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人教版)教学建议
1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人教版)教学建议朱正威赵占良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需要以新的教学理念、教学原则、教学策略和方法去支撑。尽管有一些中外生物科学教育的成功经验可以学习,但我国地域辽阔,地区和学校发展水平差异很大,课程的教学资源丰欠不一,教师对生物科学教育的重要性的认识也不一致,教学中面临的实际困难也不一样。这就需要广大教师结合实际情况,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在教学实践中总结经验,探索教学规律。为了减少教学的困难,尽快地适应新的课程标准、新的教材的使用,谨就教学中可能遇到的问题提出下列一些建议,供你们参考。1.加深对课程理念的理解此次国家义务教育生物学课程标准遵循的课程理念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这对我们的教学工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应当贯彻在我们的全部教学活动之中。面向全体初中学生这一方面是说课程标准和依标准编写的教材的要求是所有初中学生经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或者说,这些要求是最基本的公民素养,不应以任何理由降低这一要求,而应千方百计创造条件去努力完成。例如,本册教材所列三个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生物和细胞、生物圈中的绿色植物,它们所涵盖的相关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都是一个普通公民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而且相关知识的面和难度都降低了,以减轻学生负担,促进学生基本素养的全面提高。另一方面又要求能实现不同发展状况的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材安排了大量的探究性学习活动,每个学生都可以按照自己的水平参与,获得自身的充分发展,还包括与他人的交流和合作,共同进步。即使是课外的练习,很多也是发散性的、开放性的。总体上减少了整齐划一的要求,为不同学生的发展留有余地。还要特别指出的是,面向全体初中学生,反对的是精英教育、选拔教育,应该让所有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最好的发展。就科学教育而言,也就是“科学为大众(Scienceforall)”。提高生物科学素养,生物科学素养是学生科学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生物科学素养是指学生将来参加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必需的对生物学概念和过程的理解,以及一定的探究能力,还要较好地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相互关系和科学的本质,形成科学的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显而易见,这指的是一般公民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不是生物学家所需要的生物科学素养。因此课程标准和教材,都不是努力去搞一本生物学的中学用缩编本,去追求知识的完整性和系统性,不是培养生物学家的启蒙教育,而是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养成教育。说得更通俗一点,我们眼睛盯着的是一个普通公民的生物科学素养的发展,而不是学科的继承和发展。对此每一位生物学教师要心领神会,否则,就会感到不适应、不舒但,自觉或不自觉地走回到过去教学的老路上去。其明显的标志之一将是总觉得知识讲得不过瘾、不到位,而费力地去补充、拓展、加深,其可能结果是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弱化了科学素养的养成和发展。倡导探究性学习正因为旨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显然生物科学素养不可能单纯地依靠知识的传承、讲授、灌输来形成,必须改变教学的策略和方法,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就是要变学生被动地听讲为动手、动脑的主动参与的活动。在教学过程中培2养学生的独立性、自主性,引导学生在质疑,调查,实验,收集、分析和解读数据,推理、判断和反思等探究活动中,既能理解、掌握和应用知识,又发展了收集和处理科学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特别是培养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倡导探究性学习,还将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更富有个性化,对情感的体验、科学态度的养成、正确价值观的树立,也会有很大的帮助。课程标准中把科学探究列为内容标准的十大主题的第一主题,就是要求我们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予以贯彻。本教材中列入了系列化的、分层次的、多侧面的探究性活动,是教材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它的具体内容和操作,当然可以根据地区、学校、学生的实际情况,有所变化,但不能减少,只应拓展和丰富。说得直白一点,就是要守住一条线——确保探究性学习活动的数量和质量,是此次生物学课程和教材改革中教学策略和方法改革的成败所在,当共勉之。面向全体初中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性学习,三者是一个有机的整体,不可分割,不可偏废。它既是课程和教材改革的理念,也是指导教学实施的基本理念。我们可以用它来规范自己的教学行为,启迪我们无尽的教学智慧。2.提高贯彻课程目标的自觉性初中生物学的课程目标涵盖了生物学知识、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基本要求,综合起来说,也就是期望学生达到的基本的生物学素养。这个目标是要通过每节课或每项活动来逐步完成的。因此,在制走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充分考虑课程目标的体现和贯彻。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时,先要全面厘定单元的教学目标,再具体分解到各个章和各个节去。单元教学目标,可参见本书中的单元说明,也可参考教科书中每单元最后的单元小结来权衡确定。例如,第一单元生物和生物圈的单元小结是这样写的:单元小结生物圈是包括人类在内所有生物的共同家园。爱护生物、保护生物圈是现代公民应具有的基本素养和所遵循的行为准则。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地球上每一个人都有一份责任。学习生物不仅要学习生物学知识,还要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亲自进行科学探究,是学习生物学的重要方式。观察、调查和实验,以及资料分析等,都是科学探究活动。通过探究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实施计划——得出结论——表达和交流。在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的过程中,控制变量和设置对照都是十分重要的。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在以下几个方面加深了对生物学的理解。●生物具有区别于非生物的特征。●生物的生存依赖于一定的环境。●生物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在一定空间内,生物与环境构成的统一整体就是生态系统。●在生态系统中物质和能量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有毒物质能够沿食物链积累。●生态系统靠自身的调节能力维持相对稳定,但这种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人为的或自然因素的干扰超过这种限度时,生态系统会遭到严重破坏。●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单元小结的第一段是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基本目标;第二段是科学过程、方法以及由此达到的技能和能力方面的要求;第三段是加深有关生物学的观点、知识和应用的理解。具体到一个单元的章或节,其教学目标必有其侧重点,不应也不可能面面俱3到,不要在备课时生拉硬套,该有的必须有,并要在教学过程中努力完成,达不到的,写在教案上也没有用。在制定每节课(或活动)的教学目标时,要特别注意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要求。由于传统的习惯势力,常常是把知识范畴、难点、重点反复掂量,围绕它考虑教学过程如何展开,这自然有它好的一面,但因此忽略了能力的培养,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的目标的实现,就不好了。因为对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来讲,能力和情感、态度、价值观,其适用性更广,持久性更长。许多知识都容易遗忘,更何况当今知识更新的速度极快,只要具备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就可以通过许多渠道获取知识。还要注意的是,生物科学教育是整体的科学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其教学目标常常是跨学科的或泛学科的。过去的生物学教学,比较专注于本学科的特定的技能和能力以及与此相关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特别是技能和能力的学科性更强。这和科学课程的综合发展趋势,以及学生参与社会生活,从事经济生产,作出个人决策所需素养的综合性,存在一定差距。因此,应当重视跨学科或泛学科的技能、能力以及其他方面的素养的培养。我们是立足于生物学科,通过生物学科的教学培养全面发展的新人。在本教材设计的许多科学探究活动和技能训练中,都贯穿了这种思考。因此,这些研究和训练,既是生物学的,又是跨学科或泛学科的。如果各门学科都这样做,则聚焦到一点,就是培养具有全面素养的人才。3.组织好探究性学习并提高其质量作为本课程标准基本理念的倡导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内容标准中对科学探究的具体要求,这里不再阐述,仅在操作层面上提出以下若干注意事项。探究性学习是贯穿于全书的全部文字和设置的各个栏目之中的,因此教学过程的组织和实施,应该时时不忘探究。但首先要把教材规定的探究活动做好。要掌握好教材规定的的各个探究活动要求达到目标的侧重点。有的活动是要求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探究的问题性质并不复杂,结论也是容易获得的,如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有的活动需要通过实验收集证据,重点在如何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数据的收集、整理和解读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取样、检测上。有的探究活动重在设计合理的实验装置上。当然有些探究活动有几个侧重点。此外如何发现问题(或确定问题)、作出假设,以及如何分工合作、交流讨论几乎是所有活动的共同要求。因此,一项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仍然应该有非常切合实际的明确的教学目标和重点。组织好探究活动,要特别重视探究的过程,而不是结论。因为提供给初中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的题目,其结论是早有的,即科学上已有定论的。之所以还要学生去探究、去发现,是想让他们去体验和领悟科学的思想观念、科学家研究自然界所用的方法,同时获取知识。这个过程富含教育意义。因此,教学中要花大力气组织好探究活动的教学过程,即让每一个学生有明确的探究目标、科学的活动程序,每一步骤都要到位,在教师指导下做好分工合作,观察、记录、检测、描述都要实事求是,讨论时要尊重其他同学的不同意见,鼓励学生的新发现、新见解或提出新一轮的探究问题。所有这些都是非常重要的,千万不要只关注结论的正确与否,甚至急于求得结论。探究活动的大多数是分小组来完成的,特别是在我国初中的班额偏大的情况下,多数活动只能分组进行。同时,分组进行有利于学生的分工合作以及互相帮助。但在分组的情况下,也会出现积极参加者,消极被动甚至偷懒者。因此,在教学策略上应有计划地将小组成员编为A、B、C、D,在不同探究活动中承担的任务进行互换,如操作的、设计的、记录的、完成报告的等角色的互换。经过一段时间,小组的组成也可重新编排,以利于同学的互相了解,相互合作。另外对探究活动的及时、有效的评价也很重要,学4生自评、学生互评、教师评定都可以,特别是有计划地评价不同的小组,发现并表扬能起示范作用的小组或个人,不仅有教育意义,而且对以后的探究活动的进行有良好的影响。教材在设计探究活动时,存在着相当的困雅。一是教材有章、有节,章节都有要学习的内容的标题,而且这些标题都是陈述句而不是疑问句,探究是要训练学生提出问题的,这就是一个不易解决的矛盾。二是探究内容涉及的生物材料或生物与环境状况等难以适应地区、学校的差别。三是探究应提供的资料和创设的情境,只能用文字、图片、数据来表示,它的生动性、具体性,以及和学生的距离并不理想。这需要教师去弥补,即利用当地的生物材料;当地的生态环境以及与社会生产、生活有关的生物学问题;当地的各种课程资源(学校的、社会的);当地学生的生活经验;如果是发达地区,还有网上的信息资源等,经教师选择和组织,创设多样化的,更为亲切、生动的探究性学习的情景,将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究性学习给教师留下了广阔的创造性教学的空间。教师不要照本宣科,要充分利用这个空间。探究性学习要注意安排好课内外活动的结合。教材安排的主要的探究活动,就是要求在课内完成,即占有一定的课时。这决不可以挪到课外,加重负担,甚或任其自流。但另一方有些即使是课内的活动,也需要课外用适当时间才能坚持完成。如种子萌发条件的探究、种子发芽率的测定,必须坚持数天,至于体验栽培管理一种植物的全过程,更需要数日的艰辛,否则又如何亲自体验其生长发育和栽培管理的全过程呢?而对于城市的孩子,“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只会停留在字面上的了解。教材中设置的进一步探究栏目,就是要课外做的,当然这给了学生一定的选择性,不是每个人都必须做。还有调查、访问、参观等都要有计划地利用好课内外的时间,一个学期要早作统筹安排。要重视探究活动的总结报告的撰写和交流,教师应培养学生通过文字描述、数字表格、示意图、曲
本文标题: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生物学(人教版)教学建议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524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