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企业文化 >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
《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学会书写7个生字,认读4个生字。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了解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试验过程,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求科学真理的精神。4.初步学习通过对具体事例及人物动作、语言等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合作、研讨性学习,弄清伽利略是怎样不盲目迷信权威的,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伽利略不迷信权威,执著求实地探索科学真理的精神。教学重难点:理解伽利略试验的过程与结论,并受启发,初步学习描写人物的基本方法。教具:多媒体课件学具:查阅有关伽利略的资料教学过程设计: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第一课时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一)课件出示课文插图,简介比萨斜塔。比萨斜塔在意大利比萨城内,建于1174年。塔体共8层,高54.5米。该塔建至第三层时,便发现地基开始倾斜,当整座塔体完工后,塔顶中心线已经偏离塔体中心垂直线2米左右。该塔由于“斜而不塌”名声远扬。1590年,伽利略在塔上做试验。该塔情境导入,让孩子走进文本情节,引起学习兴趣,为阅读学习奠定认知和情感上的基础。名声更大了。目前,斜塔仍在倾斜,科学家正在采取措施保护这一世界名塔。(二)揭示课题。(三)正音:“着”齐读课题。二、师生交流,“点击”名人。(一)《两个铁球同时着地》的故事,写了两个人物,一位是伽利略,一位是亚里士多德,他们是怎样的人物,按你的了解,简单地作个介绍。(三)教师补充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1、课件展示伽利略的图像简介。2、课件展示亚里士多德的图像简介。过渡:两位科学家,一位是两千三百年前古希腊的,一位是三百年前意大利的。两位科学家相距两千年,怎么走进一个故事里?是谁起了作用呢?三、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一)提出读书要求:自己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自学。课件出示生词:着地、辩论、哲学、宣布、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二)默读课文,初步感知人物。生齐读课题(二)学生交流课前查阅到的有关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的资料。生自读课文同桌间互相听读课文,并正音。指名分段读课文,检查朗读情况多种方式读词语学生展示课前搜集的资料,互相补充,对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有一个感性的认识。自读自悟,培养学生的识字能力。发挥学生识字的主动性,鼓励学生用多种方法来识字,重视对学生自主识字的引导和交流,激发学生自主识字的兴趣。默读全文,画出使你深受启发的句子,反复读一读,并在空白处写一写自己的感受。(三)自主读书,感悟文本。1、师:同学们,我们已经充分自读了课文,并处不交流了自己的读书感受。下面,就请同学们再一次放声朗读课文,可自读,也可同桌间轮读。四、集体交流,感知课文内容。(一)按自然段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自然段的中心句或重要词语,概括讨论自然段的段意。生自己默读感知小组内初步交流。学生自主读书。2、把你认为自己读得最好的段落读给大家听。全班交流:第1自然段:伽利略是17世纪意大利伟大的科学家。学生时代就敢于提问,被称为“辩论家”。第2自然段:当时研究科学的人都信奉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第3自然段:亚里士多德说,一个重10磅和一个重1磅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10磅的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而伽利略对这句话产生了疑问。第4自然段:伽利略多次试验,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说法错了。两个大小不同的铁球同时从高处落下,总是同时着地的。第5自然段:很多人都要看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公开试验。第6自然段:伽利略在比萨斜塔上做试验,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了。大家惊讶地明白了:亚里士给学生充分读书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享受读书带给人的快乐,培养学生读书的兴趣和意识。这一环节,通过初步的朗读,使学生了解内容,养成独立思考的好习惯,对课文进行整体把握。(二)课文写了伽利略的哪些事?(三)文中说到伽利略和亚里士多德他们各是什么样的人呢?各用一句话介绍。五、理解课文1、2自然段。(一)学习第1、第2自然段。读好第2段中的对话语气。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引导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句理解什么是“信奉”。●该怎么读才能读出人们对亚里士多德的信奉?●人们如此信奉亚里士多德,而年轻的数学教授伽利略却敢提出与他截然不同的观点,展开想象,你预感到伽利略当时会面临怎样的困难?(二)教师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介绍。在17世纪的意大利,当时并没有人相信伽俐略说的话,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读读课文第二段,课文中哪些句子看出人们都信奉亚里士多德。(三)出示课件,引导学生对比朗读后概括。两个人面对的同样问题是:“?”亚里多德的话也不是全对的。读相关段落,再整理课文思路:怀疑———求证———公开试验。生自由回答生:“信奉”在文中指的是研究科学的人都特别相信亚里士多德说的话,把他说的话当做真理。生:得读得非常虔诚。生各抒己见交流预设:谁要是怀疑亚里士多德,人们就会责备他:“你是什么意思”难道要违背人类的真理吗?”指名说引导学生围绕课文写作思路,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文本。感受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为学生后续学习明确了目标和方向,从而为课文的理解和感悟作了充分而有力的准备。士多德认为:“。”伽利略则认为:“。”(四)小结:伽利略会惧怕这些困难吗?他是如何用自己的智慧和行动去一步步证实自己的真理的?下节课我们将与伽利略相聚在比萨斜塔,一起见证这段了不起的历史!六、巩固生字词。(二)指导书写:辩:注意中间是言字旁。区分“辨辩辫”,可以用下面的顺口溜:一点一撇仔细辨,中间有言来争辩,找到丝线扎小辫。奉:下面是两横。妄:上面是亡,不要多点。执:右边是丸,不要少点。释:右下边不要多一横。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一)课件出示词语:着地、辩论、哲学、宣布、比萨城、胆大妄为、固执。(二)抓住“胆大妄为”和“固执”这两个词学习课文:课件出示提问:在这些生字词中哪几个词是人们对伽利略的评价?你认为他们评价得对吗?(一)指名读生字,自主记忆字形。(三)抄写生词。生齐读生词生:胆大妄为、固执生各抒己见教师的小结易于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为下节课的课文感悟做铺垫。指导学生写字抓住重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找到规律,促进写字能力的提高。以“胆大妄为”和“固执”两词为课文教学的主要线索,感受文本。二、自读探究,自悟人物形象。(一)默读课文,用心体会。课件出示自读提示:1、伽利略到底胆大妄为地想了些什么?做了些什么?请默读课文,把相关的语句用波浪线划下来。2、你认为伽利略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结合重点语段,感知人物形象。3、说出自己的体会和理由。4、体会着读读自己找到的有关语句。三、集体交流,感悟人物形象。集体汇报交流,引导结合重点语段深入体会人物的精神品质,并指导有感情朗读。交流预设:(一)感受“辩论家”伽利略。1.思考。伽利略的“胆大”表现在什么地方?2.研读。课件出示第三段语句:“他(二)学生带着提示自读探究课文。集体汇报交流学生汇报并说明理由:伽利略在念书时就提出老师难以解答的问题,被同学们称为“辩论家”;25岁时就对亚里士多德的话提出了质疑。亚里士多德在人们的眼里是真理的化身,他的话不容置疑,可伽利略经过严密思考后却发现了疑点。所以说他善于思考。自读提示,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思考,寻求答案。体会作者为蝴蝶担心的急切心情,培养学生探究意识和自学能力。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1)“这句话”是指哪句话?(2)伽利略是怎样分析“这句话”的?(3)伽利略根据“这句话”推出两个结论后,是怎么想的?(4)教师引导。算式法: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该比10磅的慢;10+110两个铁球拴在一起,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的快。(5)伽利略为什么能怀疑亚里士生:“这句话”指亚里士多德曾经说过的:两个铁球,一个10磅重,一个1磅重,同时从高处落下来,10磅重的一定先着地,速度是1磅重的10倍。生:他想:如果这句话是正确的,那么,把这两个铁球拴在一起,落得慢的就会拖住落得快的,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慢;但是,如果把拴在一起的两个铁球看作一个整体,就有11磅重,落下的速度应当比10磅重的铁球快。生:这样,从一个事实中可以得出两个不同的结论。这怎么解释呢?研读弄清句意、联系感受人物、训练表达几个小板块,引导学生经历语言学习的过程,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感受到伽利略宁可牺牲自己也要追求真理的精神境界,促进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多德?他的怀疑有根据吗?(3)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读出伽利略思维的严密,注意“如果……那么”“……但是”“如果……就……”这样的关联词语,来突出伽利略的质疑是经过严密的逻辑推理,而不是妄下结论。3、深思:伽利略如此胆大地怀疑亚里士多德,会遇到什么?再读第二自然段,抓住“信奉”、“不容更改”、“谁要是……就会”、“责备”等词语,体会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为了真理,为了科学,不畏强势、勇于献身的伟大精神。4、教师补充阅读资料《布鲁诺》,使学生了解到伽利略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这样做,是有着生命危险的,这更体现了他献身科学的精神。课件出示阅读资料《布鲁诺》:引入补充16世纪时,意大利的布鲁诺因反对亚里士多德———托勒密的“地心说”,坚持真理“日心说”而流浪异国、被捕入狱,最终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二)感受“思想家”伽利略。1、课件出示第四段语句。指名回答自由读——谈感受——朗读。伽利略怀疑亚里士多德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体会作者的感情并读出感情。读中悟,悟中读。补充16世纪时,布鲁诺因坚持真理“日心说”被教皇活活烧死在罗马广场的资料,伽利略质疑权威不仅要面对人们的嘲笑讥讽,还要承受巨大的精神压力和风险,进一步体会伽利略勇于为科学献身的伟大精神。“伽利略带着这个疑问反复做了许多次试验,结果都证明亚里士多德的这句话的确说错了。”2、交流,朗读,感受“反复试验”。(1)提出问题:伽利略做试验有什么特点?(2)换词比较:用“重复”换“反复”行吗?两者有什么不一样?(3)设境想象:伽利略反复做试验,每次做的都不同,可能有什么不同?3、设想:如果实验不成功,他将面对什么?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三)感受“实践家”伽利略。1、师:面对人们的怀疑、嘲笑与讥讽,伽利略没有退缩,仍然坚持公开试验,他顶着巨大的心理压力,在追求真理的路上表现得十分勇敢。课件出示第四段语句:“他向学生宣布了试验的结果,同时宣布要在比萨城的斜塔上做一次公开试验。”2、角色扮演:生自读、齐读生:反复、许多次。生:“重复”指多次做完全一样的试验,而“反复”则是为了验证某个问题多次试验,可能是在不同的情况下做的。生各抒己见,进一步理解“反复”“许多次”的语言内涵,进而感受伽利略治学的严谨。生:身败名裂,被人们笑话,瞧不起。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自然段。指名学生扮演伽利略,教师和其他学生扮演伽利略的学生,进行现场口语交际。扮演伽利略的学生用本段话中的语言向“学“反复”是伽利略私下试验的重要特点,也是敢公开试验的根本所在,蕴涵着丰富的内涵,理当成为教学的关键点,但往往为人所忽略。这里,我们紧扣“反复”做文章,在弄清“反复”与重复“的差异后,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体会在不同情境下,伽利略是如何得出同一结论的,从而感受伽利略求证之不易,体会伽利略认真和严谨的科学态度。加强朗读指导,注重语言的积累和感悟。通过阅读体会重点语句,体会伽利略治学的严谨。课文在描写伽利略宣布要做公开试验和人们的反应,留下了许多空白,这就为语言实践提供了可能,搭建了平台。学生通过3、体会伽利略“固执”坚持公开试验前后人们的反应。(1)当伽利略要公开试验的时候,人们有什么反应?(2)课件出示相关语句。(3)用几个词来概括当时人们的
本文标题:《两个铁球同时着地》教学设计2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887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