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计划 > 《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1《香菱学诗》教学设计教学篇目:《香菱学诗》(沪教版高中语文教材高一年级第一学期第六单元)执教年级:高一教材分析:《香菱学诗》节选自《红楼梦》,作为名著的选段,它应当尽量起到“窥一斑而知全豹”的作用。《香菱学诗》着力塑造了香菱这一人物形象,既体现了《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手法,也是《红楼梦》整体悲剧性的一个代表。并且,《香菱学诗》应当作为一个引子,激发学生了解《红楼梦》、阅读《红楼梦》的兴趣。此外,《香菱学诗》还涉及到古典诗歌的鉴赏和写作问题,学生是和香菱一样的古典诗歌初学者,可以从中了解一些诗歌入门知识。学情分析:高一的学生绝大多数没有阅读过《红楼梦》,但最近新版《红楼梦》引发热议,应该会引起学生对《红楼梦》的关注。学生之前对《红楼梦》有一个模糊的印象,关注重点基本落在宝黛钗的爱情上,对香菱这样的配角和《红楼梦》“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悲剧意蕴了解不多,对《红楼梦》高超的艺术手法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了解也不多,在教学中应当引导学生更全面地认识《红楼梦》这部不朽的名著。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了解关于《红楼梦》的文学常识,了解香菱的人物命运。②领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人物描写手法。③理解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2、过程与方法①通过网络、图书馆等途径检索课外信息,并加以整理归纳。②运用圈划批注的方式把握篇幅较长的阅读材料的重点。③通过比较赏析诗歌。3、情感态度价值观感受《红楼梦》的悲剧意蕴,具备阅读《红楼梦》原著的兴趣。2教学流程:【第一课时】一、课前预习1、收集曹雪芹、《红楼梦》的有关资料,了解曹雪芹的身世、《红楼梦》的主要故事情节,准备上课交流。2、阅读《红楼梦》第一回《甄士隐梦幻识通灵贾雨村风尘怀闺秀》、第四回《薄命女偏逢薄命郎葫芦僧乱判葫芦案》中关于香菱的段落,了解香菱的悲惨命运。二、交流预习成果请同学上台讲自己收集的资料,介绍曹雪芹、《红楼梦》及香菱的命运始末要求有条理,跟台下同学有目光交流,不要照着稿子念。1、关于曹雪芹曹雪芹,清代文学家。名霑,字梦阮,号雪芹、芹圃、芹溪。原系汉族,祖上入满籍,编属汉军正白旗,至康熙时,曹氏成为贵族世家。其曾祖曹玺、祖父曹寅、父亲曹頫三代世袭江宁织造。曾祖母是康熙帝的乳母,曹寅曾任康熙帝的侍读。康熙帝6次南巡,有4次住在曹寅的官署之内。雍正初年,皇室争嫡斗争激烈,曹頫原是康熙心腹,受牵连落职又被雍正帝“行为不端,织造款项亏空甚多”的罪名抄了家。是年,13岁的曹雪芹随家迁居北京。不久又被第二次抄家,因此家道日衰,生活亦趋贫困。曹雪芹性豪爽,为人傲岸,不谐于俗,好饮酒,善诗文,能绘画,中年后居北京西郊以卖画和靠朋友赈济度日。约30岁时他开始创作《红楼梦》,历时10载,增删5次写成80回,未能完篇。因贫病交迫,加上爱子夭折,于乾隆二十八年(1763年)农历除夕“泪尽而逝”。3、关于《红楼梦》《红楼梦》,原名《石头记》,被评为中国最具文学成就的古典小说及章回小说的巅峰之作,以至于以一部作品构成了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红学,这在文学史上是极为罕见的。一般认为曹雪芹以其家族的命运投射在《红楼梦》一书。《红楼梦》以荣国府的日常生活为中心,以宝黛钗的爱情悲剧及大观园中点3滴琐事为主线,以金陵贵族名门贾、王、薛、史四大家族由鼎盛走向衰亡的历史为暗线,展现了穷途末路的封建社会终将走向灭亡的必然趋势。并以其曲折隐晦的表现手法,凄凉深切的情感格调,强烈高远的思想底蕴,容及百家之长,汇集百科之粹,在我国古代民俗,封建制度,社会图景,建筑金石等各领域皆有不可替代的研究价值,达到我国古典小说的高峰。经学家看到易,道学家看到淫,才子看到缠绵,革命家看到排满,流言家看到宫闱秘事……——鲁迅《集外集拾遗:绛洞花主小引》不读五遍《红楼梦》,没必要发表评论。——毛泽东4、关于红学:红学是研究《红楼梦》及其作者的学问。凡是有关《红楼梦》的学问,都可纳入红学的范畴。由于爱好者、研究者众多,红学日益成为“显学”。“红学”一词的由来:自清乾隆以后,社会上不少人热衷于研究“经学”,埋头钻研《易》、《诗》、《书》、《礼》、《春秋》等几部经书。当时清代道光年间有个叫朱子美(昌鼎)的人,也是一个小有名气的学者。但他却对经学不感兴趣,而喜欢看小说,特别是《红楼梦》,他更是爱不释手,无比精熟。有一次,他的朋友问他:“你怎么不研究‘经学’?他说:“我也在研究‘经学’,少‘一画三曲’而已。”友人不解,问他研究的经学少“一画三曲”是怎么回事。他笑着说:“我研究的‘经学’少‘一画三曲’就是‘红学‘呀!”原来,“经”字的繁体字写作“經”,他研究的“经学”少了“一画三曲”,自然便是“红学”了。红学的出现几乎与《红楼梦》的出现是同步的。也就是说,《红楼梦》尚未完成,红学就出现了。脂砚斋所作的评语,就是在《红楼梦》的创作过程中所作的。脂评牵涉到《红楼梦》的思想、艺术、作者家世、素材来源、人物评价,是标准的、而且十分可贵的红学资料。二百多年来,红学产生了许多流派,有评点、评论、题咏、索隐、考证等。评点派的代表人物是清代的王雪香、张新之和姚燮等人,他们主要采用圈点、加评语等形式,对经过了程伟元、高鹗续补的120回本《红楼梦》进行评点。索隐派盛行于清末民初,主要是用历史上或传闻中的人和事,去比附《红楼梦》中的人物和故事,其代表作有王梦阮、沈瓶庵的《红楼梦索隐》、蔡元培的《石头记索隐》及邓狂言的《红楼梦释真》等,至今仍不断有这一类的著作问世。4考证派则注重搜集有关《红楼梦》作者家世、生平的史料和对版本的考订,重要著作繁多,除了胡适的《红楼梦考证》之外,还有俞平伯的《红楼梦辨》、周汝昌的《红楼梦新证》、张爱玲的《红楼梦魇》等等。此外,还有不少红学家从《红楼梦》本身出发,研究它的写作方法、文学特色、思想意义等。王国维的《红楼梦评论》就是运用西方哲学理论对《红楼梦》进行全面评论,在红学研究中产生了重大影响的一部著作。三、简述关于香菱的主要情节1、播放87版电视剧《红楼梦》插曲《叹香菱》。PPT展示歌词:“根并荷花一茎香,平生遭际实堪伤。自从两地生孤木,致使香魂返故乡。”(金陵十二钗副册,画着一株桂花,下面有一池沼,其中水涸泥干,莲枯藕败。)2、英莲(应怜)——香菱(相怜)——秋菱(求怜)在曹雪芹的笔下,香菱出生在“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风流之地”的姑苏城,家庭在本地被推为望族。父亲甄士隐“禀性恬淡,不以功名为念,每日只以观花种竹、酌酒吟诗为乐,倒是神仙一流人物”。母亲封氏,“性情贤淑,深明礼仪”。香菱原名英莲,长得“粉装玉琢,乖觉可喜”。优渥的家境与得天独厚的禀赋,可以预示着香菱有一个美好的未来。可不幸的是,香菱“有命无运”,因家人霍起的一次小小的疏忽,她被人拐走,从此陷入火坑,历尽了命运的诸般折磨。从作家的叙述里,我们知道香菱被拐子拐走后,尽管“受了拐子这几年折磨”,但并不曾改变她与生俱来的丽质。由于她“模样儿出脱得齐整”,被惹进一场官司里。拐子的贪心与呆霸王薛蟠强烈的占有欲,使原本感到“罪孽可满”、命运发生转机的香菱,又一次落进苦难的深渊,成为“天下第一个弄性尚气的人”薛蟠的侍妾,从一朵高洁的莲花沦落为毫不起眼的菱花,处于污秽之中,默默地品味着人生的不幸与悲哀。尽管命运对香菱如此的不公,但并不能掩住她天生的光华。就外形而言,香菱“齐整”“标致”(第十五回),“模样儿竟有些像咱们东府里的小蓉奶奶的品格儿”(第一七回)而小蓉奶奶秦可卿,“袅娜纤巧”,其“鲜艳妩媚大似宝钗,袅娜风流又如黛玉”(第五回)。因此,从贾府下人的这一比附中,我们不难想见香菱容貌的娇美。就性格而言,香菱“做人行事,又比别的女孩子不同,温柔安静,差不多儿的主子姑娘还跟不上她”。其性格与为人之优秀,是自不待言了。5脂砚斋曾精辟地点评道:“细想香菱之为人也,根基不让迎探,容貌不让凤秦,端雅不让纨钗,风流不让湘黛,贤惠不让袭平,所惜者幼年罹祸,命运乖蹇,致为侧室。且曾读书,不能与林湘辈并驰于海棠之社耳。然此一人岂可不入园哉”。四、香菱学诗为什么能取得成功?(一)作为学生,香菱学得非常用心。用回目“慕雅女雅集苦吟诗”中的一个字来概括,就是“苦”。香菱的苦学体现在哪些方面?1、正面描写。正面描写,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等,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一般没有直接描写人物心理的,而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来表现的。找出正面描写的语句,并分析。香菱拿了诗,回至蘅芜苑中,诸事不顾,只向灯下一首一首的读起来。宝钗连催他数次睡觉,他也不睡。宝钗见他这般苦心,只得随他去了。香菱听了,喜的拿回诗来,又苦思一回作两句诗,又舍不得杜诗,又读两首。如此茶饭无心,坐卧不定。香菱听了,默默的回来,越性连房也不入,只在池边树下,或坐在山石上出神,或蹲在地下抠土,来往的人都诧异。只见他皱一回眉,又自己含笑一回。香菱自为这首妙绝,听如此说,自己扫了兴,不肯丢开手,便要思索起来。因见他姊妹们说笑,便自己走至阶前竹下闲步,挖心搜胆,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一时探春隔窗笑说道:“菱姑娘,你闲闲罢。”香菱怔怔答道:“‘闲’字是‘十五删’的,你错了韵了。”各自散后,香菱满心中还是想诗。至晚间对灯出了一回神,至三更以后上床卧下,两眼鳏鳏,直到五更方才朦胧睡去了。正想着,只听香菱从梦中笑道:“可是有了,难道这一首还不好?”原来香菱苦志学诗,精血诚聚,日间做不出,忽于梦中得了八句。2、侧面描写。侧面描写,是指在文学创作中,作者通过对周围人物或环境的描绘来表现所要描写的对象,以使其鲜明突出。如《陌上桑》:“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生动传神地烘托了罗敷的美貌。找出侧面描写香菱苦学的语句。6你本来呆头呆脑的,再添上这个,越发弄成个呆子了。——宝钗这个人定要疯了!——宝钗可真是诗魔了。——宝钗你这诚心都通了仙了。——宝钗3、香菱也是个很有悟性的学生。香菱发现了诗歌的什么特征?用你自己的话来概括一下。香菱笑道:“据我看来,诗的好处,有口里说不出来的意思,想去却是逼真的。有似乎无理的,想去竟是有理有情的。”香菱笑道:“我看他《塞上》一首,那一联云:‘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想来烟如何直?日自然是圆的;这‘直’字似无理,‘圆’字似太俗。合上书一想,倒象是见了这景的。若说再找两个字换这两个,竟再找不出两个字来。再还有‘日落江湖白,潮来天地青’,这‘白’‘青’两个字也似无理。想来,必得这两个字才形容得尽,念在嘴里倒象有几千斤重的一个橄榄。还有‘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这‘余’字和‘上’字,难为他怎么想来!我们那年上京来,那日下晚便湾住船,岸上又没有人,只有几棵树,远远的几家人家作晚饭,那个烟竟是碧青,连云直上。谁知我昨日晚上读了这两句,倒像我又到了那个地方去了。”——炼字。形象性。【板书设计】侧面描写呆→疯→魔→仙悟性炼字;形象性香菱学诗苦学正面描写诸事不顾→茶饭无心,坐卧不定→连房也不入→耳不旁听,目不别视→两眼鳏鳏,梦中得句7【第二课时】一、香菱学诗之所以能成功,也和黛玉的悉心指导分不开。黛玉是怎样教的?1、黛玉笑道:“既要作诗,你就拜我作师。我虽不通,大略也还教得起你。”——黛玉的诗才是第一流的。2、黛玉道:“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这种不拘陈规的教学策略,不仅扫除了一个尚在艺术大门之外的的崇拜者的畏难情绪,而且开掘了她对作诗奥秘的灵性感悟。3、《香菱学诗》也可以看作一篇诗歌入门教材,让我们跟着香菱一起,向黛玉学习作诗。①黛玉提出作诗的第一要义,找原文的语句来回答。词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若意趣真了,连词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立意”②黛玉提出学诗的入门第一步——品读第一流的作品。断不可学这样的诗。你们因不知诗,所以见了这浅近的就爱,一入了这个格局,再学不出来的。你只听我说,你若真心要学,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读一百首,细心揣摩透熟了,然后再读一二百首老杜的七言律,次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
本文标题:《香菱学诗》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1976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