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经营企划 > 《论语选读》教学中如何解读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
《论语选读》教学中如何解读、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一、课题背景《论语》选读本虽是古文论著,但编写者的意图显然有别于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所有的译文及关键字的释义都呈现在教材里,所以论语的教学肯定不能与必修教材中的文言文一样去字字落实,这样会使老师处于单调重复教材已有内容的尴尬境地。所以教师必须从解释《论语》中突围出来。[来源:学科网ZXXK]《论语》在过去是圣人之书,但整个20世纪,中国传统文化基本处于被冲击的状态。“五.四”“打倒孔家店”,文革“批孔”,改革开放后的市场经济影响。中国大陆45岁以下读过《论语》的人相当少,受儒家文化的熏陶并将之奉为生活准则与信念的人更少,文化传统在中国社会出现了一个断层。“国学热”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论语选读》也是在这种背景下走进高中的课堂。但文化传统的修复需要过程,老师和学生的传统文化根基都相当浅薄,老师会出于教学的目的重修经典,恶补《论语》,但现代社会物欲横流,很多人误解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成为了物质利益的奴隶,现代社会正处于价值观的混乱之中,这给学生接受《论语》思想造成了困难。所以强调《论语》的现实意义就成了当务之急。二、概念界定本课题针对的是高中语文出版社版的《论语选读》教学,“解读”《论语》强调的是对《论语》思想内涵的理解,“探究”则是要通过探讨使学生了解、接受《论语》思想的现实意义,达成思想上的飞跃,从而汲取和吸收《论语》的营养,提高自身的道德修养,受益终生。三、课题研究的方法[来源:Z,xx,k.Com](一)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法[来源:学科网ZXXK]对各类教育文摘(包括网上下载)进行检索、摘录、学习、交流,掌握有价值的研究资料,确保本课题在先进的教育理论指导下顺利进行。2、案例剖析法通过对课堂可能或己呈现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而寻找解读、探究的最佳模式。四、具体操作1.前期准备教师要脚踏实地充实自我,要认清自身《论语》知识的浅薄,要认真补习《论语》。做到手头备有与论语有关的书,比如钱穆的《论语新解》,杨伯峻的《论语译注》,还有南怀瑾的《论语别裁》。于丹的《论语心得》也可以作为我们学习的补充,这既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一些启发,也可以应对阅读过此书的学生。2.实施过程第一阶段:正视听以《论语》学习的重要性开篇,不吝时间,在学生心中种下重视《论语》的种子。我们引用了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中的话:“孔子者,中国文化之中心也;无孔子则无中国文化。自孔子以前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以传,自孔子以后数千年之文化赖孔子而开。”还有古人对孔子及论语的评价:“天不生夫子于中国,中国当如何?曰不夷狄如也。”(《樊川文集》卷六《书处州韩吏部孔子庙碑阴》)还有曾经发动过“批孔”的毛泽东的话“孔子中庸观念是孔子的一大发现,一大功绩,是哲学的重要范畴,值得很好的解释一番”等等。另外也用图片展示、新闻链接的方法,向学生展示韩国纪念孔子活动表演,世界各地孔学院的兴盛,加拿大选战孔子备受推崇,《论语》在日本火了1700年,成日高中语文必修课等等新闻。这些都给学生以强烈的冲击。而从事等离子物理学研究的瑞典科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汉内斯·阿尔文在1988年1月举行的主题为“面向21世纪”的巴黎诺贝尔奖获得者的集会上说的“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更是让学生体会到孔子学说的巨大精神力量。第二阶段:解读、探讨《论语》对《论语》重要性的描述只能一时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要想学生从被动学习进入自觉学习、真心热爱的境地那还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1、在《论语选读》的教学过程中,在解读、探究《论语》现实意义时,我们预见到或碰到了种种情况,归纳为以下三种:(一)、《论语》中的某些思想现代学生不赞同。(二)、《论语》中的某些思想与现代学生的思想没有冲突。(三)、《论语》中的某些思想学生认为不符合现代社会的实际而不能认同或觉得无法实践。2、我们的解决方法(一)、针对第一种情况学生不赞同的,其实是《论语》中一些不适应时代发展或比较消极的部分,比如“克己复礼”中“礼”的具体内涵。儒家学说从它产生的时代背景来看,当然有很多令现代人难以接受的东西,学生有一定的历史、哲学知识,明白对于传统文化我们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道理。所以只要指出虽然儒家的伦理道德某些地方不再符合现在这个时代,但我们学习传统文化,本来就不是要全盘接受,而是要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批判地继承历史文化遗产。对于自身来讲,孔子的学说在人生态度的培养和高尚人格的塑造方面有着积极的借鉴意义,我们要学习孔子对于人生意义执著不懈追求的态度,来全面提高自身素质。(二)、针对第二种情况例:“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君子之风》)。从这句话中可见孔子认为培养学生,就是以仁、德为纲领,以六艺为基本,使学生能够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现代是素质教育的时代,素质教育观念深入人心,学生所能感受到的是我们现代人的应试教育在教育理念上还不如古人,感受到孔子思想的伟大。对于这种情况,一般的处理方法就是由学生结合现实来评点,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儒家思想对于现实的指导意义。作为教师所做的就是补充一些相关的知识来印证古人在这方面见解的可取,如补充《礼记•学记》里的一句话“不兴其艺,不能乐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以拓展学生的知识。三、针对第三种情况第三种情况才是我们在解读、探究《论语》现实意义时最需要着力解决的内容。还是以《君子之风》为例:“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这些句子中体现出来的义利观,并不是学生从心底里都接受的。现代社会是一个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的社会,金钱至上的拜金主义观念充斥其间,“义”与“利”相撞极为惨烈,往往是道德、理想、亲情碰上了金钱,立刻败得溃不成军。人们对“义”已经一无敬畏,以“利”来量度一切事物:只要能赚大钱,什么都可以去做,而且做得理直气壮。这样的时代风气对每一个人的价值观都或多或少地造成了影响,使人们在追求理想的过程中容易迷失方向,错误地把追求金钱当做了自己人生最大的理想。青年学生正处在价值观形成阶段,义利观混淆也是一种正常现象。对此,我们采取了课堂小辨论的方式。正方:义在利先。反方:利在义先。[来源:学§科§网Z§X§X§K]理不辨不明。双方都找出了很多的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认为“利在义先”者拿出了自己的论据:这是一个商品年代、价值社会,任何的劳动和技能都可以用金钱量化、价格度量的,金钱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可以换来更好的服务(举了很多实例)。人们往往用金钱衡量成功。要完成很多有益的事,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而认为“义在利先”者同样用很多论据证明了道义在社会中的重要作用。如在抗击“非典”的斗争中,处在一线的广大医务工作者,面对被感染的危险,与病毒进行斗争。对于广大医务工作者来说,救死扶伤是他们神圣的职责,他们义无反顾走向没有硝烟的“战场”。这样为他人而牺牲自己生命的现象现代社会中有很多很多,对于他们的行动,显然不是金钱能够解释的。他们还谈到了在商业交易中见利忘义,不能长久获利的道理,指出只有“取之有义”的企业才能赢得社会大众的信赖,获得合理的利润。他们还采用了反问的方式:“如果利益比道义重要,那么苏丹红事件、大头娃娃事件、黑砖窑里奴役孩子、把工厂废水大量倾倒到湖里河里等等就统统都成了必然。”最终大家得出了共同的结论:诚然,现今社会,商品经济越加发达,金钱的地位越来越重要,离开金钱,人很难生存,但这并不能证明利在义先,赖昌星、周正毅等人就是这样,为了一己私利,忘记了道义,最终失去自由,失去幸福,更严重者失去生命,这样就算曾经有利还有意义吗?所以虽然在现代社会没有金钱我们可能会很困难,但“义”还是不能忘记的。义在利先,见利思义,我们的社会才会更和谐。“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杀身成仁”被近现代以来某些人加以解释和利用后,似乎已经成了贬义词。对此,首先要做的是正名,对照注释,学生能很轻易地理解“杀身成仁”就是要人们在生死关头宁可舍弃自己的生命也要保全“仁”。但现代社会受到社会风气、市场经济、西方思想入侵以及“文革”的影响,导致一些青年人出现了信仰危机,缺乏了精神支柱。学生身处其中也不例外。他们认为“杀身成仁”从理论上来讲是对的,但要自己去为“成仁”而“杀身”则做不到,因为生命只有一次,失去了就不再有了。学生的价值观表现出务实化、功利化倾向,缺乏为理想、信念奋斗以至献身的精神。针对这种情况,我们采用了引导、讨论最后作文的方式。课内设置了几个问题作为引导:1、思考历史上有哪些“杀身成仁”的仁人志士?2、这些人对当时甚至后世有怎样的影响?3、现代社会如果没有愿意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人,我们的社会会是怎样?思考之后写一篇不少于200字的短文谈谈你对“杀身成仁”的看法。从作文来看,学生对“杀身成仁”的现实意义有了深刻的理解。有一个学生写道:我们需要血性一个民族的血性是一个民族不败的魂,“杀身成仁”就是中华民族的血性。荆轲刺秦王,易水河畔“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返”;田横五百壮士集体自杀报主;张良,为报韩国覆灭之仇,以一介文弱书生竟敢行刺秦始皇;张骞两闯西域,班超投笔从戎;卫青、霍去病北击匈奴,封狼居胥;大汉使节苏武,威武不屈,十九年不改汉节;而汉武帝“犯天汉者,虽远必诛”,又是何等的豪气!在这些伟大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是铮铮傲骨,一腔血性。当代年青人缺乏的就是这种“血性”,年青人往往只满足于在网络上当当愤青,不再愿意为国家民族“抛头颅,洒热血”。这样当国家民族需要的时候谁来担当起社会责任?我们年青人应该有抛开个人私利,必要时甚至不惜牺牲个人生命的精神。只有这样在国家民族处于危难时刻,才会人人前仆后继、敢于献身。我们需要实际行动,来证明中华民族的伟大,中华民族的希望在我们身上!从中可见这种用作文在深入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来审视现代社会、指导现实人生的方法也是解读《论语》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五、研究成果1、教师的对《论语选读》的教学思路基本确立《论语》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典名著,在文字的理解上已经给学生造成了相当的难度,而且《论语》是对话体,没有情节介绍,没有行文思路及表现手法,有的只是内在的道理,而这些道理又是与学生如此疏离。这种种又给学生的接受造成了巨大的困难,也给我们的教学带来了巨大压力,如果不能在课堂上给学生带来快乐和理解,激发起学生参与的热情,学生在半个学期里看到的只是枯燥的古文,朗诵、记忆,使学生心里充满厌烦,这将成为学生学习《论语》的最大障碍。教师应把握选修课的课程特点,充分展现出自己的个性特点。不能按照以往必修课文言文的程式去上,像以上所说的针对不同的内容运用不同的解读、探究法,理解《论语》对现代社会的现实意义,应该是比较合理的做法。当然,在对《论语》中其它经典的理解,我们还应该寻找更多的方法来解决它。2、学生的《论语》素养有明显提高A、学生学习《论语》的兴趣比较持久一开始我们最担心就是半个学期都要让传统文化和国学基础几乎一片空白的学生与自己所恐惧的文言文打交道,在枯燥的读背记之中学生会不会审美疲劳。而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学生基本上能自主读懂文章,积极积累知识,能自觉引用《论语》,表现出对《论语》的兴趣。B、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大大增强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教师应“从课程的目标和学生的具体情况出发,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教师应遵循教学基本规律,并根据自身的特点和条件,发挥优势特长,努力形成自己的教学特色”。我们主要采取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文本合作参与探究的方法,学生学习《论语》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增强了合作意识、培养了合作能力、掌握了科学的学习方法。C、学生对传统文化认识有所加深通过《论语》的学习,学生对于继承中国文化传统、提高道德修养有了一定的认识,从中也了解了我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一部分,虽然这一部分还是微不足道的,但终归是一个好的开头。相信通过《论语选读》的学习,学生对此会有更深的了解。六、课题研究中的困惑及今后打算《
本文标题:《论语选读》教学中如何解读探究《论语》的现实意义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842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