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1设计说明一、工程概况:本次设计xxx工程,西起xxx,东至xxx,全长2465米,红线宽度40米,各交叉口拓宽段红线宽度50米,设计为一块板形式。由于已施工的xxx路口以西未曾对路口进行加宽,且x河至xx路段已修路面局部有损毁,本次设计施工范围为西至xxx与xxx交叉口再向西150米,东至桩号2+650。二、工程地质条件1、拟建道路位于xxx城区东北部,经现场踏勘,结合该路段区的具体工程地质条件,采用地面调查、钻探、工程测量、原位测试及室内实验相结合的综合方法。道路横剖面按100m左右布设,每条横剖面布置钻孔2个,共布设钻孔54个。钻孔深度:进入设计路面标高以下2-5m。2、地形地貌所经区域地势平坦,路段区地貌总体属xx市中心城区白河右岸二级阶地。2、地层岩性据钻探揭露及室内试验,场地地层自上而下分为7个单元土层及2个亚层,现由上至下分述:①-1层杂填土(Qm1):杂色,主要由建筑、生活垃圾组成,含少量黏性仁。该层分布于KO+060~KO+450段、KO+850~Kl+045段、K1+380~K1+430段线路左侧、Kl+602~K1+730段线路右侧、Kl+960~K2+020段及线路终点邕河桥位置。该层底埋深0.50~10.0m,层厚0.50~10.OOm,平均厚度2.22m,为I级松土。②-2层耕土(Qm1):灰褐色,稍湿,可塑,主要由黏性土组成,含较多植物根系。该层分布于除KO+060~KO+450段、KO+850~Kl+045段、Kl+380~Kl+430段线路左侧、Kl+602~Kl+730段左侧、Kl+960~K2+G20段及线路终点邕河桥位置外的其它路段。该层底埋深0.40~1.OOm,层厚0.40~1.OOm,平均厚度0.55m,为I级松土。③层黏上(Qa1+p1):黄褐色,硬塑,无摇震反应,稍有光泽,韧性中等,于强度小等,含铁锰质氧化物。该层分布于K0+000~K1+960段。该层层底埋深2.50~5.20m,层厚1.90~4.10m,平均厚度3.20m,为I级松土。④-l层含泥中砂(Qa1+p1):灰黄色,松散,湿,主要矿物成份为长石、石英,泥质含量较高,粒径2mm占2.7%,粒径0.5mm1.7%,粒径0.25mm占32.8%,平均含泥质16.7%,不均匀系数Cu=5.33,曲率系数Cc=1.1l,为级配良好砂层。该层分布于K1+985~K2+056段,仅在43、44#钻孔中可见,层底埋深4.30~4.50m,层厚1.0m,为I级松土。三、设计依据:1、《xxx路道路规划方案》2、《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37-20123、《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24、《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152-20105、《城市道路交叉口规划规范》GB50647-20116、《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7、《城市道路照明设计标准》CJJ45-20068、《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9、道路现状四、设计技术标准1、设计红线宽40m,道路断面形式为:8.0m(人行道)+24.0m(车行道)+8.0m(人行道)。2、道路等级:城市次干道;设计车速40km/h;设计使用年限15年;路面结构为沥青混凝土路面;道路标准轴载:BZZ-100;3、排水、照明:设计雨水重现期为1年,道路平均照度大于10Lx。4、主要交叉口道路侧缘石最小转弯半径R=20m。五、设计情况说明1、路基设计路基压实度采用重型击实标准。填方路基:路槽下80cm深度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5%,80-150cm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4%,150cm以下深度压实度不小于92%。挖方路基:路槽下80cm范围内压实度不小于95%。2、路面结构设计机动车道结构层总厚度为68cm,自上而下依次为:4cm厚细粒式沥青混凝土上面层(AC-13C)+粘层0.5L/M2+8cm厚粗粒式沥青混凝土下面层(AC-20C)+下封层(乳化沥青透层(1.5L/m2)、热沥青粘层(1.0L/m2)、玻璃纤维防裂布)+18cm厚水泥稳定碎石基层(5:95)(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3.0Mpa)+18cm厚水泥稳定砂砾底基层(5.5:94.5)(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2.5Mpa)+20cm厚石灰土层(12:88)(七天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小于0.8Kpa)。3、人行道结构层厚度24cm,自上而下依次为:6cm厚C30砼生态型路面砖+3cm厚中粗砂找平层+15cm厚级配碎石基层。宽度8.0m,离道牙2.0米处铺设50cm宽盲人通道,路口缘石前铺装停步块材。用深黄色盲道停步块材和导向块材;其余部分人行道铺板采用不小于6.0cm厚生态型路面砖,要求路面砖的平均抗压强度不低于30Mpa。人行道与各路相交均为无障碍口。单位出入口结构采用:素土压实+20cm稳定砂基层+20cmC30砼面层六、材料要求路用材料沥青、碎石、水泥等,其质量要求应符合交通部有关行业规范的技术要求。1、沥青采用A级道路石油沥青,标号为AH—70,其技术要求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4.2.1-2的有关规定。32、沥青混合料所用粗集料应该采用碎石,粗集料必须采用大型反击式破碎机加工成具有良好的颗粒形状,尽量减少针片状颗粒的含量,石质应该清洁、干燥、表面粗糙。沥青混合料用粗集料质量技术要求应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表中4.8.2的规定;粗集料的规格应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JTGF40-2004中表4.8.3的规定生产和使用;其中AC-13C采用S11型,AC-20C采用S9型。粗集料与沥青的粘附性、磨光值的技术要求应参照《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表4.8.3的规定中表4.8.5的规定。沥青混合料所用细集料应洁净、干燥、无风化、无杂质并有适当的颗粒级配。其质量应符合《公路沥青路面施工技术规范》中表4.8.3的规定中表4.9.2的规定。3、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水泥稳定砂砾中水泥采用终凝时间在6小时以上的32.5#水泥。4、剂量建议:水泥稳定碎石中水泥剂量不大于5%,粉煤灰剂量采用12%;水泥稳定砂砾中水泥剂量不大于5.5%,但应通过试验调整最佳剂量。5、水泥稳定碎石中的碎石采用级配碎石,集料级配范围符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中表6.1.6-2的要求;水泥稳定砂砾中集料级配范围符合《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JTGD50-2006中表6.1,6-1的要求;水泥稳定砂砾中的砂砾石采用轧制卵石;级配碎石中集料的级配组成应参照《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附录D表D.1的要求。6、强度要求:水泥稳定碎石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3.0Mpa;水泥稳定砂砾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2.5Mpa;石灰土基层7天无侧限抗压强度≥0.8Mpa。石灰土基层压实度应不小于93%;水泥稳定砂基层压实度应不小于95%;水泥粉煤灰稳定碎石压实度应不小于96%;沥青混凝土面层压实度(马歇尔击实试件密度)不应小于96%。7、快、慢车道满铺玻璃纤维防裂布玻璃纤维防裂布技术指标要求如下:a、单位面积重量:140gb、厚度1.0mmc、抗拉强度:纵向6.0KN/m:横向5.5KN/md、最大负荷延伸率:纵向5%;横向5%e、熔点(耐高温性)220℃—230℃f、沥青吸附量:1.1lL/㎡8、施工配合比:在施工过程中具体配合比确定,根据机械拌和能力以及材料供应来源,经试验后达到设计标准,经监理、业主同意后实施。9、路缘石:人行道道牙采用100X35X15cm的C30混凝土预制块,顶面高出慢车道路面为18cm,缝宽均不大于lcm。平石采用:50cm×30cm×10mC30砼预制块。行道外侧封边道牙采用50cm×8cm×20cmC30砼预制块。--410、路面结构参数:机动车道路面容许弯沉值27(1/100mm),土基弯沉值276(1/100mm)。七、施工注意事项1、基层碾压成活后6小时内必须喷洒透层油,透层油采用乳化沥青PC-2,用量可按每平方米1.5升通过试洒确定,透入深度不小于5mm,待乳化沥青水分蒸发完后及时喷洒热沥青粘层油,热沥青用量可按每平方米1.0升并及时铺设玻璃纤维防裂布;铺筑沥青混凝土之前,上下层之间及路缘石、雨水口、检查井等构筑物侧面必须喷洒粘层油,粘层油采用热沥青,用量为每平方米0.5升。透层、粘层技术要求及施工均应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1—2008中8.4相关规定。沥青面层各项指标应满足《沥青路面施二及验收规范》GB50092-96的要求。2、破除道路沿线混凝土路面、沥青路面及砖渣基层,要求清至路床。路段上的生活垃圾及建筑垃圾等要全部清理干净,清除至原状土,用素土分层回填至路床。路床下的建筑垃圾采用翻挖回填,分层压实回填时,填料最大粒径10cm,CBR值必须满足《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JJl—2008中6.3.12相关规定。施工中若遇到路基湿软,采用级配砂砾石换填或者掺灰的方法处理,厚度为40cm。3、现状耕地需将需将其上层耕植土(30cm~40cm)全部挖除,采用素土分层回填压实。4、根据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土壤含水量为21.3%—37%,采用40cm厚6%石灰土对路床进行加固。5、施工验收执行《城镇道路工程施工与质量验收规范》ClJl-2008。八、排水设计(一)排水体制:根据《南阳市中心城区排水工程规划》的要求,本次设计采用雨、污分流制。(二)管材:图中管材如无特殊说明,均采用承插口钢筋混凝土II级管,工程选用的钢筋混凝土管符合GB/T11836-1999标准,插口插入方向与水流方向一致。管道覆土:(1)120°砂石基础,设计覆土0.7米≤H≤3.0米,采用II级承插口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设计覆土3.0米≤H≤5.0米,采用III级承插口钢筋混凝土排水管。(2)180°砂石基础,设计覆土0.7米≤H≤4.5米,采用II级承插口钢筋混凝土排水管;设计覆土4.5米≤H≤7.0米,采用III级承插口钢筋混凝土排水管。(三)雨水1、结合雨水排放特点、沿路两侧地形地势、汇水面积、用地性质,雨水双侧布置于非机动车道下,距道路中线10m;其中xx至K1+422段,两侧雨水经双侧管道由东向西收集后向西排入汉城河;K1+422段至xx河,两侧雨水经双侧管道由西向东收集后向东排入xx河。管径为D500mm、D600mm、D800mm钢筋砼管。(管径、位置、管内底控制高程详见施工图)。2、雨水管道基础及接口D=500mm、D600mm、D800mm钢筋混凝土管采用砂石基础,砂石基础上辅以10cm厚C15混凝土找平层,宽度同承口管外径;管道接口采用橡胶圈接口,用1:2水泥砂浆捻缝,并加抹三角灰,详见《混凝土排水管道基础及接口》04S516-9页、11页、23页。53、雨水检查井、雨水口及连接支管雨水检查井采用:D=500mm时采用Φ1000mm砖砌圆形雨水检查井,构造详见《排水检查井》02S515-12页;D=600mm时采用Φ1250mm砖砌圆形雨水检查井,构造详见《排水检查井》02S515-15页;D=800mm时采用Φ1500mm砖砌圆形雨水检查井,构造详见《排水检查井》02S515-17页。雨水口采用偏沟式双篦雨水口,构造详见05S518-10页,箅子为重型球墨铸铁雨水口篦子,交叉口处雨水口篦子置于最低处,雨水口深1.0m,设20cm沉淀池。铸铁框座周围20cm宽范围内用C30砼浇筑,厚度为30cm;连接雨水口和检查井的雨水支管采用Φ400mm钢筋混凝土管,坡度为1%。外甩支管按图施工,外接D400mm钢筋砼排水管,坡度为1%,管道敷设至道路红线处,采用管顶平接,管头做临时封闭。横过路雨水管道待灰土施工完毕后再进行开槽施工。4、检查井井盖:雨水检查井井盖采用重型球墨铸铁井盖—Φ700型,周围用C30砼环型浇筑,环宽统一为30cm,厚度为30cm。5、管道回填自雨水管道管顶上50cm以下采用中粗砂回填,其余部分采用素土回填并分层压实,压实度不低于《城市道路设计
本文标题:xx路设计说明1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8591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