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2017高三一轮总复习语文第三章文学类文本阅读第一讲小说类文本阅读第三节环境描写•小说经常通过对典型环境的具体描写渲染气氛、刻画人物心理、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和揭示主题。•小说的环境描写分为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两种。在考查时,命题者往往侧重于自然环境。命题的重点有三个:①环境描写的特点;②环境描写的方法;③环境描写的作用。这三者往往在题目中进行综合考查。•1.文中多次出现××,请分析其在文中的作用。•2.阅读第×段,请分析其景物描写的作用。•3.赏析画线部分的景物描写。•4.文章第×段的景物有什么特点?作用是什么?•5.本文第×段的景物描写运用了什么手法?•例如:(2013·山东卷)请简要分析小说最后一段景物描写的作用。•[方法点拨]•一、概括景物特点的方法•1.抓住特征,进行形、声、色方面的考虑并加以概括。•2.调动视觉、听觉、嗅觉等多种感官来感知景物的特点。•二、景物描写的方法•1.写景的层次和观察的角度,如远景和近景、俯视和仰视。•2.动静结合,以动衬静,虚实结合,正、侧面描写,细节描写。•三、环境描写的作用•1.渲染故事气氛•作家往往用生动的自然环境描写,来营造故事的特定氛围,从而增强故事的真实性。•2.烘托人物形象•作家为了表现人物丰富的心境、复杂的性格,往往要为人物设置多种不同的自然环境,用以“刺激”人物,以记录其种种行为,从而显露其性格。•3.推动情节发展•情节发展与环境描写往往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环境描写要以情节为依据,情节发展离不开环境描写。•4.暗示社会背景•优秀的作家,总是通过对特定的自然环境的描写,来展示独特的世态风情,为读者提供一幅社会历史图画。所以,小说中的自然环境,一般都带有作家的感情色彩,被当作是社会环境的暗示。•5.深化作品主题•分析小说的主题,离不开对人物和情节的细致分析,也离不开对环境的认真考查。如鲁迅《祝福》的最后一段,作者拿有钱人的祝福活动和祥林嫂的惨死作了一个鲜明的对比,增强了祥林嫂遭遇的悲剧性,加强了对旧社会杀人本质的揭露,深化了小说的主题。•[答题步骤]•一、景物(环境)特点类•第一步,找出景物描写的语段。•第二步,筛选重点语句具体分析,用几个形容词加以概括。•第三步,整合答案:描写了××的景物(环境)。•二、描写手法类•第一步,熟记景物描写的常用手法。•第二步,深入分析文中景物描写的语段。•第三步,确定景物描写中运用的方法。•第四步,考虑景物描写与人物间的关系。•第五步,整合答案:运用了××的手法,突出了(表现了)×××。•三、景物(环境)描写的作用类•第一步,考虑环境本身的作用。如:交代时间、背景,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奠定基调。•第二步,考虑对情节的作用。如: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作铺垫、暗示情节的发展。•第三步,考虑对人物的作用。如:衬托(映衬)人物品质、思想感情。•第四步,考虑对主题的作用。如:表达情感,揭示中心。•第五步,整合答案:•①交待了××,营造了××的气氛,奠定了××的基调。•②推动了××情节的发展,为下文××的情节作铺垫。•③烘托出人物××的思想品质(感情)。•④表现了(揭示了)××的主题。•1.(2014年重庆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东坛井的陈皮匠•何晓•一个地方只要历史长了,就会产生些离奇的故事。•古城就是这样一个地方。当你花费了比去欧洲还要多的时间,从大城市曲里拐弯地来到这里时,疲惫的身心会猛然因眼前远离现代文明的古奥而震颤:唐宋格局、明清街院,这化石一样的小城里,似乎每一扇刻着秦琼尉迟恭的老木门后面,都有一个传承了五千年的大家族在繁衍生息……而每一个迎面过来的人,他穿得越是普通,你越是不敢小瞧他,因为他的身上自然地洋溢着只有在这样的古城里生长的人才有的恬静和自信,哪怕他只是一个绱鞋掌钉的小皮匠。•沿袭着“食不过午”老规矩的,似乎只有传统小吃。但古城里曾经严格遵守另一种做生意“时不过午”老规矩的,却还有一个人,那就是东坛井的陈皮匠。•东坛井是一条老街,街头有一口叫东坛井的千年老井。老井现在是文物,周围砌了台子,被重点保护了。陈皮匠的家就是陈家大院子,在老井东边,大院有两套天井一个后花园,一栋小巧的绣楼,后面一套天井是皮匠的藏书室。陈家大院子的正门在与街面丁对着的巷子里,除了家人进出,平时总关着。隔了街道,皮匠的摊子在老井西面的醋吧街沿上。皮匠从十九岁开始就在那里摆摊,没人说他不能在那里摆摊,他是这条街上最正宗的土著。•皮匠的手艺好,补的鞋既巴适又牢实。了解他的人都说:可惜哟,一个老高中生,灵巧得能绣花,随便做啥也能成气候嘛,去当皮匠。皮匠才不这样想,他悠闲自在地守在摊子上,不管生意好坏,中午十二点都要准时收摊。他上午挣了多少钱,下午就要买多少钱的书。古城收售旧书和收藏旧书的人,都认得他,晓得他在意哪一类书,只要看到他来了,立马抱一摞出来任他选。钱不够,也没关系,第二天拿来就是了。古城的人都爱老书,或者自己读,或者倒来倒去当古董卖。•晚上,皮匠一般都待在他的藏书室里。至于他在里面干些啥,皮匠娘子从不过问。要休息的时候,只是在外面喊:老汉,等你哈。皮匠听了,先咳嗽一声,然后才出来。•皮匠的生活一直都像这样,很平静。古城其他人的生活也很平静——直到上个月皮匠的女儿回来。•女儿是在上飞机的时候才打电话说要回来的。黄昏时,女儿回来了,后面还跟了一个干巴老头。女儿一进屋就介绍说:这是我的导师,历史学家牟汉达教授。爸爸,老教授想看看我们的族谱。•皮匠一听来人是历史专家,心里就已经有数了。第二天,皮匠和女儿陪着教授在藏书室里整整待了六个小时。这六个小时里,从《续〈资治通鉴〉长编》《宋人轶事汇编》《宋史选举志》到《南充史志》《保宁府志》《将相堂记》《重修三陈书院记》《陈氏家谱》……教授一直在翻书,皮匠女儿一直在拍照,皮匠一直在回答教授的提问。•他们终于从藏书室里出来时,教授说:你已经有了我想有的一切。•皮匠回应说:我这一辈子,就等这一天哩。•数月后,一篇学术论文震惊了整个历史学界:《南宋三陈故里之重考》。而同时被震惊的还有古城的官员、文人和实业家:那么著名的历史人物原来是古城人啊!于是,古城迅速掀起了一股宣传、发现、挖掘的热浪,无限的商机突然摆在了眼前,安静的古城人一下子变得疯狂了!一批又一批的游客被导游带来参观陈家大院,一批又一批的说客拥来劝皮匠合伙开发陈家大院……皮匠想:这东坛井陈家大院的大门,怕是再也关不上了。•收到女儿寄回的报纸、杂志,皮匠认认真真地把老教授的论文和与论文相关的评论文章,读了一遍又一遍。然后他歇了十多天业,把家里的藏书整理出来,重新造册,一一核对之后,全部送给了牟汉达教授。•从此,陈皮匠和古城的其他皮匠一样,下午也要补鞋了。•(有删改)•文中第二段的环境描写,突出了古城怎样的特点?这对塑造陈皮匠的形象有何作用?(5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描写的能力。第二段环境描写中,“化石”“老木门”等表现了古城的古老,写出了古城有着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环境描写可以为塑造人物服务,陈皮匠爱买书、藏书,他家藏书室里的书都是史书古籍,这与古城的环境特点很和谐。•答案:(1)突出了古城鲜明的中国传统文化色彩和丰厚的历史底蕴。•(2)为陈皮匠鲜明的性格特征的形成,提供了环境依据。•2.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罗永才被第一声鸡叫惊醒,外面的世界里像是有了点扰动。春夜总是这样,惊乍乍的,其实完全不成一回事的。但罗永才还是下了床,开门出去看看,听听。•就在去年这个时节,他去山王庄给亡妻洗碑[注]。那里有个叫王麻子的石匠,洗碑的手艺很好。•那时季候比现在略早些,自然界已走在春气里了,艳阳高照。路两边的一些大树,都拔地而起,枝干粗壮,有一种强悍奔放的气势,各各踞守一方。罗永才左右看着,一路往山村那里去。王麻子的家靠在庄头边上,一个破院框子,里头乱放着各种大小石料。罗永才兀自进了那个院子,见那正房的两扇门紧锁着,打门缝往里头瞅瞅,半星光亮都没有。他白跑了一趟,却也不觉着损失什么。•第二日他再去,春阳更暖,鸟雀啾啾。老远就听见当当的,是不急不慢的打石头声,脚下也就到了。王麻子家破院框子里,盘腿坐了一个人,五十来岁,相貌打扮都很是不起眼。那人坐在院里洗碑,碑形已经看出来了,下方上圆。他洗的时候,左手是錾子,右手是锤,也不急,也不躁;也不热,也不冷;也不快,也不慢,一锤一锤,如泣如诉。罗永才看得呆了,心里只是有一种感觉:春阳日暖,万象更新,雀鸟苏醒、飞翔、游戏、鸣叫、盘绕,像是一刻都止不住。人在此时此刻能想些什么,该想些什么,各人都不一样,各人也都是只按着自个的路子走的。惟这破院里的这一个麻脸匠人,像是不知,也像是不觉,木呆呆地坐在亘古的石头旁边,一锤一錾。洗了几十年,也还是不急不躁,不去赶那些过场,凑那些热闹,真叫人觉得不容易!•罗永才呆望许久,才进了院子。那匠人手并不停,只抬起脸:“你找俺?”罗永才递了一根烟过去,半蹲下,低着腔说:“想麻烦王师傅,给洗块碑。”匠人道:“洗块什么样的?”“要两米的,青白石的料子。什么时候能成?”“打今儿个算,要十日。”罗永才交了押金,匠人接了,放在地上,随手拾块碎石压住,打单褂兜里掏出个纸片递给他。那纸片上什么也没有,只有一个红指头印子。罗永才写下要刻的字递过去,匠人接了,一字一顿念了一遍,然后折叠成一个小块,装进兜里,讲:“十日后你来拉呗。”就不再理罗永才,低下头,又一锤一锤,洗手下的那块石碑去了。•罗永才第三回去山王庄,才五六天,他有些不放心。那又是个好天,响响晴。他一直往匠人家里去,进了院子,果然又见那匠人在石料边,坐成一团修行,木了样的,只一锤一锤洗那石碑。匠人望见他进来,也不惊,也不乍,手里也不停,只是讲:“时候还没到呢。”顿了一下,又讲:“来找俺的,都是那样个心绪。不如你就上山上转转,心里就好受了。”罗永才低头看碑,已经洗出个大概,清白厚实,幽深远澈。便敬了匠人一根烟,闲坐片刻,起身往山上去了。•那山也正在春时里,半山的松树,半山的草坡,半山的闲石。春阳暖融融的,温意无尽,枯草里已冒出青青的芽子。那些芽子望去甚有张力,生命的趣味浓厚,又鲜活不尽。罗永才一身的感念,不知怎样作想。再往前走时,山有些陡,树影浓郁起来,就有了些寒意。这时从山上下来一个山民。瘦精精的,挑着两大捆紫红色的短针山草,山草捆上还搭了两件破旧衣物,一把竹柄的竹耙子。他看见罗永才,就立住脚,和他讲起话来。罗永才猜他只有五十来岁,他说已经七十七了,家里只剩下老两口,老伴瞎了,不能再做什么,现时就靠他挑草换些油盐钱。那担草也有七八十斤,担着得走几架山头,罗永才不免感叹几声。老人又说自己身体有些不如往年了,明年那地便得撂荒了。他说话的时候,也不放下担子,只把担子在两肩上换来换去。他和罗永才讲了一气,才分手下山。罗永才再往山上走,一口气上了山顶。山顶有片旧庙剩的墙框子,四面不见人。他默然站了一会儿,才起步往山下去。到了山下,就又感觉到了春阳的暖意,身上也轻松多了。•几天以后,他叫了辆三轮车,进山驮走了石碑。在清明的前两天,他把青白石碑在亡妻的坟前栽了。•春夜里的一点扰动很快就消失了。附近哪里的鸡叫过一阵子,又都不叫了。天气很晴朗,空气却有凉意。罗永才在院子里站了一会儿,看看天上的星星,转过身,慢慢回屋里去了。•(原作发表于《芒种》,作者许辉,有删改)•【注】洗碑:刻碑。•请对小说画线处景物描写的特点和作用作简要分析。(5分)•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小说环境描写的能力,从景物特点和作用两个角度设题。特点可抓住“春阳”“温意”“芽子”“鲜活”等关键词去概括;作用,主要从刻画人物和推动情感两个角度切入即可。这段景物描写渲染春意盎然的氛围,烘托罗永才的心境,表现了他的心理转变。正因为景色美,给他带来暖意,才会“再往前走”,才会在后面的情节中遇到老山民,这就是景物描写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向前发展。•答案:(1)采用白描手法描写了万物复苏、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2)作用:衬托罗永才渐趋温暖的心理感受,暗示人物的心理转变,推动小说情节的发展。•标▲的为该专题考点题•1.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年猪肥了•骆驼•这日子咋说呢,真的是转瞬即逝。当各色的菊花纷纷退去,各色
本文标题:【骄子之路】2017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课件第3章文学类文本阅读第1讲小说类文本阅读第3节环境描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156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