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一、科技、文化与艺术常识作者朝代代表作类型备注僧一行唐《大衍历》首次测子午线,天文学首次发现恒星移动,比欧洲早近1000年孙思邈隋唐《千金方》医药学被后人称为“药王”李白盛唐诗歌《蜀道难》、《望庐山瀑布》“诗仙”杜甫盛唐诗歌“三史”、“三别”“诗圣”、“诗史”白居易晚唐《长恨歌》、《琵琶行》诗歌“诗魔”玄奘唐《大唐西域记》回忆录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佛教的典籍唐政府唐《唐本草》药物学世界上第一部国家编订的药典阎立本初唐《步辇图》《历代帝王图》人物故事画吴道子盛唐《天王送子图》山水人物画后人尊称为“画圣”司马光北宋《资治通鉴》史学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叙述了从战国到五代1300多年的历史苏轼北宋《念奴娇·赤壁怀古》词开创了豪放词风李清照南宋《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词风格委婉、感情真挚、清新淡雅、明白如话辛弃疾南宋《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继承了豪放词风关汉卿元《窦娥冤》悲剧张泽端北宋《清明上河图》风俗画赵孟兆页元《秋效饮马图》画是元朝的画坛领袖李时珍明药物学《本草纲目》被西方国家称为“东方医学巨典”宋应星明末清初农业手工业生产技术《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罗贯中元末明初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演义》是我国最早的一部长篇历史小说施耐庵元末明初长篇小说《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以农民起义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吴承恩明长篇小说《西游记》是一部有浪漫主义色彩的神魔小说曹雪芹清长篇小说《红楼梦》具有高度的思想性与艺术性,代表了明清小说的最高成就。二、基本知识点归纳1、隋唐的科举制度(1)隋文帝时,改革选拔官吏的办法,通过分科考试选拔人才,开创科举制的先河。隋炀帝又创设进士科,我国科举制度正式形成。(2)发展与完善:唐朝科举制度逐渐完善,常设科目是明经科和进士科。明经科主要考试儒家经典,进士科主要考试诗赋和政论。唐太宗大大扩充了国学规模。武则天时设殿试、创武举。唐玄宗时,诗赋成为进士科考试的主要内容。;(3)影响:科举制打破了门第的限制。给一般的知识分子提供了做官参加参政的机会;拓宽了选才的道路,提高了官员的素质;促进了文化教育事业的发展,有利于社会的进步。(3)隋朝创立的科举制对后世具有深远的影响。2、隋朝大运河的开端(1)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2)大运河的“三”、“四”、“五”:“三”指以洛阳为中心,北通涿郡,南达余杭;“四”是指四段: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段;“五”指大运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3)大运河的巨大作用:大运河的开凿,对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国家统一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3、贞观之治(1)含义:政治较为清明,经济得到发展,国力逐渐强盛,史称“贞观之治”。(2)唐太宗治国的政策与措施:(1)政治方面:①知人善任,重视纳谏。唐太宗非常重视选官用人,又能虚怀若谷、从谏如流:重用敢于直言的魏征和能征善战的大将李靖、李责力等;任命富于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为相,人称“房谋杜断”;②加强中央集权,沿用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增加了宰相的人数,合并州县,精简机构,(2)经济方面:轻徭薄赋,提倡节俭(3)教育方面:完善科举制度,大兴学校。(4)民族关系:实行开明的民族政策,被尊为“天可汗”。(5)对外关系: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支持玄奘等加强中外交流。4、女皇武则天(1)时间:690—705年。(2)武则天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也是一位有作为手皇帝。她在位期间,重用有才能的人,如狄仁杰(3)首创殿试和武举,重视发展农业生产,社会经济继续发展,为唐朝走向全盛奠定了基础,史称她的统治有“贞观遗风”。5、开元盛世(1)措施①励精图治,政绩卓著。②选拔德才兼备的姚宋憬、张九龄等为相,大力发展生产。③整顿吏治,严格执法。(2)含义:唐玄宗统治前期,社会稳定,经济空前繁荣,国力强盛,唐朝进入全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6、唐与吐蕃交往的史实(1)吐蕃是藏族的祖先,很早就居住在青藏高原。(2)7世纪前期,吐蕃的杰出首领松赞干布统一各部,建立了强大的政权。(3)唐太宗时(641年),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成亲,他们为促进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做出了重大的贡献。(4)8世纪初,唐蕃再次和亲,唐中宗派金城公主入藏与吐蕃首领尺带珠丹成亲。(5)821年,吐蕃与朝会盟。盟约里说:“患难相恤,暴惊不作。”唐蕃会盟碑至今屹立在拉萨大昭寺前,成为汉藏团结友好的象征。7、唐朝的中外交往。(1)遣唐使:从贞观年间开始的200年内,日本先后13次派出遣唐使,使团庞大,居各国之首。还有许多留学生(如阿倍促麻吕)、僧人等来唐朝。他们把唐朝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与科技带回日本,推动了日本的社会改革,促进了日本经济文化的发展。(2)鉴真东渡:唐朝赴日本的使者和僧人中,最有影响的是6次东渡,最终到达日本的鉴真和尚。他在日本传播佛教,还把唐朝的建筑技术、医药知识、绘画等传给日本,为促进中日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他精心设计的唐招提寺,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3)玄奘西游①玄奘不畏艰难,西游天竺取经,为中印文化交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②他的《大唐西域记》成为研究古代印度和中亚地区历史与佛教的典籍。8、辽、宋、西夏、金等政权的并立(1)辽、宋、西夏、金的建立①辽的建立:916年,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在上京称帝,建立契丹国,定都上京。947年,耶律德光改国号为辽。②北宋的建立: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夺取后周政权,建立宋朝,定都东京,史称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③西夏的建立:1038年,党项族首领元昊称帝,国号大夏,建都兴庆,史称西夏。④金的建立:1115年,女真族首领完颜阿骨打称帝,建立金国,定都会宁。(2)辽、宋、西夏的战与和①澶渊之盟:1004年,辽军大举攻宋,打到澶州(今天河南濮阳县西),宰相寇准力劝宋真宗御驾亲征。真宗抵达澶州,宋军士气大振,击退辽军。1005年初,辽宋在澶州达成和议,双方约定各守边界,这说是“澶渊之盟”。②宋夏和战:元昊称帝后,多次进攻北宋,未取得进展,却损失巨大。1044年,宋夏订立和议,以后几十年间,双方在边境地区进行贸易,经济文化交流十分密切。(3)南宋和金的对峙①金灭辽和北宋:1125年,金灭辽;1127年,金兵北撤,掳走徽宗、钦宗,北宋灭亡。史称“靖康之变”。②南宋的建立:1127年,赵构称帝,不久定都临安(今杭州),史称南宋。③岳飞抗金:岳飞是抗金名将。他的部队被称为“岳家军”。1140年,岳家军大败金军兀术主力,取得了郾城大捷。1141年,南宋和金达成和议,形成宋金对峙局面。9、我国古代经济重心的南移(1)原因:①魏晋南北朝时期,南方等到开发,南北经济差距缩小;②唐末,五代以来,北方多战乱,南方相对安定;③北方人口大量南迁,带来了先进生产工具和技术,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④南方的自然资源丰富,地球环境和气候条件相对优越,为经济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⑤南方各时期的统治者重视经济,采取了一些有利于发展生产的政策,促进了南方经济的发展;⑥北方人民和南方人民辛勤石沉耕耘,共同开发了江南。(2)时间:开始时间:魏晋南北朝时期;完成时间:两宋时期(3)经济重心南移的表现:①宋初,南方人口是北方人口的两倍;②北宋时,国家财政收入约80%来自于淮海以南地区;③南宋时,太湖流域已成为全国重要的粮仓,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10、宋代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方面①宋朝时,发明了新农具“秧马”,还出现了牛转翻车。②原产越南的占城稻由福建推广到江淮一带。③南方已普遍种植小麦,棉花的种植,由两广、福建推广到淮海流域。(2)手工业方面①纺织业:宋代丝织业在民间出现了经营专业户,苏州、杭州、成都的官营经锦院,各有工匠几千人。②棉纺织业:在南方逐渐普及。③陶瓷业:景德镇成为著名瓷都。④采矿业:采煤技术领先世界,许多地方煤已大量用于居民生活。⑤造船业:在当时世界上首屈一指,海船上已装有指南针。(3)商业方面①北宋前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②北宋都城东京、南宋都城临安,有100多万人口,是闻名世界的大城市。③海外贸易兴盛,泉州、广州、明州等对外贸易的主要港口11、元朝统一(1)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①铁木真13世纪统一蒙古后,于1206年被推举为大汗,尊称为成吉思汗,建军立了以和林为都城的蒙古汗国。②1271年,蒙古大汗忽必烈改国号为大元,次年定都大都。③1276年,元军攻占临安,南宋灭亡。1279年,元军消灭了南宋最后一支抵抗力量。统一全国。(2)巩固统一的措施①为了加强对全国的统治,建立行省制度。②在中央设宣政院,管辖吐蕃,西藏正式成为中央政府直接管辖的行政区域。③元朝还设置澎湖巡检司,管辖澎湖各琉球。(3)重视农业生产措施:①禁止把农田改作牧场;②鼓励垦荒;③兴修水利;④把新生增田地和人口的多少作为考核官史的重要条件;⑤组织编写《农桑揖要》指导农业生产。作用:促进了农业的恢复和发展。(4)手工业的发展:①用棉花纺织织布已成为江南专区的主要家庭事副业;②松江农家妇女黄道婆对棉纺织业的进步做出了重大贡献;③松江成为全国的棉纺织业中心。(5)商业的发展和城市的繁荣元大都是闻名世界的国际性大都市。泉州是对外贸易的最大港口(6)元朝民族关系的发展原因:元朝的统一给各族人民相互交往和学习提供了有利的环境。表现:①蒙古族等各族人民成批迁往内地,汉族人也大量来到边疆,各族人民杂居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②许多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迁入中国,同维吾尔族、蒙、汉等民族逐步融合,形成一个新的民族——回族③在元朝统一的疆域内,各民族互相学习、交往,促进了各民族经济文化的民展,丰富了各民族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从而也促进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12、明、清君主专制的加强(1)明朝①废丞相,设三司。在中央,撤中书省,废丞相,六部长官直接听命于皇帝。在地方,废行省,分权于三司,三司互不统属,分别归于中央有关部门管辖。②厂卫制度。为监视官史、镇压人民,设立锦衣卫。后来,明朝又先后设东厂和西厂。厂卫都有由皇帝直接控制。厂卫特务机构的设置,是明朝皇权空前加强的重要表现。③八股取士。明朝建立后,朱元璋沿用前代科举考试的办法选拔官史。科举考试的内容限于四书五经,应考者不能发挥个人的见解,文体严格限于八股文。束缚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利于社会的进步。(2)清朝①设立军机处:雍正帝时设立,职能是处理军政大事。军机处的设置,使皇权进一步加强,也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办事的效率。②大兴文字狱:对反清思想严加防范和压制。实质是一种文化专制,清朝统治者通过文字狱,强化了集权统治,阻碍了学术文化的发展,造成了万马齐暗的局面。13、郑和下西洋(1)条件:①明朝前期,经济发展,国力强盛。②宋元以来,海上交通发达,造船、航海技术提高,指南针广泛运用,天文地理知识不断积累③郑和本人的航海经验、组织才能。(2)目的:为了扩大明朝的政治影响,加强与海外的联系(3)时间:1405—1433年(4)次数:共七次。(5)到达地区:到达亚非30多个国家和地区,最远到达非洲东海岸和红海沿岸。(6)意义和影响:①促进了我国与亚非各国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②比欧洲航海家远航印度和美洲早半个多世纪,是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③促进了南洋的开发;。13、戚继光抗倭(1)原因:明朝初年以来,倭寇骚扰我国东南沿海,严重威胁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2)经过:戚继光的“戚家军”在浙江台州九战九捷,荡平了浙江倭寇。接着,又在福建、广东和另一抗倭将领俞大猷共同作战,取得了抗倭斗争的最后胜利。(3)意义:保卫了我国东南沿海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维护了中华民族的利益,抗倭功绩永载史册。戚继光是我国的民族英雄。14、郑成功收复台湾(1)原因:为了取得反清复明的根据地,郑成功决心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2)经过:1661年,郑成功率军进攻台湾。1662年,荷兰殖民者投降,台湾回到祖国的怀抱。(3)意义:①维护了祖国领土主权的完整,充分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的不屈不挠的英雄气概;②推动了台湾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5)郑成功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
本文标题:七下期末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5937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