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纺织服装 > 《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鼎盛》专题复习学案(平)
1(三)《中国古代文明》专题复习《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鼎盛》专题复习学案知识回顾:《秦汉时期——中华文明的发展》1、时间:公元前221年秦统一中国——公元220年曹丕废东汉皇帝汉献帝,建立魏国:2、阶段特征:秦汉时期是中华文明的发展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大一统的时代①制度创新②传统经济结构定型③思想文化统一,儒学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1)政治制度创新: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建成,贵族政治向官僚政治演变,为以后历代封建王朝所沿袭(2)农耕经济进一步发展,传统经济结构定型:①政策上重农抑商以保护小农经济;②农业结构上形成以家庭为单位、农业与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经济形态;(3)思想文化统一:儒学思想成为传统文化的主流(正统)复习新课:《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鼎盛》专题复习学案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公元220年曹丕废东汉皇帝汉献帝,建立魏国——589年隋文帝杨坚统一中国):时间:1、三国(公元220年——公元280年)2、西晋、东晋(公元280年——公元420年)3、南北朝(公元420年——公元589年)阶段特征:民族政权并立,国家分裂,民族大融合1、政治上:国家分裂,政权更替频繁;北方战乱频繁,南方相对稳定,北方人口大量南迁。2、经济上:北方发展相对缓慢,江南发展较快,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商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各族经济交流加强3、思想上:佛教兴盛、道教兴起,儒学受到冲击,儒佛道三家并立的格局形成。4、文化上:部分知识分子蔑视礼教;田园诗兴起,文人画产生。二、隋唐时期(589年——907年):时间:1、隋朝(公元581年——公元618年)2、唐朝(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阶段特征:封建政治经济文化繁荣1、政治上:国家统一,政治清明、中央集权制度完善,政局稳定;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不断发展,政局动荡不安,中央集权遭到严重削弱。2、经济上:农业生产不断发展,经济中心开始南移;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对外贸易兴盛。23、文化上:唐诗兴盛,山水画流行,楷书、草书突出。4、对外关系上:对外开放,加强了与亚洲、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了世界文明发展与进步。重难点突破,主要背记和默写: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文明方面(一)中央集权制度1、形成于魏晋,确立并完善于隋唐的三省六部制:(重点记忆)①“三省”的名称及其职能?②“三省”之间的关系?③“六部”的名称及其与尚书省的关系?④如何评价“三省六部”制?2、唐朝中后期的割据:地方藩镇实力膨胀——影响中央集权(宋代解决)(二)选官制:朝代选官制度选官方式选官依据汉朝魏晋隋唐★如何评价科举制:?(要重点记忆)(1)前期积极为主:①开放考试,打破了门阀贵族垄断官场的情形,扩大了统治的社会基础,加强了中央集权;②从追求公平公正的角度来看有一定合理性;保证有相当文化素养的士人从政,促进了官僚体制的成熟,为行政效率提高创造了条件;有益于社会形成重学风的风尚。(2)后期(明清)消极为主:科举考试内容多出于儒学经典范围,特别是八股取士被选拔的多是缺乏进取和创造精神的人。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训练题班别:姓名:学号:1.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唐初三省的职能是:A、尚书省和中书省决策,门下省执行B、中书省决策,尚书省和门下省执行C、门下省决策,尚书省和中书省执行D、中书省和门下省决策,尚书省执行2、唐代中枢机构中书省、尚书省和门下省的精细分工体现了A.施政观念上的民主追求B.剥夺相权的创新设计C.行政运作程序的有效制衡D.弱化君权的重要进步3.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一书说:“随及初唐时……制度和文化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下面有关隋唐政治制度(三省六部制)的“突破性进展”的叙述,正确的是:A、相权三分,独立施政?B、中央集权,地方分权C、分工明确,相互牵制D、完善机构,皇权顶峰?34.唐朝中央政府具有较高的行政效率,主要原因在于:A、增设机构,独立施政B、分工明确,相互协调C、一职多官,互相牵制D、简化机构,总揽于上5.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唐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其根本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D、缓和矛盾,抵制朋党之争6、历史学家钱穆说:“皇室的权,总是逐步升;政府的权,总是逐步降。”下列史实体现这一观点的是:①西汉设立中朝②魏晋实行九品中正制(选官制)③隋唐实行三省六部制④北宋设立枢密院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7、有学者认为,唐代“在三省体制下,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皇帝的最后决定权包含在政务运行的程式中”。该学者的观点是:A、唐朝专制皇权进一步加强B、唐朝三省相互牵制C、唐朝皇帝还未拥有足够的专制权力D、唐朝实行集体决策机制8.在唐代,最高议事机关称政事堂,三省的长官在这里商议国事。一切政府法令,须用皇帝诏书名义颁布者,事先由政事堂开会议决,送进皇宫画一敕字,然后由政事堂盖印中书门下之章发下。没有政事堂盖印,即算不得诏书,在法律上没有合法地位。这说明:A、专制统治出现民主化的演变趋势B、唐代的皇帝形同虚设C、唐代的宰相在程序上对皇权产生制约D、唐代的最高权力掌握在三省的长官手中9.唐代和宋代都有谏官。唐代谏官由宰相荐举,主要评议皇帝得失;宋代谏官由皇帝选拔,主要评议宰相是非。这说明A.宋代谏官向宰相和皇帝负责B.宋代君主专制的程度高于唐代C.唐代君主的权力不受制约D.唐代以谏官削弱宰相的权力10.唐太宗说:“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材料表明他:A、发挥宰相等大臣的议政权B、君权与相权相互制衡C、中央权力重心应当下移D、君主不应实现专制统治11.有人这样评论当时的政治制度:如果宰相制尚未废除,宰相就会用古代圣人贤君的德行来劝谏君主,君主就不会肆无忌惮。据此可知,他主张A.限制君权B.削弱相权C.实行君主立宪制D.废除三省六部制12.“文武将吏,擅自署置,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旧唐书》中的这则材料反映唐朝当时的实质问题是: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13.郭巨家贫,有子三岁,母尝减食与之。巨谓妻曰:“贫乏不能供母,子又分母之食,盍理此子?”郭巨因此被举荐为孝廉。这一材料反映的是:4A、刺史制度B、科举制C、九品中正制D、察举制26.著名学者余英时指出:科举不是一个单纯的考试制度,它将社会结构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形成一个多面互动的整体,一直发挥着无形的统合功能。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吕思勉《中国制度史》请回答:(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晋时期的选官制度,并通过与上述选官制度的比较,说明科举制的历史进步性。(7分)材料二渐渐地,这些考试(指科举)开始集中于文学体裁和儒家正统观念,最后的结果是形成一种制度,为中国提供了一种赢得欧洲人尊敬和羡慕的、有效稳定的行政管理。……只要中国仍相对地孤立在东亚,它就会继续提供稳定性和连续性。———(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2)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科举制所具有的政治、思想以及整体的统合功能。(3分)材料三作为一种上千年的文化存在,科举显然有其客观的历史合理性,否则我们就无法解释其存在的持久性。……科举的创新之处就在不仅为社会底层的知识分子提供了持续流动的可能,而且将其制度化。……科举制度的最大合理性在于它那“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冶式的“机会均等冶……的机制,对知识分子的社会心理是一种塑造,客观上激励了个人的奋斗精神。———薛明扬《中国传统文化概论》(3)据材料三,说明科举制对于现代人才选拔的历史借鉴价值。(3分)材料四唐代科举取士,以进士、明经两科为主,“大抵众科之目,进士尤为贵,其得人亦最为盛焉”。唐代进士、明经两科的考试内容初试初试三试明经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孝经》《论语》《尔雅》,每经帖十条口答诸经大义十条答时务策三道进士选《礼记》或《左传》之一及《尔雅》,每经帖十条作诗、赋、文各一篇作时务策五道5(4)在唐代明经、进士两科考试中,为何进士科“其得人亦最为盛焉”?二、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文明方面(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的农业:1、经济重心开始南移,南北经济水平趋于平衡2、生产工具情况:①灌溉工具:曹魏时的和唐朝的;②耕作工具:唐朝的犁(传统步犁基本定型)(二)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的手工业:1、南北朝时期:①炼钢方面:发明法;②制瓷方面:北朝炼制成熟的瓷。2、唐朝:①形成两大制瓷系统;②丝织技术高,以轻盈精湛著称,还吸收的织法和图案风格。(三)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的商业:1、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商业:水平低2、隋唐时期的商业:(重点掌握!)(1)原因:①国家统一;②农业、手工业发展推动;③大运河开通。(2)表现:①除都市商业外,农村(草市)贸易发展起来②金融:为商业服务的(最早的银行雏形)和(类似后世的汇票)相继问世③为远距离和大宗商品交易服务的不断兴办④长安城商业繁荣,但商业区“市”和住宅区“坊”严格分开,并有限制⑤海上贸易兴盛(海上丝绸之路)三、思想文化方面(一)魏晋南北朝时期和隋唐的思想:1、魏晋南北朝时期:教、教兴盛,儒学受到冲击,、、三家并立的思想格局形成。2、隋唐:“三教合一”含义:儒学吸收、思想,到宋代形成理学。(二)魏晋南北朝和隋唐科技:农学:火药、印刷①农学:北魏贾思勰的《》,是我国现在最早、最完整的古代农业科技著作,主要介绍黄河流域(北方)的农业生产经验和其他手工业②火药:开始用于军事,14世纪经阿拉伯传入欧洲③印刷术:《》——世界上现存最早的雕版印刷品(三)唐诗(小测)1、兴盛原因?:2、代表人物及代表作品?①初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陈子昂:《登幽州台歌》②盛唐:A边塞诗,如:“大漠穷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四边伐6鼓雪海涌,三军大呼阴山动”B山水诗,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C“诗仙”,(浪漫主义):“宁羞白发照清水,逢时壮飞思经纶”;D“诗圣”,(现实主义):“三吏”“三别”③中唐: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平实浅近)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四)魏晋南北朝和隋唐时期的艺术:(代表人物、作品)1、书法:①东晋:、(楷、行、草书);②隋唐:草书大家:、;楷书大家:和2、绘画:①魏晋的文人画:顾恺之:《》《》(潜心研究绘画理论,提出“以形写神”,画人物要注重表现人的精神气质)②唐朝:山水画为主,、和(《游春图》《步辇图》《送子天王图》)四、北魏孝文帝改革(高考考点之一,要重点记忆)(一)背景(为什么要改革)?1、鲜卑族政权:北魏崛起并统一北方,出现民族大融合趋势;2、北魏社会危机严重:①民族歧视、民族压迫——民族矛盾激化②政治上的腐败和经济上的土地兼并现象严重——阶级矛盾尖锐③传统宗主督护制威胁中央集权——中央与地方矛盾加剧(二)措施?1、推动制:(1)概念:北魏首创,隋唐发展。是政府在不触动原来私有土地的基础上,把无主荒地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农民交纳租调。实质是一种制。(2)目的和意义:?①限制土地兼并;②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推动北方经济恢复和发展;③增加政府收入;④加强国家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⑤推动北方少数民族的封建化(汉化)2、制;3、设立“制”;4、整顿吏治5、迁都;6、移风易俗(三)影响:1、促进了经济恢复和发展;2、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的化(汉化);3、促进了北方民族的;4、为结束魏晋南北朝以来的长期分裂局面,为隋唐统一中国奠定了基础。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的经济思想文化训练题班别:姓名:学号:1.东晋南朝
本文标题:《魏晋南北朝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鼎盛》专题复习学案(平)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0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