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七年级历史下册朝代顺序: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隋唐历史特点:繁荣与开放宋元历史特点:多元文化碰撞与社会经济高度发展明清历史特点:繁盛与危机第一单元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第1课:隋的统一与大运河一、隋的统一1.581年,北周外戚杨坚建立隋朝,定都长安,年号开皇。杨坚就是隋文帝。589年,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陈,结束了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归统一。继秦汉之后,中国又一次实现了统一。2.影响:结束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实现了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为隋唐的强盛奠定基础。二、大运河的开通1.大运河的概况:(1)是一条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2)全长两千多千米;(3)以洛阳为中心,北抵涿郡(在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浙江杭州);2(4)自北向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江、江南河四段;(5)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2.作用:大运河通航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的发展,是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巩固了隋朝统治。第2课:贞观之治一.定义:唐太宗李世民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国力增强,被誉为“贞观之治”。二.原因:1、唐太宗重用人才和善于纳谏。2、推行了一系列革新措施(贞观新政)(1)改革赋役制度使人身束缚逐渐松弛。(2)唐朝完善隋代的“三省六部”制。(3)减轻刑法,修改法令,唐朝编的《唐律疏议》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完备的法典。第3课:气度恢弘的隆盛时代一、武则天的统治31.武则天,690年做皇帝,改国号为“周”。是我国历史上惟一的女皇帝。武则天统治时期,人口明显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史称其统治有“贞观遗风”。2.统治措施(1)重用酷吏,严厉打击反对她的元老重臣、勋贵旧族,以打破大族控制政局、垄断高官的局面。(2)改《贞观氏族志》为《姓氏录》,将武氏列为一等。(3)进一步发展科举制度,扩大统治基础。(4)大力重用有才能的官员。(5)经济方面:重视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奖励农桑。二、开元盛世开元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唐玄宗是很有才能的政治家。他即位以后,重用贤能,大力整治吏治,对军事制度、财政制度、漕运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取得了显著成效。唐玄宗统治的前期,年号“开元”,政局稳定,经济繁荣,被誉为“开元盛世”。(唐朝最强盛时期)三、社会经济的繁荣表现:1、农业:农业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2、手工业:产品种类、生产技术超越前代。3、人口增加(唐玄宗时达一千多万户)44、疆域辽阔第4课:昂扬进取的社会风貌一、科举制1.隋朝创立,唐朝逐步完善2.目的:通过分科考试选拔官吏。3.内容:主要是明经和进士。明经主要测试考生记诵儒家经典的能力。进士科包括策问(策问以解决社会实际问题为目的,考察治理政事的能力。)加试经史、杂文,后来杂文专考诗赋。4.作用:(1)便于在全社会范围内选拔人才,扩大中央政权的社会基础;(2)人才不断更新,增强了国家机构的活力和办事效率;(3)科举制度为士子创造了相对平等的竞争机会,激发了他们对前途的自信和热情;(4)开创出政治、经济、文化和民族关系的崭新局面,给社会带来革新气象和创新精神。第5课“和同为一家”一、“天可汗”在唐太宗较为开明的民族政策的感召下,西北各部首领尊称他为“天可汗”,拥戴唐太宗为他们5的共同君主。((其中心思想认为国内各族一律平等。其意义:使唐朝民族关系较为融洽,有利于各民族经济文化的进步和民族融合。)二、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1.松赞干布向唐朝求婚的原因:仰慕中原文化。2.和亲的意义:文成公主入藏带去很多农业、手工业方面的技术和书籍,大大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与进步,奠定了汉藏密切交往的基础。第6课开放与交流一、遣唐使1.概况:日本政府派遣到唐朝进行交流的使团。遣唐使把唐朝的典章制度、天文历法、书法艺术、建筑技术以及生活习俗等带回日本。2.影响:对日本的生产、生活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二、鉴真东渡1.唐玄宗时,高僧鉴真接受日本学问僧请求,东渡日本弘扬佛法。2.目的:到日本弘扬佛法。3.交流活动:他到日本后,定居日本奈良,除讲授佛经外,还详细介绍中国的医药、建筑、雕塑、文学、书法、绘画等技术知识,他设计的日本唐招提寺,至今犹存,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64.意义:鉴真对中日经济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是中日文化交流的使者。三、玄奘西行(唐三藏法师)1.目的:到天竺求取佛经精义2.主要活动:第一个系统地把天竺佛教、历史、地理、风土人情等记录下来并介绍到中国。第7课重大发明与科技创新1.雕版印刷:隋唐时发明。唐《金刚经》世界上现存最早的,标有确切日期(咸通九年868年)的雕刻印刷品。2、火药:火药的发明与古代的炼丹术有密切关系。唐朝末年,火药开始应用于军事。3.赵州桥:隋朝李春,赵州桥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一座单孔石拱桥。(赵州桥设计创新之处:开创世界平拱桥的先河。)第8课璀璨的文学艺术一、唐诗1、李白:“诗仙”,诗特点:雄奇飘逸,想象丰富,激昂奔放,富有浪漫主义精神。代表作:《早发白帝城》《蜀道难》。2、杜甫:“诗圣”,诗被称为“诗史”。诗特点:沉郁顿挫,语言精炼细腻,感情真挚动人,富有现实7主义精神。代表作:“三吏”“三别”。3、满壁风动的敦煌艺术(莫高窟):唐朝艺术的一个缩影。“飞天”是敦煌壁画艺术的代表。第二单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与社会经济的高度发展辽、宋、夏、金、元时期(960-1368年)是我国历史上民族大融合和封建经济、文化大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时期。这一时期民族政权并立,并逐步趋向于统一,各民族之间的战争和相对的安定都促进了农耕文化和游牧文化的交流与融合,元朝时实现了中国历史上的第三次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进一步发展和巩固,中央集权制度基本完善。另外两宋的局部统一以及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促进了封建经济的迅速发展,商品经济也空前繁荣,在此基础上封建文化也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指南针、活字印刷、火药等重大发明都印证了宋元时期的经济文化处于当时世界文明的高峰。第10~11课: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一、辽、宋、夏、金政权的建立政权名称建立时间建立民族建立者都城8辽916契丹耶律阿保机上京北宋960汉赵匡胤汴京(东京)西夏1038党项元昊兴庆金1115女真完颜阿骨打会宁南宋1127汉赵构临安(今杭州)二、宋与少数民族的和议澶渊之盟(宋辽和议)宋夏和战宋金和议内容双方撤军,各守边疆;北宋每年送给辽岁币夏对宋称臣,北宋每年送给西夏岁币,重新开放边境贸易市场。南宋对金称臣,割让部分土地,向金送交岁币意义加重了北宋人民的负担。但是澶西夏和北宋的边境贸易,至此形成了南北对9渊之盟是宋辽势力均衡的产物,此后,南北贯通,互市不绝,保持了一百多年相对和平的局面,双方的经济和文化呈现出繁荣的景色。促进了西北边境地区的发展。峙的局面三、碰撞中的融合:任用汉人为官;学习汉族的政治制度;学习中原文化;学习汉族的生活习俗;学习农耕。金还鼓励女真族和汉族通婚等。第12课:经济发展与重心的南移一、经济重心的南移1.开始:魏晋南北朝。完成:南宋2.重心南移:经济重心从黄河流域转移到长江流域。“苏湖熟,天下足”,表明太湖流域成为全国最重要的粮仓。二、经济发展的表现1、农业:农业人口达一亿,劳动力增加;生产工具和技术得到改进;引进占城稻,水稻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2、手工业:煤的采量世界第一;铁、铜的冶炼达到10当时世界最高水平;陶瓷成为畅销世界市场的产品,中国誉为“瓷之国”。3、商业:城镇出现,商业繁荣,北宋前期的四川地区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南宋时出现“会子”)4、海外贸易:政府的鼓励海外贸易,设立蕃坊专供外商居住;设专门管理海外贸易的机构市舶机构;海外贸易范围东到朝鲜、日本,西至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第13课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一、社会阶层1、宋代统治阶层主要有皇室、官僚和地主;而被统治阶层包括工商业者、自耕农、佃农和手工业者。2、士:宋朝开国后实行重文轻武的国策,士人受到社会普遍的尊重;。3、农:包括拥有少量田产的自耕农和半自耕农和租种他人土地的佃户。4、工:身份相对自由,按照契约由作坊主支付工钱。5、商:以前商人的社会地位最低,宋朝时,商人的地位开始提升。二、社会生活1、雕版印刷的普及,书籍等文化用品逐渐在农村流行,乡村生活不断丰富和改善。多数农民能够维持11温饱生活。2、坊郭户成为城市居民的主体。出现固定的娱乐场所瓦舍,意味着都市的文化生活愈加丰富多彩。第14课元帝国拓展统一多民族国家基业一、铁木真统一蒙古铁木真统一蒙古:1206年,尊称成吉思汗,蒙古国建立,定都和林。创制蒙古文字二、忽必烈改制(1271年,建立元朝,忽必烈就是元世祖)。1.内容:(1)政治上:建立行省制度。中央设“中书省”;地方设“行中书省”。(西藏正式归属中央管辖;我国省级行政区开始设置。)(2)经济上:推行重农政策。设立专管农业的机构——司农司,编写《农桑辑要》。(3)文化上:接受中原先进文化,提倡儒学。(4)民族政策上:人分四等,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但统一又促进了民族的交融,形成新的民族——回族。2.意义:有利于社会进步,巩固和发展了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第15课推动社会进步的科技成就12一、宋代的科技成就1.活字印刷术的发明:北宋时,平民毕昇发明了世界上最早的活字印刷术;比欧洲早了四百年。2.指南针和火药的应用:(1)指南针:①战国时期,制成世界上最早的指南仪器——司南;②北宋时制成指南针开始用于航海事业;③南宋,指南针广泛用于航海事业;④指南针由阿拉伯人传到欧洲,为环球航行和新大陆的发现提供了重要条件。(2)火药的应用:唐朝末,火药开始用于军事上;宋元,火药武器广泛用于战争;13、14世纪,火药及火药武器传入阿拉伯和欧洲。(印刷术、指南针、火药和造纸术,是我国古代人民的“四大发明”,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发展的重大贡献。)3、棉纺织技术的革新:元代劳动妇女黄道婆从黎族人民那里学会了先进的棉纺织技术,并加以改进。松江地区成为江南棉纺织业中心,棉布逐渐取代丝麻成为普遍使用的衣被原料。第16课繁荣的宋元文化一、司马光和《资治通鉴》:司马光,北宋史学家。《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叙述从战国到五代的历史,对研究我国古代史有重要的参考价值。13二、宋词的代表人物:风格词人朝代代表作婉约派李清照两宋之交《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声声慢·寻寻觅觅》豪放派苏轼北宋《念奴娇•赤壁怀古》《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豪放派辛弃疾南宋《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破阵子·醉里挑灯看剑》三、.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东京汴河沿岸的风光。说明北宋社会生活丰富多彩。四、元杂剧和散曲合称元曲。元杂剧作家中最负盛名的是关汉卿,其代表作是悲剧《窦娥冤》第三单元明清帝国的繁盛与近代前夜的危机明清(鸦片战争前)时期是我国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君主集权极度膨胀的时期,厂卫制度、军机处、文字狱、闭关锁国等政策措施说明了这一14点。但是在明清的鼎盛时期,社会经济还是取得了较快的发展,各民族经济文化联系大大增强,统一多民族国家空前巩固和发展(台湾、东北、新疆、西藏、蒙古等地),到清朝中期前,中国的综合国力在世界上仍然保持领先。遗憾的是由于封建制度的衰落和闭关锁国政策导致中国逐渐落伍了,而同一时期欧洲的英、法、俄等国兴起并对外侵略扩张,中国陷入深刻的危机。第18课明清帝国的专制统治明清帝国专制统治的措施一、政治上:1.明朝废除宰相制度(秦朝设立),使六部直接受皇帝指挥;设立厂卫机构,对人们进行监视。2.清雍正时,中央设立军机处。是皇权高度膨胀的产物。3.评价: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统治的加强是为了维护其腐朽的统治,作用是消极的。成为资本主义萌芽的严重障碍。军机处的设置是君主专制达到顶峰的标志,但这并不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而恰恰是封建社会趋向衰落的表现。二、文化上1.八股取士:科举考试只许在四书五经范围内命题,只能按“八股文”形式
本文标题:七下历史复习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7109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