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三七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法律文献 > 理论/案例 > 《农村政策法规》复习指导
1《农村政策法规》期末复习资料2014.1第一章农业基本政策和法律制度期末复习重点需要掌握以下名词:1.农业政策法规:是农业法律、法规及国家在农业方面政策的总称。2.农业法:即国家权力机关通过立法程序制定和颁布的,对于农业领域中的根本性、全局性的问题进行规定的规范性文件,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法》。3.农业:是指种植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等产业,包括与其直接相关的产前、产中、产后服务。4.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是对农业生产过程进行决策以及组织这些决策实施的基本组织制度和形式,包括农业生产经营的基本组织制度、生产经营主体和经营形式。5.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是指以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农业生产设施和其他公共财产为基础,主要以自然村或者行政村为单位设立,从事农业生产经营的经济组织。6.农业发展规划:是国家或地方对规划期内农业发展的方向、目标、指导方针、基本任务等所作的全面部署和安排。需要掌握以下问题:1.农业政策和法律的关系是什么?答:农业法律、法规与执政党的农业政策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农业政策是党为了实现一定历史时期在农业经济领域中的某种战略目标和任务,根据自己的纲领和路线而制定的行动准则。它通常以党的文件的形式发布,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完善,在时机成熟时,通过国家立法将其上升为法律、法规。因此,党的农业政策是农业法律、法规的依据,农业法律、法规是党的农业政策的法律化、具体化、稳定化。虽然两者制定的组织机关和程序不同,表现形式不同,但两者的阶级属性、内容要求和社会作用具有一致性,都属于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都体现我国亿万农民群众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要求。两者相辅相成,共同为我国农业建设服务。2.农业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答:农业法的立法目的是:①巩固和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②统筹考虑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稳定、健康发展。③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3.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基本目标是什么?答: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目标即“不断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提高农业的整体素质和效益,确保农产品供应和质量,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生活改善的需求,提高农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和城镇转移,缩小城乡差别和区域差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逐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4.农业法的基本原则有哪些?答:我国农业法律、法规的基本原则包括如下几点:1、加强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地位,把农业放在发展国民经济首位的原则。2、坚持家庭承包经营制度,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原则。3、、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保护农民利益的原则。4、、科教兴农的原则。5、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则。5.农产品行业协会的主要职能是什么?答:农产品行业协会是按照自愿互助原则自下而上建立起来的行业组织,要真正代表和体现行业内部成员的利益,发挥应有的作用:(1)为成员提供生产、产品营销、市场信息、技术、业务培训等多方面的服务。这些服务的目的是帮助成员开拓国内外市场,提高行业内成员的市场谈判能力和地位,保护成员的利益。(2)发挥协调和自律作用。就是要理顺行业内部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通过组织成员制定各种行业标准、产品质量标准、检验条件、劳动标准等技术规则和行为指南,规范行业和成员的生产、经营行为,限制外国产品大量涌入国内市场损害成员利益;同时,促进成员之间的交流,协调成员之间的利益关系,调解成员之间的利益纠纷,发挥自我管理的作用,维护和保障行业内的生产者、经营者的合法权益。还可以为政府制定相关产业的发展政策和规划提供意见和建议,参与制定并监督成员认真执行有关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建立农产品贸易风险防范机制等,代表成员与政府、消费者进行沟通,成为政府联结农业生产经营者的纽带和桥梁。(3)代表本行业提出农产品贸易救济措施的申请。就是作为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农产品反倾销、反补贴案件中代表农民利益的起诉主体,在国外农产品大量进入我国,对国内生产者造成损害时(例如,国外进行农产品倾销、补贴,损害了国内相关农产品生产者的利益),由农产品行业协会代表生产者,向有关机构提出采取救济措施的申请;另一方面,还可以组织会员对国外的反倾销、反补贴案件积极应诉,从而保护行业和生产者的利益。6.如何理解农业产业化经营?答:农业产业化经营,是指以市场为导向,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依靠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以及其他各种中介组织的带动与连接,立足于当地资源优势,确立农业主导产业和主导产品,将农业再生产过程中的产前、产中、产后诸环节连接成为完整的产业链条,实行种养加、产供销、贸工农等多种形式的一体化经营,把分散的农户小生产联结成为社会化、专业化的规模生产,形成系统内部有机结合、相互促进和“收益共享、风险共担”的经营机制,在更大范围内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农产品多次增值的一种新型农业生产经营形式。7.《农业法》规定的农业支持保护体系的内容有哪些?答:1、加强国家财政对农业的支持。2、多渠道增加农业投入。3、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4、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5、在与世贸组织规则相衔接的前提下,明确了促进农产品出口的扶持措施。6、鼓励和支持开展农业信息服务以及其他多种形式的农业生产产前、产中、产后社会化服务。7、扶持农业生产资料的生产和贸易,采取措施保持主要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之间的合理比价。8、做好防灾抗灾和救灾工作。9、加大扶贫工作力度和资金投入。8.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包括那些重要制度?答:农业支持保体系的重要制度有:1、农业财政资金和信贷资金的监管;2、鼓励农民和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增加农业投入;3、鼓励2社会资金投向农业,促进农业扩大利用外资;4、鼓励开展农业信息服务;5、鼓励和扶持农用工业的发展;6、促进农业社会化服务;7、建立健全农村金融体系;8、建立和完善农业保险制度;9、农业灾害救助制度。9.《农业法》关于农民权益保护的主要制度有哪些?答:农民权益保护的具体制度有:1、保护农民对承包土地的使用权;2、减轻农民负担:A、禁止非法收费、罚款、摊派;B、不得向农民集资和非法在农村进行达标、升级、验收活动;C、不得对农村中小学生非法收费;D、不得侵犯农民在土地征用、占用时的合法权益;F、不得强制农民接受服务;3、农村公共事务管理中对农民利益的保护;4、农民在出售产品和购买生产资料时的利益保护;5、农民利益的行政保护;6、农民权益受损时的行政和司法救济。10.如何减轻农民负担?答:(1)禁止非法收费、罚款、摊派。(2)不得向农民集资和非法在农村进行达标、升级、验收活动。(3)不得违法摊派税款及以其他非法方法向农民征税。(4)不得对农村中小学生非法收费。(5).不得侵犯农民在土地征用、占用时的合法利益。(6).不得强制农民接受服务。11.小城镇建设意义是什么?答:小城镇建设的意义有四点。第一,带动农村非农业发展,激活农村经济。第二,新农村建设的核心是提高农民收入,增加农村的公共产品供给。第三,缩小城乡差距,提高农村医疗、养老、教育等社会保障能力,促进农村市场的消费。第四,促进农村劳动力当地就业,解除其外出务工之忧。12.农村劳动力转移对于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哪些积极的推动效应?答:农业剩余劳动力由农业转移到劳动边际生产率相对更高的非农业部门中就业,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积极推动效应。首先,增加产出总量,推进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业中就业,将大大提高其劳动边际生产率水平,从而增加国内生产总值水平。其次,提高农民收入,促进农业发展。由于大量的劳动力从农业中转移出来,人地关系大大缓解,农业劳动边际生产率上升。最后,扩大非农业利润,加快工业化进程。农业剩余劳动力由传统的农业部门转移到现代经济部门,有利于促进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的形成。13.如何理解农业的多功能性?答: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具有经济、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它最终来源于土地的多效用性,并由土地资源边际效用所决定的土地资源价值量来衡量。农业多功能性具有公共物品的性质,它使整个社会受益,但社会并没有为此足额付费。因此,政府应按照WTO规定,通过各种形式的农业补贴,实现农业的多功能性。农业多功能性概念的提出农业多功能性是指农业不仅具有生产和供给农产品、获取收入的经济功能,还具有生态、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的功能。具体地说,经济功能是指农业的农产品供给和收入提供功能,它是农业的基本功能;生态功能是指土地与土地上的生物构成的生态系统所具有的调节气候、保护和改善环境、维持生态平衡和生物多样性等方面的功能;社会功能是指经济功能和生态功能的延伸功能,主要包括确保粮食安全、维护社会和政治稳定、提供就业和社会保障等方面的功能;文化功能是指土地本身构成的自然和人文综合景观带给人们的休闲、审美和教育。14.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包括哪些方面的内容?答:1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提高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2、统筹城乡产业结构调整,加快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3、统筹城乡就业,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4、统筹城乡社会事业,提高农村教育、卫生和文化水平。5、统筹城乡投入,加大对农业和农村的支持保护力度。15.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方向和具体要求是什么?答:在现阶段,对农村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其目标在于三个方面。一是为农村经济增长拓展发展空间。通过经济结构的调整,使农村经济获得在较长一个时期保持较高的发展速度的动力和发展空间。二是为农民增加收入开辟途径。通过转变观念、解放思想和创新体制,解决好制约农村发展和稳定的深层次矛盾,逐步形成与当前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经济结构,从整体上提高农村经济运行质量,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以实现增产、增收、增效,农民收入能得到持续、稳定和较大的增加。三是为农业现代化奠定现实基础。通过调整,解决好造成农业和农村落后的瓶颈问题,改变农业的弱质地位,提高农村经济的整体素质,经过发展,逐步实现农村工业化、乡村城镇化。这实际上也就是我国农村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具体要求是:第一,对于第一产业,要在抓好农业的基础上,加快发展牧、渔、林、副业,向生产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第二,对于第二产业,要以农产品加工为重点,实现农产品多次增值。第三,对于第三产业,要千方百计开拓市场,搞活流通。第二章农村土地承包法律制度期末复习重点需要掌握以下名词:1.农村土地家庭承包:农村土地的家庭承包,是以本集体经济组织内的农户家庭为单位,人人有份的土地承包。2.农村土地:农村土地,是指农民集体所有和国家所有依法由农民集体使用的耕地、林地、草地,以及其他依法用于农业的土地。3.土地承包经营权:土地承包经营权就是公民集体对集体所有或国家所有由全民所有制或集体所有制单位使用的国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4.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是指取得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的承包方将其所享有的承包经营权的部分或者全部依法、自愿、有偿流转于第三人的行为。根据《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形式可以是转包、出租、互换、转让或者其他方式。5.土地承包经营权的转包:是承包方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与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其他成员,由受让方对承包方承担约定的义务,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6.土地承包经营权的出租:是承包方在一定期限内将部分或者全部土地承包经营权让与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第三人,由第三人作为受让方对承包方承担约定的义务,承包方与发包方的承包关系不变。3需要掌握以下问题:1.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立法目的是什么?答:制定《农村土地承包法》的目的主要有以下三方面:第一,维护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长期稳定。第二,规范土地承包经营关系。第三,保障和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发展。2.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的特征是什么?答:与其他方式的承包相比,家庭承包具有以下特征:(1)、承包方是特殊主体。《农村土地承包法》的规定,在家庭承包方式中,发包方是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者是村民自治组织,而承包方是本集体经济组织的农户。在其他方式的承包中,承包主体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成员,也可以是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单位和个人。(2)、承包
本文标题:《农村政策法规》复习指导
链接地址:https://www.777doc.com/doc-2830386 .html