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不同年龄小叶锦鸡儿固沙群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生态环境2007,16(3):1030-1034@jeesci.com基金项目: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D26B04);辽宁省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20031013)作者简介:滕晓慧(1980-),女,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土壤生物学研究。*通讯作者:曹成有,E-mail:caochengyou@163.com收稿日期:2006-09-20不同年龄小叶锦鸡儿固沙群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滕晓慧,曹成有*,富瑶,崔振波,高恩亮,高菲菲,陈家模东北大学理学院,辽宁沈阳110004摘要:小叶锦鸡儿(Caraganamicrophylla)是科尔沁沙地广为采用的豆科固沙植物。为探讨采用小叶锦鸡儿固定流沙后,土壤生物活性的变化特点和发展趋势,选取5、10、22年生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群落为对象,以半流动沙丘和天然群落为对照,研究了人工固沙群落发育过程中土壤磷酸单酯酶、蔗糖酶、蛋白酶、脲酶、脱氢酶的活性和微生物生物量C、N、P质量分数的变化特征。土壤按5层取样:0~10,10~20,20~30,30~40,40~50cm。结果表明,随着小叶锦鸡儿固沙群落发育时间的增长,群落内土壤生物活性逐渐改善,沙土中5种酶的活性和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N和P质量分数均大幅度提高,其中0~10cm土层增幅最大。土壤酶中蔗糖酶的活性增加最为迅速,5、10和22年生群落0~10cm土层中蔗糖酶的活性分别是半流动沙丘的76.80,167.27和261.63倍。22年生群落的土壤生物活性已接近于天然群落,处于相对稳定的状态。小叶锦鸡儿群落中土壤酶和微生物生物量之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以上表明,小叶锦鸡儿不仅具有较好的防风固沙性能,而且表现出强大的改善土壤生物活性的能力,可作为优良的固沙植物材料在本地区大面积推广应用。关键词:土壤生物活性;微生物生物量;土壤酶;固沙群落;小叶锦鸡儿(Caraganamicrophylla)中图分类号:S15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2175(2007)03-1030-05恢复与重建植被是荒漠化综合防治中最主要和最基本的措施。而群落或系统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是评价植被恢复成功与否的主要标准之一。在沙地植被建设中,不但要把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效应和提高系统生产力作为基本的出发点,而且要充分考虑人工固沙群落自身的稳定性和可持续性的问题。而后者长期以来未引起足够的重视,并缺乏深入系统的研究。科尔沁沙地是我国四大沙地之一,地处半干旱与半湿润气候过度带,主要分布在内蒙古东部的赤峰和通辽地区,总面积5.17×104km2,是我国北方典型的农牧交错地区[1]。历史上曾是湖泊众多、林草繁茂的森林-草原景观,是传统的宜牧地区。上世纪以来由于受干旱多风等气候和“三滥”等人为活动的影响,生态环境发生了急剧变化。近几十年来,我国对科尔沁沙地进行了长期、大量的植被恢复试验示范和定位观测,在科尔沁沙地退化的原因、特征及恢复重建的可行途径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的科研成果。但总体来看,宏观表征研究较多,生态过程作用机理研究较少,尤其是土地退化的生物学过程及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与植物互作机理等方面的研究尚显不足。小叶锦鸡儿(Caraganamicrophylla)是豆科具刺灌木,它具有耐寒、抗旱、耐贫瘠和耐高温等特点,在科尔沁沙地流动性沙地治理过程中被广泛采用[2-4]。多年来,在该地区流动沙丘上营造了大面积的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年龄最大的已经22a。本文主要研究了围栏封育条件下,不同生长年限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群落各种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特征,旨在揭示植被恢复过程中土壤生物活性与植被发育过程的相互关系,在一个侧面探讨人工固沙植物群落的稳定性规律。1研究地区自然概况与研究方法1.1研究地区概况研究地区位于科尔沁沙地西部,内蒙古自治区翁牛特旗乌兰敖都地区。地理坐标为43°02′N,119°39′E,海拔高度479m。这里沙丘起伏,坨甸相间,为广阔的沙地景观,主要生境类型可分为:流动和半流动沙丘、缓平沙地、丘间低地和石质丘。该地区属温带大陆性半干旱气候,气候干燥,风沙大且频繁。年均风速4.5m·s-1,每年起风沙日数200d以上,8级以上大风数为75.3d。年平均降水340.5mm,多集中在7—8月份,年蒸发量2500mm。年平均6.2℃,无霜期130d。主要土壤类型有风沙土、生草沙土、草甸土和盐碱土。本地区热同季,适宜中旱生植物的生长。其原生植被属于森林向草原的过度类型,为蒙古植物区系、华北植物区系和长白滕晓慧等:不同年龄小叶锦鸡儿固沙群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1031植物区系的接地带,其中分布最广、种类最多的是蒙古植物区系植物[1]。目前原生植被已被破坏殆尽,植被表现出强烈的次生性,大部分已变为沙生植被和草甸植被。1.2研究方法1.2.1样品采集样品在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乌兰敖都荒漠化实验站固定试验地内采集。选择围封状态下的5、10、22年生小叶锦鸡儿人工固沙群落(初植密度1m1m)为研究对象,以半流动沙丘(0a)和天然小叶锦鸡儿群落(30a)为对照。每个群落类型土壤分5层取样:0~10,10~20,20~30,30~40,40~50cm,4次重复,样品用密闭自封袋取回后于4℃冰箱保存,土壤类型为风沙土。1.2.2实验室分析土壤酶活性的测定:脲酶采用氨释放量比色法[5];蔗糖酶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比色法[6];蛋白酶采用Folin酚比色法[7];脱氢酶采用氯代三苯基四氮脞(TTC)法[8];多酚氧化酶用邻苯二酚比色法[9];磷酸单酯酶采用对硝基苯磷酸盐法[8]。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测定:样品采用氯仿熏蒸后,以0.5mol·L-1K2SO4浸提,用滴定法测碳(MBC),凯氏法定氮(MBN),转换系数KC和KN分别采用0.45和0.57[5]。土壤微生物量磷(MBP):采用氯仿熏蒸培养用NaHCO3提取,钼锑抗显色法测定,同时用外加无机磷的方法测定磷的提取回收率,以熏蒸土样与不熏蒸土样提取磷的差值并校正提取回收率后,除以转换系数KP(0.4)计算土壤MBP[10]。数据采用SPSS11.5统计软件分析,MicrosoftExcel2000作图。2结果与分析2.1不同年龄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土壤酶是指土壤中的聚积酶,包括游离酶、胞内酶和胞外酶,主要来源于土壤微生物的活动、植物根系分泌物和动植物残体腐解过程中释放的酶[11-12]。采用小叶锦鸡儿固定流动性沙丘后,随着植被发育时间的增加,土壤酶活性逐渐提高。沙土中土壤磷酸酶、脲酶、蛋白酶、蔗糖酶和脱氢酶的活性均得到大幅度的提高。从全剖面平均来看,5种酶活性均表现为天然群落22年生10年生5年生半流动沙丘,而且0~50cm各层土壤趋势一致。表层土壤(0~10cm)酶活性的变化更为显著,随着土层深度的下降,各种酶活性均降低(表1)。22年生群落土壤酶活性明显高于5年生及10年生群落,其中变化幅度最大的是蔗糖酶的活性,22年生群落分别是半流动沙丘、5年、10年和天然群落的表1不同年龄小叶锦鸡儿群落土壤酶活性变化1)Table1ChangesofsoilenzymeactivitiesinanagesequenceofCaraganamicrophyllaplantations土层深度/cm年龄/a磷酸单酯酶/(mg·kg-1·h-1)蔗糖酶/(mg·kg-1·d-1)蛋白酶/(mg·kg-1·h-1)脲酶/(mg·kg-1·h-1)脱氢酶/(mg·kg-1)0~10541.84ab37.63a6.36a23.30a0.27a1065.20bc81.96bc10.63a33.79b0.93b2282.02c128.20c21.05b62.15c1.23b半流动沙丘30.54a0.49a3.76a17.58a0.25a天然群落94.25c105.55c23.47b88.02d1.64c10~20518.45a2.45a3.72a21.99b0.25a1028.38ab4.31a6.32a25.44b0.45b2240.20b5.41a4.65a25.09b0.55b半流动沙丘29.97ab0.25a3.21a16.98a0.22a天然群落67.35c38.44b10.73b48.45c0.52b20~30515.97a0.70a1.41a21.75b0.24ab1027.05a3.20a3.78a21.03b0.27bc2238.09a2.27a2.98a23.54b0.36d半流动沙丘29.73a0.21a2.27a16.74a0.21a天然群落69.63b29.88b10.00a39.75c0.29c30~40515.22a0.10a1.41a21.27b0.23ab1025.69a2.14a1.89a17.94ab0.21a2236.08a0.59a2.98a21.51b0.26b半流动沙丘29.89a0.14a2.27a16.51a0.21a天然群落77.32b21.94b10.00b29.38c0.23ab40~50514.80a0.18a2.09a20.44b0.23b1027.07a0.83a5.08a17.82ab0.18a2232.48a0.16a5.63a17.94ab0.19a半流动沙丘29.55a0.21a4.10a15.31a0.20ab天然群落82.62b19.92b17.86b22.94c0.20ab1)4次重复的平均值,同一行的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差异显著(P≤0.05)1032生态环境第16卷第3期(2007年5月)261.63,3.41,1.57,1.21倍。这与降落到地面的枯落物随群落年龄增长逐渐增多,微生物种类和数量的大幅度增加有关。半流动沙丘与5年生小叶锦鸡儿相比,各种土壤酶活性差异不显著。而5年生与10年生相比差异显著,呈现显著上升趋势;在10a到22a的变化过程中,土壤酶活性增长幅度下降,除蛋白酶和脲酶外,其它3种酶活性差异均不显著。10cm以下土壤(10~50cm)酶活性也出现增长的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未达到显著水平。这表明,半流动沙丘上种植小叶锦鸡儿后,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呈现一定的阶段性,在0~22a变化过程中可划分为3个明显的阶段,即0~5a为酶活性缓慢增长时期、5~10a为快速增长时期、10~22a为缓慢提高时期。植被建立初期,植被盖度小,沙丘尚未全部固定,植物改造土壤的能力较弱,土壤遭受风蚀的依然严重,土壤有机物质积累缓慢,不利于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土壤酶活性提高很慢。一般经4~5a时间沙丘完全固定,群落环境开始形成,土壤有机质积累增多,微生物的种类和数量均大幅度增加,土壤酶活性也随之快速增加;随着小叶锦鸡儿生长年限的增加,物种多样性提高,群落逐趋稳定,土壤生物活性表现为缓慢增长的趋势。2.2不同年龄小叶锦鸡儿人工群落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土壤微生物是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参与土壤C,N,P等元素的循环过程和土壤矿物质的矿化过程,并对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起主导作用,进而影响各种植被的正常发育。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常被作为植物所需营养元素的转化因子和资源库,是表明土壤发育状况和生化强度的一项主要指标[13-15]。不同年龄小叶锦鸡儿群落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趋势与土壤酶活性相似,最大值都出现在表层,随土层的加深而减少。在0~20cm土层中,不同年龄群落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C(MBC)的质量分数有明显的差异,天然群落的质量分数最大,表层质量分数是半流动沙丘的1.62倍。但在20cm以下的土层中,不同年龄群落MBC的质量分数差异不明显(图1)。随年龄的增长,0~20cm土层内微生物生物量N(MBN)逐渐增多,尤其在0~10cm内增幅更大,22年生小叶锦鸡儿和天然群落土壤表层MBN质量分数分别是半流动沙丘的2.81和2.85倍;而在20cm以下MBN质量分数变化很小。22年生群落土壤表层(0~10
本文标题:不同年龄小叶锦鸡儿固沙群落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变化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208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