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七单元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1第七单元从两极格局到多极化(对应24、25、27课)考点:冷战的形成与加剧1.二战时,罗斯福表示:“我不想让美国在战后承担重建法国、意大利和巴尔干各国的重组。……这应该是英国的责任,因为英国在其中的利益远比我们要大。”他的意思是A.美国将放弃在欧洲的利益B.法意等国应自主完成重建C.欧洲各国应共同维护和平D.国家利益应与责任相联系2.美国历史学家杰里•本特利指出:当1945年同盟国击败轴心国,摧毁德意志帝国和日本帝国时,随着另一战争的开始,世界不得不重建。“重建世界”的主要原因是A.战后欧洲力图重建其中心地位B.亚非拉民族解放斗争掀起高潮C.战后新的经济体系形成刺激了贸易竞争D.美苏在国家利益和社会制度上的矛盾加剧3.(2014年四川卷)7.二战后期,在联合国的创立过程中,美国总统罗斯福极力支持中国的原因在于①对苏联政府的强烈要求作出的妥协②认识到美国对中国抗日战争的依赖性③希望中国成为制衡苏联的重要力量④肯定中国对反法西斯战争的巨大贡献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4.[2014·南通调研]1946年1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写给国务卿贝尔纳斯的信中说:“我认为我们不应该再作任何妥协。我们应该坚持完全控制日本和太平洋……我已厌倦于笼络苏联人。”这表明A.美苏“冷战”从此开始B.二战后美苏两国矛盾加剧C.两极对峙格局正式形成D.美国公开放弃同苏联合作5.(2012年上海历史,27)“这条线以西的欧陆各国,一直根据自己的民族传统来解决战争所带来的诸多难题,没有受到英美等国的压力或胁迫。而这条线以东的欧洲国家的发展,则被打上了外国势力的明显印记。”上述内容出自A.《开罗宣言》B.《大西洋宪章》C.《联合国宪章》D.《马歇尔计划》6.与两极格局的形成有关的因素包括①西欧的普遍衰落和美苏实力的增强②美苏间国家利益和意识形态领域矛盾的加剧③雅尔塔体系实际上为美苏两分天下作了准备④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赶上美国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7.(2012年全国大纲文综历史,23)冷战期间,美苏两大阵营不断采取针锋相对的措施。北大西洋公约组织成立6年后,华沙条约组织于1955年宣告成立。促使华约成立的直接原因是A.第一次柏林危机B.两个德国分立C.联邦德国加入北约D.共产党情报局成立8.美国在二战后的全球扩张中,高喊着美英有义务和责任“保卫‘自由世界’免受共产主义影响”,基辛格认为斯大林的“最高原则是装上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苏联国家利益”。上述观点反映出①意识形态的对抗高于国家利益的对抗②苏联成为美国称霸全球的主要障碍③美国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④打压苏联是美国的根本出发点A.②③④B.②③C.①②④D.①③④9.1948年4月3日,杜鲁门批准设立了经济合作总署来负责“马歇尔计划”的实施。它的使命之一是推动国际贸易,特别是为美国提供足够的市场容量。另外一个则是对苏联势力在欧洲不断扩张的影响进行遏制。从上面的叙述中可以看出马歇尔计划①是通过经济手段来达到政治目的②其目的是扶持和控制西欧,扩大美国市场③是杜鲁门主义在经济上的延续④将整个欧洲纳入了美国全球称霸的战略轨道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③④D.①③④10.马歇尔深知苏联根本不可能接受欧洲复兴计划。他曾说,如果一开始就把苏联和东欧排斥在计划之外,就会吓跑欧洲人,有的欧洲国家就会表现迟疑。上述材料主要说明A.美国为其对外扩张寻找合适借口B.美国有意将分裂欧洲的责任推给苏联C.美国有意掩盖其从经济上控制西欧的企图D.美国有意在欧洲建立一个军事战略同盟11.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初期,美国先后推出了援助希腊、土耳其计划(后称“杜鲁门主义”)和欧洲复兴计划(即马歇尔计划)。这两个计划的相同之处是A.具有军事援助的性质B.具有意识形态的色彩C.促进欧洲经济的恢复D.缓和受援国社会矛盾212.(2011年海南省单科历史21)图1显示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美国对欧洲国家经济援助状况。这一状况反映了A.受援国已经成为援助国的经济附庸B.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国际化空前加强C.意识形态成为能否提供援助的前提D.援助顿多寡取决于是否为战时盟国13.2011年天津卷文综历史8)下列重大国际关系事件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①欧洲共同体正式成立②美国从越南撤军③不结盟运动开始兴起④中日邦交正常化A.①③②④B.①④③②C.③①④②D.③④①②14.(2011年福建省文综23)美国前驻华大使司徒雷登在《在华五十年》中写道:“美国的强大及其在自由与安全事业中的领导地位,使它成了自由国家抵抗共产主义威胁的领袖”。20世纪50年代,体现美国充当这一“领袖”的史实是A.提出杜鲁门主义B.抛出马歇尔计划C.北约与华约的对峙D.在越南发动“特种战争”15.(10年广东卷)1959年,美国国家展览会在莫斯科举办。对于榨汁机和洗碗机等展品,赫鲁晓夫表示工人阶级决不会购买这些无用的小器具,当场引起了美国副总统尼克松的反对。这反映了当时A.美苏冷战的重点从军事领域转向经济领域B.美国霸主地位动摇,急需打开苏联市场C.苏联轻工业发达,不需要进口这些器具D.经济文化交流没有改变两国意识形态的对立16.英国约翰·W·梅森在《冷战》一书中提出:如果把冷战时期重新定义为“长时期的和平”,倒是颇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中作者对冷战重新定义的主要出发点是A.美国马歇尔计划推动了欧洲重建B.美苏在政治、经济、军事上势均力敌C.美苏避免直接的军事冲突,有助于防止新的世界大战D.美苏两国争夺重点由军事转移到国家利益上17.下列对两极格局的表述,不正确的是A.两大阵营在政治、经济、军事、意识形态等方面全面对峙B.冷战是双方斗争的主要方式C.对立双方的争夺要服从于美苏两国的国家利益和战略利益D.冷战的重点由欧洲转移到亚洲18.某同学搜集到一份如图所示的传单(局部)。以下关于该传单反映的历史事件的解读,不正确的是A.它是美苏“冷战”对峙的产物B.它以签订停战协定而结束C.它加剧了两大阵营的对抗,使冷战的重点转移到亚洲D.加剧了朝鲜半岛的分裂对峙局面19.(2013年广东高考23题)杜鲁门在敦促国会尽早通过马歇尔计划的特别咨文中说:“要使经济复兴获得成功,必须采取某种对付内部和外部侵略的保卫性措施。”此后采取的“保卫性措施”是建立A.联合国B.欧洲共同体C.华沙条约组织D.北大西洋公约组织20.(2013年江苏高考20题)历史地图是展现前人活动与地理空间结合的重要史料。观察右侧地图,理解准确的是A.冷战风云笼罩,造成分裂与对抗B.柏林被分区占领,局部热战出现C.美苏操纵欧洲,北约与华约对峙D.德国实现统一,西欧走向联合----国界美国援助范围接受美国援助的国家321.(2014年福建卷)23.如果要给图9设置一个主题,准确的是A.北约与华约的对峙B.从欧共体到欧盟C.马歇尔计划与二战后欧洲格局D.布雷顿森林体系蓝图的构建22.[2014·山东卷]20世纪40年代末,美国政府公开宣告其政策是把日本“扶植为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稳定的自立经济的民主国家”其目的是A.遏制共产主义在亚太地区的扩张B.确立美国在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地位C.实现美国战略重心的转移D.适应世界多极化发展的需要23.(2014年海南文综历史)21.1960年,日、美修改1951年签订的军事条约,删除了原条约中驻日美军可以用于镇压日本内乱的条款,保留了原条约中美军驻扎日本、双方共同应对对日本领土上的任何一方的武力进攻等内容,签订了新的日美安全条约。这一条约的签订A.表明日美军事同盟受到削弱B.标志着亚太地区的力量对比改变C.反映出日本已经成为经济大国D.意味着美国在亚洲维持冷战政策考点:世界多极化趋势的出现与加强24.如果撰写一篇关于20世纪70年代国际关系的论文,下列选题正确的是A.论国际关系的多极化趋势B.由亚洲到欧洲——冷战重心的转移C.由紧张到缓和——中苏关系新走向D.论欧盟崛起与美国霸主地位的动摇25.从下面两图的变化中,突出反映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历史发展的哪一趋势?A.从对抗到联合B.从两极对峙到多极化C.从战争到和平D.从军事联盟到货币统一26.(2013年高考全国Ⅰ卷32题)1950年,法国提出欧洲应该超越国家的藩篱联合起来。这一建议得到联邦德国等国家的支持,但英国等一些国家反对成立超国家的机构,只有法、德、意等六国实现了联合。六国率先实现联合的直接原因是这些国家A.屡遭战争重创B.社会制度相同C.发展水平相近D.历史上关系紧密27.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写道:“一个崭新的世界政治格局开始出现……欧洲不再是世界棋盘上的一个卒子——或两个卒子,东欧和西欧……”。为了摆脱“卒子”的地位,西欧所做出的努力包括①接受马歇尔计划②加入北大西洋公约组织③成立欧洲共同体④从经济实体向经济政治实体过渡A.①③B.②④C.①②D.③④28.1974年,出任欧共体执行主席的联邦德国外长谢尔说:“在九国商谈有关政治行动、组织机构和自己前途的每一张谈判桌上,我们不能保证都有美国的座位。”这说明:A.西欧国家积极谋求独立自主的外交政策B.西欧国家联合排斥美国C.西欧国家实力增强,美国霸主地位丧失D.欧洲东扩取得突破性进展北约成员国华约成员国429.(2012年江苏历史,19)进入20世纪90年代,日本加快了向“政治大国”迈进的步伐。1991年4月借“海湾危机”,战后首次向海外派兵;同年12月提出“争取在5年内成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A.日本开始主导日美同盟B.日本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C.日本急于开拓海外市场D.日本军国主义势力占上风30.1961年,为寻求稳定和平的发展道路,不结盟运动兴起。这一运动A.标志着区域合作进入新阶段B.推动国际政治力量向多极化方向转化C.动摇了美苏的霸权地位D.促进了世界政治、经济一体化31.1964年4越,77个发展中国家在日内瓦发表《七十七国联合宣言》,提出了建立平等互利的国际经济新秩序的要求。这表明A.世界格局呈现多极化趋势B.经济区域集团化进一步发展C.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瓦解D.和平与发展开始成为时代主题32.(2011年江苏省单科历史19)2011年5月1日深夜,“基地”组织领导人本•拉登在巴基斯坦被美军击毙。许多国家发表声明,对此表示支持,并强调世界各国应共同打击恐怖分子。由此可以看出①反恐斗争有赖于国际社会的合作②恐怖主义成为全球化的主要障碍③恐怖主义滋生的土壤由此被铲除④恐怖主义依然是国际化社会的公敌A.①④B.①②C.①③D.②④33.约瑟夫·奈教授2002年指出,当今国际力量的分布有如一盘三维空间的国际象棋:顶部的军事力量大致是单级的,中部的经济力量是多极的,底部包括众多的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恐怖分子、黑客等),力量非常分散。下列表述同奈教授的看法一致的是A.同苏联时期相比,俄罗斯的经济实力下降,军事实力并未削弱B.冷战结束后,美国的军事和经济实力都保持着异常明显的优势C.国际力量分布十分复杂,可以说世界多极化的格局已接近形成D.从某些维度看,“单极世界”和“多极世界”都是比较准确的说法34.下列关于当前世界政治格局的表述,正确的是A.苏联解体后两极世界变成了单极世界B.第三世界的崛起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C.中国和美国的综合国力远远超过其他国家D.即便是最强大的美国也无法控制当今世界35.20世纪90年代以来,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指的是A.苏联解体导致全世界独立国家数量增多B.两极对峙变成了美、欧、中、日、俄势均力敌的格局C.区域集团化使世界分裂成几个相互隔绝的地区D.美国日益受到欧、中、日、俄等力量的制约36.[2014·永州一模]1966年7月1日,法国退出北大西洋公约组织一体化军事机构。10月,法国退出了北约军事委员会。北约总部从此由巴黎迁至比利时的布鲁塞尔。这表明A.西欧国家之间的经济合作出现分歧B.西欧国家之间的政治合作出现分歧C.美国在西方的领导地位受到挑战D.西方国家内部开始从盟友转化为对手37.[2014·江苏卷]美国学者亨廷顿说:“美国是目前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在解决重大国际问题时,如果没有其他大国合作
本文标题:七单元二战后的世界格局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6175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