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 《雨霖铃》研讨课教学设计
1《雨霖铃》教学设计徐燕一、三维目标:1、掌握作家和词的常识。2、词中文字知识的掌握。3、对本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达技巧的学习,培养学生赏鉴诗词的能力。4、体会作者情感。二、教学重点:1、作者介绍、词的常识、课文的文字疏通。2、表达技巧的学习。三、教学难点:1、对本词中情景交融、虚实相生的表达技巧的掌握。四、课时安排:一课时。五、教学步骤(一)导入:江淹在《别赋》中曾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还有李煜也曾说过“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自古至今,同被离愁所扰的人大有人在,今天我们即将学习的就是一篇关于离愁的诗词——《雨霖铃》。(二)作者简介、写作背景21、作者简介。柳永(约980-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耆卿,福建崇安人。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屯田。有《乐章集》。他是第一个大量创作慢词的人。2、写作背景。柳永才情卓著,但一生适途坎坷不济,更多的时日跟歌伎们一起,过着衣红偎翆、浅斟低唱的生活。他深深了解这些歌伎们的生活,深切同情他们的不幸遭遇。在他的作品中,很多是反映同他们在一起的悲欢离合。《雨霖铃》便是其中为世人传诵的一首。这首词写的是他离开都城汴京城(现在河南开封)时与一位红颜知己缠绵悱恻、哀婉动人的别离情景。(三)、关于词的小常识。1、词的称谓:曲子词、诗余、乐府、长短句或四六句.2、词的结构:一段就是一个乐段,叫“片”或“阕”。3、词的篇幅: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长调(91字以上)。4、词的流派:豪放派、婉约派。(四)、听录音,正音、正字。(五)、字词疏通(采用检测法)。1、下列解释全对的一组是(B)A、寒蝉:蝉的一种。无绪:没有心思,意思是心情不好。留恋处:留恋的地方。兰舟:木兰木做的船。3B、凝噎:因为激动,嗓子被气憋住,说不出话。念去去:念,想到;去去,越行越远。烟波:烟雾弥漫水波动荡的水面。暮霭:傍晚的云气。2、下列解释全部正确的一组是(B)A、沉沉:深沉,沉重。楚天:楚地的天空。清秋节:凄清的秋季更那堪:又怎么忍受。B、伤离别:伤,悲伤。应是:即便是,表假设。晓风:微风。千种风情:说不尽的相爱、相思之情。3、有的资料上把“经年”解释成一年,你认为正确吗?明确:不正确,应是年复一年,数年,多年的意思。这样能体现出作者的相思难耐的离愁别绪。(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请学生集体朗读诗词,思考:这首词围绕什么内容写的,它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内容:伤离别。感情基调:缠绵哀怨,伤感低沉(七)诗词欣赏。欣赏四个方面:语言、内容、形象、表达技巧。表达技巧指:①修辞方法。②表达方式。③抒情方式: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寓情于事、托物言志)、直接抒情。④表现手法:虚实相生、抑扬法、烘托反衬、联想、想象、渲染、用典、照应……4诗词欣赏(一)1、请找出情景交融的句子。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②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③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2、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明确:离别的伤感、无奈、痛苦、惆怅。3、这种感情是怎样表达的?请依句分析(采取讲解法和讨论法)。(1)、教师讲解“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①、“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中有哪些景物?景物:寒蝉、长亭、骤雨。②、作者为什么选取这些景作为描写对象呢?蝉鸣:凄切悲凉。长亭:离愁别绪。雨:凄凉愁苦。③、这三句景物描写中,景为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寒蝉凄切:点明季节,天气寒冷,凄清悲切的气氛。对长亭晚:点明时间地点和作者心情,离别的伤感。骤雨初歇:点明气候,也预示离别之船将要起航。总结:它渲染了一种凄楚悲凉的气氛,从而为全词奠定了低沉伤感情调,烘托出浓浓的离愁别绪。④、这在抒情方式上称为什么?5明确:情景交融。(2)分组讨论“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和“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两句。讨论的思路:①、作者写了哪些景物?②、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④、这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讨论1:“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①、作者用了哪些景物?明确:烟波、暮霭、楚天。②、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烟波:千里绵长,难以散开。暮霭:沉沉,浓重。楚天:阔,无边无际。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烟波:千里,绵长,难以散开。缠绵惆怅暮霭:沉沉,浓重。抑郁沉重楚天:阔,苍茫无际。茫然失落④、这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明确:情景交融。讨论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6①、作者用了哪些景物?明确:杨柳、晓风、残月。②、这些景物有什么样的特点?明确:杨柳:柳有“留”意,即为不舍。晓风:意味离别,秋风带来的是凉意和凄冷。残月:多表离愁别恨,寂寞凄清。③、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明确:难舍难分,痛苦不堪。④、这属于哪一种抒情方式?明确:情景交融。教师总结: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景物都饱含了作者的情感,在文学作品中我们把这样的景物称为意象。意象:出现在作品中带有主观感情的物象。⑤、“杨柳、晓风、残月”这三个意象叠加有什么表达效果?明确:“杨柳、晓风、残月”都是表示离别的意象。杨柳之留恋、晓风之清冷,残月之凄凉给人一种特别浓重的凄清冷落之感。这样,作者就通过写景,烘托出那种说不完诉不尽的离愁别绪。诗词欣赏(二)刚刚我们从抒情方式上对诗词进行了学习,现在我们来从表现手法的角度来欣赏诗词。1、请同学们找出诗词中实写和虚写的句子。上阙:除最后一句是虚写外,其它的都是实写。7下阙:虚写。2、思考“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这句的景物描写与开头三句有什么不同?明确:开头三句是实写,而这三句是虚写。2、从哪一个字可以看出这里描写的是想象的景呢?明确:“念”字表明了下面的景物是想象的、虚构的。3、在整首词中有何作用?明确:承上启下,既是总结上片的离别情景,又是为下片写别后情景作铺垫。4、这被称为何种表现手法?明确:虚实相生5、这种表现方法有什么效果呢?明确:在词人实写了别前和别时的情景,虚写了别后的想象,是由实入虚,运用了生动的艺术联想,充分写出清秋离别的复杂内心,也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间。(八)、三读诗词,体会感受。(九)、拓展练习。1、请从景和情的角度来赏析这首诗。苏幕遮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8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景物:碧云天,黄叶地、秋波、寒烟、山、斜阳、天、水、芳草、明月楼、酒、泪。情:黯乡魂,追旅思。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以乐景写哀情,倍增其哀。2、请找出诗词中哪些是实写,哪些是虚写?望庐山瀑布李白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实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虚写)夜雨寄北李商隐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实写)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虚写)(十)、小结:今天我们主要从诗词的表达技巧方面,欣赏了《雨霖铃》。它通过情景交融和虚实相生的表现手法把词人的离愁刻画的淋漓尽致。以后在诗词鉴赏的时候,我们不要忘记欣赏它的表达技巧。(十一)、作业。91、背诵。2、课后练习二、三题。板书:景情寒蝉长亭骤雨凄切悲凉烟波暮霭楚天苍茫落寞杨柳晓风残月凄清孤寂抒情方式:借景抒情、情景交融。表现手法:虚实相生。张轩评点:作为语文组的新人,我个人感觉这节课无论从教材把握上还是在课堂设计上,徐燕老师都较第一学期的第一次公开课有了长足的进步。以下谈几点不成熟的意见:1、课堂设计有读有导有练有延,形式丰富多样,课程脉络清晰,课程容量丰厚。2、“诗词欣赏”中先有教师示范,后有学生赏析,从景语和情语去分析,直击要害;分析时提供赏析思路,从高考诗歌鉴赏考点的角度切入,可谓高屋建瓴。3、“字词疏通”以选择题的形式出现,突出了重点词、关键词的理解,方法不错,但选择题一多则让课堂节奏变缓,建议点到即可,因为那不是重点。建议可让学生改写原词为散文或描述词的情境,这样更利于学10生涵咏诗情诗境。(课堂设计要“收光聚焦”,所有的设计都为了突显一个或几个重点)4、“再读感知”是在学生有了一定赏析的基础上设计的,学生对词中情境有了一定的感性和理性认识,就不必再安排齐读了,建议让学生自己推荐朗诵水平高的同学指名朗读,再加以配乐,更利于有个性的同学表现。这一细节若处理得好,可能会成为课堂的亮点。5、“词的知识”交代了词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欣赏词进行了必要的知识储备,建议增加交代“雨霖铃”词牌的由来(唐明皇、杨玉环之掌故),都是关乎哀事悲情,这一点的补充利于本词的理解。6、“景”和“情”去把握词意的思路很好,但不能忽略人与事(知人论世)的理解与品味。如柳永是个不折不扣的风流才子,曾歌吟“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而误了功名,只好“赢得青楼薄幸名”,他如此深厚哀婉的离愁别恨还和个人的怀才不遇有关;如词中“今宵酒醒何处”即有“酒醒”一事,可作如下探究:为什么喝酒?(借酒浇愁)醉可解愁,但酒醒怎样?(酒醒愁亦醒,愁更愁,无以推排)所以这种愁才会浩淼无边(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天地之阔大则备感人之孤独无依。当然建议部分都是吹毛求疵,想要达到一种完美,观者论者从来都是眼高手低,但以上都源于本人真实想法,不妥之处还望徐燕老师海谅本人草莽!119
本文标题:《雨霖铃》研讨课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9568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