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第1页共9页《赤壁赋》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和积累有关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知识。2、体会课文景、情、理交融的特点。【知识链接】1、苏轼,北宋文学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父苏询,弟苏辙均以文名著称,而以苏轼成就最大。文坛历史上称他们父子为“三苏”。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中进士,受到当时文坛领袖欧阳修的赞赏。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实行变法,苏轼因反对新法而外调杭州通判,转任密、徐、湖州知州。元丰二年因讽刺新法的诗句,而被捕下狱,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因筑室于东坡而自号东坡居士。哲宗继位,一度被召回家,等哲宗亲政,苏轼再一次遭贬到惠州,后又到琼州。徽宗即位后,遇赦北还,途中在常州病逝。2、苏轼的文章如波澜迭出,变化无穷,无论什么样的题材,在他的笔下都表达得新鲜贴切而又明白晓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赤壁赋》用古代散文的笔调写赋,叙事,写景,抒情,说理浑然一体,想象丰富,哲理深邃,有浓厚的浪漫主义特色,我们的课文所选是他的《前赤壁赋》。3、赋是一种专事铺叙的用韵散文,介于诗歌与散文之间,讲究文采,以铺陈为能事。赋体经历了长期演变的过程,发展到中唐,在古文运动影响下,赋又出现了散文化的趋势,不讲求骈偶,音律,句式参差,押韵也比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畅的气势,叫做文赋。象杜牧的《阿房宫赋》、苏轼的《赤壁赋》都是文赋的佳作。【预习作业】1、注音:壬戌.()举酒属.客()扣舷.()酾.酒()横槊.()扁.舟()匏.樽()狼藉.()枕藉.()嫠.妇()愀.然()舳.舻()蜉蝣..()山川相缪.()依歌而和.之()2、指出下列句中的通假字,并写出本字。(1)举酒属客通(2)浩浩乎如冯虚御风通(3)山川相缪通3、解释加点的词语七月既望举酒属客第2页共9页少焉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余音袅袅,不绝如缕;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天地曾不能一瞬;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不知东方之既白。【新知探究】一、重要知识点梳理1、词类活用:歌窈窕之章击空明兮溯流光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正襟危坐西望夏口,东望武昌。顺流而东也,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乌鹊南.飞2、古今异义徘徊于斗牛之间。望美人兮天一方。”3、句子翻译(1)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2)渺渺兮于怀(3)客有吹洞萧者,倚歌而和之,(4)何为其然也(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第3页共9页(6)固一世之雄也,(7)而今安在哉?(8)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4、一词多义于苏子与客泛舟于赤壁之下()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于是饮酒乐甚()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而耻学于师()于其身也()不拘于时()吾祖死于是,吾父死于是()余将告于莅事者()【问题探究】1、文章第一自然段描写了哪些景?展现了一个怎样的画面?作者的心情如何?2、文章第二自然段作者描写了饮酒放歌的欢乐和客人悲凉的箫声,作者的心情如何?3、文章第三自然段作者凭吊个人,感慨人生短暂,作者的心情如何?4、文章第四、五自然段描写了什么情景,作者的心情如何?5、说说文章中作者的感情是怎样变化的?6、主客是否为两个人?面对眼前的景物,他们有怎样的看法?从中看出他们对人生有什么不同的看法?第4页共9页7、如何正确评价苏轼随遇而安,及时行乐的人生态度?【延伸阅读】苏轼的赤壁风飘飘,水飏飏,掸掸这一路素衣风尘,驾一叶之偏舟,于清秋的黄昏,残阳如血,苍海如幕,来到这古战场——赤壁。心中沉浸着如此的哀闷,漫想:那“乌台诗案”的苦楚,那皇帝贬谪的敕令,那洛阳亲友的牵念。于是黄州成为苏轼的落脚,赤壁成了苏轼的赤壁。他想起了周瑜。“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他问自己难道自己不正是那东吴的都督吗?自己满腹经纶、胸中有的是治国平天下的笔墨,而此时?面对这一片漫漫江水,他陷入沉思。他的思绪像长了翅膀似的,继续飞扬,斟一杯酒,临江而酾,是祭奠那死去的英雄,也是祭奠自己的往昔。是啊!他清醒了:哀吾生之须臾倒不如托遗响于悲风,取山间之色,听江上清风之歌唱。他不再悲观,不再耿耿于怀。后来,他用自己的行动证实自己的顿悟。他在黄州兴修水利,奖励耕织,清廉从政。黄州的百姓感念这一位父母官。后来修了一祠庙来纪缅这一伟大的文人,知心的父母官。文学的殿堂里永远可以听见那《赤壁赋》华美的乐章。余秋雨先生在《东坡突围》中呼“苏轼选择了赤壁,赤壁也成全了苏轼。”是啊!这一路艰辛,这一路坎坷,这一路无奈。苏轼没有消沉,没有失落。他永远也不会去吟唱那软绵绵的情诗与愁苦。什么“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只属于李清照这样的小女子。“杨柳岸,晓风残月”,“竟无语凝噎”只适合柳三变的多愁善感。“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忧虑只为李后主吟唱。苏东坡是关东大汉,他只吟“大江东去”的豪迈,他只唱“千古风流人物”的激昂。赤壁记载了苏东坡的崛起。赤壁沉淀了苏东坡的不屈。赤壁诉说着苏东坡的豪迈与诗情不朽。赤壁只苏轼而光芒四射。第5页共9页赤壁,只属于苏轼。【当堂检测】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1)正襟危.坐()危.楼高百尺()(2)东.望武昌()顺流而东.()(3)正襟危坐,而.问客()而.今安在()(4)举.匏樽以相属()举.世无双()2、在本段中分别找出判断句、被动句和宾语前置句。(1)判断句:(2)被动句:(3)宾语前置句: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1)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鹿(2)寄蜉蝣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4、对这段文字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这段写客人感慨人生无常的悲观情绪。B.作者借主客问答的形式,抚今追昔,畅述对天地人生的感触。C.客人从眼前的明月、江水、山川,想到曹操的诗。世间万物,英雄豪杰,不过是过眼云烟,随着岁月的流逝而灰飞烟灭,风消云散。D.这段文字写曹操击走刘备,攻破荆州,又率领浩浩荡荡的军队沿江而下,战舰千里相连,战旗遮天蔽日,第6页共9页目的是赞扬曹操。巩固练习放鹤亭记苏轼熙宁十年秋,彭城大水,云龙山人张君之草堂,水及其半扉。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升.高而望,得异境焉,作亭于其上。彭城之山,冈岭四合,隐然如大环;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春夏之交,草木际天;秋冬雪月,千里一色。风雨晦明之间,俯仰百变。山人有二鹤,甚驯而善飞。旦则望西山之缺而放焉,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或翔于云表;暮则傃东山而归,故名之曰“放鹤亭”。郡守苏轼,时从宾佐僚吏,往见山人,饮酒于斯亭而乐之。挹山人而告之曰:“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诗》曰:‘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盖其为物,清远闲放,超然于尘埃之外,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隐德之士,狎.而玩之,宜若有益而.无损者,然卫懿公好鹤则亡其国。周公作《酒诰》,卫武公作《抑》戒,以为荒惑败乱,无若酒者;而刘伶、阮籍之徒,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嗟夫!南面之君,虽清远闲放如鹤者,犹不得好,好之则亡其国;而山林遁世之士,虽荒惑败乱如酒者,犹不能为害,而况于鹤乎?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山人欣然而笑曰:“有是哉!”乃作放鹤、招鹤之歌曰:鹤飞去兮西山之缺,高翔而下览兮择所适。翻然敛翼,婉将集兮,忽何所见,矫然而复击。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鹤归来兮,东山之阴.。其下有人兮,黄冠草履,葛衣而鼓琴。躬耕而食兮,其余以汝饱。归来归来兮,西山不可以久留。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升.高而望,得异境焉升:登上B.鸣鹤在阴,其子和.之和:和睦C.隐德之士,狎.而玩之狎:亲近D.鹤归来兮,东山之阴.阴:北边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故《易》、《诗》人以.比贤人君子/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B.纵其.所如,或立于陂田/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C.宜若有益而.无损者/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D.鹤鸣于九皋,声闻于.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第7页共9页A.明年..春,水落,迁于故居之东,东山之麓B.独缺其西一面,而山人之亭,适当..其缺C.由此观之,其为乐未可以同日而语....也D.子知隐居之乐乎?虽南面..之君,未可与易也4.下列各句对文章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文章开头记叙了建亭的时间、地点和缘由,描写了放鹤亭四季景色。B.第二自然段通过对山人放鹤、收鹤的叙述,说明了放鹤亭得名的原因。C.第三自然段通过与山人的对话,明确表达了作者对“隐居之乐”的理解。D.作者最后引用山人所作放鹤、招鹤之歌作结,意境悠远,余韵绵长。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1)饮酒于斯亭而乐之。译文:(2)以此全其真而名后世。译文:(3)独终日于涧谷之间兮,啄苍苔而履白石。译文:第8页共9页【语段阅读】1、(1)端正高(2)向东(名词作状语)东下(名词作动词)(3)连词表修饰然而(4)举起全2、(1)此非曹孟德之诗乎?(2)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3)而今安在哉?3、翻译(略)4、D(“目的是赞扬曹操”和文意不符合)【课后检测】答案:B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的能力。B项“其子和之”的“和”读hè,动词,意思是“和谐地跟着唱或伴奏”。此处不作形容词,睦”。2、答案:A解析:A项两个“以”都是介词,当“用”“拿”讲。B项第一句“其”是代词,指“它们”,第二句是表语气的副词,此处是表反问语气。C项前一句“而”表并列,第二句连词,表修饰。D项“声闻于天”中的“于”是介词,“在”的意思,第二句的“于“是介词,当“由于”讲3、答案:C解析:此题考查古今词义的辨别能力。A项“明年”是指“第二年”,与现代汉语“明年”意义不同。B项“适当”是“刚好对着”的意思,现代汉语的“适当”作“恰当”“合适”讲。C项“同日而语”是成语,指“放在同一时间谈论”,也就是“相提并论”的意思。成语词义有较大的稳固性,现代汉语中保留古汉语的意义。D项“南面”不是表方位的名词,4、答案:D解析:此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D项对引用“山人”作歌的作用理解不当,它不能理解为“意境悠远,余第9页共9页韵悠长”。文章最后写山招鹤5、答案:(1)在这个亭子里喝(3)独自整天在山涧峡谷中,啄食青苔,踩着白石头。解析: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能力。(1)“乐”是意动用去,要解释为“为乐”。(2)“全”“名”是关键词,“全”是使动用法,当“使之全”讲,“名”是动词,“闻名”的意思,(3)“履”是“踏”的意思。附译文:熙宁十年的秋天,彭城发大水,云龙山人张君的草堂,水已没到他家门的一半。第二年春天,大水落下,(云龙山人)搬到故居的东面。在东山的脚下,登到高处远望去,看到一个奇特的境地。于是,他便在那座山上建亭子。彭城山,山冈从四面合拢,隐隐的像一个大环;只是在四面缺一个口,而云龙山人的亭子,恰好对着那个缺口。春夏之交,草木接天;秋冬的瑞雪和皓月,千里一色。风雨阴晴,瞬息万变。山人养两只鹤,非常驯服而且善飞。早晨就朝着西山的缺口放飞它们,任它们飞到哪里,有时立在低洼的池塘,有时飞翔在万里云海之外;到了晚上就绕东山飞回,因此给这个亭子取名叫“放鹤亭”。郡守苏轼,当时带着宾客随从,前往拜见山人,在这个亭子里喝酒并以此为乐。给山人斟酒并告诉他说:“您懂得隐居的快乐吗?即使是面南称尊的国君,也不能和他交换。《易》上说:‘鸣鹤在北边鸣叫,它的小鹤也会应和它。’《诗经》上说:‘鹤在深泽中
本文标题:《赤壁赋》导学案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88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