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 [1165]《微生物免疫》论述题
1.试述五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功能特点。答:(1)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主要由Ig的V区特别是HVR的空间结构决定的。在体内表现为抗细菌、抗病毒、抗毒素等生理学效应;在体外可出现抗原抗体反应。(2)激活补体:IgG(IgG1、IgG2和IgG3)、IgM类抗体与抗原结合后,可经经典途径激活补体;聚合的IgA、IgG4可经旁路途径激活补体。(3)与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Ig经Fc段与各种细胞表面的Fc受体结合,发挥调理吞噬、粘附、ADCC及超敏反应作用。(4)穿过胎盘:IgG可穿过胎盘进入胎儿体内。(5)免疫调节:抗体对免疫应答具有正、负两方面的调节作用。2.接触性皮炎的发生机理如何?答:接触性皮炎的临床特点为在接触部位发生边缘鲜明的损害,轻者为水肿性红斑,较重者有丘疹、水疙甚至大疤,更严重者则可有表皮松解,甚至坏死。接触性皮炎为典型的接触性迟发型超敏反应,属于ⅳ型超敏反应,通常是由于接触小分子半抗原物质,如油漆、燃料、化妆品等引起,小分子的半抗原与体内蛋白质结合成完全抗原,经朗格汉斯细胞摄取并提呈给T细胞,使其活化、分化为效应T细胞,机体再次接触相应抗原可发生接触性皮炎,导致局部皮肤出现红肿、皮疹、水疱,严重者可出现剥脱性皮炎。是一种抗原诱导的T细胞免疫应答。接触性皮炎发病急,在接触部位发生境界清楚的水肿性红斑、丘疹、大小不等的水疱;疱壁紧张、初起疱内液体澄清,感染后形成脓疱;水疱破裂形成糜烂面,甚至组织坏死。接触物若是气体、粉尘、病变多发生在身体暴露部位,如手背、面部、颈部等,皮炎境界不清。有时由于搔抓将接触物带至全身其他部位,如外阴、腰部等,也可发生类似的皮炎。机体若处于高度敏感状态,皮损不仅限于接触部位,范围可很广,甚至泛发全身。自觉症状轻者瘙痒,重者灼痛或胀痛。全身反应有发热、畏寒、头痛恶心及呕吐等。病程有局限性。去除病因经适当治疗后可痊愈,但如再接触致敏原可再发作,反复接触,反复发作。如处理不当可发展为亚急性或慢性炎症,局部呈苔癣样病变。3.试述机体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答:免疫应答的过程可人为地划分为三个阶段:识别阶段、活化与分化阶段、效应阶段。识别阶段:抗原被APC所摄取、加工、处理,T细胞/B细胞通过TCR/BCR特异性识别抗原肽,即递呈和识别的过程。活化与分化阶段:T、B细胞特异性识别抗原,产生其活化的第一信号;T/B细胞与APC表面的多种粘附分子间相互作用,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另外,激活的APC和T细胞产生多种细胞因子,他们以分泌和旁分泌作用,参与淋巴细胞的增值与分化,最终形成T效应细胞或浆细胞,并分泌免疫效应分子,如各种细胞因子和抗体。效应阶段: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共同发挥作用,清除非己抗原物质或诱导机体产生免疫耐受,从而维持机体正常生理状态,或引起免疫相关疾病。4.试述革兰染色的原理。主要步骤,结果及其实际意义?答:(1)原理:G+菌细胞壁结构:较致密,肽聚糖层厚,脂质少,酒精不容易透入并可使细胞壁脱水形成一层屏障,阻止结晶紫-碘复合物从胞内渗出。(2)革兰染色的方法:细菌标本固定后,先用结晶紫初染,再用碘液媒染,使之生成结晶紫-碘复合物,然后用95%酒精脱色,最后用稀释的复红复染。可将细菌分成2类,不被酒精脱色仍保留紫色者为革兰阳性菌;被酒精脱色后复染为红色者是革兰阴性菌。(3)用途:细菌形态鉴定、菌种鉴定。(4)意义:鉴别细菌:可分为2类、研究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选择抗菌药物、研究细菌对结晶紫的敏感性、细菌的等电点、指导临床用药有重要意义。5.试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答: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和蛋白衣壳,两者合称核衣壳。无包膜病毒(裸病毒)的核衣壳即为病毒体。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为脂质双层膜,有的病毒包膜上有刺突。6.试述细菌特殊结构的生物学意义。答:(1)荚膜:是细菌的毒力因素,对干燥和其它因素有抵抗力,同时对溶菌酶、补体等杀菌素有抗性,其表面抗原可用于鉴别细菌。(2)鞭毛:与致病性有关,如霍乱弧菌鞭毛是其主要致病因素;其功能主要是运动,具有抗原性,可依此2点对细菌进行鉴别(鞭毛数目、位置和动力)。(3)菌毛:普通菌毛:有致病作用,主要是与黏膜细胞粘附,如淋球菌;性菌毛:在细菌间传递遗传物质,如R质粒。(4)芽胞:使细菌具有对外界不良环境具有抵抗力;临床上依芽胞的有无作为灭菌、杀菌是否彻底的指标;根据芽胞大小、位置和数目鉴别细菌。7.试述与细菌致病性有关的因素,构成细菌侵袭力的物质基础。答:(1)细菌致病性与其毒力、侵入机体的途径及数量密切关系:首先,细菌的毒力取决于它们对机体的侵袭力和产生的毒素;其次,细菌的侵袭力是指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侵袭力现其表面结构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关;细菌的毒素分外毒素和内毒素2类。外毒素是由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在生长繁殖过程中产生并分泌到菌体外的毒性物质。内毒素是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成分,只有裂解菌体后在释放出来,可引起发热反应、白细胞反应、内毒素休克、弥漫血管内凝血(DIC)。(2)细菌的侵袭力是指致病菌突破机体的防御功能,在体内定居、繁殖和扩散的能力。构成侵袭力的物质基础是菌体表面菌结构和侵袭性酶。①菌体表面结构:菌毛、膜磷壁酸以及荚膜和微荚膜。其中,菌毛和某些革兰阳性菌的膜壁磷壁酸为具有粘附作用懂的细菌结构;细菌的荚膜和微荚膜有抗吞噬细胞吞噬和抗体液中杀菌物质(补体、溶菌酶等)的作用。②侵袭性酶:是指某些细菌在代谢过程中产生的某些细胞外酶,它们可协助细菌抗吞噬或有利于细菌在体内扩散等,如血浆凝固酶,透明质酸酶等。8.试比较初次应答和再次应答有哪些主要异同点。答:初次应答是抗原物质第一次进入机体时引起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①需经过一定的潜伏期(一般为1-2周),才能在血液中出现特异性抗体;②产生的抗体滴度低;③在体内维持时间短;④产生抗体的类型首先是IgM,随后才出现IgG等;⑤抗体的亲和力低。再次应答或回忆反应是机体再次接触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免疫应答。其特点是:①经较短的潜伏期,一般为1-2天,就在血液中出现抗体;②产生的抗体滴度高;③在体内维持时间长;④抗体类型以IgG为主,而IgM含量与初次应答相似;⑤抗体的亲和力高。9.免疫球蛋白有哪些重要的生物学功能?答:免疫球蛋白有多种生物学功能,不同的功能由不同的功能区分别执行。①首要的功能是与相应的抗原结合,从而在体内介导多种生理或病理效应;在体外引起抗原抗体反应,借此特异性免疫学反应建立了临床各种免疫诊断技术,如凝集试验,免疫酶联技术(ELISA)等诊断方法。前面已提到过抗体的可变区,特别是重、轻链上超变区氨基酸序列决定了抗体结合相应抗原的特异性。抗体识别的主要目标是侵入体内的各种致病因子,但除了识别和中和毒素可起到直接保护作用外,对其他抗原结合只是引起体液免疫效应的第一步;②激活补体:抗原抗体结合形成复合物可激活补体,已在前面补体一节中提及;③结合细胞:许多细胞表面有免疫球蛋白FC受体,如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嗜碱性粒细胞、肥大细胞、中性粒了细胞和血小板等,可分别与不同类别IgFC段结合,产生不同效应;④调理作用:免疫球蛋白或补体能覆盖在颗粒性抗原表面(如细胞或病毒)使后者更容易被吞噬细胞吞噬;⑤通过胎盘和粘膜:IgG类免疫球蛋白是人类唯一能通过胎盘转移给胎儿的免疫球蛋白,IgG能借助FC段选择性地与胎盘微血管壁发生可逆结合,主动进入胎儿血流中,形成婴儿的天然被动免疫;⑥具有抗原性,在上述独特型Ig中可提过;⑦膜表面免疫球蛋白:在B淋巴细胞表面存在有膜表面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主要是SmIgM与SmIgD。10.试述Ⅰ型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答:I型超敏反应的发生可分为三个阶段:⑴致敏阶段变应原进入机体后,可刺激相应抗原特异性B细胞增殖、分化为浆细胞,产生IgE抗体,IgE通过其Fc段与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Fc受体(FcεR1)结合,使该细胞处于致敏状态。⑵介质释放阶段当相同变应原再次进入致敏机体时,与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表面的IgE结合,变应原与两个以上相邻的IgE搭桥联结,可致细胞膜上FcεR1受体移位、变构,细胞被激活,膜稳定性降低、通透性增加,细胞内颗粒脱出。⑶效应阶段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颗粒中释放的生物活性介质作用于靶器官,产生血管扩张、平滑肌收缩、粘膜腺体分泌增加等多种生物学效应,导致过敏反应发生。11.试述细菌的耐药机制。答:(1).产生灭活抗菌药物的酶。细菌能合成水解酶、钝化酶等作用于抗生素,使其失去抗菌作用。(2).靶位的改变:①细菌发生突变,改变靶蛋白的结构;②新合成与抗生素亲和力低的靶蛋白;增加靶蛋白的数量。(3)改变细菌细胞膜的通透性,使药物不易进入细胞内。(4).减少药物的积聚。12.试述湿热灭菌的原理和种类答:原理:使细菌菌体蛋白质凝固和变性;使细菌核酸降解;使细菌的胞浆膜损伤。种类:(1)煮沸法:煮沸10分钟可达到消毒的目的,若需杀死芽孢,应延长时间至1-3小时。可用于外科器械、注射器、胶管等的消毒。(2)流通蒸汽灭菌法:是在常压下用100℃的水蒸气进行消毒,通常10-15分钟可杀死细菌的繁殖体,但不保证杀死芽孢。(3)间歇灭菌法:利用反复多次的流通蒸汽加热,能够杀死细菌所有的繁殖体和芽孢,主要用于不耐热的物质,如某些营养培养基的灭菌。(4)高压蒸汽灭菌法:是灭菌效果最好、目前应用最广泛的灭菌方法。通常压力为1.05kg/cm2,温度为121.3℃,持续15-30分钟。可杀死包括细菌芽孢在内的所有微生物。该方法适用于耐高温和潮湿物品的灭菌,如生理盐水、普通培养基手术器械等。(3)巴氏消毒法:加热61.1-68.8℃30分钟或者71.7℃15-30秒,可杀死物品中的病原菌和杂技菌,而不破坏物品的质量。如牛奶和酒类的消毒.13.简述病毒的基本结构和特殊结构。答:病毒的基本结构是指所有病毒都具有的结构,包括核酸和蛋白衣壳,两者合称核衣壳。无包膜病毒(裸病毒)的核衣壳即为病毒体。病毒的特殊结构是包膜,为脂质双层膜,有的病毒包膜上有刺突。14.简述真菌的培养特性。答:真菌对营养要求不高,最常用的培养基是沙保琼脂培养基,其成分简单,主要含蛋白胨、葡萄糖。浅部病原性真菌培养的最适温度为22~28℃,其生长缓慢,约1~2周才出现典型菌落。深部致病性真菌则在37℃生长最好,生长较快,3~4天即可长出菌落。培养真菌需较高的湿度和氧。真菌的菌落分为三类:(1)酵母型菌落:是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形态与一般细菌菌落相似。显微镜下可见有圆形或卵圆形菌,细胞以出芽方式繁殖,如隐球菌的菌落。(2)类酵母性菌落:也是单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外观形状似酵母型菌落,但由菌落向下有假菌丝生长,伸入培养基。假菌丝是单细胞真菌出芽繁殖后,芽管延长不与母细胞脱离而形成。如念珠菌的菌落。(3)丝状菌落:是多细胞真菌的菌落形式,由许多疏松的菌体构成。部分菌丝向空中生长,另一部分伸入培养基中。真菌容易发生变异,在培养基上传代或培养时间过长,其形态、培养特性及毒力都可以发生变异。15.简述真菌性疾病的几种形式。答:不同的真菌可以通过不同形式致病,真菌的致病形式主要有:(1)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外源性真菌感染,可引起皮肤、皮下和全身性真菌感染。(2)条件致病性真菌感染:主要是内源性真菌感染,寄居在体内的正常菌群中的真菌在人体免疫功能低下或菌群失调时引起感染。通常发生于长期使用抗生素、激素及免疫抑制剂的过程中。(3)真菌变态反应性疾病:有2种类型,一种是感染性变态反应,为迟发型变态反应,它是在病原性真菌感染的基础上发生的;另一种是变态反应,发生原因复杂且常见,大多数是由吸入或食入真菌孢子或菌丝而引起。Ⅰ~Ⅳ型变态反应均可发生。16.在抗感染免疫中,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如何发挥协同作用?答:当病原生物入侵机体,首先遇到的是非特异性防御机能:机体皮肤粘膜屏障的机械性阻挡作用、分泌化学物质和各种正常菌群的拮抗作用;吞噬细胞吞噬作用和体液中的补体、溶菌酶、干扰素等抗微生物物质可发挥杀菌作用。在此基础上,机体的特异性免疫
本文标题:[1165]《微生物免疫》论述题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0316 .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