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 【语文】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单元写作测试
单元写作一、活用教材1.科学发展,和谐相处——《寡人之于国也》中国古代思想家很早就提出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可持续发展的观点。孟子说道:“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寡人之于国也》堪称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萌芽。当今,和谐发展已深入人心,想想两千年前孟子提出的“仁政”“王道”的措施,对今天的社会,仍有一定借鉴意义。2.终身学习,合作学习——《劝学》荀子在文中提到的学习的意义和作用,学习的方法和态度,在今天都值得继承和借鉴。不过时代发展了,他的观点也需要补充和发展,如“终身学习”“创造性学习”“合作学习”等等。3.勇担责任,力除时弊——《师说》我国魏晋时期形成的门阀制度,造就了特权阶层——上层士族子弟,也导致不从师、耻学于师的恶劣风气的形成。中唐时代,此风气仍然存在,上层“士大夫之族”自己不从师学习,也反对像韩愈那样公然为人师的人,还对别人的从师学习“群聚而笑之”。时任国子监四门博士的韩愈对此恶劣风气深恶痛绝,深切意识到此风气对社会的危害。于是,他勇敢地承担起历史和社会给他的责任,与恶劣风气作起了艰苦的斗争。“独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作《师说》,因抗颜而为师”,为扭转社会风气作出了自己的贡献。面对恶劣社会风气时,是随波逐流,是洁身自好,还是勇担责任,力除时弊?这恐怕是当今许多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到底应该怎么去做?韩愈给我们作出了表率。勇敢站出来,投入到实实在在的战斗中。哪怕你势单力孤,哪怕你曲高和寡,只要你坚持,你就是一盏灯,黑暗会因你的存在而慢慢淡去。二、高考范文缤纷成就和谐(2008·福建卷满分作文)三人进商店寻解渴之物,喜甜者偏爱果汁,喜淡者选择矿泉水,喜欢又苦又甜者买下咖啡,三种味道不同,但却因不同而和谐——和而不同方为和谐,若这世上只一种饮料,则不免单调而索然无味。缤纷成就和谐,试看暮春三月,鹅柳淡烟的嫩黄,映阶碧草的翠绿,出墙红杏的艳红,卷云时舒的碧空,它们的颜色各不相同,但这又有何妨?“万紫千红总是春”,本来万物都欣然生长的春日就不是由一种色彩来主宰的。不同的是表象,和谐的是本质,缤纷成就的是多彩的丰富,是真正意义的和谐。轻叩红楼之门,寻那桩百年来曼远悠长的梦,你说《红楼梦》里众相纷芸,钟灵秀丽的女儿如此之多,谁是读者的最爱?从来是众口难调,然而亦从来是雅俗共赏。轻抚着略微卷起的书页,我们仿佛听到,那“我来迟了,不曾迎接远客”的张扬,那“花落人亡两不知”的忧伤,那“这个妹妹,好像哪里见过”的惊喜,那“爱哥哥,爱哥哥”的叫唤,汇成了一曲和谐的乐章,不绝于耳,味之不尽……和谐不是一把尺子,硬生生地丈量万物,用同一个标准命令世间万物达成量的一致;和谐是一位总揽全局的决策者,抑或说是指挥家,让万事万物各就其位,让它们演绎真实的自己,成就真正的和谐。千年之前,春秋战国的战乱年代里却上演了空前而惊世的文化盛宴,诸子百家的争鸣之声穿透史册、书卷,穿越时空仍然在耳畔掷地有声;千年之后,蔡元培先生的“不以自己思想来束缚他人,亦不以他人之思想来束缚自己”这一名言震醒了求索中的多少中国人,而“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思想又延续至今,令人感佩。所以,请尊重不同的看法,不同的选择,请用心去领会并呵护真正的和谐,各个民族的不同风俗习惯,请给予保护;各个地区的不同生活习性,请给予宽容;尊重商店里买不同饮料的人;尊重音像店里买古典音乐或是流行摇滚音乐的顾客……正是每个人的不同特性构成了这变幻的多彩的大千世界,没有不同就没有真正的和谐。——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缤纷的色彩。——为何?——缤纷成就和谐!点评就这道作文试题,不少考生只满足于演绎试题材料中的某种“滋味”,未能对材料进行深一步的开掘、拓展,立意显得一般化,缺乏深刻,缺少思辨。本文的不同凡响之处,就在于体“味”且辨“味”,在不同之中看到相同之处,“和而不同方为和谐”的观点掷地有声。在作文中勇于表达自己的思想,见他人之所未见,言他人之所未言,积极思考,善于思辨,是该文脱颖而出的秘诀。和谐的话题应用于作文,是和时代分不开的。题目以“理想和实干”为题,写一篇议论文。病文剖析理想与实干每个人都需要有远大的理想的,它就好像人的精神支柱一样,但光有理想还不行,我们还需要有实干精神。理想与实干到底是什么关系呢?打个浅显的比喻:如果说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汪洋大海,那么实干就是驶向理想彼岸的船。首先,树立远大理想是非常重要的。法国生物学家巴斯德曾说过:“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高尔基也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越有益。”人必须树立远大理想,才能有目标有方向地学习工作,才能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从青年时代就立志编修史书。他博览群书,实地考察,其间虽受宫刑之辱也不抛弃理想,20年后终于写成不朽之作——《史记》。伟大的周总理小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理想。他与千百万革命前辈正是在这种精神的指导下,不畏千辛万苦,浴血奋斗,终于建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张海迪身残志坚,坚持自学多国语言,并翻译了英文版小说集《海边诊所》,正是远大的理想推动着她奋斗不息。我们作为新一代青年应该学习他们,树立远大理想,目标专一,而不见异思迁。中国古代有一郑国人,他开始想学制伞,后来又想学做涉水器具,还想学打兵器,直至老年也一事无成。我们中间的一些人,今天想当歌唱家,明天又看做生意也不错,像这样一会儿东一会儿西,理想不专一,怎么会有所成就呢?由此可见,理想是指路明灯,它指引人们一往无前,理想是前进的动力,它推动人们奋斗进取;理想是希望的火种,它点燃人们心灵之火,让生命放射出灿烂的光辉。要让理想得以实现,就要崇尚实干。实干包括学习和实践两个内容。从现实到理想的距离,只能靠勤奋走完。光有理想而不学习和实践是不行的。只有不断地学习,并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去,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坚持不懈,认定一个目标,努力进取,克服种种困难,才能取得事业上的成功。如果只是口头上空谈理想多么远大,只会唱高调,做“美梦”,而不去努力实干,这篇习作,观点还是比较清楚的,材料也比较充实,论证也比较符合逻辑。可是,在选材与剪裁上,问题出来了:详略不当。作者片面地理解题目(因为题目是一个并列的名词短语),用同样的力量和篇幅平分秋色地去写“理想”与“实干”两个方面。这样不管理想多远大,多美好,那也只是“镜中花,水中月”——可望而不可即。闻一多先生曾说:“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却做了不一定说。”爱迪生也说过:“成功=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百分之一的天才。”这都说明实干的重要,理想要用汗水来换取。让我们正确处理好理想与实干的关系,迎接新时代的挑战。原文升格点评理想与实干人需要有远大的理想,它是人的重要精神支柱,但人又需有实干精神,如果说理想和现实之间隔着汪洋大海,那么实干就是驶向彼岸的船。每个热爱生活的青年都用心中最美的花朵编织理想的花环,这是推动我们创造生活的强大动力。有了远大的理想,才有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真善美的追求。张海迪身残志坚,坚持自学多国语言,并翻译了英文版小说集《海边诊所》。正是远大的理想推动着她奋斗不息。“只有伟大的目的,才能产生伟大的力量。”理想能够点燃一个人的心灵之火,让生命放射出光辉。要让理想之花结出成功之果,须用实干的汗水来浇灌:从现实到理想的距离,只能靠勤奋走完。不是吗,只有脚踏实地,锐意进取,胜不骄,败不馁,才能有希望通过崎岖的道路,达到光辉的目标。北京大学一位教授在十年浩劫中,以一本《圣经》为自学书,经过不懈的努力,终于成为我国第一流的外语专家。闻一多先生曾说过:“人家说了不一定做,我却做了不一定说。”在攀登事业高峰的道路上,只有一步一个脚印地前进,才能达到成功的顶峰。成功的美酒是甘甜的,但有些青年却不肯用汗水酿造,他们渴望成功,却不肯实干。还有些青年常立志,却又无长志,或者“这山望着那山高”,不渴望克服困难向理想迈进,而是让困难和挫折左右自己的理想,这当然是不可能成功的。至于有些青年以吃喝玩乐为幸福,庸庸碌碌地度过一生,更为有志者所鄙视。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有句名言:“立志、工作、成功是人生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就有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努力的结果。”愿每位有志青年记取这句格言,树立崇高的理想,发扬实干精神,勇敢地踏上成功的旅程。依据议论中心而言,详写“实干”部分,略写“理想”部分。可在开头提出问题:摆理想与实干的关系。分析问题部分,可用一个自然段(文字应简略)来论述“理想”,然后从正反两个方面论述“实干”(应详细论述)。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这样,才能做到议论文选材上的“详略适宜”。修改后的文章,基本上达到了上述要求。以“这中间应该有我”为题,写一篇文章,立意自定,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少于800字。构思导航这是一篇命题作文,题目中的三个关键词是“这、应该、我”。“这”是一个代词,代指一种美好的东西,是人渴望通过追求得到的东西。“应该”意思是理所当然,是对未来的一种渴望、追求和自信,包含两种情况:一种情况是,已经发生了,自己也努力了,觉得这种美好的东西理所当然应该得到却没有得到,但是自己坚信未来一定可以得到;另一种情况是,自己正在努力,结果还没出来,但是自己坚信一定可以得到这种美好的东西。“我”最好是指自己,泛指我们也勉强可以。由此我们可以得到的最佳立意是:领奖台上应该有我,大学校园里应该有我,优秀的人中应该有我,孝敬父母的人中应该有我,坚强的人中应该有我,奉献社会的人中应该有我,豁达乐观的人中应该有我,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人中应该有我等等。这次作文比较适合写抒情散文,记叙文也可,但是议论文不好写。写作的重点应该放在“为什么应该有我却没有我”“怎样做才能使这其中一定有我”上。佳作展示这中间应该有我程森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荷尔德林海子有他的“面朝大海,春暖花开”,卢梭有他的静谧淡泊的瓦尔登湖。他们的生活简单却有意蕴,朴素却又丰富。这样的人群中应该有我。在纷纷攘攘的大千世界,给自己的心灵找寻一个完美的处所,在厌倦了钢筋混凝土的令人窒息的氛围后,去走进有着高妙造化的自然,去品读西域苍茫厚重的落日,去体味南国竹林水乡的风情。去加勒比,感受那一片清澈涤邃的海蓝;去北欧,走进那充满真善美的童话世界。借更迭的四季,感知春去春回的讯息。聆听春雨的呢喃,去嗅嗅雨后“饿了似的花香”和最纯真的泥土的气息,去触摸那月光的白丝练,去品尝雪花的甘甜。呼唤并走进自然,让自己的形体“放浪形骸”,寻一处心灵的乐园,让自己的生活平淡却雅致,让自己真正成为“诗意栖居”人群中的一员。不辜负大好时光,亲近书籍里令人向往的天地。先秦诸子的思想里,构筑起我们“心中的道德定律”;大风泱泱,大潮滂滂的盛唐,有“相逢意气为君饮,系马高楼垂边柳”的潇洒与豪气;妩媚的宋朝,唯美的宋词里涤藏了多少辛酸;鲁宾逊让我领略了异域的世界,《百年孤独》为我转动了整个地球。“渡”人,等着人“渡”的翠翠,边城波澜不惊的水,青石砌的台阶,沈从文平淡的叙说,给我以悠远的心情。我愿以书籍为伴,神交古人,放眼四海,让自己的视野开阔明净,让自己的心灵丰饶澄净。在那个人群中,他们快乐地生活,在平凡的生活中获得简单的诗意,又不在“诗意”中“无为”,乐观坦然地面对得失。怀一颗感恩的心,有情有义。心思细腻而处处留心处处感悟,让每一天进行新鲜的轮回。体悟那些美好的景致,“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涧户寂无人,纷纷花开落”。一个“诗意栖居”着的人群,一种洒逸脱俗的生活,怎不使人向往之?这个人群中应该有我,我渴望融入这个幸福的人群。点评文章由荷尔德林的名句“充满劳绩,但人诗意地栖居在这片大地上”做题记,切题开篇,中间部分紧紧围绕“诗意栖居”展开,结尾简明扼要升华主题。选材丰富充实,那么多的人,那么多的事物,那么多的诗句,都紧紧扣住主题,既展示了自己丰富的积累,又体现了作者写作的深厚功底。排比、对偶等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问号、分号等标点符号的创意
本文标题:【语文】10-11学年同步学案(人教必修3)第三单元单元写作测试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303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