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商业/管理/HR > 管理学资料 > 《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学设计河北省藁城市岗上镇小丰学校李红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学设计一.教案背景1.面向学生:小学学科:科学2.课时:23.学生课前准备:大饮料瓶、剪刀、建造生态瓶需要的材料、活动手册。二.教学课题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的归宿,根据新课标精神和教材内容,结合学生实际情况,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通过观察池塘里的生物环境资料,认识自然环境下的生态系统,以此为蓝本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能力目标:能根据设计方案及实际条件制作生态瓶,并坚持对生态瓶进行管理和观察。情感目标:能互相听取意见,共同协作制作生态瓶,并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三.教材分析《做一个生态瓶》是教育科学出版社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科学五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六课,它让学生进一步体验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认识生物与生物之间是相互依存、相互作用和相互制约的,并以做生态瓶为例子,让学生通过应用所学的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知道思维活动在前,实践活动在后,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1.教学重点:设计生态瓶的建造方案以及根据方案来做一个生态瓶。2.教学难点:理解在生态瓶中放置生物的数量,以及这些生物和非生物的关系。教学准备:1.学生课前查阅和制作生态瓶有关的资料。2.利用百度搜索制作多媒体课件。从百度中搜索多份教案,取长补短,根据学生的情况和基础,制定出适合学生的PPT课件,其中有生态瓶的图片,制作的步骤,美丽的图画中配以轻松舒缓的音乐,相信每个学生都会在百度搜索的帮助下学会制作生态瓶的。四.教学方法科学知识和技能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学习环境下,在教师和伙伴的帮助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自己学习建构而获得的,结合这一理论,我对本课采取了以下的教学法:1.情景教学法:本课我以动画的形式展现水底生物的环境以及做生态瓶的几个步骤,吸引注意力,激发兴趣。2.“引导——探究”法。在教学中我以“观察思考——提出问题——设计方案——做生态瓶——交流评比”为线,启发引导学生观察、体验、探索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并在做生态瓶中探究如何维持一个小的生态系统内的平衡。3.应用开放性原则,遵循儿童的认知规律,小组合作,分组讨论。在自主探究中学习,在合作交流中获取更多信息。五.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1.我首先播放优美的音乐《荷塘月色》,【百度搜索】让学生在柔美的音乐中进入情境,然后学生观察图片《美丽的池塘》,【百度视频】让学生尽情说说自己看到的、想到的或发现的问题,学生通过观察讨论会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1)池塘里有哪些水生生物?(2)水生生物需要哪些生存条件?(3)假如池塘里没有水草,鱼会怎么样?……提出问题后,学生小组讨论解决以上问题,这样,学生在探究交流中知道自然环境下的池塘是怎样的,存在哪些生物和非生物,并知道这些动植物之间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例如植物为动物提供了氧气、玩耍休息的场所,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动物为植物提供了二氧化碳、肥料等。还要知道非生物对生物的作用,从而明确群落中各部分的作用,得出“生态系统”这一科学概念,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二)探究交流,设计方案科学要根据事实来说话,不能进行毫无根据的猜想。因此做生态瓶前需要设计一个方案,利用收集的事实来导行。用思维的成果指导实践活动。我设计了以下环节来突破难点:1.小组讨论,尝试制定方案。这一步首先进行简单的讨论引导,出示“温馨小提示”,如果建造一个生态瓶,需要考虑什么问题?为了让生物在生态瓶里生活的更好一些,需要哪些非生物环境条件?让学生尝试在《活动手册》上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百度图片】=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9%FA%CC%AC%C6%BF%B9%DB%B2%EC%C8%D5%D6%BE&in=25179&cl=2&lm=-1&pn=134&rn=1&di=33576030495&ln=466&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在讨论探究中明确了自己行动的思路,为下一步有效的实践研究奠定基础。2.汇报方案学生汇报方案,自评、互评后,教师进行简单的小结引导,出示制作生态瓶的一般步骤。让学生认识到,只有方案设计周全了,实践活动才会做的完美。(三)根据方案,制作生态瓶学生先观看多媒体课件中播放的制作生态瓶的步骤,【百度图片】=503316480&z=&tn=baiduimagedetail&word=%C9%FA%CC%AC%C6%BF%BC%C7%C2%BC&in=22150&cl=2&lm=-1&pn=512&rn=1&di=43514772285&ln=516&fr=&fmq=&ic=&s=&se=&sme=0&tab=&width=&height=&face=&is=&istype=再根据小组的设计方案,利用准备好的材料小组合作做一个生态瓶。这一环节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探究生物与环境的关系,既培养了学生探究学习的习惯,又锻炼了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的智慧和才华在操作中得到充分的展示,并表现出惊人的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四)展示评比,总结表扬1.学生展示小组制作的生态瓶,根据标签对本组的生态瓶进行介绍,小组之间互相观赏,畅所欲言评价制作的生态瓶,其他小组提出建议。这一环节学生在思维上受到其他小组的启发,让他们不断提出新的、有价值的问题,促进探究活动逐步深入下去,从而建立起初步的生态平衡的概念。2.老师及时表扬设计意图合理、有创意,合作完成较好的小组,激发了学生的探究热情。3.多媒体展示好的作品,学习长处,加以改进。【百度图片】=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9%FA%CC%AC%C6%BF&in=31128&cl=2&lm=-1&pn=0&rn=1&di=6831497805&ln=463&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9%FA%CC%AC%C6%BF&in=31128&cl=2&lm=-1&pn=0&rn=1&di=6831497805&ln=463&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pn16&0(五)课外延伸,深入生活1.让学生商量决定生态瓶的存放位置。2.学生分工进行管理和观察生态瓶,根据“观察日志”,【百度图片】=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9%FA%CC%AC%C6%BF2009&in=15431&cl=2&lm=-1&pn=88&rn=1&di=8621998005&ln=466&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3692634827,1734301390&istype=2#pn88&1=503316480&z=0&tn=baiduimagedetail&word=%C9%FA%CC%AC%C6%BF2009&in=25089&cl=2&lm=-1&pn=94&rn=1&di=26306980860&ln=466&fr=&fmq=&ic=0&s=0&se=1&sme=0&tab=&width=&height=&face=0&is=&istype=2做好观察记录。这一环节的设计目的在于打破课堂的局限,让学生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们的观察能力和实践能力,并为下节课《观察生态瓶》的学习做好铺垫。六.教学反思《做一个生态瓶》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版五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生物与环境》的第六课,是这一单元里学生最感兴趣的一课。为了把这节课上好,课前我为每个组准备了一个能装5升大的色拉油瓶、一些水草、一些沙或小石子、1—2条小鱼等,尽管材料准备的不像书本那么丰富,可看到孩子们那股学习的快乐的劲儿,我很知足了。反思一下自己的这节课,我觉得还存在着以下几个问题:1.课前导入的时间还是有些长,孩子们在探究生物与非生物间的关系时,缺乏一些引导,没有真正让学生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导致了后面设计实验方案花了一些时间,没有起到一定的效果。2.在教学的过程中,完全可以放开,让学生通过竞赛的形式,从而提高学生活动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3.在设计生态瓶建造方案时,没有及时给学生展示老师提供的材料,结果导致学生在设计时不知道如何下手,时间给白白浪费了,效果却不好,这是我今后对实验教学必须要注意的问题。当然通过这节课的教学,我也收获了不少,让我对今后的实验课的教学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更明确了上好一节科学课的基本模式,我想我们的科学课在百度搜索的帮助下,将会有一个大的飞跃!七.教师个人介绍省份:河北省学校:藁城市岗上镇小丰学校姓名:李红职称:小学一级通讯地址:河北省藁城市岗上镇小丰学校我从教12年来,一直任班主任及语文、科学等学科的教学,在小学及中学各从教6年,一直奋斗在农村教学的最前线,自从有了“百度”搜索后,终于改变了我们以前“一支粉笔一张嘴”的落后的教学方式,让学生从视觉、听觉、感觉等多个感官上感受到了高科技、多媒体给农村教学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今后,我仍要努力创新实践、孜孜不倦、严谨治学。我要如“虎”添翼,向新的一年“兔”飞猛进!
本文标题:《做一个生态瓶》教学设计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29653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