过程,不符合图中曲线走势。种群增长速率与种群增长率不同,随时间的增加,种群增长速率增加,而增长率不变,D符合。3、(2014衡阳八中月考,19)下列有关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甲、乙分别表示在不同浓度生长素的作用下,燕麦根和芽的生长变化情况,在浓度大于4时对两器官的影响差异体现出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B、若甲、乙分别表示不同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NAA对双、单子叶植物生长的影响,则浓度为4的NAA溶液能有效去除单子叶植物C、若该图表示温度对甲、乙两种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则温度为1时因对两种酶活性的影响效果不同而体现出甲酶具有高效性D、若甲、乙分别表示自然状态下兔和狼的种群增长速率时间(年)的变化趋势,则2~3年间两种群都出现出生率大于死亡率[答案]D[解析]生长素的两重性是指对同一器官在不同浓度情况下,既有促进作用,又有抑制作用的现象,如顶端优势、根的向地性等,A错误。双子叶植物比单子叶植物对生长素敏感程度高,生长素类似物NAA浓度大于4时,可抑制双子叶植物的生长,B错误。酶具有高效性,甲、乙两酶高效性高低不好比较,若该图表示温度对甲、乙两种酶催化活性的影响,则2和4分别表示甲、乙两种酶的最适温度,C错误。2~3年间两种群都比初始值高,说明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D正确。4.(2014湖北省襄阳市12月调研,6)生态学家研究发现,植物群落中的类胡萝卜素和叶绿素的比率(黄-绿比率)与群落的P(光合作用)/R(呼吸作用)比率呈现一定的关系,这种关系如图所示,以下判断正确的是A.有机物积累逐渐增多,黄一绿比率有增高趋向B.人工林的年平均黄一绿比率过高时,应进行适当采伐C.农作物栽培时选择b点比a点更适宜D.在作物收获季节,群落的P/R值可能在a点[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在农业实践中的应用。根据图示可知,植物群落中的黄-绿比率与群落的P(光合作用)/R(呼吸作用)比率呈负相关,因而有机物积累逐渐增多,黄一绿比率将降低,A错误;人工林的年平均黄一绿比率过高时,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比率低,应进行适当采伐,B正确;农作物栽培时选择a点比较适宜,C错误;在作物收获季节,光合速率较低,群落的P/R值可能在b点,D错误。5.(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37)下列操作得到的数据比实际数值偏小的是A.样方法:在个体密集区取样B.标志重捕法:标记物易脱落C.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D.丰富度调查: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答案】D【解析】:在个体密集区取样测得的种群密度会偏高,A错误;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的计算公式:种群数量=第一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的个体数/第二次捕获中被标记的个体数,故部分标志物脱落,计算值与实际值相比,数值会偏大,B错误;抽样检测法在未经摇匀的酵母菌培养液下层取样,因细胞都在下层沉淀会使结果偏高,C错误;丰富度调查不统计不认识的物种会使丰富度降低,D正确。6.(2014湖北部分重点中学第一次联考,38)下表是某地区新引入的一种鸟1--7年的种群增长速率。据表分析该种群A.这7年中种群的数量呈66JP9型增长B.第5年时鸟的年龄组成为衰退型C.该种鸟在该地区的环境容纳量约为第4年时鸟数量的两倍D.表中的数据可以用样方法调查该鸟的种群数量并计算得出【答案】C【解析】从表中知,增长速率是先增大后减少,符合S曲线的特征,A错误;第5年虽然增长速率减少但种群密度还是增加,鸟的年龄组成仍然为增长型,B错误;由图中数据可知,第4年增长速率最大应为K∕2,是环境容纳量的两倍,C正确;鸟类的活动范围广,应用标注重捕法,D错误。7.(2014河南省豫东豫北十所名校第四次联考·21)为研究重金属污染物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的影响,研究人员将杜氏盐藻分别置于A-E五种培养液中培养(其他条件相同且适宜),定期取藻液测定杜氏盐藻密度,结果如下图所示。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利用血球计数扳测定杜氏盐藻密度,取藻液前应稀释、摇匀以利于准确计数B.杜氏盐藻种群的种内斗争程度第8天比第16天强C.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作用D.培养液中的Pb2+浓度越大,桂氏盐藻密度越小【答案】B【解析】种内斗争的程度与种群数量有关,数量越多,种内斗争越大,B错误;对藻类进行计数前,吸取藻液前要稀释摇匀,随铅浓度增大,藻密度增长减慢,所以Pb2+对杜氏盐藻种群数量增长具有抑制。8.(2014湖南长沙月考,22)在15℃~35℃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得到的结果:(单位:×106个/mL)温度(℃)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0h24h48h72h96h120h144h168h151.23.03.84.64.03.22.82.5201.25.05.34.22.11.20.80.6251.25.25.64.62.91.00.60.2301.24.95.54.82.21.30.70.5351.21.51.82.02.21.30.80.6以下分析错误的是()A.可以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B.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25℃C.不同温度条件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同D.每天取样检测一次即可,不需要固定取样的时间[答案]D[解析]在显微镜下对酵母菌进行计数可借助于血细胞计数板,A正确;分析表格可知,温度25℃的第3次测量数据5.6是表中数据的最大值,说明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应是25℃,B正确;K值是指环境不受破坏的情况下,酵母菌种群数量的最大值。提取表中数据可知,15℃时K值出现在72h,20℃、25℃、30℃时K值均出现在48h,35℃时K值出现在96h,故不同温度条件下酵母菌种群数量达到K值的时间不尽相同,C正确;表中时间告知,酵母菌数目的测量需每隔24h检查一次,D错误。9.(2014湖南长沙月考,18)下图是某种群数量变化曲线,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图中种群呈“S”型增长,3时以后的数量变化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B.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C.若该种群为草原中的田鼠,调查种群密度时宜采用样方法D.若该种群为玉米,因为其数量存在K值,所以种植时要合理密植[答案]C[解析]图中曲线显示,3时以后种群数量在ab数值间呈现上下震荡,其数量变化幅度与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有关,A正确;图中种群在时间相对值为2时,其曲线斜率最大,意味着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其年龄组成为增长型,B正确;田鼠属活动能力较强的动物,故调查田鼠种群密度时宜用标志重捕法,C错误;K值为该自然环境所能容纳的该种群的最大量,对于玉米而言,数量超过K值,玉米产量反而下降,故种植时应考虑合理密植,D正确。10.(2014濉溪县第五次月考.3)下列关于甲、乙、丙三幅图说法错误的是甲乙丙A.甲图表示温度对绿色植物代谢的影响,光照相同时间,约在26℃条件下植物积累的有机物量最多B.甲图表示温度对绿色植物代谢的影响,温度为20℃时,每天光照10小时,植物不能生长C.若乙图表示种子萌发过程中有关植物激素的变化情况,据图可知赤霉素与细胞分裂素对种子的萌发有促进作用,而脱落酸会抑制种子的萌发D.若丙图表示老鼠种群数量增长曲线,若在d点之后通过硬化地面、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将使K下降【答案】B【解析】甲图表示温度对绿色植物代谢的影响,纵坐标“光照下CO2的吸收”表示的是净光合速率,最高点对应温度约为26℃,说明此温度下积累有机物最多,A正确;温度为20℃时,每天光照10小时,积累有机物量为:3.2x10=32mg,消耗有机物总量为:1.5x14=21mg,一天下来有机物还有积累11mg,植物能生长,B错误;由图乙中三条曲线的走势可知C正确;硬化地面、将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等措施都能降低老鼠的环境容纳量,D正确。CO2的吸收量与释放量(mg/h)4.003.002.001.00光照下CO2的吸收黑暗中CO2的释放含量(μg/10g干重)3020100赤霉素脱落酸细胞分裂素赤霉素含量(μg/10g干重)脱落酸8642细胞分裂素1020304050时间(天)个体数量KK/2abcd时间0102030温度(℃)11.(2014届安徽六校教育研究会联考理综,5)下列关于生态学相关概念的理解正确的是A.某种群年初个体数为100,一年内新生个体20个,死亡个体10个,年末时个体数为110,则该种群的年出生率为10%B.科研人员在调查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该结论不能反映出种群的空间特征C.某农场丰富植物资源为黑线姬鼠提供良好环境,鼠的大量繁殖引来鹰的捕食。黑线姬鼠种群数量的下降说明了该农场群落的丰富度下降D.我国西南横断山区动植物物种丰富,其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演替的结果【答案】B【解析】出生率计算应以年初数据为分母而不是以年末个体数为分母;某河流污染情况时发现每毫升河水中含有9个大肠杆菌,是种群的统计学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空间特征;丰富度是指某地区物种数量,个体数量的变化不影响物种数量的变化,该农场的群落丰富度不变;不同垂直带的植被类型差异是群落的空间特征,是由于温度不同造成的。12.(2014·济南期末调研,38)下图中A、B、C分别代表山地、森林、海洋三个不同的自然区域内植物的分布状况。据此判断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温度是造成这三个区域内植物分布存在巨大差异的主要生态因素B.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说明群落具有垂直结构C.C处植物的分层现象主要是因为光照的影响D.影响B处植物出现明显分层现象的主要因素是水分【答案】C【解析】A处不同高度的山坡上分布着不同的植物类群,这是由于地形的起伏引起不同高度的山坡上温度不同,又由于A处的阔叶林和针叶林生长在不同的地段,因此不属于群落的垂直结构,而是水平结构;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上分布的主要因素是水,但是森林中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强度影响形成的;C处藻类植物的分层现象是受光质(波长)影响形成的。13.(2014·济南期末调研,40)在相同的环境条件下饲养虎纹蛙蝌蚪,正常情况下,由蝌蚪发育成幼蛙的过程中,不同种群密度对虎纹蛙蝌蚪生长发育的影响如下图所示。下列相关分析正确的是A.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都是0.75gB.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间竞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C.高种群密度下,蝌蚪达到发育成幼蛙所需最小体重的时间更长D.低种群密度下,饲喂甲状腺激素的蝌蚪发育成幼蛙所需时间延长【答案】C【解析】不同密度下,虎纹蛙蝌蚪发育成幼蛙时的平均体重高于0.75g;随种群密度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使虎纹蛙蝌蚪体重增加减缓;由图可知,随着种
本文标题:【模拟新题分类汇编】2015届高考生物二轮复习第五单元生命系统的生态基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0990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