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卫生化学分配系数: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两种不相溶的溶剂中分配达到平衡时,A在有机相的浓度与其在水中的浓度之比为常数,称为分配系数。用KD表示。分配比:在一定温度下,溶质A在两相中分配达到平衡时,A在有机相中各种形式的总浓度Co与其在水相中各种形式的总浓度Cw之比,用D表示。萃取百分率:是指物质被萃取到有机相中的百分率,即被萃取物质在有机相中的量与被萃取物质总量之比,也称萃取回收率,用E%表示。准确度(accuracy):是指测量值与被测组分的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精密度(precision):是指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分散程度。光谱分析法:是指利用物质与辐射能作用时所吸收或发射辐射的特征和强度而建立起来的定性、定量、及结构分析方法。Lambert—Beer定律:一束平行的单色光通过均匀的非散射体系时,物质的吸光度(A)与吸光物质溶液的浓度(c)及液层厚度(b)的乘积呈正比,A=Kbc。振动驰豫:这一过程只能发生在同一电子能级内,即分子通过碰撞以热的形式释放能量,从较高的振动能级下降到该电子能级的最低振动能级上。内转换:如果受激分子中的两个激发态S1与S2的能量相差很少,则高能态S2很容易以热能的形式释放能量过渡到较低能态S1,称为内转换,属于无辐射跃迁。荧光(fluorescence):较高激发态分子经无辐射跃迁降至第一电子激发单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光辐射的形式放出能量,返回基态各振动能级,这时发出的光称为荧光。外转换:如果分子在溶液中被激发,则被激分子与溶剂分子或其他溶质分子相互作用,以热的形式失去部分能量。发生在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向基态跃迁的过程中。属于无辐射跃迁,可使荧光强度减弱,甚至消失,导致荧光猝灭。系间穿跃:有些物质的激发态分子通过振动驰豫和内转换下降到第一电子激发态的最低振动能级后,有可能经过另一个无辐射跃迁成为激发三重态,这一过程伴随着自旋方向的改变,称为系间穿跃。磷光(phosphorescence)激发态分子经系间穿跃成为激发三重态,并通过振动驰豫降至激发三重态的最低振动能级,然后以光辐射的形式放出能量,回到基态各振动能级,这时发出的光称为磷光。激发光谱:固定荧光波长,连续改变激发光的波长,测定不同激发光波长下荧光强度的变化,以激发光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作图。荧光光谱:固定激发光波长和强度,测定不同荧光波长下的荧光强度,以荧光的波长为横坐标,荧光强度为纵坐标作图。荧光熄灭:是指荧光物质分子与物质分子相互作用,或使荧光强度显著降低,或使荧光强度与浓度不呈线性关系的现象。荧光效率Φ:也称荧光量子产率,为发射荧光的量子数(IF)与吸收激发光的量子数(Ia)之比。瑞利散射光:光子和物质分子碰撞时,未发生能量交换,仅光子运动方向发生改变,其波长和激发光相同,这种散射光叫做瑞利散射光。只要选择适当的荧光测定波长或选用滤光片即可消除其影响。拉曼散射光:光子和物质分子碰撞时,在光子运动方向改变的同时,光子和物质分子还发生能量的交换,或者光子将部分能量转移给物质分子,或者从物质分子得到能量。前者使光子能量减少,波长比入射光更长;后者使光子能量增加,波长比入射光更短。这两种光均称为拉曼散射光。可用选择适当激发波长的方法予2以消除。共振线:电子从基态跃迁到第一电子激发态吸收一定频率的辐射,由此产生的吸收谱线称为共振吸收线,简称共振线。谱线轮廓:无论是原子发射线还是原子吸收线都不是严格的几何线,而是具有一定宽度,称为谱线轮廓,常以中心频率r0(或中心波长λ0)和半宽度△r(或△λ)来描述。中心频率r0或中心波长λ0:是指最大发射线强度I0或最大吸收系数K0所对应的频率或波长。谱线半宽度△r(或△λ):是最大发射线强度一半或最大吸收系数一半处谱线轮廓上两点之间的频率或波长的差。锐线光源:指发射线的半宽度比吸收线的半宽度窄得多的光源,一般发射线的半宽度为吸收线的半宽度的五分之一到十分之一,且发射线与吸收线的中心频率完全一致。电位分析法:是通过测量被测溶液组成的化学电池的电池电动势(电位)来求得被测组分的浓度。化学电池(electrochemicalcell):实现化学能和电能相互转化的装置称为化学电池。原电池(galvaniccell):能自发地将化学能转变为电能的装置称为原电池。电解池(electrolyticcell):需要消耗外电源电能,将其转变为化学能的装置称为电解池。电极电位:金属与含金属离子的电解质溶液之间的相间电位称为电极电位。液接电位:在组成相同或不同但浓度不同的两种溶液的界面上,若正负离子的扩散速率不等,结果引起电荷分离,在两溶液的界面上形成一定的电位差,称为液接电位,其大小主要受两溶液的pH之差,离子种类和浓度之差的影响。参比电极(referenceelectrode):指在温度、压力一定的条件下,其电极电位准确已知,且不随待测溶液中离子浓度变化而改变的电极。指示电极(indicatorelectrode):电极电位随待测离子活度(浓度)的变化而变化,并且二者之间的关系符合能斯特方程。离子选择性电极(ISE):电极对待测离子有选择性响应,其电位与待测离子活度之间的关系符合能斯特方程。(指示电极的一种)线性范围:电位分析中,把符合Nernst方程的活度(浓度)范围称做电极的线性范围。检测下限:电极能够定性检测出的最小浓度称为检测下限。方法:将响应曲线的直线部分延长,与曲线部分所作切线的交点,所对应的活度(浓度)即为检测下限。电极斜率:是指在响应曲线的线性范围内,待测离子浓度每变化10倍,所引起的电极电位的变化值。选择性系数(Ki,j):表示其他共存离子j对响应离子i的干扰程度。Ki,j表示能产生相同电位时待测离子i与干扰离子j的活度比。响应时间:是指从离子选择性电极和参比电极共同插入待测试液起到电极电位值稳定所需要的时间。残余电流:在极谱分析中,外加电压虽未达到待测物质的电解电压,但仍有微小的电流通过电解池,这种电流称为残余电流。极限电流:在极谱分析中,当外加电压增加到一定数值时,电流达到一极限值,不再随外加电压的增加而增加,称为极限电流。3扩散电流(diffusioncurrent):极限电流和残余电流之差,称为扩散电流,用id表示,id=kc定量分析的依据。半波电位:扩散电流一半时对应的滴汞电极电位称为半波电位,与物质本性有关,与浓度无关,为定性分析的依据。迁移电流:在电解池两极施加外加电压后,待测离子受静电引力作用而趋向电极表面,并在电极表面还原产生的电流称为迁移电流。分配系数:指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间的分配达到平衡时,组分在固定相和流动相之中的浓度之比。K=Cs/Cm.正相色谱法(NPC):又称常规色谱法,用极性溶剂,如水、甲醇等做固定液,用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作流动相,如苯,适用于分离极性化合物。反相色谱法(RPC):用非极性或弱极性溶剂作固定液,极性溶剂作流动相,分离非极性或弱极性化合物。比移值(Rf):为原点中心至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至溶剂前沿的距离的比值。相对比移值(Rst):为原点中心至待测物质斑点中心的距离与原点中心至参考物质斑点中心的距离之比。边缘效应:指同一组分的斑点在薄层极中部比在边缘移动速度慢,即同一组分的比移值在薄层极中部小于边缘两侧的现象。基线:仅有载气通过检测器时,仪器记录的响应信号曲线称为基线。保留时间tR:组分从进样到出现信号最大值的时间。死时间tM:是不被固定相滞留组分的保留时间,反应流动相通过色谱柱所需要的时间。调整保留时间t′R:是指组分的保留时间与死时间之差。保留体积VR:是组分从进样到出现信号最大值所需要流过的流动相的体积。死体积VM:是不被固定相滞留组分的保留体积。相对保留值ris:在相同操作条件下,组分i的调整保留值与组分s的调整保留值之比。称为组分i对组分s的相对保留值。分配比:又称容量因子,表示在一定温度和压力下,两相平衡时,固定相中组分的质量(p)与流动相中组分的质量(q)之比,用k表示。分离度:又称分辨率,以相邻两组分色谱峰保留值之差与其平均峰宽值之比表示。程序升温:是指在某一初温维持一定时间,然后按一定速率升温,升至终温后再维持一定时间,每次升温称为1阶。梯度洗脱:也称溶剂程序,在分离过程中,按一定程序不断改变流动相的配比,使溶剂的极性,离子强度或pH值改变,从而提高分离效率,分为低压梯度洗脱和高压梯度洗脱。适用于组分复杂或容量因子k范围很宽的样品的分离。盐桥:是在一个U型的细玻璃管中加入琼脂固定的饱和KCl溶液,然后与两溶液相连可消除液接电位。41、系统误差与随机误差的区别:①产生原因:固定因素,有时不存在/不定因素,总是存在②分类:方法误差、仪器与试剂误差、操作误差/环境、主观的变化的因素③性质:重现性、单向性、可测性/服从概率统计规律(对称性、单峰性、有界性、抵偿性),不可测性④影响:准确度/精密度⑤消除:校正,采用标准法、对比试验/增加测定的次数。2、准确度与精密度的关系:①准确度是测量值与被测组分的真值之间的接近程度,是反映分析方法或测量系统中系统误差和随机误差大小的综合指标。精密度是指对同一均匀试样多次平行测定结果之间的分散程度,反映了随机误差的指标②精密度是保证准确度的先决条件③精密度高不一定准确度高④高精密度的分析才能获得高准确度的测量结果⑤两者的差别是由于系统误差的存在。3、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与紫外-可见光度法的异同:⑴相同点:①定量基础都基于L-B定律②仪器组成基本相同③均为吸收光谱④均为核外电子跃迁⑤波长范围在近紫外-近红外⑵区别:①原子蒸汽中的原子浓度/分子溶液的分子浓度②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无极放电灯)/连续光源(氢灯、氘灯)③单色器位于原子化器后/光源与吸收池之间④吸收光谱:原子吸收、线状光谱/分子吸收、带状光谱⑤比色部件:原子化器/吸收池。补充:分子荧光分析法:发射光谱,连续光源(汞灯、卤钨灯、氙灯),两个单色器(激发单色器放在样品池和检测器之间,作用是滤去非选择波长的激发光,发射单色器在样品池和检测器之间,与激发光源呈90°,作用是滤去反射光、散射光和由溶液中杂质产生的荧光),光辐射,吸收池(四壁透明)。4、可以数据取舍的检验方法:⑴Q检验法:适用于3~10个测定值中可以数据的检验。方法:①将n个测量值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即为x1、x2…..xn②计算出最大值与最小值之差Xn-X1③计算X可疑-X邻近④Q=︳X可疑-X邻近︳/(Xn-X1)⑤根据n及要求的置信水平查Q值表⑥若Q计Q表,则该可疑值舍弃,否则保留。⑵Grubbs检验法:适用于多于10个测量值中可疑数据的检验。方法:①n个测量值从小到大排列②计算n个测量值的均值X和标准偏差S③T=︳(X可疑-X)/S︳④根据n和置信水平,查表⑤若T计T表,该可疑值舍去,否则保留。5、摩尔吸光系数ε:与浓度及液层厚度无关,与吸光物质的性质、入射光波长、溶剂因素有关。意义:物质性质不同,ε值大小不同,所以ε为物质的特征常数。溶剂不同,同种物质的ε值不同,因此应指明溶剂。入射光波长不同,ε值不同,因此应指明波长。在一定条件下,ε值可作为定性参数之一。在定量分析时,用ε值评价方法的灵敏度,ε值越大,灵敏度越高,因此在分析工作中ε值应尽可能选大,以得到较高的灵敏度。6、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的组成及各部分的功能:光源:提供具有足够的光强度和良好稳定性的连续光谱。单色器(入口狭缝、出口狭缝、准直镜、色散元件):将来自光源的连续光谱按波长顺序色散,并选择出所需要的单色光。吸收池:装溶液并固定液层厚度。检测器:将光信号转变成电信号。显示系统:将检测器输出的信号经处理转换成透光度和吸光度显示出来。7、双波长分光光度法(等点吸收法)的原理:当干扰组分的吸收光谱具有吸收峰时,可采用等点吸收法消除干扰,是指在干扰组分的吸收光谱上,选择两个适当的波长λ1和λ2,干扰组分在这两个波长处具有相等的吸光度,而待测组分5对这两个波长的吸光度差值应足够大,以便有足够高的灵敏度。8、为什么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需要锐线光源:在原子吸收分
本文标题:卫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18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