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状元桥】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精讲六生物与环境满分冲刺(十五)种群与群落
1种群与群落一、选择题1.把添加少量饲料的一定量的自来水,均分到两个大小相同的水槽甲和乙中,再分别投放少量并且相等的同种草履虫。以后只对乙水槽给予一次适量的饲料补充,在其他培养条件相同且适宜的情况下,分别对甲、乙水槽中草履虫进行培养。以下哪项预期结果合理()【答案】B【解析】据题意,在一定量的自来水中添加少量饲料,此时培养液中营养物质较少。在补充饲料之前,甲、乙水槽中的草履虫数量变化相同,乙水槽补充饲料后,草履虫种群数量增加较甲水槽中快,由于空间和营养物质是有限的,乙补充饲料后草履虫的数量仍呈现“S”型增长。2.在某池塘中,第一次捕获鲫鱼106条,做上标记后放回,第二次捕获鲫鱼91条,其中有标记的25条。由此可以估算出该池塘中鲫鱼的密度。后来发现这次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分析其原因不正确的是()A.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B.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C.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小D.重捕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答案】D【解析】估算的结果与实际结果误差较大,可能的原因有:捕鱼用的渔网网眼太大,致使体形较小的鲫鱼捕获不到;被标记的鱼放回后有一小部分死亡,使估算值比实际值大;两次捕获的鲫鱼数量较少,造成误差偏大;重捕时方法不当使捕获的鱼部分死亡,对估算结果无影响。3.甲、乙、丙是食性相同的、不同种的蝌蚪,三者之间无相互捕食关系。某研究小组在4个条件相同的人工池塘中各放入1200只蝌蚪(甲、乙、丙各400只)和数量不等的同种捕食者,一段时间后,各池塘中3种蝌蚪的存活率如下表:2下列推测不合理的是()A.捕食者主要捕食甲和丙B.蝌蚪的种间竞争结果可能受捕食者影响C.无捕食者时蝌蚪的种间竞争可能导致乙消失D.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减少【答案】D【解析】随着池塘捕食者数量的增加,甲、丙蝌蚪存活率降低,乙存活率升高,说明捕食者的食物主要是甲和丙,随着捕食者数量增加,乙可获得的资源增加,A项正确,D项错误;三种蝌蚪由于有相同的食物来源和生存空间而构成竞争关系,但捕食者的介入改变了它们原有的竞争,B项正确;无捕食者时,乙蝌蚪的存活率最低,说明无捕食者时乙的竞争力最弱,乙可能消失,C项正确。4.甲地因森林火灾使原有植被消失,乙地因火山喷发被火山岩全部覆盖,之后两地均发生了群落演替。关于甲、乙两地群落演替的叙述,错误的是()A.甲地和乙地发生的演替类型相同B.若没有外力干扰,甲地可重现森林C.地衣会比苔藓更早地出现在乙地火山岩上D.甲、乙两地随着时间延长生物多样性逐渐增多【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群落演替的过程、类型及结果。甲、乙两地发生的演替分别是次生演替和初生演替,A项错误;甲地原来是森林,火灾后的森林还具备演替为森林的环境条件,经过长时间的演替,甲地可重现森林,B项正确;初生演替过程中,地衣出现得比苔藓早,C项正确;随着演替的进行,两地生物种类增加,物种多样性逐渐增多,D项正确。5.在资源和空间有限的条件下,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下图是某藻类在不同环境温度下3的种群增长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不正确的是()A.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B.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C.24.8℃条件下第5天左右的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33.6℃条件下种群数量将维持在K值恒定不变【答案】D【解析】由图可以看出,在温度不同的情况下,该藻类的个体数最大值不同,所以环境容纳量随环境温度不同而改变,A项正确;在三条曲线中,19.8℃条件下环境中所容纳的最大个体数是最小的,所以在19.8℃条件下环境容纳量最小,B项正确;曲线斜率表示种群的增长速率,由图中曲线可以看出24.8℃条件下第5天时的曲线斜率是最大的,也就是此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C项正确;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变化而发生改变,而不是恒定不变的,D项错误。6.如图表示两个陆生群落的演替过程,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a曲线代表群落的次生演替,b曲线代表群落的原生演替B.图中C点到D点表示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C.C、E点都可代表顶极群落,演替到平衡状态时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和土壤条件决定D.演替的最初阶段由于资源空间充足,各种群的种群数量会呈指数增长【答案】D【解析】a曲线代表群落的演替是从有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过程,是次生演替,b代表群落从没有任何生物的基础上发生的演替,是原生演替;图中C点到D点群落中的生物多样性锐减,说生态系统可能遭到破坏,C、E点时生物多样性最大,说明演替达到了顶极群落,此时系统处于平衡状态,系统中的群落类型由气候、土壤等条件决定;图中的两个群落的演替过程的最初阶段各种群的数量不会都呈现出指数增长的特性,因为各种群间要受到竞争、4捕食等多种关系制约。7.为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动态变化,某研究性学习小组完成了A、B、C三组实验。定期对不同培养液中的酵母菌进行计数,分别绘制出酵母菌细胞数目变化曲线依次为a、b、c,如图所示。关于此图的分析,不正确的是()A.三组的环境容纳量可能不同,B组的环境容纳量最大B.探究的课题可能是影响种群数量动态变化的外界因素C.三组的培养温度可能不同,A组的培养温度最适宜D.三组的营养初始供给可能不同,C组营养初始供给最少【答案】C【解析】B组酵母菌细胞数目最大值在三组中最大,A正确;出现三种曲线的原因可能是温度、营养物质等外界因素不同,B正确;在最合适的温度下,酵母菌的数量增加最快,所以最适宜的温度应该是B组,C错误;C组酵母菌数量最少,可能是营养物质太少,D正确。8.关于群落的结构,以下理解不正确的是()A.竹林中竹子高低错落有致,其在垂直结构上有分层现象B.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植物的分层现象密切相关C.淡水鱼占据不同的水层,出现的分层现象与各种鱼的食性有关D.不同地段生物种类有差别,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答案】A【解析】竹林中的所有竹子为一个种群,由于生长的阶段不同而高低不同,不属于群落的结构;动物在群落中垂直分布与其食性、栖息场所有关;淡水鱼的分层与其食性有关;不同地段的土壤性质、水分、温度、光照不同,从而导致生物种类有差异,构成了群落的水平结构。9.某研究小组对大亚湾水域6个不同区域6种单细胞藻类的研究结果如图所示,下列有关推理与事实不相符的是()5A.①区域物种丰富度一定最高B.⑥区域溶解氧可能最少C.a为⑥区域中6种藻类的优势种D.影响藻类垂直分层的因素是光照【答案】A【解析】物种丰富度是指群落中物种的数目,而本题只给出该区域的几种单细胞藻类,不能作出判断,A错误;a在六种藻类中数量最多,为优势种,C正确;垂直结构的分层现象主要受光照影响,D正确。二、非选择题10.鼹鼠通常生活在地下,喜食蚯蚓和植物的根等,对人类而言属于害兽。近期科学研究表明,鼹鼠及其堆成的小土堆对生物的多样性来说至关重要。鼹鼠在挖掘洞穴过程中会将常见的植物连根拔起,其间形成的小土堆中各种无机盐含量均很高,这就为新品种提供了生存的条件。假设某草原生态系统中存在甲、乙两种植物种群,它们与鼹鼠的种群数量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如图(a)所示。回答下列问题:(1)为了调查生态系统中鼹鼠的种群密度,捕获了30只鼹鼠,将这些个体标记后放掉,一段时间后重新捕获了50个个体,其中有3个带有标记,该鼹鼠种群的数量约为个。如果标志物脱落,则调查结果比实际数值偏。(2)据图(a)判断,鼹鼠的种群数量曲线为(填“A”“B”或“C”);甲植物为鼹鼠的食物且较早存在于该生态系统中,则甲植物的种群数量曲线为(填“A”“B”或“C”)。(3)图(b)为乙种群在不同环境中的增长曲线,处于自然环境中的增长曲线是(填“a”或“b”),用达尔文的进化观点分析图中的阴影部分表示的个体数量。6(4)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其抵抗力稳定性会。(5)鼹鼠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体现了它的价值。鼹鼠的生活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大量的有用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是。【答案】(1)500大(2)CB(3)b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掉(4)上升(5)间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解析】(1)标志重捕法计算:设种群的数量为X,则按照公式可以推出30/X=3/50,则计算得出X值为500,若标志物脱落,则会使实际数值偏大。(2)图a中所示三条曲线,其中两条是两种植物种群数量,一条是鼹鼠种群数量,鼹鼠是以植物根为食,所以按照能量流动关系分析鼹鼠的能量应比植物的少,数量曲线也应如此,则C曲线代表鼹鼠的数量。甲植物为鼹鼠的食物且较早存在于该生态系统中,则鼹鼠的数量应会随植物甲的变化而变化,甲植物数量变化趋势应与C曲线相对应,则甲植物对应曲线应为B。(3)图中a曲线代表“J”型曲线,代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b曲线代表“S”型曲线,代表自然条件下种群数量变化。自然界中由于有环境阻力存在,乙种群的增长曲线应为“S”型,对应图中曲线为b。则图中阴影部分代表通过生存斗争被淘汰掉的个体。(4)若在这个草原生态系统上播种杂草,增加了草原生态系统的生物种类,增加了群落结构的复杂程度,则其抵抗力稳定性会上升。(5)鼹鼠的存在调节了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间关系,体现了生物多样性的间接价值。鼹鼠的生活为其他生物提供了大量的信息,这说明信息传递可以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2015·全国新课标Ⅰ卷)现有一未受人类干扰的自然湖泊,某研究小组考察了该湖泊中处于食物链最高营养级的某鱼种群的年龄组成,结果如下表。回答下列问题:(1)通常,种群的年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分别为。研究表明:该鱼在3+时达到性成熟(进入成年),9+时丧失繁殖能力(进入老年)。根据表中数据可知幼年、成年和老年3个年龄组成个体数的比例为,由此可推测该鱼种群数量的变化趋势是。(2)如果要调查这一湖泊中该鱼的种群密度,常用的调查方法是标志重捕法。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强、活动范围广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在该湖泊中,能量沿食物链流动时,所具有的两个特点是。【答案】(1)增长型、衰退型、稳定型1∶1∶1保持稳定(2)活动能力(3)单向流动、逐级递7减【解析】本题考查了种群的年龄组成、种群密度调查方法的选择及能量流动特点等知识,意在考查考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运用能力。难度较小。(1)种群的年龄组成可分为增长型、稳定型和衰退型三种类型。将三个阶段中各个年龄段的个体数目相加,可知三个阶段个体数量都为400,即个体数比例为1∶1∶1,年龄组成为稳定型。(2)标志重捕法常用于调查活动能力强、活动范围大的动物的种群密度。(3)能量沿食物链流动的两大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本文标题:【状元桥】2016届高三生物二轮复习专题精讲六生物与环境满分冲刺(十五)种群与群落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037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