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笔画问题[引入]我想大家对“签名”这个词一定都不陌生,拿起笔,刷刷几下,一个突显个性的签名就产生了。现在请大家看这样一个图形,据说穆罕默德他不识字,于是就以这个图形作为他的签名。现在请你拿出笔试试看,你会模仿他的签名吗?(巡视一圈,请两位同学上黑板模仿)模仿得像不像呢?我想穆罕默德看到了一定能辨出真假,因为他这个签名是一笔画成的,你用几笔画成,连接处可能会有空隙,而且这个感觉根一笔画出来的肯定是不一样。穆罕默德应该是伊斯兰教的,跟中国的回族有点联系,所以看了这个进口的问题之后,使我很自然地联想到我们国产的一个游戏,请大家看这个图形,有点像“回”字,你能不能从某一点出发,不重复地一笔把它画出来?这就是中国民间古老的一笔画游戏,而这个图形实际上也是来源于生活。大家知不知道古代量米用的“斗”?上下都是四方的,底小口大,从上往下看就是这样的图形。我记得我小学时候就玩过这个游戏,但是试了很久也没有成功,大家动笔试试看。好像有点难度吧。这类“一笔画”问题中最著名的当属“哥尼斯堡七桥问题”了。[七桥问题]故事发生在十八世纪的东普鲁士,哥尼斯堡是一座风景秀丽的城市,普莱格尔河从这里流过,它有两条支流,一条称新河,另一条叫旧河,两河在城中心汇合成一条主流,叫做大河。汇合处有两座小岛,河上有7座桥,岛上有古老的哥尼斯堡大学,有教堂,还有哲学家康德的墓地和塑像,因此城中的居民,尤其是大学生们经常沿河过桥散步。渐渐地,爱动脑筋的人们提出了一个问题:一个散步者能否一次走遍7座桥,而且每座桥只通过一次,最后仍回到起始地点。这个问题看起来似乎很简单,然而许多人作过尝试始终没有能找到答案。因此,一群大学生就写信给著名的瑞士数学家欧拉,向他请教如何解决这个七桥问题。欧拉从千百人次的失败,以深邃的洞察力猜想,也许根本不可能不重复地一次走遍这七座桥,并很快证明了这样的猜想是正确的。欧拉是怎样解决这个问题的呢?欧拉发现欧几里得几何并不适用于这个问题,因为桥不涉及“大小”,也不能用“量化计算”来解决。相反地,这问题属于提出的“位置几何”。欧拉想到,小岛无非是桥梁的连接地点,两岸陆地也是如此,那么可以把这四处地点用A,B,C,D四个点来表示,同时将七座桥表示成连结其中两点的七条线,就得到这样一张图.于是,欧拉建立了一个数学模型,一个人不重复地走遍所有的七座桥,就相当于从图中某一点出发,不重复地一笔画出图来.这样,“七桥问题”就转化为“一笔画”问题了。欧拉注意到,如果一个图能一笔画成,那么一定有一个起点开始画,也有一个终点。图上其它的点是“过路点”——画的时候要经过它。这些点有什么特征呢?我们先来看看“过路点”,它应该是“有进有出”的点,有一条边进这点,那么就要有一条边出这点,不可能是有进无出,如果有进无出,它就是终点,也不可能有出无进,如果有出无进,它就是起点。因此,在“过路点”进出的边总数应该是偶数。如果起点和终点是同一点,那么它也是属于“有进有出”的点,因此必须连着偶数条边,这样图上所有点都连偶数条边。如果起点和终点不是同一点,那么这两点连有奇数条边,这也是图中仅有的连着奇数条边的点。现在对照七桥问题的图,A点连有3条边,B点连有5条边,C点D点各连3条边,所以欧拉得出的结论是这个图肯定不能一笔画成,也就是说要想不重复的走遍这七座桥是不可能的。公元1736年,29岁的欧拉向圣彼得堡科学院递交了一份题为《哥尼斯堡的七座桥》的论文,论文的开头是这样写的:“讨论长短大小的几何学分支,一直被人们热心地研究着,但是还有一个至今几乎完全没有探索过的分支;莱布尼兹最先提起过它,称之‘位置的几何学’。这个几何学分支讨论只与位置有关的关系,研究位置的性质,它不去考虑长短大小,也不牵涉到量的计算,但是至今未有过令人满意的定义,来刻划这门位置几何学的课题和方法,……”欧拉用了最简单的图形——点和线,巧妙地彻底解决了“七桥问题”.虽然,中国民间很早就流传着这种一笔画的游戏,但是很可惜,古时候没有人对它引起足够的重视,也没有数学家对它进行经验总结,以及加以研究。[拓展]我们今天学习欧拉的成果不应是单纯把它作为数学游戏,重要的是应该知道他怎样把一个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不应该为“抽象而抽象”,抽象的目的是为了更好的、更有效的解决实际产生的问题,欧拉对“七桥问题”的研究就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一个样板。欧拉对哥尼斯堡七桥问题的解决远远超出了它的娱乐价值,由此提出的新思想开辟了数学的一个新的领域——图论,同时也为拓扑学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初等的例子。此后许多著名的数学游戏成为图论和拓扑学发展的催化剂和导引,如哈密尔顿问题(绕行世界问题)、四色猜想等。直到20世纪中期,这两门学科才逐步完善并迅速发展。在这里我们简单介绍一些图论的基本概念。所谓图,是指由一些点和连接点的线组成的图形,这些点称为结点,线称为边。图中的每条边都有两个结点,而且互不相交。至于边的长度和结点的位置则无关紧要。如果一个图中的任意两个结点,都可以找到图中的某条弧线,把它们连接起来,那么,这样的图就称为连通的。每个结点所连的边的条数叫做这个结点的度数,度数是偶数就称为偶点,度数是奇数则称为奇点。欧拉的结论用图论的语言叙述,那就是:如果一个图是连通的并且奇点的个数等于0或2,那么它可以一笔画出;否则它不可以一笔画出。[应用]1、最近有个摄影展览,所有作品都布置在画廊里,入口处有个指示图,怎样才能既不走冤枉路又不漏看任一幅作品呢?可看作这样一个图形来处理。2、甲乙两个邮递员去送信,两人以同样的速度走遍所有的街道,甲从A点出发,乙从B点出发,最后都回到邮局(C点)。如果要选择最短的线路,谁先回到邮局?图中A,C为奇点,其余都是偶点。甲从A点出发,可以不重复到达C点。乙从B出发一定会走重复的路,所以甲先回到邮局。3、下图是一个公园的平面图,能不能使游人走遍每一条路不重复?入口和出口又应设在哪儿?H点和B点是奇点,其余都是偶点,所以入后和出口应设在H点和B点。[小结]最后回顾一下我们这节课的收获。我们了解了欧拉对一笔画问题的解决方法,图论的起源,他启示我们:只要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方法去观察事物,分析问题,就能把生产、生活中的某些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并用数学方法来处理和解决。[备用资料]欧拉渊博的知识,无穷无尽的创作精力和空前丰富的著作,都是令人惊叹不已的!他从19岁开始发表论文,直到76岁,半个多世纪写下了浩如烟海的书籍和论文.到今几乎每一个数学领域都可以看到欧拉的名字。据统计他那不倦的一生,共写下了886本书籍和论文,其中分析、代数、数论占40%,几何占18%,物理和力学占28%,天文学占11%,弹道学、航海学、建筑学等占3%,圣彼得堡科学院为了整理他的著作,足足忙碌了四十七年。欧拉著作的惊人多产并不是偶然的,他可以在任何不良的环境中工作,他常常抱着孩子在膝上完成论文,也不顾孩子在旁边喧哗.他那顽强的毅力和孜孜不倦的治学精神,使他在双目失明以后,也没有停止对数学的研究,在失明后的17年间,他还口述了几本书和400篇左右的论文.19世纪伟大数学家高斯(Gauss,1777-1855年)曾说:研究欧拉的著作永远是了解数学的最好方法.欧拉还创设了许多数学符号,例如π(1736年),i(1777年),e(1748年),sin和cos(1748年),tg(1753年),△x(1755年),Σ(1755年),f(x)(1734年)等.
本文标题:一笔画问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487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