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9页福建师大文学院《语文课堂教学技能》作业语文教案设计者姓名:谢丽静,2007级2班,学号102062007133成绩教学课题《诗三首》所用教材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2)第二单元第7课,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年版。教学时数计划3课时媒体准备多媒体课件(PPT)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训练学生欣赏诗歌意境,培养学生的欣赏能力。3、了解诗人的艺术情趣。教学重点体会诗句流露出诗人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领会全诗的主旨。教学难点1、抓住诗歌意象来解读诗歌主旨,培养诗歌鉴赏能力。2、反复诵读,把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学会鉴赏诗歌的方法。教学方法讲读法、朗读法、品读法预习要求1、朗读诗三首,查字典结合课文,给生字生词注音注释;2、朗读诗歌,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3、查阅相关资料,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第2页,共9页教学过程(具体步骤及基本内容)板书内容第一课时一、导入我们初中也已经学过了许多“寄内”、“怀内”、“故乡”、“思亲”等这一类的诗篇的诗篇,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以前有学过哪些关于这类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古诗,同样也是写思念家乡亲人的,这就是《诗三首》中的《涉江采芙蓉》。二、《古诗十九首》介绍(通过PPT展示出来)《古诗十九首》是梁代萧统《文选》“杂诗”类的一个标题,包括汉代无名氏所作的19首五言诗。清代沈德潜说:“古诗十九首,不必一人之辞,一时之作。大率逐臣弃妻,朋友阔绝,游子他乡,死生新故之感。或寓言,或显言,或反复言。初无奇辟之思,惊险之句,而西京古诗,皆在其下。”评价如此之高,而后世也多有仿者。西汉陆机曾逐首逐句地摹仿了其中的12首,而东晋的陶渊明,南朝宋代的鲍照等,也都有学习“古诗”手法、风格的《拟古诗》。三、诗歌鉴赏品味1、结合课本上的注释,我们请一个同学来翻译一下这首诗,或者说说这首诗的大意。同时,老师依情况加以纠正和补充。2、读完这首诗,你们认为这首诗主要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游子思乡之情)3、诗歌中的抒情主人公是用何种方式来表达这种情感的?(方式是试图采摘芙蓉,目的是“遗”远方的“同心”者。)4、思考课后练习题第一大题的第1小题。说说你们是什么理解的。(芙蓉,即荷花。荷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给人以清幽、高洁的感觉。以花草赠亲朋,既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又寄托了对亲朋的美好祝愿。采摘花草送给远方的亲人,这种举动在古代诗歌常有出现。中国人民很早对于自然就有很深的爱好,对自然的爱与对人的爱往往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例如王维的《相思》所写:“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古代人送给最亲爱的人的礼物往往不是什么金银珠宝,而是一株花或是一棵芳草,送别时总是折一枝柳条送给远行的人,远行的人为了表示对好朋友的思念,逢到驿使就托带一枝梅花给他。这种生活情调是简朴的,也是美好的。还有灞桥折柳,现实生活中情人节送玫瑰,母亲节送康乃馨。采花折柳,这正是古人传情达意的方式,一方面是传达了对亲朋的关怀、思念等感情,另一方面又寄托了对亲朋好友的美好祝愿。)花草这种植物很快就会枯萎,所思在远道,抒情主人公“环顾望故乡”却长路漫浩浩,所以,采摘芙蓉赠所思之人的愿望就变成了不可实现的梦想。此诗通篇围绕一个象征“采芙蓉”展开。其结构也简单回环:由思念而采芙蓉,由采芙蓉赠人而望故乡远道,由望故乡远道不见而倍增思念。《古诗十九首》中,《庭中有奇树》与此篇作意相同。让我们来看看这首诗:庭中有奇树,绿叶发华滋。攀条折其荣,将以遗所思。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此物何足贵,但感别经时。让同学进行思考,比较两首诗的异同。(异:主人公;同:情感)《涉江采芙蓉》古诗十九首①芙蓉:荷花,莲花;②涉:蹚(tāng)水过河;③遗:﹙wèi﹚赠予;诗人情感变化:欢欣愉悦↓失落惆怅↓忧伤绝望第3页,共9页四、问题探究关于《涉江采芙蓉》,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涉江”者和“环顾”者都是男子,也有人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涉江”者是女子,“还顾”者则是“所思”的男子。你怎么看?(只要言之有理即可,不求统一)认为抒情主人公是女性,理由是:游子之求宦京师,是在洛阳一带,怎么可能去“涉”南方之“江”采摘芙蓉?而且按江南民歌所常用的谐音双关手法,“芙蓉”(荷花)往往以暗关着“夫容”,明是女子思夫口吻,岂可径指其为“游子”?夏秋之交,正是荷花盛开的美好季节。在风和日丽中,荡一叶小舟,穿行在“莲叶何田田”、“莲花过人头”的湖泽之上,开始一年一度的采莲活动,可是江南农家女子的乐事!采莲之际,摘几枝红莹可爱的莲花,归去送给各自的心上人,难说就不是妻子、姑娘们真挚情意的表露。何况在湖岸泽畔,还有着数不清的兰、蕙芳草,一并摘置袖中、插上发际、幽香袭人,岂不更教人心醉?--这就是“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两句吟叹,所展示的如画之境。认为抒情主人公是男性,理由是:游子被迫离乡,并非都是求宦京师,可能只是一个漂流异地的失意人,由于怀念家乡的妻子,又有着欲归不得的愁苦心情,于是便有采摘芙蓉送给家乡妻子的冲动,来寄托游子的这种思乡之情。五、作业布置1、结合课上老师的讲解,背诵这首诗。2、预习曹操的《短歌行》,并查找有关曹操及诗歌写作的相关资料。第二课时一、导入对于曹操这个人,你们了解多少?或者你们以前从哪个地方了解曹操?讲讲你们所知道的曹操。可以是对曹操的评价,也可以是曹操的人生态度,也可以是你知道的曹操的一些故事。(提问同学)二、作家介绍及背景(PPT)(一)作家介绍曹操,字孟德,小字阿瞒,沛国谯郡(今安徽亳州)人,是东汉末年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显然,我们从《三国演义》里面很容易知道他是个军事家,他指挥了官渡之战,逐渐统一了中国北方;他知人善察,唯才是举。那怎么说他是个文学家呢?说他是文学家,则是因为他是建安文学的开创者和组织者。那么今天,我们就从文学家的角度上来看一看他作为政治家和军事家的抱负和情怀。现在先让我们了解一下当时诗人是在什么情况下发出这种感慨。(二)相关背景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列阵长江,想一举消灭孙权和刘备的联合实力。赤壁大战是曹操能否完成统一大业的关键。当时,曹操年过半百,壮志未酬,故有人生短暂之叹和求贤不得的忧愁。赤壁大战的前夕,曹操宴请众文武官员,喝到半夜,忽然听到乌鸦向南飞去的声音,感此景而持长矛吟唱了此诗。三、整体感知,诵读熟悉,分析课文,解决疑难(一)解题:我们先看一下题目,了解些基本知识,这是一首乐府诗,是汉乐府的一个曲调的名称,乐府诗有“长歌,短歌”之分。一般是根据歌词音节的长短而言。一般说,长歌比较热烈奔放,而短歌的节奏比较短促,低吟短唱,适短歌行曹操第4页,共9页于抒发内心的忧愁和苦闷。因此我们从题目可以知道这首诗的音节较短。行,则是古代诗歌的一种体裁,可配乐歌唱。这些,大家作为常识了解即可。(二)诗歌讲解:1、朗读感知:所谓诗歌是“三分诗,七分读。”下面请全班同学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这首诗歌,并且从中找出生僻字。2、较难的句子请学生翻译,同时老师讲解生字注音注释。“青青子衿……鼓瑟吹笙”、“越陌度阡……心念旧恩”。(老师加以纠正和补充)3、分析“忧”和“求贤”的思想情感内涵。你认为在该诗中曹操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呢?(忧)他“忧”的是什么呢?从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呢?板书:“忧”:(1)人生苦短(当时曹操已经年过半百,而一统天下的事业还未实现)(2)求贤若渴(渴望天下人才能够归己)(3)贤才难得(人才就像明月那样高高在上,可望而不可及)(4)功业未就(诗人内心的“忧愁”更加突显出来)4、诗歌的主旨:这首诗感慨光阴易逝、功业难成,抒发了作者求贤若渴、共图大业的急切心情,表现出建功立业的强烈愿望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5、解决疑难(从内容、手法、情感上来看)①如何理解“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奋发进取,不懈追求的理想。“对酒当歌”,猛一看很象是《古诗十九首》中的消极调子,而其实大不相同。这里讲“人生几何”,不是叫人“及时行乐”,而是要及时地建功立业。从表面上看,曹操是在抒个人之情,发愁时间过得太快,恐怕来不及有所作为。实际上却是在巧妙提醒广大贤士:人生就象“朝露”那样易于消失,贤士应该珍惜时间,及时施展才华。②如何理解“山不厌高,海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这四句诗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求贤若渴、礼贤下士的心情。“周公吐哺”的典故出于《韩诗外传》,据说周公自言:“吾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之叔父也;又相天下,吾于天下亦不轻矣。然一沐三握发,一饭三吐哺,犹恐失天下之士。”周公为了接待天下之士,有时洗一次头,吃一顿饭,都曾中断数次,这种传说当然是太夸张了。不过这个典故用在这里却能突出地表现作者求贤若渴的心情。“山不厌高,海不厌深”二句也是通过比喻极有说服力地表现了人才多多益善。6、诗歌的情感基调这首诗是用四言体来写的,内容深厚,庄重典雅,感情充沛,诗的开头情绪稍显低沉,但整首诗的基调还是昂扬奋发的,也就是慷慨激昂。7、这首诗的艺术特色有哪些?或者运用了哪些手法?(1)巧用比兴。“明明如月,何时可掇?”贤才喻为明月,恰如其分地表达贤才难得而忧虑不绝的心情。“乌鹊南飞”一句,以乌鹊比喻贤士;“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则比喻贤士徘徊选择明主之意;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尚在徘徊选择之意,流露诗人惟恐贤才不来归附的焦急心情。生字:①掇(duo),摘取,拾取;②枉(wang),屈驾,是敬称;③yan),通“宴”;④厌,满足。诗人情感:“忧”在哪里?1、人生苦短2、求贤若渴3、贤才难得4、功业未就诗歌主旨:求贤若渴的忧心情感基调:慷慨激昂表现手法:比兴典故借代第5页,共9页“山不厌高”,以山高海深比喻广招人才的博大胸怀。意在表明诗人以开阔的胸怀接纳贤才,唯才是举,多多益善。(2)巧用典故。“青青子衿”二句,因子《郑风·子衿》,用以比喻渴慕贤才。本意是传达恋爱中的女子对情人爱怨和期盼的心情。这里诗人化用诗意,比喻热烈期待贤士的到来。古朴深沉,自然妥贴。“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表达诗人礼遇贤才的态度。“周公吐哺”:作者以周公自比,表达求贤之诚恳,用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自励。(3)借代。“唯有杜康”:以发明酒的人名来代指酒。(翻译时带过即可)小结:这是一首政治性很强的诗作,然而它那政治内容和意义却完全熔铸在浓郁的抒情意境之中,全诗充分发挥了诗歌创作的特长,准确而巧妙地运用了比兴手法,来达到寓理于情,以情感人的目的。诗人运用了诗歌的形式,通过多种意象含蓄巧妙地把这种抽象的“忧”具体化了,因而能起到独特的感染作用,具有感人的力量,而这感人力量正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政治性与艺术性的结合,这也就是这首诗的魅力所在。自古以来叹时光易逝、人生易老者,大有人在。有的是因岁月蹉跎、“不知老之将至”而嗟叹;有的是因富贵荣华未及尽享而叹惋;也有的是因贪生畏死而惆怅。曹操的《短歌行》开头也发出了时光短促、人生几何的慨叹。但我们读过全传,就会感到,作者发此感慨,是因为他感到年事渐高(时年五十四岁),时日见浅,而眼下大业未成,匡扶济世之才又极为难得,是紧迫感、焦灼感使然。正是因为有这种思想,诗人对于那些已经“越陌度阡”的贤才屈尊任用,“契阔谈宴”,热诚相待;对那些尚在“绕树三匝”、徘徊不定的贤士,发出“山不厌高,海不厌深”的呼唤,坦露自己求贤若渴的心迹。这首诗使我们从另一个侧面看到曹操作为一代政治家的英雄本色:他有爱才、礼贤的政治家的胸襟;他有统一天下的宏大志愿;他有开创新局面的进取精神。当然,他的这种精神是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通过我们今天的学习,相信大家对曹操这个人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大家课后也可以自己去找一些有关这方面的材料或者诗歌来读读。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里,现在老师布置一下课后作业。四、课后作业1、背诵这首诗。2、查找曹操的其他诗歌,这类诗歌有《蒿里行》、《对酒》、《苦寒行》,并把它们与《短歌行》进行比较。第三课时一、导入前两节课我们学习了《短歌行》和《涉江采芙蓉》,这节课我们将学习本单元的最后一篇课文——《归园田居》。《归园田居》是陶渊明写的一组诗,今天我们要学习
本文标题:《诗三首》教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8542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