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七年级第一学期沪教版语文期中复习材料
1第四课《伤仲永》一、中心思想本文借事说理,通过方仲永五岁到二十岁间才能发展变化的故事,说明了人的天资和后天成才的辩证关系。二、文学常识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北宋政治家、文学家。选自《临川先生文集》。三、内容理解1、方仲永才能发展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仲永生五年……其文理皆有可观者。第二阶段十二三矣,令做诗,不能称前时之闻。第三阶段又七年……泯然众人矣。2、方仲永由天资过人变得“泯然众人”,原因是什么?一,其父愚昧:“利其然”,“不使学”,把仲永当做赚钱的工具,荒废其学业,不能使其天赋用在学习上。二,社会环境:不重视人才培养,“邑人奇之”,“宾客其父”,“以钱币乞之”。3、如何理解题目“伤仲永”?作者“伤”什么?“伤”是哀伤,叹惜的意思。“伤”有三层意思:第一层意思是为仲永这样一个天才最终沦为一个普通人而感到惋惜,第二层意思是为像仲父这样不重视后天教育思想落后的人而感到可悲,第三层意思是为那些天资不及仲永又不接受后天教育最终连普通人都不如重蹈了仲永的覆辙的人哀伤。4、作者是怎样知道仲永三个阶段的事的?这三个阶段详略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课文采用“闻”、“见”、“问”的见闻录方式按时间顺序依次写了方仲永才能发展变化的三个阶段,真实可信,有说服力。也体现了作者对仲永的重视。课文详写第一个阶段,铺陈方仲永才能初露的情形,暗示其前途无量,而其父的负利之举却导致他的才能衰退。后两个阶段略写,几笔点出方仲永沦落平庸的情形,前后对比,引人深思。这种详略处理,有力地突出了文章主旨,鲜明地体现了“伤”的含义。第五课《周处》一、中心思想本文塑造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周初年少时,粗暴强悍,被同乡人认为是本地三害之首,当他知道后有了悔改之意,并且找到陆机陆云,陆云的一番话使他痛改前非,自勉自励,“终为忠臣”。文章皆陆云的话说明了一个深刻的道理:“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何忧令名不彰邪?”二、文学常识刘义庆,南北朝人,文学家,《世说新语》。三、内容理解1、作者是怎样写周处在乡里为害之大的?作者写周处在乡里为害之大,首先是用概括的语言直接叙述:“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接着,又将周处与蛟、虎并称,“义兴人谓为三横”,而特别点明周处“尤剧”,这就充分说明了周处在乡里为害之大的情况。2、如何评价周处?A、周处在乡里为害之大甚于蛟与虎。2B、周处杀虎斩蛟表现出无比的勇猛。C、当周处意识到自己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D、周处走访名士,遵从指点,终为忠臣。3、“朝闻夕死”语出《论语*里仁》:朝闻道,夕可死矣。意思是早晨听闻了圣贤之道,即使晚上死了也不算虚度此生了。第二单元故乡情思《社戏》作者鲁迅简介鲁迅(原名:周树人),中国近现代最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鲁迅的精神被称为中华民族魂,并且他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他是浙江绍兴人。1词语读音与意思:归省行辈惮撺掇凫水撮棹楫一.划分课文结构三部分:一(1-4),回忆“我”少年时代和鲁镇小伙伴一起玩耍的情景(略写)。二(5-30),看戏经过(祥写)。(一层(4-9):看社戏前的波折;二层(10-13):去看社戏途中的见闻感受;三层(14-21):在赵庄看社戏;四层(22-30):归航偷豆。)三(31-40),“六一公公”的夸奖与“我”的感叹(略写)。二.理解课文1.平桥村为什么“在我是乐土”?“乐”的具体表现有哪些?这一部分与看社戏有什么关系?(1)“我”在那里受到“优待”。(钓虾“归我吃”;坐船“在舱中”;和年幼的小孩“剥豆”;六一公公送我罗汉豆。)(2)可以免念枯燥无味的书。(3)有热情好客的小朋友们(双喜,阿发,桂生)。(4)平等自由(“打太公”,“犯上”)(5)丰富多彩的乡村生活。(“掘蚯蚓”、“钓虾”;放牛;看戏;偷豆、吃豆。)作用:交代了看社戏的时间、地点、机缘、人物,还交代了“乐土”中的乐事,为下文详写看社戏作铺垫。2.第10自然段对少年朋友的开船动作运用一系列准确的动词,找出来并体会作用。表现小伙伴们驾船熟练敏捷的技巧、勤劳能干的性格和去看戏时的愉快的心情。3.夏夜行船写了哪些景色?是从哪些角度写的?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视觉:豆麦“碧绿”、远山“淡黑”,月色朦胧在水气里,依稀的赵庄,几点火,石马、石羊;嗅觉:豆麦和水草的清香;听觉:潺潺的水声,小伙伴的说笑、嚷声,远处的歌吹;心情:急迫,兴奋愉悦4.“我”所急切想看到的戏好看吗?3不好看想看铁头老生翻跟头,但那老生没翻。想看“蛇精”和“跳老虎”,等了许久都不见出来。最怕看“老旦”,并不停地唱着。侧面描写:孩子们“喃喃的骂”,“不住的吁气”,“打起呵欠”等,这些态描写,则是从侧面表现了戏不好看。5.在偷豆的几段描写中,作者要表现什么?作者通过对孩子们“摸”、“摘”、“煮”、“吃”等几个细节的描写,表现了农家少年的天真、热情、纯朴和稚气。正是因为偷豆吃的童心和野趣,才使普通的罗汉豆有了无比的美味,才使“我”终身难忘。6.你如何理解课文最后一段?“我”所难忘的不是看戏、吃豆本身,而是平桥村老人孩子的淳朴、善良、真挚的个性,以及特有的农村风光,自由平等的气氛,和谐亲密的人际关系。这一切都是“我”童年时代在城镇未曾见到过。“我”对这段往事的回忆,表达了“我”对这种美好生活的向往之情。7.人物形象双喜:聪明、能干、善解人意,富有同情心,而且反应灵敏,充满自信,有组织才能和号召力,办事周到,是孩子们的领袖。六一公公:是一个宽厚、善良、淳朴、好客、热诚的老人。第三单元唐诗精华(下)杜甫诗-----《石壕吏》1、文学常识:选自《杜工部集》,杜甫字子美,又称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唐代诗人。著有《三吏》《三别》。2、内容理解:老妇致词分三层:第一层(前六句)写老妇诉说三个儿子全都赴邺城作战,已有两人战死沙场。说明这一家已经为国家作出了重大的牺牲。第三层:(中间四句)写老妇诉说家中的现状。第三层:(最后四句)写老妇自请应役去河阳。首句“暮投石壕村”,“暮”字、“投”字、“村”,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景象,为悲剧的演出提供了典型环境。品味“有吏夜捉人”:不用“征”、“招”而用“捉”,揭露官吏残暴,“夜捉”说明经常发生,手段歹毒。品味“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强烈对照,突出老妇的无奈与悲惨,官吏的蛮横;引起下文,“致辞”内容照应“吏呼”及“妇啼”,全力写“妇啼”而“吏呼”自现。“独与老翁别”暗示老妇被捉走。主旨:揭露官吏残暴,同情老妇一家的悲惨遭遇;歌颂老妇勇于承担苦难的精神,希望唐王朝的平叛战争获得胜利它以“耳闻”为线索,按时间的顺序,由暮——夜——夜久——天明,一步步深入,全诗的主题是通过对“有吏夜捉人”的形象描绘,揭露官吏的横暴,反映人民的苦难。杜甫诗---《又呈吴郎》“已诉征求贫到骨,正思戎马泪盈巾。”:官吏的剥削和战乱是造成广大人民贫困的根源。思想感情:对穷苦人民的关爱,关心国家大事,忧国忧民。杜甫诗---《登岳阳楼》4这首诗意境开阔宏伟,风格雄浑渊深,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首、颔联重在写景,颈、尾联重在抒情。“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东南坼”、“日夜浮”写出了洞庭湖浩瀚无际的磅礴气势,意境阔大,宏伟奇丽。同时,又寓情于景,暗含诗人长期漂泊无依的感情。颈:自己:“老”、“病”、“孤”——年老多病,流落在外,凄凉、哀痛、幽怨。尾:国家:“戎马”、“涕泗流”——战乱不休,漂泊不定,报国无门。白居易诗----《放言五首》文学常识:选自《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唐代诗人。字乐天,号香山居士。著有《赋得古原草送别》、《琵琶行》、《卖炭翁》等。主旨:对人或事物要得到全面的本质的认识,就必须经过一定时间的检验或考验,要以历史的眼光去衡量、去判断,决不能根据一时一事就轻率地下结论。白居易诗----《卖炭翁》白居易:内容理解:“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他满脸灰尘,完全是烟熏火燎的颜色;两鬓花白,十个指头就如乌炭一样黑。诗人用简练的笔触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个部位(脸、鬓、手)、三种颜色(脸是焦黄色,鬓发是灰白,十指是乌黑),形象地描绘出卖炭翁的生存状态:一是劳动的艰辛,一是年岁已老。后一句中,“苍苍”与“黑”形成鲜明对照。“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可怜他身上的衣服破旧又单薄,但他却担心炭价太低,只盼望天气更加寒冷。“衣正单”,本该希望天暖,然而却“愿天寒”,只因为他把解决衣食问题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卖炭得钱”上。这两句写出了主人公艰难的处境和复杂矛盾的内心活动。“可怜”二字,倾注着诗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他们走到卖炭翁前,手持文书凭证,装模做样,自称是奉旨办货。说着,就让车子掉转方向,吆喝着牛,往北边皇宫方向赶去。“把”、“称”、“叱”、“牵”,几个简洁而有力的动词,出色地描绘出宫使如狼似虎般的蛮横。主旨:这是一首讽谕诗。作者以个别表现一般,通过描写卖炭翁烧炭、运炭、卖炭不成反被掠夺的故事,深刻地揭露了“宫市”的掠夺本质,讽刺了当时腐败的社会现实,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刘禹锡: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点明被贬的时间、地点、环境,说明贬谪时间长,体现作者的愤懑不平;“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说自己在外二十三年,如今回来,许多老朋友都已去世,只能徒然地吟诵“闻笛赋”表示悼念而已。此番回来恍如隔世,觉得人事全非,不再是旧日的光景了。后一句用王质烂柯的典故,既暗示了自己贬谪时间的长久,又表现了世态的变迁,以及回归之后生疏而怅惘的心情,涵义十分丰富。“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刘禹锡以沉舟、病树比喻自己,固然感到惆怅,却又相当达观。沉舟侧畔,有千帆竞发;病树前头,正万木皆春。体现了他对对世事的变迁和仕宦的升沉的豁达襟怀。现常用它说明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唐代诗人。5《题破山寺后禅院》吟咏的是佛家禅院,抒发的是作者寄情山水的隐逸情怀,隐含的是空门禅悦奥妙的顿悟:“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抓住了寺中独特的景物,形象的描绘了山寺的幽深、清寂的景色,成为历代读者赞赏的名句。“万籁此皆寂,惟闻钟磬音。”以动显静,以钟磬音轻轻回荡,映衬山寺的万籁俱寂的宁静气氛。在这首诗中,诗人描写了古寺什么样的氛围?这样的氛围与诗人的心情有什么关系?禅院幽深、清寂的氛围。诗人以此来实现心灵的顿悟,达到内心世界的自我平衡。作者仕途不顺,他寄情山水,正是希望能以此排解内心苦闷,摆脱尘世干扰。《无题》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唐代诗人。“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联最为人称道,它采用了比喻与双关的表现手法,丝,即是思,蜡烛之泪与相思之泪,蜡烛有心“替人垂泪到天明“,此处烛泪却是把自己燃烧至死的决心。一种缠绵至死的执著,一种无怨无悔的钟情,将人带入一种人生境界,这心声几乎就是誓言,至死不愉的表白。这种彻底的感伤,深情至无以复加的地步,爱情升华到以一种彻底地牺牲精神来代替。第一句两个“难”有什么不同?两个难字包含了不同的意义,前一个难是写当初两人相聚的不易,有过多少思念追求;后一个难字则写出离别时的难舍难分和离别后双方所经受的情感煎熬,可见这对恋人的爱情生活是多么的艰难和辛酸。主旨:这是一首感情深挚、缠绵委婉、咏叹忠贞爱情的诗篇。诗人情真意切又委婉含蓄地写出了浓郁的离别之恨和缠绵的相思之苦。诗歌既有对爱情的悲伤、痛苦,也有坚韧、执着。第四单元山水清韵第十五课《壶口瀑布》一、中心思想这是一篇借景抒情的游记散文,作者梁衡用形象生动的语言,细致地描绘了壶口瀑布磅礴、雄壮的气势,通过写黄河的“挟而不服”、“压而不弯”、“勇往直前”的品格,赋予了黄河一种无坚不摧、无往不胜、坚忍刚强的民族精神。二、文学常识梁衡,是著名的新闻理论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论家。壶口瀑布,位于黄河中游,是我国仅次于黄果树瀑布的第二大瀑布。三、内容理解第一次(1-2段)看到雨季中的壶口瀑布。第二次(3-5段)看到枯水季节的壶口瀑布。最后一段作者再次抓住了壶口
本文标题:七年级第一学期沪教版语文期中复习材料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665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